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老宋的第二次北伐(北宋历史)-《帝秦设计师》

  但李念认为有宋一朝便有几个能和赵光义的“驴车战神”一较高下,甚至有过之,这几人还正好是赵光义的后代。

  属实是一家不要脸,祖先如此,后辈亦如是。

  这几人便是著名书法家、瘦金体创始人宋徽宗赵佶,与徽宗一同“北狩”、创造了“靖康之耻”的宋钦宗赵恒,以及从金营逃脱,丧失生育能力,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武穆的赵九妹完颜构。

  不愧是有赵光义这个祖宗,赵光义这一脉着实“人才”辈出。

  蒙恬笑道:“这位宋太宗只怕还在想此战非他之过,而是宋军将士不敢用命,辽人太国狡猾。若宋军将士再拼命一些,他早已攻下幽州,收复燕云十六州,哪会有此败?”

  赵光义显然是觉得自己的军事水平还是在线的,此战会战败跟他指挥没有多大关系。

  这类人最是可怕,尤其是掌握了极大权势的人,会人为酿造极大祸患。

  因为他认不清自己的斤两,在失败后,不会深刻分析自己的原因,还觉得自己能行,然后再次导致失败。

  这类人最显著的代表是广神,代表作为三征高句丽:一征不成,那就二征,二征不成,那就三征,甚至在三征完发现被高句丽耍了后,还想四征。

  广神不会深刻思考为何会征高句丽失败,更不会发掘他自身的原因,即便二征时有杨玄感叛乱这因素,可他的瞎操作也是摆在那的。

  当然,赵光义还没到广神的境界,广神已经飞升成神,不属于人类,赵光义还是会思考反省。

  李念笑道:“对高粱河之战失败,赵光义心里自然不服气,确切说,他不认为在他的带领下,打不败辽人,收复不了燕云十六州。”

  “估计赵光义也在想,如果是其兄赵匡胤率军亲征,兴许就打下来了,他不能不如兄长!”

  “高粱河之战虽让宋军大败,可宋军实力仍在,还能支撑一次北伐。”

  赵匡胤留下的家底太厚了,当然在宋军第二次北伐时,赵光义也在位有十年,宋朝的发展建设也有其一份力。

  不像第一次北伐时,赵光义才登基即位三年,总不能说他三年里积攒的家底胜过其兄赵匡胤在位十多年的积累。

  “对高粱河战败后,赵光义一直耿耿于怀,他要是不耿耿于怀,也不会在高粱河之战一年后,便想再一次北伐。”

  闻言,冯劫摇头道:“即便宋军仍有实力北伐,这未免也太着急了些。然也由此可见,赵光义着实在意此败!”

  才大败不久,宋朝再家底厚,还能再和辽人对刚,也得喘口气休息下吧?

  粮草军械可曾准备妥当,士气是否提振?辽人的情况是否探察清楚?

  “但赵光义被人给劝住了,没有立即进行北伐。”

  要是赵光义在这时便北伐,兴许北宋国祚都会短上许多。

  “虽被人暂时劝住,但赵光义并未放弃北伐的想法,他在抵御辽军南下的同时,派人联络鞑靼、定安、女真、高丽等国家部族,一起围堵辽人。”

  这也是大怂的一大传统艺能,联络其他国家部族对抗敌人,联金灭辽,联蒙灭金。

  联络敌人的敌人为同盟,这策略倒不能说完全有问题。

  “联金灭辽”,辽确实被打没了,可崛起了一个金,然后金便给宋带来了华夏历史上很难有其他耻辱可及的“靖康之耻”;“联蒙灭金”也成功灭了金国,可蒙古的可怕更在金人之上。

  相比于第一次“联金灭辽”,第二次“联蒙灭金”,南宋朝廷的决策并无问题,南宋朝廷并非看不出金国灭亡后,蒙古接下来便会与他们为敌,而是时局促使所致。

  灭金,南宋朝廷确有此意,毕竟金国制造了“靖康之耻”,且南宋每年还得向金供奉岁币,若能趁机灭掉金国,不仅能一雪前耻,还能省去岁币。

  可联蒙,初时并未有达成,反而等金国快要灭国时,南宋朝廷认为当谨慎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不可重蹈“联金灭辽”的覆辙。

  然而,金国在被蒙古攻打时,金国不仅没设法与南宋朝廷缓和关系,联合共同抗蒙,反而在主战派推动下,发动南侵,想通过在南宋劫掠获得补充。

  在这种情况下,金国自然没了与南宋朝廷和议、联宋抗蒙的可能,倒促使南宋朝廷与蒙古联合灭金。

  “赵光义从知雄州贺令图等人那得到辽国主少国疑、内部不稳的消息,当即觉得他等了六年多的北伐时机已至,决定趁此机会,再组织一次北伐,此番定要一雪前耻,将幽云夺回。”

  “可能是上一次坐驴车坐出了心理阴影,赵光义这次没有御驾亲征,而是将指挥权交给了宋军诸将。”

  始皇好奇道:“赵光义未亲征,此战又因何而败?”

  李念笑道:“因为宋军的主帅曹彬。赵光义认为第一次北伐失败,一大原因是宋军太过聚集,一路大军直取幽州。虽说集结重兵,实力更强,更有机会攻破幽州,可如果攻不破,宋军反而会被幽州拖住,无法去夺取其他城池,阻碍辽军增援等。”

  “于是在这次北伐,宋军兵分三路,尽管每路大军都比先前弱,却可互为倚仗,互相照应,三路大军先取幽云其他州府,最终于幽州城汇合。”

  “此举既可为在决战前清扫一番幽云的辽军,削弱辽军,还能分散牵制辽军兵力。”

  “若如第一次那般,宋军直取进攻幽州,辽军也只需在幽州防御、支援幽州即可。此策略比于宋军第一次北伐有所长进。”

  “宋军被分为三路,但三路宋军的战力有主次高下,主力为宋将曹彬所率领的东路军,主要问题也就出在东路军。”

  “此次北伐也被称为‘雍熙北伐’,因为当时赵光义用的年号是‘雍熙’,此时正是雍熙三年。北伐之初,宋军势如破竹,诸路报捷。”

  跟第一次北伐何其,开局一帆风顺,中期开始飘起来,后期溃不成军。

  不同的是这次没有赵光义亲征,没有驴车漂移!

  “在得到诸将从前线传回的捷报后,赵光义不喜反忧……”

  收到捷报还不喜反忧,王翦、王贲、蒙恬几人只稍稍一想,便想到了赵光义忧在何处。

  王贲道:“宋军推进过易,看似势如破竹,实则将战线拉长,过于深入,若辽军在此时截击宋军粮道,宋军反会陷入险境。”

  王翦为儿子补充道:“不仅如此,宋军一路攻城拔寨,将领士卒必生骄胜之心。且有宋军推进快,取功劳大,便有宋军推进慢,取功劳小!”

  “见他人有功,功胜于己,必不甘落于人后,为取更多战功,其等定会贸然轻进。”

  蒙恬也道:“如此一来,宋军岂有不败之理?”

  李念道:“诚如几位将军之言,宋军推进过快,看似一路无阻,实则已使己身虚浮,宋军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稳固已占领之地,补强粮道防御,将根基扎稳,要么进行速攻,以更迅猛的进军速度拿下幽云。”

  蒙恬笑道:“公子言有两个选择,实则只有一选:宋军当补强粮道防御,稳步推进。”

  因为第二个选择风险太大,要是没快速拿下幽云,宋军将会陷入全军覆灭的危机之中。

  蒙恬又道:“不知宋军作了何选?”

  李念笑道:“他们哪个都没选,应说曹彬哪一个都没选。曹彬没判断到大军行进已深,有被辽军截断粮道之危,然后他所率大军就真被辽军断了粮道。”

  “但在此时,曹彬仍有机会纠正所犯下之错,只要及时恢复粮道,或将所面对的辽军击败,即能解危。可曹彬又犯了一个错,他退兵了,有辽军在前,他指挥大军从涿州退往雄州,等待军粮送至。”

  蒙恬不可思议道:“岂有不顾敌军当前退兵而待军粮之理?”

  这宋军主将是正常人?

  就这操作,能和第一次北伐时,对耶律斜轸之军视若不顾,而猛攻幽州的赵光义相比。

  有啥皇帝就有啥将领?

  这曹彬的兵法该不会和赵光义是同一个老师教的?

  始皇道:“不仅如此,宋军三路大军出动,互为依仗,每路宋军皆有其敌,这等于各路宋军各牵制住一批辽军。”

  “曹彬于此时退兵,本应由其应对的辽军没了牵制,这些辽军必会趁此机会去相助其他辽军,另外两路宋军危矣。”

  本应由曹彬应对的那部分辽军没了牵制,只要辽军将领不傻,必会让这部分辽军行动起来,给其他宋军上压力。

  而其他宋军要是不知道曹彬退兵,十有八九会被辽军打一个措手不及。

  李念道:“赵光义也是这般向曹彬告诫,并下令让他率兵与另一路宋军汇合,可曹彬又犯了第三个错。”

  还能有三,有其一、其二已经够离谱,没想到还有三。

  “曹彬麾下之军为宋军主力,自然也负责牵制辽军主力,为做到这点,宋军诸多名将都聚于东路军。”

  “按宋军的战前构想,东路军的主要职责便是牵制辽军主力,让其他宋军可攻取幽云之地,只要辽军主力不动,东路军也当不动。也即是东路军为宋军之盾,负责阻拦辽军主力,其他宋军为矛,攻城略地!”

  始皇等人已明白曹彬或者说东路军的三错在何处。

  始皇道:“东路军牵制辽军主力,敌不动,其不动,此乃重责。然这也使东路军失去了攻城略地,获取军功之机。”

  王绾补充道:“而东路军将领多为宋军名将,彼辈心高气傲,见其他路宋军连战连捷,必会想要自己也获取军功。”

  蒙恬道:“所以,东路军的宋将不会听赵光义告诫,其等会设法谋取军功,可如此一来,宋军战前谋划尽皆被破。”

  “曹彬定无法约束麾下众将!”

  宋军的战前构想相当不错,可无奈被宋军将领给执行得一塌糊涂。

  王翦道:“岂能为军功而忘其责?军功随时可取,可战局倾覆,有全军覆灭之危。”

  若在他麾下,各将领当以完成他下达的军令为先,谁敢为了争抢战功而置他的军令不顾,他就杀了谁。

  这些宋军将领也是离谱,为了获得战功连自己的主要任务都丢了。

  李念道:“曹彬无法约束阻拦麾下诸将,反而顺从诸将,携带五十天的粮草,再度攻打涿州。”

  王翦、王贲、蒙恬只感到无话可说,反正这些宋军将领要是他们麾下的将领,全都得砍头。

  你们既然想和辽军交战,那当时从涿州退兵干啥?

  辽军会任由你们这么蹦来蹦去?

  除非辽军全成了瞎子!

  “东路宋军此番进兵,在路上被辽军阻击,历经二十日方抵达涿州。”

  总共才带了五十天的粮食,在路上就用了二十日的份,等到了涿州城肯定又会缺粮。

  “彼时天气炎热,宋军所带粮食又不多,根本无法坚守涿州城,只得又从涿州退兵。”

  宋军这仗打得跟闹着玩一样,先因为粮道被截断,想回去等军粮退出了涿州,后来又为了获取军功,又带着五十日军粮跑去涿州,等到了涿州,又因为粮食不够,又从涿州退走。

  整个一“涿州我来了,涿州我走了,涿州我又来了,涿州我又走了”……

  要是旁边没有敌人也就罢了,可旁边还有辽军在,见到这情况,只要辽军不傻,必会趁机攻杀。

  “在从涿州退兵时,辽军一路尾随追杀,而宋军缺粮少水,且连续行军作战,早已疲困,曹彬所率领的东路宋军大败,只有小股宋军得以活命,数万宋军或被杀或被俘。”

  “辽将耶律休哥在打扫战场后,以宋军尸骨筑作京观。”

  “作为宋军主力的东路军被辽军击败,整个宋军战场自然也随之崩盘,其他两路宋军自然也无法与辽军对抗。”

  三路出兵,互为依仗,可主力这一路崩了,其他两路自然很难再打,除非天降猛男,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可宋军显然没这等猛男,能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得知东路军战败后,赵光义知晓他的第二次北伐计划已失败,遂下诏给中、西二路宋军,让其等将幽云的百姓内迁,但这只是稍微从辽人那挽回一丁点损失,相比于宋军战败的损失,不值一提。”

  “雍熙北伐的失利,不仅仅是让宋军损兵折将,影响相当深远。此战落败,从赵匡胤便开始积攒的家底不说消耗一空,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宋军实力削弱,只能转为战略防御,后来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也有此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