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沉默良久后,坐在皇帝右边椅子的丞相,
率先打破了沉静,“钟文书,
你既点出民心向背是战事症结,
那依你之见,我大周眼下该如何破局?
是暂缓用兵,还是另寻他法?”
丞相捻着胡须,目光平和却带着几分探究,
显然对这个年轻人的后续见解充满期待。
钟文才闻言,腰背微挺,神色未有半分慌乱。
他先是对着丞相微微欠身,
而后转向龙椅上的皇帝,见皇帝颔首示意,
才沉声道:“禀皇上,回丞相大人,诸位大人,
综合我大周与大夏之间的国情来看,
小人斗胆认为最上上之策,还是以修养生息,
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佳之策!”
龙椅上的皇帝原本带着笑意的脸猛地一凝,
瞳孔骤然放大,目光里瞬间涌满震惊与疑惑,
连带捏着龙椅扶手的手指都微微收紧。
他盯着钟文才,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急切:
“文才,你、你这话是何意?”
顿了顿,皇帝的眉头不自觉蹙起,语气里既有隐隐的认可,
又藏着满心的不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你所谓的‘修养生息’,究竟是何主张?
你可有具体的法子?快快细细说来听听。”
而书房中的群臣更是一片寂静。
丞相捻着胡须的手停在半空,
花白的眉毛挑得老高,眼中满是探究;
兵部尚书原本紧绷的脸露出几分错愕,
锐利的目光紧紧锁着钟文才,像是要从他脸上看出答案;
两侧的翰林官员们纷纷交换眼神,脸上写满好奇与不解,
齐刷刷地等着钟文才的解释。
“陛下,在您登基之前,我朝历代先皇皆是英明神武之主。
他们轻徭薄赋以安民心,兴修水利以丰粮仓,
朝堂之上任贤使能,边疆之上整军经武。
彼时国库充盈如山海,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
军中将士个个精悍勇猛,军械锋利甲胄鲜明,
真真是国富民强、兵强马壮,
四方皆闻我大周威名,无人敢轻易犯境啊!”
兵部尚书本就对“不战”之说心存疑虑,
此刻听钟文才大谈先皇盛世,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手中的茶盏重重一顿,茶水都溅出了些许。
他猛地抬眼,目光如刀般刺向钟文才,
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严厉:“大胆钟文才!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历代先皇功绩固然彪炳,
但陛下登基以来夙兴夜寐,
为国事操劳不休,难道在你眼中,
竟是比不上先皇不成?你这是在暗讽陛下治理不当吗?”
话音刚落,书房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连翰林官们都屏住了呼吸,
暗道钟文才这下怕是要触怒龙颜。
龙椅上的皇帝闻言,也是老脸微微一红,
方才舒展的眉眼瞬间敛了笑意,
显然兵部尚书的话正说到了他心坎里。
但他盯着钟文才看了片刻,见这年轻人虽被厉声质问,
腰背依旧挺直,眼神却并无半分慌乱或挑衅,
反倒带着几分坦然的恳切,便又缓缓压下了心头那点波澜。
他抬手对着兵部尚书轻轻摆了摆,
声音虽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呵呵,爱卿,且稍安勿躁。”
说着,他转向钟文才,语气缓和了些许,
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
“文才,朕知道你并非此意。
呵呵,无妨无妨,朕赦你无罪,继续讲下去。”
“嗯,好的,陛下。小人遵旨!”
钟文才不亢不卑地给皇帝行了一礼后,又继续侃侃而谈。
“陛下,您登基以来数十年对大夏用兵,
虽说初心从来堂堂正正——大夏伪朝本是我大周皇子叛立,
裂土分疆数百年,您要一统天下、
拨乱反正,让流离的同胞重归王化,
这是天命所归的正统之举,小人万不敢有半分质疑!”
但很快,他又话锋微转,声音沉了几分:
“只是数十年征战下来,我大周虽将士用命、陛下殚精竭虑,
可却终究是赢少输多。
折损了多少忠勇将士,耗尽了多少国库粮草?
如今百姓因军赋徭役日渐困苦,
军中粮草器械也多有短缺,再这般硬拼下去,
怕是未等收复故土,一统天下。
我大周自身的根基就要先被战事拖垮了。”
说到这里,钟文才抬眼望向皇帝,
目光恳切而坚定:“故先小人主张说要修养生息,
并非要陛下放弃一统之志,而是暂歇兵戈。
先让百姓能安稳耕种、国库能重新充盈、
军士能养精蓄锐。
待我大周恢复元气,兵强粮足之时,
再以堂堂正正之师讨伐伪朝,那时民心所向、
国力所恃,何愁伪朝不灭?
这才是为陛下成就一统大业,铺就最稳当的路啊!”
众人听到这里,脸上的神色稍缓,纷纷露出赞赏之色,
毕竟钟文才的话,说得非常的合理。
不过,一旁的太傅还是沉不住气地追问,
“那请问钟文书,虽说你提出要休养止战,
那后面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又是什么样的主张呢?
还有这样下去,我大周何年何月才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夙愿呢?”
对呀,我们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太傅的话,立马让所有人都感兴趣起来,
不由又将眼光再次看向了钟文才。
“陛下,诸位大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空等时机,
而是以‘强己’促‘敌弱’,以‘民心’换‘归心’。”
钟文才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愈发沉稳有力,
“虽说我大周因战事折损国力,
但根基未毁——反观大夏伪朝,
朝堂之上权臣内斗不休,
只顾结党营私、搜刮民脂,
百姓流离失所、赋税苛重,其国力早已远逊于我大周。
这正是我们‘修养生息’的底气!”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小人的主张是,
其一,恢复战前与大夏的通商往来,开放边境互市。
我大周物产丰饶,可通过交易让大夏百姓亲眼见我朝富裕安稳;
其二,广纳大夏无地流民,许他们来我大周开荒种地,
分田安家,免除三年赋税。
让他们在我朝过上温饱日子,自然会感念陛下恩德;
其三,放开大夏学子来我大周参加科考,
凡有才学者,一体录用,不设偏见。
让他们亲身感受我大周的文治昌明、任人唯贤。”
“如此一来,”
说这时,钟文才腰背挺直,
语气笃定,“大夏百姓见我朝安稳富足,
学子慕我朝科举公正,用不了数年,
他们的心自然会向我大周倾斜。
届时无需刀剑相向,大夏境内盼归王化者日众,
伪朝失了民心根基,岂有不亡之理?这一统天下的夙愿,
反而会比连年征战来得更快、更稳啊!”
钟文才的策略讲述完毕之后,
书房内先是一阵短暂的寂静,
众人都在细细琢磨他这番话的深意。
他提出的通商、纳流民、开科考,
看似寻常,却句句切中要害——大周与大夏本就同出一源,
民间向来认同一脉相承的根脉,
百姓盼的不过是安稳日子,学子求的无非是公正机遇。
这些策略既顺了民间“一家亲”的情谊,
又用实打实的好处瓦解了大夏的民心根基,
实在是比刀兵相向更精妙的法子。
领悟过来之后,丞相满脸笑容,率先抚掌,
花白的胡须因笑意微微颤动:“妙,妙呀˙!
钟文书这番话,真是点醒梦中人!
以仁心换民心,以文治固根基,
高!实在是高!”
兵部尚书紧绷的脸也彻底舒展,
看向钟文才的目光里满是赞许,再无半分先前的锐利。
两侧官员们纷纷点头附和,
低声议论着“此法可行”“既不伤国力,又能收民心”,
眼底的疑虑早已被惊叹取代。
龙椅上的皇帝听得眉开眼笑,
先前脸上的沉郁愁绪彻底烟消云散,
眼角的细纹里都盛满了笑意。
他忍不住哈哈一笑,声音洪亮如钟:“好,好,好!
好一个钟文才!如此一来,既不伤我大周筋骨,
又能让大夏百姓重归王化,这才是一统天下的正道!
看来苏爱卿果然没推荐错人,
文才,你这番良策,朕准了!”
说罢,他看向钟文才的目光里,
已满是托付重任的期许与欣慰。
率先打破了沉静,“钟文书,
你既点出民心向背是战事症结,
那依你之见,我大周眼下该如何破局?
是暂缓用兵,还是另寻他法?”
丞相捻着胡须,目光平和却带着几分探究,
显然对这个年轻人的后续见解充满期待。
钟文才闻言,腰背微挺,神色未有半分慌乱。
他先是对着丞相微微欠身,
而后转向龙椅上的皇帝,见皇帝颔首示意,
才沉声道:“禀皇上,回丞相大人,诸位大人,
综合我大周与大夏之间的国情来看,
小人斗胆认为最上上之策,还是以修养生息,
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佳之策!”
龙椅上的皇帝原本带着笑意的脸猛地一凝,
瞳孔骤然放大,目光里瞬间涌满震惊与疑惑,
连带捏着龙椅扶手的手指都微微收紧。
他盯着钟文才,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急切:
“文才,你、你这话是何意?”
顿了顿,皇帝的眉头不自觉蹙起,语气里既有隐隐的认可,
又藏着满心的不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你所谓的‘修养生息’,究竟是何主张?
你可有具体的法子?快快细细说来听听。”
而书房中的群臣更是一片寂静。
丞相捻着胡须的手停在半空,
花白的眉毛挑得老高,眼中满是探究;
兵部尚书原本紧绷的脸露出几分错愕,
锐利的目光紧紧锁着钟文才,像是要从他脸上看出答案;
两侧的翰林官员们纷纷交换眼神,脸上写满好奇与不解,
齐刷刷地等着钟文才的解释。
“陛下,在您登基之前,我朝历代先皇皆是英明神武之主。
他们轻徭薄赋以安民心,兴修水利以丰粮仓,
朝堂之上任贤使能,边疆之上整军经武。
彼时国库充盈如山海,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
军中将士个个精悍勇猛,军械锋利甲胄鲜明,
真真是国富民强、兵强马壮,
四方皆闻我大周威名,无人敢轻易犯境啊!”
兵部尚书本就对“不战”之说心存疑虑,
此刻听钟文才大谈先皇盛世,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手中的茶盏重重一顿,茶水都溅出了些许。
他猛地抬眼,目光如刀般刺向钟文才,
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严厉:“大胆钟文才!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历代先皇功绩固然彪炳,
但陛下登基以来夙兴夜寐,
为国事操劳不休,难道在你眼中,
竟是比不上先皇不成?你这是在暗讽陛下治理不当吗?”
话音刚落,书房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连翰林官们都屏住了呼吸,
暗道钟文才这下怕是要触怒龙颜。
龙椅上的皇帝闻言,也是老脸微微一红,
方才舒展的眉眼瞬间敛了笑意,
显然兵部尚书的话正说到了他心坎里。
但他盯着钟文才看了片刻,见这年轻人虽被厉声质问,
腰背依旧挺直,眼神却并无半分慌乱或挑衅,
反倒带着几分坦然的恳切,便又缓缓压下了心头那点波澜。
他抬手对着兵部尚书轻轻摆了摆,
声音虽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呵呵,爱卿,且稍安勿躁。”
说着,他转向钟文才,语气缓和了些许,
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
“文才,朕知道你并非此意。
呵呵,无妨无妨,朕赦你无罪,继续讲下去。”
“嗯,好的,陛下。小人遵旨!”
钟文才不亢不卑地给皇帝行了一礼后,又继续侃侃而谈。
“陛下,您登基以来数十年对大夏用兵,
虽说初心从来堂堂正正——大夏伪朝本是我大周皇子叛立,
裂土分疆数百年,您要一统天下、
拨乱反正,让流离的同胞重归王化,
这是天命所归的正统之举,小人万不敢有半分质疑!”
但很快,他又话锋微转,声音沉了几分:
“只是数十年征战下来,我大周虽将士用命、陛下殚精竭虑,
可却终究是赢少输多。
折损了多少忠勇将士,耗尽了多少国库粮草?
如今百姓因军赋徭役日渐困苦,
军中粮草器械也多有短缺,再这般硬拼下去,
怕是未等收复故土,一统天下。
我大周自身的根基就要先被战事拖垮了。”
说到这里,钟文才抬眼望向皇帝,
目光恳切而坚定:“故先小人主张说要修养生息,
并非要陛下放弃一统之志,而是暂歇兵戈。
先让百姓能安稳耕种、国库能重新充盈、
军士能养精蓄锐。
待我大周恢复元气,兵强粮足之时,
再以堂堂正正之师讨伐伪朝,那时民心所向、
国力所恃,何愁伪朝不灭?
这才是为陛下成就一统大业,铺就最稳当的路啊!”
众人听到这里,脸上的神色稍缓,纷纷露出赞赏之色,
毕竟钟文才的话,说得非常的合理。
不过,一旁的太傅还是沉不住气地追问,
“那请问钟文书,虽说你提出要休养止战,
那后面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又是什么样的主张呢?
还有这样下去,我大周何年何月才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夙愿呢?”
对呀,我们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太傅的话,立马让所有人都感兴趣起来,
不由又将眼光再次看向了钟文才。
“陛下,诸位大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空等时机,
而是以‘强己’促‘敌弱’,以‘民心’换‘归心’。”
钟文才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愈发沉稳有力,
“虽说我大周因战事折损国力,
但根基未毁——反观大夏伪朝,
朝堂之上权臣内斗不休,
只顾结党营私、搜刮民脂,
百姓流离失所、赋税苛重,其国力早已远逊于我大周。
这正是我们‘修养生息’的底气!”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小人的主张是,
其一,恢复战前与大夏的通商往来,开放边境互市。
我大周物产丰饶,可通过交易让大夏百姓亲眼见我朝富裕安稳;
其二,广纳大夏无地流民,许他们来我大周开荒种地,
分田安家,免除三年赋税。
让他们在我朝过上温饱日子,自然会感念陛下恩德;
其三,放开大夏学子来我大周参加科考,
凡有才学者,一体录用,不设偏见。
让他们亲身感受我大周的文治昌明、任人唯贤。”
“如此一来,”
说这时,钟文才腰背挺直,
语气笃定,“大夏百姓见我朝安稳富足,
学子慕我朝科举公正,用不了数年,
他们的心自然会向我大周倾斜。
届时无需刀剑相向,大夏境内盼归王化者日众,
伪朝失了民心根基,岂有不亡之理?这一统天下的夙愿,
反而会比连年征战来得更快、更稳啊!”
钟文才的策略讲述完毕之后,
书房内先是一阵短暂的寂静,
众人都在细细琢磨他这番话的深意。
他提出的通商、纳流民、开科考,
看似寻常,却句句切中要害——大周与大夏本就同出一源,
民间向来认同一脉相承的根脉,
百姓盼的不过是安稳日子,学子求的无非是公正机遇。
这些策略既顺了民间“一家亲”的情谊,
又用实打实的好处瓦解了大夏的民心根基,
实在是比刀兵相向更精妙的法子。
领悟过来之后,丞相满脸笑容,率先抚掌,
花白的胡须因笑意微微颤动:“妙,妙呀˙!
钟文书这番话,真是点醒梦中人!
以仁心换民心,以文治固根基,
高!实在是高!”
兵部尚书紧绷的脸也彻底舒展,
看向钟文才的目光里满是赞许,再无半分先前的锐利。
两侧官员们纷纷点头附和,
低声议论着“此法可行”“既不伤国力,又能收民心”,
眼底的疑虑早已被惊叹取代。
龙椅上的皇帝听得眉开眼笑,
先前脸上的沉郁愁绪彻底烟消云散,
眼角的细纹里都盛满了笑意。
他忍不住哈哈一笑,声音洪亮如钟:“好,好,好!
好一个钟文才!如此一来,既不伤我大周筋骨,
又能让大夏百姓重归王化,这才是一统天下的正道!
看来苏爱卿果然没推荐错人,
文才,你这番良策,朕准了!”
说罢,他看向钟文才的目光里,
已满是托付重任的期许与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