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才闻言心头一震,连忙躬身跪地,
额头轻触金砖:“小人谢陛下信任!必竭尽所能,
不负圣恩与天下苍生之望!”
话音落时,脊背挺得笔直,眼中是难掩的意气与郑重。
皇帝见他这般模样,越发满意,
朗笑一声抬手示意他起身:“文才不必多礼。
你的策略虽妙,却需有得力之人执掌全局,
方能落地生根。”
他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最后落回钟文才身上,
语气陡然添了几分威严,
“朕今日便下旨,封你为‘三军总领’,
统管京畿防务与边军调度,粮草军械、
兵士任免皆可先行决断,事后报备即可。”
这话一出,满殿皆惊。
三军总领虽无“元帅”之名,
却握有调兵遣将、统筹军务的实权,
与元帅权责几无二致。
兵部尚书面色一沉,皇帝都这样发话了,
自己也该有所表示。
于是,他眉头紧锁着走上前,
目光锐利地扫过钟文才,板着脸沉声道:
“钟文才,还愣着做什么?
陛下委你如此重任,还不速速叩谢皇恩!”
见钟文才再次跪地,他又上前一步,
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记住你今日之言!
三军总领之位关乎国本,
上任后需谨守军纪、勤勉务实,若敢有半分懈怠或差错,
休怪本部堂按军法处置!
务必干出实绩,莫要辜负陛下对你的一番信任!”
皇帝摆了摆手,目光在钟文才脸上停留片刻,
似有深意:“总领之职,且先当着。
待你将通商、安流民之事初见成效,边关安稳无虞之日,
朕再为你正名,那‘元帅’之位,少不了你的。”
钟文才闻言,瞬间胸中热血翻涌,再次躬身:
“臣定当砥砺前行,早日为陛下安定四方!”
钟文才再次叩首谢恩后,起身时脊背挺得笔直,
带着一身意气转身退出书房。
他刚走出殿门,殿内尚未散去的肃穆便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
一名内侍神色匆匆地闯了进来,跪地禀道:
“启禀陛下!大夏遣使持国书求见,
此刻已在殿外候着,说是有要事宣告!”
皇帝眉头微挑,与众臣交换了一个眼神。
一旁的丞相捻须沉吟,满脸疑惑:
“大夏此时遣使,也不知所为何事?”
皇帝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且宣他进来,看看再说。”
片刻后,一名身着大夏官服的使者昂首走入,
虽身处异国朝堂,却未显半分怯色,
双手捧着一卷明黄国书,朗声高喊:“大夏永熙新帝驾下,
太后摄政李氏体,致书大周僭主!”
这声“僭主”一出,殿内群臣顿时满眼不悦,
虽说两国多年以来,经常互通国书,
每次都是互相指责对方是伪皇帝。
但不代表他们还是习惯不了,皇帝都成了伪君,
那他的这些臣子,不都成了反贼吗?
所以,众人的心情当场就像愤怒的小鸟。
尤其是兵部尚书更是按捺不住,
刚要发作便被皇帝严神制止。
而发大夏使者却恍若未闻,一脸傲娇的样子,
淡定从容展开国书继续朗念:“先帝于是上月已宾天,
国祚延续——吾皇永熙帝已于三日前登基,年号永熙。
本宫以太后之尊,暂代幼主摄政,抚国安民。
念及大周国土与我大夏正统血脉分裂数百年载,
且一直兵戈不休致将士折损、百姓流离,
本宫愿暂歇干戈,与尔等共修养生息之策。”
他刻意将“我大夏正统”与“尔等”区分开,
话锋陡然转厉:“然,永熙帝乃先帝嫡脉,
正统所归,原属我朝之疆域寸土不让。
望尔等安分守己,莫再生事端,
更需善待境内流离的大周同胞百姓——若有苛待欺压之事,
我大夏朝廷身为正统,断不会坐视不理!
若尔等识趣退兵,止战安民,尚可暂保安宁;
若是不然……哼!”
使者将国书重重一卷,沉声道:“我大夏良将如云,
几十万精兵锐士枕戈待旦,必护正统无虞。
国书已达,告辞!”
说罢,他躬身一礼,转身便走,留下满殿压抑的寂静。
使者的脚步声刚消失在殿外,满殿压抑的寂静瞬间被炸开。
丞相率先重重冷哼一声,随即便对着空荡的殿门冷笑:
“哼!三月大的娃娃也配称‘帝’?伪朝就是伪朝,
除了靠妇人抱娃争权夺利,还会做什么?
伪朝先帝尸骨未寒,她们就急着把吃奶的娃娃推出来撑场面,
说到底不过是他们伪朝的李家想攥着权柄不放,
还敢奢谈‘正统’?简直是笑话!”
兵部尚书早已按捺不住怒火,一掌拍在案几上,
茶水溅了满桌:“丞相说得极是!
大夏幼主临朝那岂不是国将不国,
偏她还敢派个狂徒来叫板‘善待百姓’?
依我看,这伪朝太后不过是怕我大周趁她主少国疑时出兵,
才假意提什么‘修养生息’!真要论正统,
我大周将士浴血奋战数十年,
岂能容一个抱娃的妇人指手画脚?”
太傅捋着胡须,脸色凝重中带着不屑:“诸位稍安勿躁。
但说句实在话,大夏伪朝此举实在太过儿戏——三岁看老尚早,
三月幼童连奶都没断,如何能‘抚国安民’?
连他们的伪太后摄政一事,老夫都怀疑不知是真是假,
说不定朝堂早已被权臣把持,所谓‘永熙新帝’,
不过是他们争权的幌子罢了。这般内斗不休,
伪朝的气数怕是长不了。”
一旁的翰林官们也忍不住插话,语气里满是讥讽:
“可不是嘛!伪朝使者还敢提‘良将如云、精兵枕戈’?
哼,依我看,他们怕是连自家朝堂都没理顺!
一个抱娃的太后加上一群勾心斗角的伪朝臣子,
简直就是一个令人笑掉大牙之滑稽。”
其实那些臣子们,个个都想对李婷婷直呼其名,
但人家再怎么也是伪朝的摄政太后,可是属于“君”的范畴。
虽是敌国,但直接呼其名,却也属于大不敬。
故殿内附和声四起,嘲讽与愤懑交织,连空气都染上了几分火药味。
但却谁都不敢在皇帝面前公然喊出李婷婷的名字。
殿内的议论声渐歇,皇帝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叩良久,
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愤懑未平的脸,终于缓缓开口,
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都静一静。”
他抬手示意内侍取来笔墨,沉声道:“传朕旨意,
即刻替朕拟一份国书,致大夏伪朝李氏太后。”
群臣闻言皆敛声屏气,静待下文。皇帝继续道:
“国书中便说——你方所提永熙幼帝登基、
李氏太后摄政之事,朕已知晓,准了!”
顿了顿,皇帝话锋转向休战提议,语气添了几分淡漠:
“至于你方提及的暂歇干戈、共休养生息之策,
朕亦准了!毕竟兵戈不休,苦的终究是天下百姓。”
但话音未落,他眼神陡然一厉,指尖重重叩在扶手上:
“但有句话需说清楚——既称‘摄政抚民’,
便该好好治理你那伪朝疆域,安抚境内百姓。
若治下混乱、民生凋敝,或有苛待我大夏同胞之事传出……”
皇帝冷笑一声,语气带着居高临下的警告:
“朕身为大周正统,断不会坐视不理。
到那时,休怪朕亲率王师,讨你这不肖伪朝一个‘失政之罪’!”
“旨意拟好后,即刻遣使送去。”
皇帝脸上泛出一丝疲倦,挥了挥手,“散了吧。”
额头轻触金砖:“小人谢陛下信任!必竭尽所能,
不负圣恩与天下苍生之望!”
话音落时,脊背挺得笔直,眼中是难掩的意气与郑重。
皇帝见他这般模样,越发满意,
朗笑一声抬手示意他起身:“文才不必多礼。
你的策略虽妙,却需有得力之人执掌全局,
方能落地生根。”
他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最后落回钟文才身上,
语气陡然添了几分威严,
“朕今日便下旨,封你为‘三军总领’,
统管京畿防务与边军调度,粮草军械、
兵士任免皆可先行决断,事后报备即可。”
这话一出,满殿皆惊。
三军总领虽无“元帅”之名,
却握有调兵遣将、统筹军务的实权,
与元帅权责几无二致。
兵部尚书面色一沉,皇帝都这样发话了,
自己也该有所表示。
于是,他眉头紧锁着走上前,
目光锐利地扫过钟文才,板着脸沉声道:
“钟文才,还愣着做什么?
陛下委你如此重任,还不速速叩谢皇恩!”
见钟文才再次跪地,他又上前一步,
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记住你今日之言!
三军总领之位关乎国本,
上任后需谨守军纪、勤勉务实,若敢有半分懈怠或差错,
休怪本部堂按军法处置!
务必干出实绩,莫要辜负陛下对你的一番信任!”
皇帝摆了摆手,目光在钟文才脸上停留片刻,
似有深意:“总领之职,且先当着。
待你将通商、安流民之事初见成效,边关安稳无虞之日,
朕再为你正名,那‘元帅’之位,少不了你的。”
钟文才闻言,瞬间胸中热血翻涌,再次躬身:
“臣定当砥砺前行,早日为陛下安定四方!”
钟文才再次叩首谢恩后,起身时脊背挺得笔直,
带着一身意气转身退出书房。
他刚走出殿门,殿内尚未散去的肃穆便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
一名内侍神色匆匆地闯了进来,跪地禀道:
“启禀陛下!大夏遣使持国书求见,
此刻已在殿外候着,说是有要事宣告!”
皇帝眉头微挑,与众臣交换了一个眼神。
一旁的丞相捻须沉吟,满脸疑惑:
“大夏此时遣使,也不知所为何事?”
皇帝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且宣他进来,看看再说。”
片刻后,一名身着大夏官服的使者昂首走入,
虽身处异国朝堂,却未显半分怯色,
双手捧着一卷明黄国书,朗声高喊:“大夏永熙新帝驾下,
太后摄政李氏体,致书大周僭主!”
这声“僭主”一出,殿内群臣顿时满眼不悦,
虽说两国多年以来,经常互通国书,
每次都是互相指责对方是伪皇帝。
但不代表他们还是习惯不了,皇帝都成了伪君,
那他的这些臣子,不都成了反贼吗?
所以,众人的心情当场就像愤怒的小鸟。
尤其是兵部尚书更是按捺不住,
刚要发作便被皇帝严神制止。
而发大夏使者却恍若未闻,一脸傲娇的样子,
淡定从容展开国书继续朗念:“先帝于是上月已宾天,
国祚延续——吾皇永熙帝已于三日前登基,年号永熙。
本宫以太后之尊,暂代幼主摄政,抚国安民。
念及大周国土与我大夏正统血脉分裂数百年载,
且一直兵戈不休致将士折损、百姓流离,
本宫愿暂歇干戈,与尔等共修养生息之策。”
他刻意将“我大夏正统”与“尔等”区分开,
话锋陡然转厉:“然,永熙帝乃先帝嫡脉,
正统所归,原属我朝之疆域寸土不让。
望尔等安分守己,莫再生事端,
更需善待境内流离的大周同胞百姓——若有苛待欺压之事,
我大夏朝廷身为正统,断不会坐视不理!
若尔等识趣退兵,止战安民,尚可暂保安宁;
若是不然……哼!”
使者将国书重重一卷,沉声道:“我大夏良将如云,
几十万精兵锐士枕戈待旦,必护正统无虞。
国书已达,告辞!”
说罢,他躬身一礼,转身便走,留下满殿压抑的寂静。
使者的脚步声刚消失在殿外,满殿压抑的寂静瞬间被炸开。
丞相率先重重冷哼一声,随即便对着空荡的殿门冷笑:
“哼!三月大的娃娃也配称‘帝’?伪朝就是伪朝,
除了靠妇人抱娃争权夺利,还会做什么?
伪朝先帝尸骨未寒,她们就急着把吃奶的娃娃推出来撑场面,
说到底不过是他们伪朝的李家想攥着权柄不放,
还敢奢谈‘正统’?简直是笑话!”
兵部尚书早已按捺不住怒火,一掌拍在案几上,
茶水溅了满桌:“丞相说得极是!
大夏幼主临朝那岂不是国将不国,
偏她还敢派个狂徒来叫板‘善待百姓’?
依我看,这伪朝太后不过是怕我大周趁她主少国疑时出兵,
才假意提什么‘修养生息’!真要论正统,
我大周将士浴血奋战数十年,
岂能容一个抱娃的妇人指手画脚?”
太傅捋着胡须,脸色凝重中带着不屑:“诸位稍安勿躁。
但说句实在话,大夏伪朝此举实在太过儿戏——三岁看老尚早,
三月幼童连奶都没断,如何能‘抚国安民’?
连他们的伪太后摄政一事,老夫都怀疑不知是真是假,
说不定朝堂早已被权臣把持,所谓‘永熙新帝’,
不过是他们争权的幌子罢了。这般内斗不休,
伪朝的气数怕是长不了。”
一旁的翰林官们也忍不住插话,语气里满是讥讽:
“可不是嘛!伪朝使者还敢提‘良将如云、精兵枕戈’?
哼,依我看,他们怕是连自家朝堂都没理顺!
一个抱娃的太后加上一群勾心斗角的伪朝臣子,
简直就是一个令人笑掉大牙之滑稽。”
其实那些臣子们,个个都想对李婷婷直呼其名,
但人家再怎么也是伪朝的摄政太后,可是属于“君”的范畴。
虽是敌国,但直接呼其名,却也属于大不敬。
故殿内附和声四起,嘲讽与愤懑交织,连空气都染上了几分火药味。
但却谁都不敢在皇帝面前公然喊出李婷婷的名字。
殿内的议论声渐歇,皇帝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叩良久,
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愤懑未平的脸,终于缓缓开口,
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都静一静。”
他抬手示意内侍取来笔墨,沉声道:“传朕旨意,
即刻替朕拟一份国书,致大夏伪朝李氏太后。”
群臣闻言皆敛声屏气,静待下文。皇帝继续道:
“国书中便说——你方所提永熙幼帝登基、
李氏太后摄政之事,朕已知晓,准了!”
顿了顿,皇帝话锋转向休战提议,语气添了几分淡漠:
“至于你方提及的暂歇干戈、共休养生息之策,
朕亦准了!毕竟兵戈不休,苦的终究是天下百姓。”
但话音未落,他眼神陡然一厉,指尖重重叩在扶手上:
“但有句话需说清楚——既称‘摄政抚民’,
便该好好治理你那伪朝疆域,安抚境内百姓。
若治下混乱、民生凋敝,或有苛待我大夏同胞之事传出……”
皇帝冷笑一声,语气带着居高临下的警告:
“朕身为大周正统,断不会坐视不理。
到那时,休怪朕亲率王师,讨你这不肖伪朝一个‘失政之罪’!”
“旨意拟好后,即刻遣使送去。”
皇帝脸上泛出一丝疲倦,挥了挥手,“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