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脸都不要了(北宋历史)-《帝秦设计师》

  “且当时,中原的割据政权已基本被平定,赵光义的目光自然而然由内转外,准备开疆拓土,恢复唐时疆域。”

  听到这话,蒙恬笑道:“这位宋太宗志向倒是远大。”

  李念道:“志向远大,没能力做到,那只是空想,而赵光义有这能力吗?显然没有。换作是其兄赵匡胤这等常年领兵之人,兴许能收复幽云。”

  “赵光义选择在那时决定攻打辽国,收复幽云,还有一大原因,是当时宋军刚平定北汉,其欲挟大胜之威,一鼓作气将幽云地区,也即燕云十六州收复。”

  “只要成此功劳,他将超越其兄,其继承帝位再无人可质疑。”

  “这个想法其实也不能说全错,宋军虽打完灭北汉之战,士疲马乏,可士气正盛,只要操作得当,完全有机会凭借这股大胜的士气击溃辽国,夺回燕云。”

  赵光义攻打辽国,夺回燕云的时机并非全错,确实有一定的机会。

  “当然,宋军灭北汉,士卒已经疲乏,且军械粮草也被大量消耗,又即刻开启北伐,也是件冒险的事。”

  “所以,当赵光义向宋军诸将说出他的想法时,大多数将领意识到此事有风险,不愿赞成,但也有将领认同,如当时的殿前都虞候崔翰便赞成,向赵光义进言:‘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取之易。’”

  “崔翰可非不知兵的溜须拍马之辈,其屡立战功,他赞同,说明当时北伐确实有一定机会。”

  王贲接话道:“然此事有风险,士卒虽因大胜士气颇盛,可已疲困,且粮草军械也未准备妥当,最好的选择应是趁胜碰一碰,占占辽国便宜,一旦发现无法在这时收复燕云,当果断撤军。”

  这才是宋军在当时最好的选择,试一试,如果真有机会,那就趁机拿下,如果没有机会,那就拿点好处就撤。

  高粱河之战能打吗?

  从当时的形势分析,并非完全不能打,但不可深打。

  最稳妥的选择是暂时不北伐,撤军休整,之后再战;较稳妥的选择是碰一碰,不可贪战;最差的选择是和辽军打成僵持战,让辽军有时间组织支援。

  其实那时的辽国也在内乱

  李念笑道:“可那时的赵光义早已被灭北汉的大胜冲昏了头脑,一门心思想要功超其兄,甚至是其他帝王,恐怕他在那时想的是超越汉武唐宗。”

  “于是赵光义在刚灭北汉后,马上便发动了夺取幽云的攻辽之战,当时之突然匆忙,辽国也未反应过来,辽人压根儿没想到宋军会在此时打来。”

  “因而,宋军初期打得颇为顺利,辽易州刺史刘宇,涿州判官刘厚德相继献诚投降。宋军六月十三出兵,六月二十三便已逼近幽州,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被宋军击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军来援,也被宋军阻住。”

  “但耶律斜轸利用宋军刚击败辽军,锐气正盛,骄燥轻敌之际,假装收容溃军,实则诱宋军深入。”

  “赵光义还真就中了计,他下令宋军乘胜追击,却被耶律斜轸绕到后方,突然袭击之下,宋军败退!”

  王翦叹道:“‘骄兵必败,穷寇莫追’,兵法之理也,为将者必须时刻警醒,辨清形势,知晓何时可追,何时不可追。”

  “这赵光义已被得胜蒙蔽心智,又岂能不败?”

  王翦话说的简单,可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否则诈降诈败这种计,怎会常用常新?

  人在成功得意时,总是很容易飘,能保持清醒、辨明形势才难能可贵。

  宋军相比于辽军,在战斗力方面,并没太大差距,可惜他们主帅不如对方将领,且这位主帅还无人可制约。

  这就是个比某校长更烂的微操大师,总觉得自己上也行,实则他上真不行,没那能力。

  李念道:“宋军家底厚,虽被耶律斜轸偷袭得手,但损失还在可容忍范围之内,依旧有充足的战力。”

  这些宋军主要是赵匡胤攒起来的家底,可要被赵光义送上一波了,赵大要是在地下看到赵光义的操作,恐怕能气得再死一次。

  弟卖兄田,心不疼!

  “只是经过此败,让宋军原本对辽军占上风的局势变成了均势,被迫与辽军形成了对峙局面。”

  败过一场后,宋军初时那股势如破竹的士气会受影响,但这也在可控中,毕竟战场上有胜有败很正常,常胜不败的将领和军队才罕见。

  “实际上,此时的宋军对辽军,应当还占些优,只不过优势没初时大。宋军若在这时撤军,将已拿到手的好处给实际占住,还是有的赚,只是没先前赚的多。”

  “当然,赵光义是不会撤兵的。这也不算大问题,宋军虽败,却还有实力继续与辽军作战。可赵光义又整了个活!”

  “在和辽军对峙时,赵光义觉得耶律斜轸兵少,面对他的大军只能自保,方才被耶律斜轸偷袭得手,不过是他大意了,只要他认真起来,耶律斜轸必不可能得手。”

  宋太宗赵光义版的,耶律斜轸不讲武德,他大意了没有闪!

  “于是,他没选择解决耶律斜轸,只派出一小部分兵力监视,却将大军集中在围攻幽州之上。在他看来,只要攻破幽州,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

  “赵光义想法挺好,拿下幽州,其他问题的确能得到解决,可关键是他能拿得下幽州?”

  “幽州可是一座坚城,城墙又高又宽,且城中辽人顽强死守,如果没法在短期内破城……”

  始皇等人皆知兵,知晓这种情况会发生什么,重兵围城城不破,那这座城实则是将宋军给围锁住了。

  长久攻城不下,宋军的粮草军械会被大量消耗,士气也会陷入低迷,且还会给时间让辽军等来援军。

  反倒是让宋军从战略主动变为了战略被动!

  等到辽人的援军到来,宋军虽未被真实的城墙围住,但实则已被围住。

  而辽军方面,在宋军重兵进攻下守住了幽州,士气大振,等援军一到,与援军里外夹击之下,宋军很难不败。

  王翦评价道:“征伐大国,若对一城久攻不下,当毅然撤军,否则此城所围者非敌军,而为自己。等敌援军至,己军必危!”

  王翦很有资格做这评价,他打的就是这种攻城灭国的大战,绝不能在某座城死磕,消耗太多力量,除非断定这是座孤城,不会有敌军支援,可以放心大胆地围攻。

  可这幽州城显然不是孤城,其地位重要,辽军不会放弃,必定派兵前来支援。

  李念道:“久攻不下幽州,对宋军最好的选择其实是撤军,趁辽军的支援尚未抵达,先撤退。可这对赵光义却不是一个好选择,他首先是一位帝王!”

  作为皇帝的始皇秒懂,解释道:“赵光义此时撤军,虽可保存宋军实力,可于赵光义而言,将有损其威望。他之帝位本就为人质疑,若在此时撤退,更会让人以为他不该为帝!”

  “因而,退兵虽可保存宋军实力,赵光义却不甘心退兵。况乎赵光义此番出兵本就是为夺取幽云,正其位而至!”

  这便是身为皇帝的赵光义和一名将领的最大不同。

  作为将领,可以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可以退了,但身为皇帝,就算想到了形势已经于己方不利,等辽军援军到,有被里外夹击的风险,也不会想退。

  所处身份不同,思考问题也会不一样,赵光义并不蠢,反而相当聪明,否则也坐不上皇位。

  “赵光义那时的想法应如陛下所言,但赵光义要是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恐怕会驴车不停,连夜撤军!”

  李念笑道:“战局发展如老将军所言一般,久攻不下的幽州城没有困住辽军,反倒困住了宋军。幽州的辽军成功撑到了耶律休哥率援军抵达!”

  “耶律休哥大军到前,先使耶律沙率老弱之兵诱敌,他却率大军绕到宋军南面,与耶律斜轸左右夹击宋军。”

  之前不处理耶律斜轸的坏处此刻便体现了出来:你赵光义不想办法解决对方,只是跟对方对峙,那给对方等到机会,有你好受的。

  黄泉酒馆里,耶律斜轸和赵光义偶然相遇,好奇问出了埋在心里多年的疑问:赵光义,当年高粱河之战,我在等援军,你在等什么?

  在耶律斜轸的注视下,赵光义支支吾吾,红着脸答道:等、等、等驴车!

  “宋军虽近二十日不停猛攻幽州,早已疲惫,但依旧顽强,同两面夹击他们的辽军激战,幽州城中的耶律学古见援军已至,开门杀出。”

  不是宋军士卒不行,比其他朝代的士卒弱,而是宋朝那帮人委实不当人。

  “到这时,原本围攻幽州的宋军已变成了被辽军围攻!在这等情况下,宋军才后退,而后退便意味着战败。辽军自然不会放任宋军从容退去,紧随追击,杀得宋军大败,连夜往南跑。”

  对宋军溃败,始皇等人并不意外,应该说宋军不败才奇怪,只是仍有些唏嘘,这场战争的失败完全可以避免,纯粹是赵光义操作出来的战败。

  宋军在灭北汉后不继续北伐,不会有此大败;北伐逼近幽州,从辽人那取得了一些好处后撤军也不会;被耶律斜轸偷袭后撤军,同样不会;即便是多派些兵盯住耶律斜轸,也不会……

  宋军有多次机会避免溃败,却被赵光义硬生生带到了最坏那条。

  “宋军被辽军击溃,士卒慌不择路南逃,军中混乱至极,赵光义与诸将走散,诸将也找不到麾下士卒。在这乱军中,赵光义都有性命之危,好在他的近臣给他找来了一辆驴车。”

  驴车总算出场了,感情赵光义“驴车战神”、“高粱河车神”之名是这么来的。

  不过,赵光义因自己的操作导致战败,还丢下将士,自个儿驾驴车逃跑,简直是一点脸都不要。

  北宋之后的皇帝都是赵光义子嗣,要是继承了其性情,这宋朝被称为“怂朝”确实是有缘由。

  祖宗怂包软蛋,后辈子嗣也如其一般,拿了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七月初六,宋军溃败,到初七天明时,赵光义已驾驴车跑到了涿州城外,没有任何宋军将士追得上他。但赵光义没停,他觉得涿州城不保险,又绕过涿州城,直奔金台屯,见既没有辽人追来,也没有宋军将士到达,才敢停住驴车观望。”

  “后来,有人根据赵光义逃跑的路线分析,赵光义乘坐驴车一夜之间逃出了两百里路!”

  多少里?

  一夜驾驴车跑了两百里?

  蒙恬忍不住道:“这驴委实能跑!”

  李念看了眼蒙恬,心道‘蒙将军,你最好说的是驴,否则到了咱大怂,有你好果子吃!’

  李念笑道:“在驾乘驴车时,赵光义还中了箭,其在中箭受伤的情况下,还能驾乘驴车跑出如此之远,可见赵光义车技之精湛。”

  这自然是调侃,以赵光义的身份,即便乘坐驴车逃跑,也应有人在身边,大概不是其亲自驾车。

  “七月初九日,跑得老远的赵光义见宋军仍未到,便使人察探,这才得知宋军诸将据守涿州,且有人见他跑没影了,在策划立赵德昭为帝,于是赶紧令崔翰传诏班师。”

  这是真戳到了赵光义痛处,大战可以败,军队可以损失,但听到有人染指皇位,那绝对不行。

  “在宋军撤退时,赵光义为防备辽军趁机南侵……”

  本来是宋军北伐,这一战过后,变成了辽人可以南侵,宋军防备,都是赵光义干的好事。

  “在安排防将之余,赵光义将他的阵图给拿了出来,授予诸将,命诸将若辽军来犯,须按阵图布阵迎敌。”

  感情这位到这时还没掂量清自己有几斤几两,还以为自己能征善战,文武双全,毫无自知之明。

  几十万精锐宋军在他的指挥下打成这样,还丢下军队,自己乘驴车一夜连逃两百里,脸都不要了!

  比赵光义更耻辱的,在历史上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