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七月十二,骄阳似火,烤得大地蒸腾起阵阵热浪。
一支玄甲劲旅正踏着尘土滚滚的官道向北行进,甲叶碰撞的铿锵声与马蹄踏地的闷响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原野上远远传开。
近卫军的骑士们身姿挺拔如松,鎏金的盔缨在烈日下闪烁着耀眼的光,即便汗水已浸透了内衬的衣衫,他们依旧保持着严整的队列,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将队列中央那辆装饰并不奢华却气度非凡的马车护得密不透风。
马车的锦帘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轻轻掀开,露出一张年轻却带着几分沉稳的面庞。
宋帝赵翊探出头来,望着前方地平线上那道逐渐清晰的城郭轮廓,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身着一件月白锦袍,领口袖边绣着暗金龙纹,虽未穿龙袍,那股与生俱来的帝王威仪却丝毫未减。
几日的奔波让他眉宇间带着些许倦色,但此刻望着那座即将抵达的城池,倦意中又透出几分审视与期待。
“快到了?”他侧头看向身旁,声音带着几分旅途的微哑,却依旧沉稳有力。
坐在他身侧的慧妃耶律余衍正临窗而坐,手中轻摇着一把描金团扇。
她今日穿了一袭淡紫色的宫装,裙摆上绣着缠枝莲纹,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曳,如同泛起的涟漪。
听到赵翊的问话,她转过头来,清丽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那双明亮的眼眸如同含着秋水,看向窗外的城郭轮廓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那曾是她故国的土地,如今却已是大宋的疆土。
“看这轮廓,该是燕京了。”
耶律余衍的声音轻柔悦耳,带着些许异域口音,却吐字清晰,“陛下前几日还一心想着尽快赶回汴京,怎么这会反倒不急了?”
赵翊笑了笑,伸手理了理锦袍的袖口,动作从容不迫:“本是急着回去处理邕州知府的人选,那地方地处南疆,位置关键,知府一职空缺不得。
不过……”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前日大舅哥宗颖递了折子,说愿毛遂自荐前往邕州。
他既有这份担当,又熟悉地方事务,有他去,朕倒也放心了。”
说起宗颖,耶律余衍的脸上也露出几分赞许:“宗颖文武双全,有他坐镇邕州,陛下确实能省不少心。”
赵翊点点头,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越来越近的燕京城,语气中多了几分郑重:“既然回去的事不那么急了,倒不如趁这机会,在燕京好好逛逛。
你可知道,这燕京城,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
耶律余衍微微侧头,眼中带着好奇:“臣妾只知燕京是北方重镇,却不知其具体的来历与分量,还请陛下为臣妾讲讲。”
赵翊抬手示意车夫放慢车速,一边望着城外的风光,一边缓缓道来,声音中带着对历史的追溯:“这燕京,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名为‘蓟’,是召公奭的封地,算是北方最早的诸侯国都城之一,那时起,它就成了中原王朝经略北方的起点。”
他顿了顿,看着远处连绵的山脉轮廓,继续说道:“到了战国时期,这里是燕国的都城,燕昭王曾在此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乐毅、邹衍等贤才汇聚于此,让燕国一度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那时的燕京,便是燕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抗衡中原诸国的核心。”
“后来秦汉一统,这里成了渔阳郡的治所,是中原王朝防备匈奴的前沿重镇。
汉武帝时,多次派大军从这里出发北伐匈奴,它就像一把插在北方的利剑,守护着中原的安宁。”
耶律余衍听得认真,手中的团扇也慢了下来,轻声道:“原来有这么久远的历史。”
“不止如此。”
赵翊的目光变得悠远,“隋唐时期,这里改称‘幽州’,是大运河的北起点,南来北往的物资在此汇聚,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商业枢纽。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便是以幽州为大本营;到了盛唐,安禄山在此起兵,正是因为幽州手握重兵、粮草充足,可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
他转过头,看向耶律余衍,语气加重了几分:“五代十国时,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燕京便成了辽国的‘南京析津府’,此后百余年间,一直是辽国向南推进的跳板,也成了中原王朝心中的一根刺。
直到去年,我们大宋才收复燕京,让这座沦陷已久的重镇重新回到中原版图。”
耶律余衍闻言,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轻轻颤动了一下。
她是辽国人,听着赵翊讲述故国的城池如何成为大宋的疆土,心中难免有些波澜,但她很快便调整过来,抬眼时,脸上已恢复了平静:“如此说来,燕京确实是连接南北的咽喉之地,难怪陛下如此看重。”
“正是。”
赵翊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它北靠燕山,南临渤海,西有太行山脉作为屏障,东可扼守辽东,进可北上草原,退可守护中原,这样的地理条件,纵观天下,也实属难得。”
说话间,马车已行至燕京城下。
高大的城墙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横亘在眼前,青砖砌成的墙体饱经风霜,上面布满了岁月与战火留下的痕迹。
城门处,守将早已率领一众官员等候在那里,见赵翊的车驾到来,纷纷跪地行礼,齐声高呼:“臣等恭迎陛下、慧妃娘娘!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赵翊没有立刻下车,而是在车中对身旁的耶律余衍笑道:“外面天热,让他们起身吧。朕今日不是来巡查的,只是想随意逛逛,不必兴师动众。”
耶律余衍点头应是,随即对着车外朗声道:“陛下有旨,众卿平身。
陛下今日微服,无需多礼,各司其职即可。”
守将等人闻言,虽有些意外,但还是依旨起身,恭敬地退到一旁。
赵翊这才携着耶律余衍走下马车,脚刚一落地,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但他毫不在意,只是抬头望着巍峨的城门,伸手轻轻抚摸着城墙上一块带着箭痕的砖,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火的激烈。
“走吧,陪朕进去看看。”
赵翊对耶律余衍微微一笑,语气轻松了许多。
耶律余衍回以一笑,轻轻挽住他的手臂,两人并肩走进了燕京城。
一支玄甲劲旅正踏着尘土滚滚的官道向北行进,甲叶碰撞的铿锵声与马蹄踏地的闷响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原野上远远传开。
近卫军的骑士们身姿挺拔如松,鎏金的盔缨在烈日下闪烁着耀眼的光,即便汗水已浸透了内衬的衣衫,他们依旧保持着严整的队列,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将队列中央那辆装饰并不奢华却气度非凡的马车护得密不透风。
马车的锦帘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轻轻掀开,露出一张年轻却带着几分沉稳的面庞。
宋帝赵翊探出头来,望着前方地平线上那道逐渐清晰的城郭轮廓,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身着一件月白锦袍,领口袖边绣着暗金龙纹,虽未穿龙袍,那股与生俱来的帝王威仪却丝毫未减。
几日的奔波让他眉宇间带着些许倦色,但此刻望着那座即将抵达的城池,倦意中又透出几分审视与期待。
“快到了?”他侧头看向身旁,声音带着几分旅途的微哑,却依旧沉稳有力。
坐在他身侧的慧妃耶律余衍正临窗而坐,手中轻摇着一把描金团扇。
她今日穿了一袭淡紫色的宫装,裙摆上绣着缠枝莲纹,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曳,如同泛起的涟漪。
听到赵翊的问话,她转过头来,清丽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那双明亮的眼眸如同含着秋水,看向窗外的城郭轮廓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那曾是她故国的土地,如今却已是大宋的疆土。
“看这轮廓,该是燕京了。”
耶律余衍的声音轻柔悦耳,带着些许异域口音,却吐字清晰,“陛下前几日还一心想着尽快赶回汴京,怎么这会反倒不急了?”
赵翊笑了笑,伸手理了理锦袍的袖口,动作从容不迫:“本是急着回去处理邕州知府的人选,那地方地处南疆,位置关键,知府一职空缺不得。
不过……”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前日大舅哥宗颖递了折子,说愿毛遂自荐前往邕州。
他既有这份担当,又熟悉地方事务,有他去,朕倒也放心了。”
说起宗颖,耶律余衍的脸上也露出几分赞许:“宗颖文武双全,有他坐镇邕州,陛下确实能省不少心。”
赵翊点点头,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越来越近的燕京城,语气中多了几分郑重:“既然回去的事不那么急了,倒不如趁这机会,在燕京好好逛逛。
你可知道,这燕京城,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
耶律余衍微微侧头,眼中带着好奇:“臣妾只知燕京是北方重镇,却不知其具体的来历与分量,还请陛下为臣妾讲讲。”
赵翊抬手示意车夫放慢车速,一边望着城外的风光,一边缓缓道来,声音中带着对历史的追溯:“这燕京,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名为‘蓟’,是召公奭的封地,算是北方最早的诸侯国都城之一,那时起,它就成了中原王朝经略北方的起点。”
他顿了顿,看着远处连绵的山脉轮廓,继续说道:“到了战国时期,这里是燕国的都城,燕昭王曾在此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乐毅、邹衍等贤才汇聚于此,让燕国一度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那时的燕京,便是燕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抗衡中原诸国的核心。”
“后来秦汉一统,这里成了渔阳郡的治所,是中原王朝防备匈奴的前沿重镇。
汉武帝时,多次派大军从这里出发北伐匈奴,它就像一把插在北方的利剑,守护着中原的安宁。”
耶律余衍听得认真,手中的团扇也慢了下来,轻声道:“原来有这么久远的历史。”
“不止如此。”
赵翊的目光变得悠远,“隋唐时期,这里改称‘幽州’,是大运河的北起点,南来北往的物资在此汇聚,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商业枢纽。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便是以幽州为大本营;到了盛唐,安禄山在此起兵,正是因为幽州手握重兵、粮草充足,可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
他转过头,看向耶律余衍,语气加重了几分:“五代十国时,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燕京便成了辽国的‘南京析津府’,此后百余年间,一直是辽国向南推进的跳板,也成了中原王朝心中的一根刺。
直到去年,我们大宋才收复燕京,让这座沦陷已久的重镇重新回到中原版图。”
耶律余衍闻言,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轻轻颤动了一下。
她是辽国人,听着赵翊讲述故国的城池如何成为大宋的疆土,心中难免有些波澜,但她很快便调整过来,抬眼时,脸上已恢复了平静:“如此说来,燕京确实是连接南北的咽喉之地,难怪陛下如此看重。”
“正是。”
赵翊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它北靠燕山,南临渤海,西有太行山脉作为屏障,东可扼守辽东,进可北上草原,退可守护中原,这样的地理条件,纵观天下,也实属难得。”
说话间,马车已行至燕京城下。
高大的城墙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横亘在眼前,青砖砌成的墙体饱经风霜,上面布满了岁月与战火留下的痕迹。
城门处,守将早已率领一众官员等候在那里,见赵翊的车驾到来,纷纷跪地行礼,齐声高呼:“臣等恭迎陛下、慧妃娘娘!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赵翊没有立刻下车,而是在车中对身旁的耶律余衍笑道:“外面天热,让他们起身吧。朕今日不是来巡查的,只是想随意逛逛,不必兴师动众。”
耶律余衍点头应是,随即对着车外朗声道:“陛下有旨,众卿平身。
陛下今日微服,无需多礼,各司其职即可。”
守将等人闻言,虽有些意外,但还是依旨起身,恭敬地退到一旁。
赵翊这才携着耶律余衍走下马车,脚刚一落地,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但他毫不在意,只是抬头望着巍峨的城门,伸手轻轻抚摸着城墙上一块带着箭痕的砖,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火的激烈。
“走吧,陪朕进去看看。”
赵翊对耶律余衍微微一笑,语气轻松了许多。
耶律余衍回以一笑,轻轻挽住他的手臂,两人并肩走进了燕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