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三道圣旨-《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

  七月初九的日头正烈,晒得兴庆宫城外的黄土路面泛出层层热浪,连空气都像是被烤得扭曲起来。

  大宋西北军的营帐连绵数里,旌旗在热风里猎猎作响,甲胄上的寒光偶尔刺破蒸腾的暑气,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彦仙一身绯色官袍,外罩轻便的铠甲,腰间玉带束得笔直。

  他站在高坡上,手里把玩着一枚玉佩,目光越过密密麻麻的军阵,落在不远处那座紧闭的兴庆府城门上。

  城门楼的阴影里似乎有党项兵卒在探头,却被城楼下大宋军阵的肃杀之气逼得缩了回去。

  他侧脸线条硬朗,唇角噙着一抹淡笑,眼神里既有胜券在握的笃定,又藏着几分对这历史性时刻的感慨。

  “李大人。”身后传来沉稳的脚步声,李进军长一身戎装,军靴踏在滚烫的土路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刚从前沿阵地巡查回来,额角还挂着汗珠,军帽下的脸颊晒得黝黑,唯有眼神锐利如鹰。

  他走到李彦仙身侧,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城门,眉头不自觉地拧了拧,“你确定……李乾顺这次是真心投降?”

  李彦仙转过身,玉佩在指间转了个圈,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哦?李军长是觉得有哪里不妥?”他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力,轻易压过了远处隐约的操练声。

  李进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军靴在地上碾了碾,似乎想把心里的不安也一并碾碎。

  “本军长不是不信大人,只是这兴庆府围了这么久,党项人虽粮草渐尽,可毕竟是百年基业,哪能说降就降?”

  他喉结动了动,眼神里闪过一丝疑虑,“万一这是缓兵之计,城门一开藏着伏兵……”

  “伏兵?”李彦仙轻笑一声,抬手拍了拍李进的肩膀。

  他的手掌宽厚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李军长,你且看看身后。”

  李进下意识回头,只见数万西北军将士列阵以待,长矛如林,弓弩上弦,炮营的黑黝黝炮口正对着城门方向——那些昨天刚运到的炮弹,此刻就安静地躺在炮位旁,像是一群蓄势待发的猛兽。

  风拂过军阵,带来整齐划一的呼吸声,那是铁与血淬炼出的底气。

  “如今优势在我,”李彦仙的声音沉了沉,眼神陡然锐利起来,“西夏的粮草撑不过三日,城中文武早就人心惶惶。

  李乾顺若不降,便是玉石俱焚。

  他是西夏国主,比谁都清楚党项族的命脉在哪里。”

  他顿了顿,指尖的玉佩停在掌心,“何况,他说得明白,只要陛下保证不伤西夏民众,他便举国投降。

  这条件,陛下不会不允。”

  李进的眉头依旧没松开,他攥紧了腰间的刀柄,指节泛白:“可……万一有意外呢?”

  “意外?”李彦仙挑眉,笑意更深了些,眼角的细纹里都透着从容,“我让你做好接收兴庆府的准备,又不是让你撤军。

  刀枪依旧在握,火炮随时待命,纵有意外,又能奈我何?”

  他向前迈了半步,袍角在热风里微微扬起,“再说,依我看,等会儿你就会接到圣旨了。

  到那时,由不得你不信。”

  李进望着李彦仙那双深邃的眼睛,里面没有半分犹疑,只有稳操胜券的笃定。

  他知道李彦仙也是征战多年的军长,同时也是钦差大臣的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

  方才心里的那点忐忑,像是被热风渐渐吹散了。

  他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脊梁,军帽下的脸庞露出坚毅之色:“好,我信大人。”说罢,他转身对着身后的传令兵扬声喊道,“传令下去!各单位即刻做好全面接收兴庆府的准备!军械检查、兵力部署、入城纪律……一项都不能马虎!”

  “是!”传令兵高声应道,转身便要跑开。

  “等等!”李进又喊住他,眼神严肃起来,“特别叮嘱各营,入城后不得惊扰百姓,不得擅动府库,违令者,军法处置!”

  “末将领命!”传令兵再次应道,这才转身快步离去,军靴踏在地上的声音急促而有力。

  李进刚转过身,就听见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伴随着清脆的铜铃声——那是圣旨到的信号。

  他愣了一下,随即看向李彦仙,眼里满是惊讶。

  李彦仙脸上早已没了笑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庄重。

  他整了整袍角,对李进道:“看来,陛下的旨意比我预想的还要快些。”

  不多时,一名内侍骑着快马奔来,身后跟着两名捧着黄绸圣旨的小太监。

  到了近前,内侍翻身下马,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径直走到李彦仙和李进面前,尖声唱道:“圣旨到——李进军长、李彦仙大人钦差接旨!”

  李彦仙和李进连忙整理衣冠,跪倒在地:“臣,接旨。”

  内侍先拿起一份圣旨,展开黄绸,清了清嗓子,用那标志性的尖细嗓音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西北军军长李进,围困兴庆府两星期有余,军纪严明,兵锋所向,令敌胆寒,实乃我大宋栋梁。

  今西夏国主李乾顺识时务、知进退,愿举国归顺,此乃天意归心,黎民之福。

  特命李进即刻做好全面接收兴庆府之准备,接管城防、府库、户籍等一应事宜,务必安抚百姓,稳定人心,勿使生乱。

  另,西夏银川公主李清露,贤淑聪慧,朕心甚喜,特将其纳为妃。

  着李进即刻选派一旅兵力,交由钦差大臣李彦仙调度,护送公主李清露安全抵达汴京,待吉日完婚,钦此。”

  李进叩首在地,脑子里嗡嗡作响。

  接收兴庆府本就在意料之中,可“陛下要纳西夏银川公主为妃”这一句,却让他有些疑惑。

  他猛地抬头,看向李彦仙,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

  李彦仙却只是朝他微微颔首,示意他接旨。

  李进这才回过神来,连忙伏首:“臣,李进,遵旨!”

  内侍又拿起第二份圣旨,转向李彦仙:“李彦仙接旨。”

  “臣,李彦仙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差大臣李彦仙,衔命西来,宣朕旨意,晓谕西夏,功不可没。

  今西夏归顺,国主李乾顺愿率皇室迁往汴京,以示忠诚。

  特命李彦仙全权负责护送事宜,沿途供给务必从优,饮食起居、车马仪仗皆需妥帖安排,不得有半分怠慢。

  尤其是银川公主李清露,乃朕未来之妃嫔,更要悉心护持,确保平安抵达汴京。

  所调李进部一旅兵力,皆归你节制,沿途若有不测,可先斩后奏,钦此。”

  李彦仙叩首时,动作从容不迫,袍角铺在地上,如同一朵绽开的绯色莲花。“臣,李彦仙,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最后,内侍展开第三份圣旨,面朝兴庆府城门的方向,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仿佛要让城门内的人也听得一清二楚:“西夏国主李乾顺接旨!”

  黄绸展开的瞬间,热风似乎都停滞了。

  只听那尖细的嗓音穿透空气,字字清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西夏国主李乾顺,深明大义,为党项族黎民计,愿举国归顺大宋,免却刀兵之祸,此乃识时务之举,朕心甚慰。

  朕在此立誓,必不无辜伤害西夏皇室一员,保尔等宗族平安。

  银川公主李清露,温婉贤淑,朕已允你所求,待其抵达汴京,便行婚礼。

  今命你率皇室成员即刻随钦差大臣李彦仙迁往汴京,沿途有大宋一旅兵力护送,食宿供给皆按王侯规格,勿需担忧。

  望你恪守承诺,率众归顺,共享太平。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