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虹桥胶鞋厂红裙白鞋飘(二)-《左眼见飘心中喜貳》

  技术革新的步伐从未停止。冷粘工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硫化工艺,PU材料开始用于制作鞋底。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改善了工作环境。车间里的橡胶味淡了许多,职业病的发病率也下降了。但老工人们有时会怀念过去的时光,说现在的胶鞋虽然漂亮,却少了点“橡胶味“。李红梅理解这种心情,就像她依然喜欢穿传统的白胶鞋,觉得比那些时髦的旅游鞋更舒服。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虹桥胶鞋厂也受到了冲击。出口订单锐减,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厂里不得不进行裁员,一些老工人提前退休,年轻工人则被安排到新成立的贸易公司。李红梅因为技术全面,被调到了质检部,负责新产品的质量检测。她每天要测试不同材料的耐磨度、弹性,记录各种数据,虽然工作内容变了,但对质量的追求始终没变。

  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工厂门口的春联写着“千年交替迎新春,改革创新展宏图“。李红梅站在春联前拍照留念,她穿着红色的羽绒服,脚上是厂里新开发的保暖胶鞋。身后的厂房经过翻新,旧的硫化罐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生产线。但在车间的角落里,还保留着一台老式缝纫机,作为对过去岁月的纪念。

  时代的脚步匆匆向前,虹桥胶鞋厂就像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那些年里,红裙依然在厂区绽放,白鞋依然在车间穿梭,只是它们的样式不断更新,就像工厂里的机器和工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

  2002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梧桐叶刚进入九月就开始飘落,铺满虹桥胶鞋厂门前的小路。李红梅踩着落叶上班时,总能听到一些不安的传言——说厂里要转产了,胶鞋业务可能不保。这些消息像秋天的寒意一样,悄悄渗透到每个工人的心里。

  正式的通知在国庆节后下达:由于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虹桥胶鞋厂将逐步停止胶鞋生产,转型为仓储物流企业。这个决定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尤其是那些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人。刘师傅在车间里哭了,她从十八岁进厂,一干就是三十年,手里的裁剪刀磨得发亮,现在却要放下了。

  转产的消息传开后,厂里的气氛变得格外复杂。有人忙着找关系调走,有人托人打听新岗位的情况,也有人干脆提前办理了退休。李红梅心情沉重,她在这里工作了十四年,从一个青涩的姑娘变成了熟练的技术骨干,车间的每一台机器、每一道工序都熟悉得像自己的家。她走到曾经工作过的裁断车间,看着那些熟悉的裁剪刀和样板,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姐妹们的欢声笑语。

  最后的生产任务是一批出口到非洲的胶鞋。厂里决定让老工人来完成这批订单,作为对胶鞋生产历史的告别。李红梅主动请缨,重新回到了成型车间。大家默契地没有多说什么,但工作起来却格外认真,仿佛要把几十年的经验都倾注在这最后一批产品上。王丽在鞋舌上绣了小小的中国结图案,说要让非洲朋友知道这是中国制造的。

  生产间隙,大家开始整理个人物品。更衣室里,有人翻出了珍藏多年的奖状和照片,回忆起当年的辉煌岁月。张丽芬找出了第一双厂里生产的白胶鞋,鞋底已经磨平,但她依然舍不得扔。“你看这做工,多扎实,“她对李红梅说,“现在的鞋子样式多了,但论耐用还是比不上这个。“李红梅点点头,心里却明白,时代在变,人们的需求也在变,胶鞋的黄金时代确实过去了。

  厂里决定举办一个小型的告别仪式。那天,女工们特意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许多人选择了红色的裙子,仿佛要最后一次在厂区绽放。李红梅穿的还是当年张丽芬帮她选的那条的确良红裙,虽然有些旧了,但在阳光下依然鲜艳。男工们也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人还系上了久违的领带。

  仪式很简单,厂长讲话后,大家一起参观了厂里的“胶鞋博物馆“——这是工人们自发整理的一个角落,陈列着不同年代的胶鞋样品、生产工具和老照片。从最早的解放鞋到后来的旅游鞋,从手工制作的样品到机械化生产的成品,每一双鞋都承载着一段记忆。李红梅看到自己设计的那款儿童胶鞋也在其中,眼眶不禁湿润了。

  告别仪式后,大家在厂区合影留念。有人提议重现当年下班的场景,于是女工们穿着红裙白鞋,排着队走出厂门,就像过去无数个傍晚一样。只是这一次,她们走得很慢,不时回头看看熟悉的厂房和烟囱。摄影师按下快门,将这一幕永远定格——红色的裙摆在秋风中飘动,白色的胶鞋踩在落叶上,身后是承载了几代人青春的工厂。

  转产工作在2003年稳步推进。车间里的机器被陆续拆除,有的卖给了其他工厂,有的则被博物馆收藏。李红梅负责整理技术资料,将几十年的生产工艺、配方和图纸分类归档。这项工作让她有机会重新审视胶鞋生产的历史,也让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们做的每一双鞋,都凝结着这么多智慧和汗水,“她感慨地说。

  部分工人被安排到新成立的仓储公司工作,李红梅就是其中之一。她穿上了新的工作服,虽然还是蓝色,但面料更舒适,款式也更时尚。新的工作内容是管理仓库账目,虽然和胶鞋生产完全不同,但她学得很认真。休息时,她会走到仓库的窗边,望着远处曾经的生产车间,那里现在堆满了各种货物,再也听不到缝纫机的哒哒声了。

  2009年,随着村办工业的全面结束,虹桥胶鞋厂的旧址被纳入城市更新计划。在拆迁前,厂里组织了一次老工人回访活动。李红梅特意穿上了红裙和保存完好的白胶鞋,和当年的姐妹们一起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厂房已经空荡荡的,只有墙上还残留着“质量第一“的标语痕迹。大家在车间里走着,回忆着每个工位的故事,仿佛时光又回到了那个红火的年代。

  在曾经的硫化车间位置,李红梅发现了一小块红色的布料碎片,可能是当年哪个女工不小心留下的。她小心翼翼地捡起来,像珍藏宝贝一样收起来。这个小小的碎片,成了那段岁月的最后见证。

  离开时,夕阳正落在厂房的屋顶上,给红色的砖墙镀上了一层金色。李红梅回头望去,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穿着红裙白鞋,从蒸汽中走来,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那些在流水线上度过的日日夜夜,那些和姐妹们一起欢笑、一起奋斗的时光,都化作了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红裙终会褪色,白鞋终会磨损,但那段在虹桥胶鞋厂度过的青春岁月,却永远鲜活地留在了每个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心中。它不仅是一个工厂的历史,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代普通工人的喜怒哀乐。

  2015年的一个周末,上海虹桥镇的社区活动中心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虹桥工业记忆展“。在众多展品中,一个玻璃柜格外引人注目:里面陈列着一双略显陈旧的白胶鞋,旁边是一条折叠整齐的红色的确良裙子,旁边的卡片上写着:“虹桥胶鞋厂,1986-2003“。

  李红梅站在展柜前,看着自己捐赠的物品,思绪万千。退休后的生活很悠闲,但她总喜欢回忆在胶鞋厂的日子。听说社区要办工业展,她毫不犹豫地找出了珍藏多年的红裙和白鞋。“这些东西放在家里也是压箱底,不如拿出来让年轻人看看,“她对工作人员说,“让他们知道以前的工人是怎么生活的。“

  展览开幕当天,来了很多曾经的虹桥胶鞋厂职工。张丽芬拄着拐杖来了,她的腿脚不太方便,但精神很好。王丽从国外回来探亲,特意赶来参加。大家围着展柜,辨认着那些熟悉的物品:老式缝纫机、硫化罐的零件、不同年代的胶鞋样品......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青春的痕迹。

  “你看这双鞋,还是当年的样式,“张丽芬指着展柜里的白胶鞋对王丽说,“记得吗?我们当年为了让鞋边更白,偷偷用粉笔涂。“王丽笑着点头:“当然记得,后来被车间主任发现了,还批评我们不爱护公物呢。“李红梅也加入了谈话,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车间休息室。

  展览中还有一个互动环节,邀请参观者体验简单的胶鞋制作工序。李红梅自告奋勇当起了志愿者,教孩子们如何用布料制作简单的鞋帮。“先要裁剪出合适的形状,“她耐心地示范着,“然后沿着边缘缝合,注意针脚要均匀......“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心里充满了欣慰。

  展览期间,社区还组织了一场座谈会,邀请老工人讲述过去的故事。李红梅准备了很久,把自己的经历整理成文字。轮到她发言时,她有些紧张,但一说到熟悉的胶鞋生产,话匣子就打开了:“我们那个时候啊,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很有干劲。每天上班想着怎么提高产量、保证质量,下班就一起讨论去哪里买新衣服......“她的讲述引起了共鸣,台下的老工人们不时点头附和,年轻的听众则听得津津有味。

  座谈会后,一个年轻人找到李红梅,说自己是学设计的,对传统胶鞋很感兴趣。“李阿姨,您觉得现在重新做这种胶鞋,会有人喜欢吗?“他问。李红梅想了想说:“样式可能要改进,但质量一定要保证。现在的年轻人注重环保和舒适,我们当年做的胶鞋就很耐用,这一点值得借鉴。“她还建议年轻人可以去看看厂里的老图纸,说不定能找到灵感。

  这次展览让李红梅成了社区里的“名人“,经常有人来找她打听胶鞋厂的往事。有一次,一个纪录片剧组甚至找上门来,希望她能讲述当年的故事。在镜头前,李红梅穿上红裙,拿起那双白胶鞋,娓娓道来:“这双鞋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它不仅是一双鞋,更是一段记忆的载体......“拍摄结束后,导演对她说:“您的故事很感人,这不仅是您个人的记忆,也是整个时代的记忆。“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李红梅看到新闻里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奋战在一线,不禁想起了当年在胶鞋厂生产防护胶鞋的经历。“我们那个时候也生产过防化胶鞋,“她对社区工作人员说,“虽然工艺简单,但防护效果很好。“她还找出当年的生产笔记,希望能为防疫物资生产提供参考。虽然最终没有派上用场,但这份心意让大家很感动。

  2023年,虹桥胶鞋厂的旧址上建起了新的商业综合体。在建设过程中,施工队发现了一些当年的生产设备残骸,开发商决定将这些残骸改造成艺术品,安放在商场的公共区域。李红梅受邀参加了揭幕仪式,看到那些熟悉的机器零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她感慨万千:“没想到这些老东西还能以这种方式存在,就像我们这些老工人,虽然退休了,但依然能发挥余热。“

  商场里还开了一家怀旧主题的咖啡馆,墙上挂着虹桥胶鞋厂的老照片,菜单上甚至有以“红裙白鞋“命名的饮品。李红梅和老姐妹们偶尔会来这里聚聚,点上一杯“红裙白鞋“,聊聊近况,回忆往事。看着年轻人们在老照片前驻足拍照,她们感到很欣慰——那段历史并没有被遗忘,而是以新的方式延续着。

  有一天,李红梅的孙女放学回家,兴奋地对她说:“奶奶,我们老师今天讲了上海的工业历史,还提到了虹桥胶鞋厂呢!我说那是我奶奶工作过的地方,同学们都很羡慕我。“李红梅听了,心里暖洋洋的。她从抽屉里拿出那个珍藏多年的红色布料碎片,对孙女说:“这是奶奶留给你的礼物,希望你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普通劳动者用双手创造出来的。“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房间,将李红梅的身影拉得很长。她轻轻抚摸着那块红色的布料,仿佛又闻到了车间里熟悉的橡胶气味,看到了那些在蒸汽中飘动的红裙和穿梭的白鞋。那些岁月虽然已经远去,但它们留下的印记,就像胶鞋上的纹路一样,深深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烙印在每个亲历者的生命里。

  记忆或许会模糊,但那些曾经的奋斗、欢笑和梦想,就像永不褪色的胶痕,永远留在了虹桥这片土地上,也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