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进城,喧闹的人声便扑面而来。
与城外的肃杀不同,城内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往来穿梭,叫卖声、谈笑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景象。
街边的店铺鳞次栉比,有卖绸缎布匹的,有卖各色小吃的,还有打铁铺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虽不及汴京繁华,却也透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赵翊放慢脚步,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切,时而驻足看看街边小贩手中的货物,时而与擦肩而过的百姓点头示意。
百姓们大多没认出这位衣着华贵的男子便是当朝天子,只当是哪家的富贵公子,倒也自在。
晨雾还未散尽,燕京城南的绸缎庄已挂起新染的云锦,朱红柜台前,掌柜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应着伙计们招呼南来客商的吆喝;
西市的铁匠铺里,火星随铁锤起落溅成金雨,新铸的犁铧泛着冷光,刚被城郊农户扛走,转眼又有人来订冬日取暖的铜炉。
街面上,挑着担子的货郎摇着拨浪鼓穿巷而过,糖画儿在石板路上映出琥珀色的光;
漕运码头更热闹,满载江南丝绸、岭南鲜果的商船刚靠岸,脚夫们便扛着货箱往街巷里奔,汗珠砸在青石板上,混着船家的号子、商贩的议价声,织成满耳的生机。
就连以前冷清的书坊,如今也挤满了读书人和誊抄账本的账房先生,掌柜的正忙着把新印的《农桑辑要》摆上书架,指尖拂过纸页时,眼里满是笑意——这收复后的燕京,砖瓦间都透着往上长的劲儿,百行百业像春日里的草木,卯着劲地抽枝展叶,把日子过成了热腾腾的模样。
“看来去年收复燕京后,百姓的日子还算安稳。”
赵翊轻声说道,眼中带着一丝欣慰。
他注意到街边有几个孩童正在追逐嬉戏,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心中更是安定了几分。
耶律余衍也笑着点头:“市井兴旺,便是安稳的兆头。”
两人一路走走停停,穿过几条热闹的街道,来到一处相对安静的街角。
这里有一座小小的茶店,赵翊便拉着耶律余衍走了进去,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壶当地的清茶。
茶博士很快端上茶来,滚烫的热水注入茶杯,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一股清香袅袅升起。
赵翊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抿了一口,目光却透过窗户,望向远处的城郭与山脉,眉头微微蹙起,陷入了沉思。
耶律余衍看他神色凝重,知道他又在思索国事,便没有打扰,只是安静地陪着他,轻轻搅动着杯中的茶水。
过了片刻,赵翊放下茶杯,看向耶律余衍,眼神中带着一丝探寻,仿佛在酝酿一个重要的决定:“爱妃,你说……若是把大宋的都城迁到这燕京来,如何?”
耶律余衍闻言,手中的动作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镇定下来。
她放下茶杯,认真地想了想,然后抬起头,看着赵翊,语气诚恳:“陛下圣明,臣妾也觉得燕京是个好地方。
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能震慑北方,确实比汴京更适合作为都城。
可是……”
她话锋一转,脸上露出几分顾虑,欲言又止。
赵翊见她有犹豫,便点点头,示意她继续说下去,眼中带着鼓励:“可是什么?但说无妨。”
他心中其实早已对迁都之事盘桓许久,汴京作为都城的弊端,他比谁都清楚。
那座城市地处中原腹地,虽繁华富庶,却无险可守,四周皆是平原,一旦敌军渡过黄河,便可长驱直入,兵临城下。
上次金兵南下,渡过黄河的消息传来时,他心中并非只有愤怒,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他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调动兵力布防,只能急着先掌控汴京的守卫权,让自己成为守城的总统领,再拼尽全力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才勉强守住了汴京。
“若不是事先研制出火绳枪,给了金人一个措手不及,恐怕汴京早已陷落。”
赵翊想起当时的惊险,语气中带着几分后怕,“自朕登基以来,迁都的念头就从未断过。
洛阳本是备选,可它同样地处平原,虽有周边的山脉险地,却难以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他看向窗外燕京城的布局,城墙依山而建,城门扼守要道,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唯有燕京,北有燕山屏障,西有太行依托,进可掌控北方,退可固守中原,天然的防御体系浑然天成。
把都城迁到这里,才能让大宋真正站稳脚跟。”
耶律余衍听着他的分析,心中也颇为认同,只是她担忧的是另一件事:“陛下的考量自然是长远的,只是……燕京刚收复不久,人心未稳,朝中大臣也未必都能理解陛下的深意,迁都之事牵连甚广,怕是会引起不小的动荡啊。”
赵翊叹了口气,他自然知道其中的难处,所以才想趁这次机会亲自考察燕京,为将来的迁都做准备。
他正要开口再说些什么,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茶寮的宁静。
一个身穿驿卒服饰的汉子翻身下马,手中高举着一份文书,神色慌张地冲进茶寮,目光四处扫视。
当他看到赵翊身上那虽不张扬却难掩贵气的衣着,以及周围近卫军侍卫那警惕的眼神时,心中一动,连忙跪地高呼:“陛下!陛下!邕州百里加急!八百里急报!”
这声呼喊让茶店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驿卒手中的文书上。
赵翊脸上的轻松神色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凝重,他沉声说道:“呈上来。”
侍卫接过文书,仔细检查后递到赵翊手中。
赵翊展开文书,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字迹,眉头越皱越紧,脸色也渐渐沉了下来。一旁的耶律余衍见他神色变化,心中也跟着一紧,轻声问道:“陛下,出什么事了?”
赵翊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紧紧攥着那份文书,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脸上,一半明亮,一半隐在阴影里,让人看不清他此刻的神情,却能感受到那股骤然升起的凝重与威严。
燕京城的喧闹似乎在这一刻远去,只剩下驿卒急促的喘息声,和赵翊那越来越沉的目光。
喜欢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
与城外的肃杀不同,城内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往来穿梭,叫卖声、谈笑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景象。
街边的店铺鳞次栉比,有卖绸缎布匹的,有卖各色小吃的,还有打铁铺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虽不及汴京繁华,却也透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赵翊放慢脚步,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切,时而驻足看看街边小贩手中的货物,时而与擦肩而过的百姓点头示意。
百姓们大多没认出这位衣着华贵的男子便是当朝天子,只当是哪家的富贵公子,倒也自在。
晨雾还未散尽,燕京城南的绸缎庄已挂起新染的云锦,朱红柜台前,掌柜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应着伙计们招呼南来客商的吆喝;
西市的铁匠铺里,火星随铁锤起落溅成金雨,新铸的犁铧泛着冷光,刚被城郊农户扛走,转眼又有人来订冬日取暖的铜炉。
街面上,挑着担子的货郎摇着拨浪鼓穿巷而过,糖画儿在石板路上映出琥珀色的光;
漕运码头更热闹,满载江南丝绸、岭南鲜果的商船刚靠岸,脚夫们便扛着货箱往街巷里奔,汗珠砸在青石板上,混着船家的号子、商贩的议价声,织成满耳的生机。
就连以前冷清的书坊,如今也挤满了读书人和誊抄账本的账房先生,掌柜的正忙着把新印的《农桑辑要》摆上书架,指尖拂过纸页时,眼里满是笑意——这收复后的燕京,砖瓦间都透着往上长的劲儿,百行百业像春日里的草木,卯着劲地抽枝展叶,把日子过成了热腾腾的模样。
“看来去年收复燕京后,百姓的日子还算安稳。”
赵翊轻声说道,眼中带着一丝欣慰。
他注意到街边有几个孩童正在追逐嬉戏,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心中更是安定了几分。
耶律余衍也笑着点头:“市井兴旺,便是安稳的兆头。”
两人一路走走停停,穿过几条热闹的街道,来到一处相对安静的街角。
这里有一座小小的茶店,赵翊便拉着耶律余衍走了进去,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壶当地的清茶。
茶博士很快端上茶来,滚烫的热水注入茶杯,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一股清香袅袅升起。
赵翊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抿了一口,目光却透过窗户,望向远处的城郭与山脉,眉头微微蹙起,陷入了沉思。
耶律余衍看他神色凝重,知道他又在思索国事,便没有打扰,只是安静地陪着他,轻轻搅动着杯中的茶水。
过了片刻,赵翊放下茶杯,看向耶律余衍,眼神中带着一丝探寻,仿佛在酝酿一个重要的决定:“爱妃,你说……若是把大宋的都城迁到这燕京来,如何?”
耶律余衍闻言,手中的动作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镇定下来。
她放下茶杯,认真地想了想,然后抬起头,看着赵翊,语气诚恳:“陛下圣明,臣妾也觉得燕京是个好地方。
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能震慑北方,确实比汴京更适合作为都城。
可是……”
她话锋一转,脸上露出几分顾虑,欲言又止。
赵翊见她有犹豫,便点点头,示意她继续说下去,眼中带着鼓励:“可是什么?但说无妨。”
他心中其实早已对迁都之事盘桓许久,汴京作为都城的弊端,他比谁都清楚。
那座城市地处中原腹地,虽繁华富庶,却无险可守,四周皆是平原,一旦敌军渡过黄河,便可长驱直入,兵临城下。
上次金兵南下,渡过黄河的消息传来时,他心中并非只有愤怒,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他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调动兵力布防,只能急着先掌控汴京的守卫权,让自己成为守城的总统领,再拼尽全力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才勉强守住了汴京。
“若不是事先研制出火绳枪,给了金人一个措手不及,恐怕汴京早已陷落。”
赵翊想起当时的惊险,语气中带着几分后怕,“自朕登基以来,迁都的念头就从未断过。
洛阳本是备选,可它同样地处平原,虽有周边的山脉险地,却难以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他看向窗外燕京城的布局,城墙依山而建,城门扼守要道,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唯有燕京,北有燕山屏障,西有太行依托,进可掌控北方,退可固守中原,天然的防御体系浑然天成。
把都城迁到这里,才能让大宋真正站稳脚跟。”
耶律余衍听着他的分析,心中也颇为认同,只是她担忧的是另一件事:“陛下的考量自然是长远的,只是……燕京刚收复不久,人心未稳,朝中大臣也未必都能理解陛下的深意,迁都之事牵连甚广,怕是会引起不小的动荡啊。”
赵翊叹了口气,他自然知道其中的难处,所以才想趁这次机会亲自考察燕京,为将来的迁都做准备。
他正要开口再说些什么,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茶寮的宁静。
一个身穿驿卒服饰的汉子翻身下马,手中高举着一份文书,神色慌张地冲进茶寮,目光四处扫视。
当他看到赵翊身上那虽不张扬却难掩贵气的衣着,以及周围近卫军侍卫那警惕的眼神时,心中一动,连忙跪地高呼:“陛下!陛下!邕州百里加急!八百里急报!”
这声呼喊让茶店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驿卒手中的文书上。
赵翊脸上的轻松神色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凝重,他沉声说道:“呈上来。”
侍卫接过文书,仔细检查后递到赵翊手中。
赵翊展开文书,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字迹,眉头越皱越紧,脸色也渐渐沉了下来。一旁的耶律余衍见他神色变化,心中也跟着一紧,轻声问道:“陛下,出什么事了?”
赵翊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紧紧攥着那份文书,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脸上,一半明亮,一半隐在阴影里,让人看不清他此刻的神情,却能感受到那股骤然升起的凝重与威严。
燕京城的喧闹似乎在这一刻远去,只剩下驿卒急促的喘息声,和赵翊那越来越沉的目光。
喜欢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