靖康元年七月十六,交趾国广源城的日头刚爬过城头的雉堞,暑气就裹着湿热的风往人骨头缝里钻。
可广源州知府黎文远站在府衙书房的窗前,却只觉得后脊背凉得发僵,指尖捏着的茶盏沿都被汗濡湿了一圈,青瓷胎子滑得几乎要脱手。
他已经三天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了。
自打三日前,太子李时亨带着残兵败将从邕州方向逃回来,他这颗心就像被吊在城楼上的铜铃,风一吹就晃得慌。
书房里的烛台换了三茬,案头堆着的城防图被他手指戳得满是褶皱,可目光落在“广源州守军十万”那行小字上时,喉头还是忍不住发紧。
“大人,您又盯着城防图看半个时辰了。”
贴身侍从阿福端着新沏的凉茶进来,见黎文远后背的官袍都被汗塌出了印子,忍不住轻声劝,“要不您先歇会儿?升龙城那边的回信,总得等驿卒跑够了路程才来。”
黎文远猛地转过身,眼眶下的乌青在日光下格外扎眼,原本温润的嗓音里带着掩不住的焦躁:“歇?怎么歇?
阿福你忘了几十年前那次?当年前太子带兵袭扰大宋钦州,回来时抢得满营都是财宝,结果呢?
大宋禁军半个月就打到了广源城下,若非陛下派人求和,广源城早被踏平了!”
他越说越激动,抬手将案上的茶盏重重墩在桌角,茶汤溅出来,在城防图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
“李时亨是什么性子?骄纵跋扈,视人命如草芥!此番他带兵攻邕州,按他的做派,必然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大宋百姓死在他手里的,怕是不下数万!”
说到这里,黎文远突然住了口,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眼神里多了几分后怕。
“大人,您是说……宋军真会来报复?”阿福的声音也低了下去,手里的茶盘都跟着晃了晃。
黎文远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底的慌乱压下去几分,多了些决绝:“不是‘真会来’,是‘一定会来’!
如果以前的宋徽宗,也许不会,可这个新皇帝听说早年在民间生活,爱民如子特别护短,百姓被杀得这么惨,他们怎么可能善罢甘休?”他快步走到案前,抓起一支狼毫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疾书起来,墨汁洇透了纸背,“你现在就去驿馆,让驿卒快马加鞭把这封信送回升龙城——告诉陛下,开源州只有十万守军,撑不住大宋禁军的攻势,让他立刻调兵来援!
另外,传我命令,从今日起,守城士兵全员戒备,白日里加派三倍岗哨,夜里每隔一个时辰巡一次城,绝不能让宋军有偷袭的机会!”
阿福接过信纸,见上面的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知道事情紧急,忙躬身应道:“小人这就去办!”转身就要往外跑,却被黎文远叫住。
“等等!”黎文远上前一步,手按在阿福的肩上,语气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跟陛下说清楚,若是援军十日之内不到……广源城怕是……”他没再说下去,只是重重拍了拍阿福的胳膊,“快去!”
阿福点头如捣蒜,揣着信纸就往外冲,脚步踩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急促的“噔噔”声,渐渐消失在府衙的长廊尽头。
黎文远独自站在书房里,窗外的蝉鸣声聒噪得让人心烦。
他走到墙边,看着挂在那里的交趾国疆域图,目光从升龙城一路移到广源州,又落到与大宋接壤的邕州地界。
他想起年轻时曾去过一次邕州,那里的百姓温和淳朴,市集上的糖糕甜得能让人笑出声。
可如今,那座城怕是已经成了人间炼狱。
“李时亨啊李时亨,你这是把整个交趾都拖进火坑了!”他对着疆域图喃喃自语,手指在“广源州”三个字上反复摩挲,心里却越来越慌——他总觉得,大宋的报复,会比他想象中来得更快、更狠。
午时的太阳毒辣得像要把地面烤化,广源城的东城门楼上,几个守城士兵正靠在箭垛旁打盹。
负责了望的士兵阮小五揉了揉眼睛,盯着远处的官道,嘴里嘟囔着:“这鬼天气,别说宋军了,连只鸟都懒得飞过来。”
他身边的士兵阿六打着哈欠接话:“就是,知府大人也太紧张了,太子殿下就算打了败仗,大宋也不至于这么快就打过来吧?再说咱们开源城有十万守军,城墙又高又厚,怕他们做什么?”
阮小五没接话,只是眯着眼继续了望。他是个心思缜密的人,前几日看到太子的残军逃回来时,那些士兵脸上的恐惧不像是装出来的——有个士兵甚至说,宋军的“火枪”一响,他们的盾牌和盔甲就像纸糊的一样,根本挡不住。
就在这时,远处的官道尽头突然扬起一阵尘土,一匹黑马正朝着城门的方向疾驰而来。
阮小五心里一紧,立刻站直了身子,指着那匹黑马喊道:“快醒醒!有情况!”
城楼上的士兵们瞬间清醒过来,纷纷拿起武器,警惕地盯着那匹越来越近的黑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阿六握紧了手里的长枪,声音有些发紧:“是……是咱们交趾的战马吗?怎么只有一个人?”
黑马越跑越近,众人终于看清了马上的人——那人穿着一身大宋禁军的服饰,身背着一把“火枪”,背上还背着一个黄色的锦囊,看起来像是个传令兵。
“站住!此乃交趾国广源周城,来者何人?速速报上名来!”阮小五探出身子,朝着下面大声喊道,手里的弓箭已经拉满,箭头对准了那个大宋传令兵。
那大宋传令兵勒住马缰绳,黑马发出一声嘶鸣,前蹄高高扬起,又重重落下。
他坐在马背上,目光锐利地扫过城楼上的士兵,声音洪亮得像打雷:“我乃大宋皇帝陛下亲派的传令兵!今日来此,是为了宣读陛下的旨意,让你们交趾国的守军听仔细了!”
城楼上的士兵们面面相觑,阿六忍不住小声对阮小五说:“他……他说要宣读大宋皇帝的旨意?咱们要不要先禀报知府大人?”
“别慌,先听听他说什么!”阮小五按住阿六的胳膊,目光紧紧盯着那个传令兵。
大宋传令兵清了清嗓子,从背上解下那个黄色的锦囊,掏出一卷明黄色的圣旨,展开后,用带着强烈不满的语气高声宣读起来:
“朕乃大宋皇帝赵翊!今日特此昭告交趾国上下:尔等交趾,背信弃义,趁朕大军北伐金国、边境稍虚之际,竟敢派太子李时亨率兵偷袭我邕州!此等卑劣行径,天人共愤!”
他的声音越来越响,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砸在城楼上士兵们的心上。
阮小五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弓箭,指节都泛了白——他没想到,太子竟然真的偷袭了邕州还屠杀邕州无辜百姓。
“邕州百姓,素来与尔等交趾无冤无仇,却被尔等士兵肆意屠戮,五万无辜性命,皆丧于尔等刀下!”传令兵的语气里满是怒火,眼神也变得更加凌厉,“朕得知此事,龙颜大怒!
此等血仇,朕若不报,何以为大宋天子?何以为邕州百姓做主?”
城楼上的士兵们都屏住了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
阿六的脸色变得惨白,手里的长枪几乎要握不住——五万百姓,那可是五万条人命啊!
“朕今日给尔等交趾国一个机会:限尔等十日内,将罪魁祸首李时亨,以及所有参与屠杀邕州百姓、如今逃回交趾国的残兵败将,全部交出来,由大宋处置!另外,尔等需赔偿大宋五百万两白银,以慰邕州百姓在天之灵!”
传令兵顿了顿,目光扫过城楼上的每一个士兵,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若尔等交趾国拒不从命,或妄图拖延时日,朕必将率领百万大宋禁军,踏平尔等交趾国的每一座城池!到那时,尔等交趾国将面临灭顶之灾,再无翻身之日!”
喜欢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
可广源州知府黎文远站在府衙书房的窗前,却只觉得后脊背凉得发僵,指尖捏着的茶盏沿都被汗濡湿了一圈,青瓷胎子滑得几乎要脱手。
他已经三天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了。
自打三日前,太子李时亨带着残兵败将从邕州方向逃回来,他这颗心就像被吊在城楼上的铜铃,风一吹就晃得慌。
书房里的烛台换了三茬,案头堆着的城防图被他手指戳得满是褶皱,可目光落在“广源州守军十万”那行小字上时,喉头还是忍不住发紧。
“大人,您又盯着城防图看半个时辰了。”
贴身侍从阿福端着新沏的凉茶进来,见黎文远后背的官袍都被汗塌出了印子,忍不住轻声劝,“要不您先歇会儿?升龙城那边的回信,总得等驿卒跑够了路程才来。”
黎文远猛地转过身,眼眶下的乌青在日光下格外扎眼,原本温润的嗓音里带着掩不住的焦躁:“歇?怎么歇?
阿福你忘了几十年前那次?当年前太子带兵袭扰大宋钦州,回来时抢得满营都是财宝,结果呢?
大宋禁军半个月就打到了广源城下,若非陛下派人求和,广源城早被踏平了!”
他越说越激动,抬手将案上的茶盏重重墩在桌角,茶汤溅出来,在城防图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
“李时亨是什么性子?骄纵跋扈,视人命如草芥!此番他带兵攻邕州,按他的做派,必然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大宋百姓死在他手里的,怕是不下数万!”
说到这里,黎文远突然住了口,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眼神里多了几分后怕。
“大人,您是说……宋军真会来报复?”阿福的声音也低了下去,手里的茶盘都跟着晃了晃。
黎文远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底的慌乱压下去几分,多了些决绝:“不是‘真会来’,是‘一定会来’!
如果以前的宋徽宗,也许不会,可这个新皇帝听说早年在民间生活,爱民如子特别护短,百姓被杀得这么惨,他们怎么可能善罢甘休?”他快步走到案前,抓起一支狼毫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疾书起来,墨汁洇透了纸背,“你现在就去驿馆,让驿卒快马加鞭把这封信送回升龙城——告诉陛下,开源州只有十万守军,撑不住大宋禁军的攻势,让他立刻调兵来援!
另外,传我命令,从今日起,守城士兵全员戒备,白日里加派三倍岗哨,夜里每隔一个时辰巡一次城,绝不能让宋军有偷袭的机会!”
阿福接过信纸,见上面的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知道事情紧急,忙躬身应道:“小人这就去办!”转身就要往外跑,却被黎文远叫住。
“等等!”黎文远上前一步,手按在阿福的肩上,语气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跟陛下说清楚,若是援军十日之内不到……广源城怕是……”他没再说下去,只是重重拍了拍阿福的胳膊,“快去!”
阿福点头如捣蒜,揣着信纸就往外冲,脚步踩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急促的“噔噔”声,渐渐消失在府衙的长廊尽头。
黎文远独自站在书房里,窗外的蝉鸣声聒噪得让人心烦。
他走到墙边,看着挂在那里的交趾国疆域图,目光从升龙城一路移到广源州,又落到与大宋接壤的邕州地界。
他想起年轻时曾去过一次邕州,那里的百姓温和淳朴,市集上的糖糕甜得能让人笑出声。
可如今,那座城怕是已经成了人间炼狱。
“李时亨啊李时亨,你这是把整个交趾都拖进火坑了!”他对着疆域图喃喃自语,手指在“广源州”三个字上反复摩挲,心里却越来越慌——他总觉得,大宋的报复,会比他想象中来得更快、更狠。
午时的太阳毒辣得像要把地面烤化,广源城的东城门楼上,几个守城士兵正靠在箭垛旁打盹。
负责了望的士兵阮小五揉了揉眼睛,盯着远处的官道,嘴里嘟囔着:“这鬼天气,别说宋军了,连只鸟都懒得飞过来。”
他身边的士兵阿六打着哈欠接话:“就是,知府大人也太紧张了,太子殿下就算打了败仗,大宋也不至于这么快就打过来吧?再说咱们开源城有十万守军,城墙又高又厚,怕他们做什么?”
阮小五没接话,只是眯着眼继续了望。他是个心思缜密的人,前几日看到太子的残军逃回来时,那些士兵脸上的恐惧不像是装出来的——有个士兵甚至说,宋军的“火枪”一响,他们的盾牌和盔甲就像纸糊的一样,根本挡不住。
就在这时,远处的官道尽头突然扬起一阵尘土,一匹黑马正朝着城门的方向疾驰而来。
阮小五心里一紧,立刻站直了身子,指着那匹黑马喊道:“快醒醒!有情况!”
城楼上的士兵们瞬间清醒过来,纷纷拿起武器,警惕地盯着那匹越来越近的黑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阿六握紧了手里的长枪,声音有些发紧:“是……是咱们交趾的战马吗?怎么只有一个人?”
黑马越跑越近,众人终于看清了马上的人——那人穿着一身大宋禁军的服饰,身背着一把“火枪”,背上还背着一个黄色的锦囊,看起来像是个传令兵。
“站住!此乃交趾国广源周城,来者何人?速速报上名来!”阮小五探出身子,朝着下面大声喊道,手里的弓箭已经拉满,箭头对准了那个大宋传令兵。
那大宋传令兵勒住马缰绳,黑马发出一声嘶鸣,前蹄高高扬起,又重重落下。
他坐在马背上,目光锐利地扫过城楼上的士兵,声音洪亮得像打雷:“我乃大宋皇帝陛下亲派的传令兵!今日来此,是为了宣读陛下的旨意,让你们交趾国的守军听仔细了!”
城楼上的士兵们面面相觑,阿六忍不住小声对阮小五说:“他……他说要宣读大宋皇帝的旨意?咱们要不要先禀报知府大人?”
“别慌,先听听他说什么!”阮小五按住阿六的胳膊,目光紧紧盯着那个传令兵。
大宋传令兵清了清嗓子,从背上解下那个黄色的锦囊,掏出一卷明黄色的圣旨,展开后,用带着强烈不满的语气高声宣读起来:
“朕乃大宋皇帝赵翊!今日特此昭告交趾国上下:尔等交趾,背信弃义,趁朕大军北伐金国、边境稍虚之际,竟敢派太子李时亨率兵偷袭我邕州!此等卑劣行径,天人共愤!”
他的声音越来越响,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砸在城楼上士兵们的心上。
阮小五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弓箭,指节都泛了白——他没想到,太子竟然真的偷袭了邕州还屠杀邕州无辜百姓。
“邕州百姓,素来与尔等交趾无冤无仇,却被尔等士兵肆意屠戮,五万无辜性命,皆丧于尔等刀下!”传令兵的语气里满是怒火,眼神也变得更加凌厉,“朕得知此事,龙颜大怒!
此等血仇,朕若不报,何以为大宋天子?何以为邕州百姓做主?”
城楼上的士兵们都屏住了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
阿六的脸色变得惨白,手里的长枪几乎要握不住——五万百姓,那可是五万条人命啊!
“朕今日给尔等交趾国一个机会:限尔等十日内,将罪魁祸首李时亨,以及所有参与屠杀邕州百姓、如今逃回交趾国的残兵败将,全部交出来,由大宋处置!另外,尔等需赔偿大宋五百万两白银,以慰邕州百姓在天之灵!”
传令兵顿了顿,目光扫过城楼上的每一个士兵,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若尔等交趾国拒不从命,或妄图拖延时日,朕必将率领百万大宋禁军,踏平尔等交趾国的每一座城池!到那时,尔等交趾国将面临灭顶之灾,再无翻身之日!”
喜欢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