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宫的梁柱上,鎏金的缠枝纹在烛火中明明灭灭,映得李乾顺的脸色忽明忽暗。
他端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冰凉的玉饰,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殿内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轻响,李彦仙站在殿中,玄色的宋式袍服上还沾着些许征尘,却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平静地落在这位西夏皇帝身上。
良久,李乾顺终于开口,声音像是被砂纸磨过,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连他自己都未察觉,尾音里藏着的恐惧与期盼:“那你……见到他了?”
李彦仙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那笑意里有敬佩,有释然,还有几分亲历传奇的感慨。
他微微颔首,声音清朗如玉石相击:“自然是见到了。”
“两个月前,我在延安府收到一封密信,信封上盖着大宋皇帝亲印,拆开一看,竟是赵翊陛下亲笔所书。”
他抬眼望向殿顶的藻井,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雪初临的清晨,“信中字迹遒劲有力,却不见半分帝王的倨傲,只说中路军将由王勇元帅统领,邀我一同出征,共破金贼。
我当时便想,能亲笔给一介武将写信的帝王,必非寻常人物。”
“待到了大定府,第一次见到陛下时,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李彦仙的目光变得悠远,“他正蹲在伤兵营里,亲手给一个断了腿的小兵换药。
那小兵是西北军的,初见陛下时吓得差点从床上滚下来,连称‘草民该死’,陛下却按住他的肩膀,笑着说‘都是为国征战的好男儿,哪有什么尊卑’。
他一边给小兵裹伤,一边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嘱咐军需官务必把安家银送到小兵的老母亲手里。”
李乾顺的呼吸微微一滞,握着玉饰的手指紧了紧。
他听过无数关于宋帝的传闻,有说他残暴嗜杀的,有说他狡诈多疑的,却从未想过会是这般模样。
“可当他走进帅帐,拿起兵棋推演时,又是另一番气象。”
李彦仙的语气里添了几分郑重,“那日讨论攻打会宁府的战术,几位老将争执不下,有的说该强攻北门,有的说该围而不攻。
陛下一直没说话,只是盯着地图看,手指在会宁府周围的山脉河流上轻轻点着。
忽然,他拿起一支红笔,在城西的一处峡谷画了个圈,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这里,派五千精兵埋伏,待金军主力出援北门,便断他们的粮道。’”
“当时有位军长质疑,说那峡谷狭窄,若是金军察觉,我军怕是会被困死在里面。
陛下却笑了笑,指着地图上的一条小溪说:‘二日之内必有大雨,溪水会涨,金军定然不会想到我们敢从水路绕过去。’
后来的事,想必你也听说了——大雨果然如期而至,我军趁势拿下峡谷,金军粮道一断,会宁府不出三日便破了。”
李彦仙顿了顿,又道:“还有一次,军中缺粮,有个营长为了让自己的卫兵多吃点,私藏了三袋米。
按军法,这是要砍头的。
可陛下得知后,只让那营长把米交出来,当众杖责二十,说‘你心疼弟兄,是好意,但军法如山,不能徇私’。
转头却又赏了那营长一匹马,说‘念你一片护兵之心,下次不可再犯’。
这般赏罚分明,将士们哪个不心服?”
李乾顺沉默着,殿内的烛火似乎又暗了几分。
他忽然觉得,自己宫殿里的鎏金梁柱,竟有些刺眼。
“攻破会宁府那天,城楼上的金国旗帜倒下来的时候,整个大宋军营都在欢呼。”李彦仙的声音里带上了几分波澜,“可就在这时,西北方向传来急报——西夏铁骑,已经越过了边境。”
“当时的帅帐里,气氛瞬间就变了。”
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一刻的混乱,“韩世忠将军正啃着一块烤肉,听到消息,‘啪’地把肉扔在桌上,猛地站起来,腰间的佩刀都被他带得拔出来半寸。
他脸红脖子粗地嚷着:‘他娘的李乾顺!我军刚把金国狗打趴下,他就敢来捅刀子!
陛下,末将请求带五万将士回去,不把兴庆府踏平,老子就不姓韩!’”
李乾顺的身子猛地一震,龙椅的扶手发出一声细微的呻吟。
“旁边的吕端政委见状,赶紧伸手去拉他,可韩将军正在火头上,力气大得惊人,吕大人几乎被他拽得踉跄。
吕大人急得胡子都翘起来了,压低声音说:‘韩世忠!你疯了?陛下还没说话呢!’”李彦仙说到这里,忍不住轻笑一声,“韩将军这才想起陛下还在,可他那股火没处发,竟一屁股坐在地上,像个孩子似的嘟囔:‘凭什么啊……咱们跟金人死磕的时候,他西夏躲在后面看戏,现在倒好,跑来趁火打窃……’那模样,若不是吕大人死死按住他,怕是真要撒泼打滚了。”
“满帐的人都看着陛下,等着他发怒。
毕竟,这背刺来得太不是时候了。”李彦仙的目光再次落在李乾顺身上,带着一丝探究,“可陛下脸上,竟没有半分惊讶。
他端起茶杯,慢条斯理地吹了吹浮沫,好像听到的不是边境急报,而是寻常的天气消息。”
“他喝了一口茶,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李进他们,把兴庆府围住了吗?’”
这句话一出,别说韩世忠和吕端,连李彦仙都愣住了。
他们这才反应过来,陛下怕是早就料到了。
李乾顺的嘴唇翕动了几下,想说什么,却终究没发出声音。
他忽然觉得,自己像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算计之中。
“后来,陛下便下了令,让李进暂时围住兴庆府,一切等他的消息。”
李彦仙继续说道,“末将当时心里琢磨,陛下这是要先稳住阵脚,等灭了金国余孽,再回头收拾西夏。
可没想到,一刻钟后,陛下就传召了我。”
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眉头微微蹙起,仿佛又感受到了那份意外。
“我走进帅帐时,陛下正站在地图前,手里拿着一支笔,在西夏的疆域上轻轻画着。
我以为他要派我回去,与李进合兵一处,尽快攻破兴庆府,便急忙躬身道:‘陛下若有差遣,末将万死不辞!’”
“陛下却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问我:‘李彦仙,你觉得,对待西夏的趁火打劫的入侵,该怎么惩罚才好?’”
李彦仙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看着李乾顺。
他记得自己当时的反应——心头一紧,以为陛下是要试探自己的忠心。
“我当时心想,这是要我表态度啊。”
于是我苦笑一声,“便急忙说道:‘陛下,请您下令!卑职现在就率领部队,与李进军长合力,三日之内必破兴庆府!
定要让李乾顺知道,入侵大宋的下场!’”
他端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冰凉的玉饰,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殿内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轻响,李彦仙站在殿中,玄色的宋式袍服上还沾着些许征尘,却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平静地落在这位西夏皇帝身上。
良久,李乾顺终于开口,声音像是被砂纸磨过,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连他自己都未察觉,尾音里藏着的恐惧与期盼:“那你……见到他了?”
李彦仙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那笑意里有敬佩,有释然,还有几分亲历传奇的感慨。
他微微颔首,声音清朗如玉石相击:“自然是见到了。”
“两个月前,我在延安府收到一封密信,信封上盖着大宋皇帝亲印,拆开一看,竟是赵翊陛下亲笔所书。”
他抬眼望向殿顶的藻井,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雪初临的清晨,“信中字迹遒劲有力,却不见半分帝王的倨傲,只说中路军将由王勇元帅统领,邀我一同出征,共破金贼。
我当时便想,能亲笔给一介武将写信的帝王,必非寻常人物。”
“待到了大定府,第一次见到陛下时,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李彦仙的目光变得悠远,“他正蹲在伤兵营里,亲手给一个断了腿的小兵换药。
那小兵是西北军的,初见陛下时吓得差点从床上滚下来,连称‘草民该死’,陛下却按住他的肩膀,笑着说‘都是为国征战的好男儿,哪有什么尊卑’。
他一边给小兵裹伤,一边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嘱咐军需官务必把安家银送到小兵的老母亲手里。”
李乾顺的呼吸微微一滞,握着玉饰的手指紧了紧。
他听过无数关于宋帝的传闻,有说他残暴嗜杀的,有说他狡诈多疑的,却从未想过会是这般模样。
“可当他走进帅帐,拿起兵棋推演时,又是另一番气象。”
李彦仙的语气里添了几分郑重,“那日讨论攻打会宁府的战术,几位老将争执不下,有的说该强攻北门,有的说该围而不攻。
陛下一直没说话,只是盯着地图看,手指在会宁府周围的山脉河流上轻轻点着。
忽然,他拿起一支红笔,在城西的一处峡谷画了个圈,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这里,派五千精兵埋伏,待金军主力出援北门,便断他们的粮道。’”
“当时有位军长质疑,说那峡谷狭窄,若是金军察觉,我军怕是会被困死在里面。
陛下却笑了笑,指着地图上的一条小溪说:‘二日之内必有大雨,溪水会涨,金军定然不会想到我们敢从水路绕过去。’
后来的事,想必你也听说了——大雨果然如期而至,我军趁势拿下峡谷,金军粮道一断,会宁府不出三日便破了。”
李彦仙顿了顿,又道:“还有一次,军中缺粮,有个营长为了让自己的卫兵多吃点,私藏了三袋米。
按军法,这是要砍头的。
可陛下得知后,只让那营长把米交出来,当众杖责二十,说‘你心疼弟兄,是好意,但军法如山,不能徇私’。
转头却又赏了那营长一匹马,说‘念你一片护兵之心,下次不可再犯’。
这般赏罚分明,将士们哪个不心服?”
李乾顺沉默着,殿内的烛火似乎又暗了几分。
他忽然觉得,自己宫殿里的鎏金梁柱,竟有些刺眼。
“攻破会宁府那天,城楼上的金国旗帜倒下来的时候,整个大宋军营都在欢呼。”李彦仙的声音里带上了几分波澜,“可就在这时,西北方向传来急报——西夏铁骑,已经越过了边境。”
“当时的帅帐里,气氛瞬间就变了。”
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一刻的混乱,“韩世忠将军正啃着一块烤肉,听到消息,‘啪’地把肉扔在桌上,猛地站起来,腰间的佩刀都被他带得拔出来半寸。
他脸红脖子粗地嚷着:‘他娘的李乾顺!我军刚把金国狗打趴下,他就敢来捅刀子!
陛下,末将请求带五万将士回去,不把兴庆府踏平,老子就不姓韩!’”
李乾顺的身子猛地一震,龙椅的扶手发出一声细微的呻吟。
“旁边的吕端政委见状,赶紧伸手去拉他,可韩将军正在火头上,力气大得惊人,吕大人几乎被他拽得踉跄。
吕大人急得胡子都翘起来了,压低声音说:‘韩世忠!你疯了?陛下还没说话呢!’”李彦仙说到这里,忍不住轻笑一声,“韩将军这才想起陛下还在,可他那股火没处发,竟一屁股坐在地上,像个孩子似的嘟囔:‘凭什么啊……咱们跟金人死磕的时候,他西夏躲在后面看戏,现在倒好,跑来趁火打窃……’那模样,若不是吕大人死死按住他,怕是真要撒泼打滚了。”
“满帐的人都看着陛下,等着他发怒。
毕竟,这背刺来得太不是时候了。”李彦仙的目光再次落在李乾顺身上,带着一丝探究,“可陛下脸上,竟没有半分惊讶。
他端起茶杯,慢条斯理地吹了吹浮沫,好像听到的不是边境急报,而是寻常的天气消息。”
“他喝了一口茶,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李进他们,把兴庆府围住了吗?’”
这句话一出,别说韩世忠和吕端,连李彦仙都愣住了。
他们这才反应过来,陛下怕是早就料到了。
李乾顺的嘴唇翕动了几下,想说什么,却终究没发出声音。
他忽然觉得,自己像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算计之中。
“后来,陛下便下了令,让李进暂时围住兴庆府,一切等他的消息。”
李彦仙继续说道,“末将当时心里琢磨,陛下这是要先稳住阵脚,等灭了金国余孽,再回头收拾西夏。
可没想到,一刻钟后,陛下就传召了我。”
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眉头微微蹙起,仿佛又感受到了那份意外。
“我走进帅帐时,陛下正站在地图前,手里拿着一支笔,在西夏的疆域上轻轻画着。
我以为他要派我回去,与李进合兵一处,尽快攻破兴庆府,便急忙躬身道:‘陛下若有差遣,末将万死不辞!’”
“陛下却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问我:‘李彦仙,你觉得,对待西夏的趁火打劫的入侵,该怎么惩罚才好?’”
李彦仙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看着李乾顺。
他记得自己当时的反应——心头一紧,以为陛下是要试探自己的忠心。
“我当时心想,这是要我表态度啊。”
于是我苦笑一声,“便急忙说道:‘陛下,请您下令!卑职现在就率领部队,与李进军长合力,三日之内必破兴庆府!
定要让李乾顺知道,入侵大宋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