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像缝补天空的银线,斜斜地织在宣威电厂斑驳的围墙上。我攥着那张泛黄的旧报纸,指腹一遍遍摩挲着标题——《宣威电厂离奇事故,女工失踪成谜》。报纸角落的照片里,穿蓝布工装的年轻女人笑得腼腆,胸前的厂徽在黑白影像里泛着模糊的光。
“陈默,确定要进去?”阿哲的声音裹着湿气,他背着的强光手电在雨雾里晃出两道惨白的光带。我抬头望了眼电厂大门,锈迹斑斑的铁栅栏像颗颗豁牙,门楣上“宣威发电厂”五个红漆字早已褪色,只剩几道浅浅的印痕。
“你看这个。”我把报纸递过去,第三版社会新闻栏里,记者用晦涩的笔触写着1998年那场事故:三号汽轮机检修时突发爆炸,三名女工失踪,现场只找到一只白布鞋。“我妈当时就在三号机组。”
阿哲的手电光突然抖了一下,照亮我手腕上的银镯子。这是事故后清理现场时找到的,镯身上刻着的小兰花被熏得发黑,像朵被掐灭的火苗。
我们从围墙缺口钻进去时,雨刚好停了。厂区里的杂草没过膝盖,叶片上的水珠砸在安全帽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远处的冷却塔像尊灰白色的巨人,塔筒上爬满青黑色的藤蔓,在暮色里像一道道狰狞的伤疤。
“当年就是从那边传来的爆炸声。”我指着西南角的厂房,钢筋混凝土的屋顶塌了一半,露出的钢桁架构件在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手电光扫过墙面,突然照到一行歪歪扭扭的字:“白花裙,别等了”。字迹被雨水泡得发涨,墨痕顺着砖缝流淌,像道凝固的血痕。
阿哲突然抓住我的胳膊,他的手心全是冷汗:“你听。”
风穿过厂房的破窗,卷着某种织物摩擦的沙沙声。我屏住呼吸,那声音忽远忽近,像有人拖着长裙在空旷的车间里行走。
我们打开强光手电,光柱刺破弥漫的灰尘。三号厂房的入口处,积着厚厚的铁锈粉末,踩上去像陷进红色的沼泽。车间里弥漫着机油和霉变混合的气味,呛得人喉咙发紧。
“小心脚下。”阿哲的声音压得很低,他的手电光扫过地面,照出散落的玻璃碎片和扭曲的金属管。在车间中央,那台巨大的汽轮机像头蛰伏的怪兽,银白色的外壳布满锈坑,叶片上挂着些破烂的布条,在穿堂风里轻轻晃动。
我注意到汽轮机底座上有处奇怪的凹陷,像是被重物反复撞击过。蹲下身细看时,手电光突然反射出一点莹白。那是只布鞋,白色的灯芯绒面料,鞋头绣着朵小小的兰花,跟我家相册里妈妈年轻时穿的那双一模一样。
“这不可能。”我的手指触到鞋帮时,冰凉的湿气顺着指尖爬上来。鞋底的纹路还很清晰,不像在灰尘里埋了二十多年的样子。
就在这时,阿哲突然“啊”了一声。他的手电光指向汽轮机上方的平台,那里站着个模糊的影子,穿着洗得发白的连衣裙,裙摆随着风轻轻摆动。
“谁在那儿?”我大喊一声,声音在车间里撞出重重回音。那影子没有动,只是裙摆飘得更厉害了,像朵在黑暗中绽放的白花。
我们抄起旁边的钢管,一步步挪向铁梯。铁锈簌簌往下掉,梯级发出不堪重负的**。爬到平台时,手电光扫过的地方只有堆废弃的帆布,墙角结着厚厚的蛛网。
“是错觉吧。”阿哲的声音发颤,他踢了踢帆布,扬起的灰尘让我们忍不住咳嗽。我却注意到帆布堆旁的水泥地上,有串浅浅的脚印,鞋码很小,像是女人的布鞋留下的。
更奇怪的是脚印的走向,它们径直通向平台边缘,然后突然消失了。我趴在栏杆上往下看,离平台三米多的地方,汽轮机叶片正缓缓转动着,虽然速度极慢,却确实在转。
“这机器早就该报废了。”阿哲的手电光打在控制面板上,那些布满灰尘的仪表指针,竟然都指着零刻度以上的位置。
凌晨两点,我们摸到办公楼三层的档案室。走廊里的应急灯忽明忽暗,投下摇曳的光斑。档案室的门锁早就被撬了,木门虚掩着,门缝里透出股浓重的樟脑味。
“这里应该有当年的事故报告。”我推开门,手电光立刻被密集的档案柜吞噬。那些铁皮柜上贴满泛黄的标签,“1997年设备检修记录”“1998年人事档案”……最里面的柜子上挂着把生锈的铜锁,锁孔里塞着半张撕碎的照片。
阿哲用螺丝刀撬开铜锁时,柜门板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柜子里整齐地码着蓝色封皮的卷宗,最上面那本的封皮有处焦痕,像被烟头烫过。
我翻开卷宗,里面是事故调查记录。钢笔字写得密密麻麻,在描述失踪人员时,有段被红笔圈住的话:“李慧,28岁,三号机组检修工,失踪前穿着白色连衣裙,据同事称其常穿白色布鞋……”
“李慧是我妈。”我的手指抚过那行字,纸页边缘已经发脆,“我一直以为她那天穿的工装。”
阿哲突然指向卷宗里的一张照片,那是事故现场的俯拍图。在汽轮机旁边的地面上,有片模糊的白光盲区,像块被打翻的牛奶。“你看这里。”他放大手机拍下的照片,“这形状像不像裙摆?”
档案柜最底层,我们发现了个铁盒子。打开时,一股霉味扑面而来,里面装着些泛黄的信纸。我抽出其中一张,熟悉的字迹跳进眼里——是妈妈的笔迹。
“明哥,等检修结束,我就穿那条你送的白花裙……”信写到一半突然中断,纸页边缘有处深色的污渍,像是未干的血迹。
走廊里突然传来脚步声,笃、笃、笃,像是有人穿着硬底鞋在行走。我们赶紧关掉手电,黑暗中,那声音越来越近,停在了档案室门口。
天快亮时,我们决定去冷却塔看看。那座圆柱形的建筑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塔筒上的爬梯像条锈色的蛇,盘绕着伸向顶端。
“我小时候来过这里。”站在冷却塔底部,冰凉的风从通风口灌进来,带着股潮湿的泥土味。记忆里,妈妈牵着我的手走过厂区,冷却塔的阴影投在地上,像个巨大的**。
我们沿着爬梯往上爬,每一步都伴随着铁锈剥落的声音。爬到一半时,阿哲突然停下:“你听。”
风穿过塔筒,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有人在哭泣。那声音里夹杂着细碎的布料摩擦声,跟在厂房里听到的一模一样。
“在上面。”我抬头望去,冷却塔的检修平台上,似乎有个白色的影子。等我们爬到平台,却只看到堆凌乱的砖块,砖缝里长着几丛野蒿。
平台边缘有处新鲜的划痕,像是被什么东西拖拽过。我趴在栏杆上往下看,塔底的积水映出灰蒙蒙的天,水面上漂浮着些白色的碎片,像是布料的残渣。
“那是什么?”阿哲用望远镜观察着,突然倒吸一口凉气,“像是衣服碎片。”
我们顺着另一侧的楼梯下去,塔底的积水没过脚踝,冰凉的液体里混着淤泥和铁锈。我踩到个软软的东西,弯腰捞起来,发现是块白色的布料,边缘有烧焦的痕迹,上面绣着半朵兰花。
“这是……”我的心脏猛地一缩,这块布料的质地和花纹,跟妈妈照片里穿的那条裙子一模一样。
就在这时,水面突然泛起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阿哲的手电光扫过去,照出水面上漂浮的倒影——除了我们俩,还有个模糊的白色身影,就站在我们身后。
我猛地回头,身后只有湿漉漉的墙壁,爬满墨绿色的苔藓。但那织物摩擦的沙沙声,却清晰地响在耳边,仿佛有谁正贴着我的后背行走。
下午三点,我们找到当年的锅炉房。这座红砖建筑的屋顶已经塌了大半,阳光透过破洞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像块被打碎的玻璃。
“这里应该是厂区的制高点。”阿哲用罗盘测了下方向,“事故发生时,爆炸冲击波就是从这里扩散开的。”
锅炉房的角落里,堆着些废弃的工作服。我翻找时,手指触到个硬纸壳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双白色的布鞋,鞋头绣着完整的兰花,鞋底还沾着些暗红色的泥土。
“跟汽轮机那里找到的是一双。”阿哲拿起布鞋比对,“这双看起来更干净。”
盒子底层压着张折叠的纸条,字迹已经褪色:“7月15日,李慧说汽轮机有异声,要单独加班检查……”纸条右下角的签名被水洇了,但能看出是“王明”两个字。
“王明是我爸。”我的喉咙突然发紧,“他在事故后就失踪了。”
就在这时,锅炉房的铁门“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冲过去拉门,却发现门锁从里面扣上了。黑暗中,那沙沙的布料摩擦声越来越近,伴随着若有若无的啜泣。
“是妈妈吗?”我对着黑暗喊道,声音在空旷的锅炉房里回荡。
啜泣声停了,片刻后,一道白光从墙角飘了过来。那是条白色的连衣裙,裙摆上沾着些黑色的污渍,像是被烟熏过。裙子的领口处,挂着半只银镯子,跟我手上的那只一模一样。
阿哲的手电光突然照到墙上,那里不知何时出现了几行字:“汽轮机异响,是螺丝松动……他说要保密……”
“谁要保密?”我追问,白光却突然飘向锅炉的方向。我们跟着跑过去,发现锅炉的检修口开着,里面黑漆漆的,像个无底洞。
我们系着安全绳钻进锅炉。里面比想象中宽敞,内壁结着厚厚的水垢,像层灰白色的铠甲。手电光扫过之处,能看到些散落的金属零件,还有块烧焦的布料。
“这里有东西。”阿哲的声音带着回音,他蹲在锅炉底部,手里拿着个黑色的记录本。
本子的纸页已经受潮发皱,但上面的字迹还能辨认。开头写着“三号机组检修日志”,记录者是王明。
“7月10日,发现汽轮机三号叶片有裂纹,上报后被要求隐瞒……”
“7月14日,李慧发现异常,坚持要上报……”
“7月15日,她穿着那条白花裙来加班,说要亲自检查……”
最后一页的字迹变得潦草:“爆炸发生时,我就在旁边。她把我推出了车间,自己没出来……我对不起她……”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原来爸爸不是失踪了,他是无法面对这一切。
就在这时,锅炉顶部传来响动,像是有人在上面行走。我们抬头望去,那道白色的身影正站在检修口,裙摆随风飘动。
“妈妈。”我轻声喊道。
白光停顿了一下,缓缓飘了下来。在手电光的照射下,我看清了那张模糊的脸,眉眼间依稀有妈妈的轮廓。她伸出手,指向锅炉角落里的一个铁盒。
打开铁盒,里面装着枚厂徽,还有半张合影。照片上,年轻的爸爸和妈妈站在汽轮机前,妈妈穿着白色的连衣裙,笑得灿烂。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锅炉的缝隙照进来时,那道白光渐渐变得透明,最后化作点点光斑,消散在空气中。织物摩擦的沙沙声,也随之消失了。
我们走出锅炉房时,阳光正好。厂区里的杂草上挂着露珠,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远处的冷却塔静静矗立,像个沉默的守望者。
我把那半张合影和银镯子放在一起,突然明白妈妈为什么一直穿着那条白花裙。她不是在等待,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某个秘密。
现在,秘密已经揭开,她终于可以安心离开了。
离开锅炉房时,阿哲突然指着地面的裂缝:“这里好像通着什么。”裂缝宽约半米,边缘的水泥被根系顶得翘起,隐约能看到下面黑黢黢的空间。我用手电往下照,光柱里浮动着无数尘埃,隐约瞥见锈蚀的金属梯架。
“是电缆隧道。”阿哲翻出手机里的厂区平面图,“当年为了铺设高压电缆,在地下挖了三公里长的通道。”我们找来两根钢管探路,顺着梯架往下爬。隧道里弥漫着浓烈的硫磺味,墙壁上凝结着淡黄色的结晶,像某种怪异的鳞片。
电缆支架早已坍塌,黑色的电缆线像巨蟒的尸体堆在地上,绝缘层开裂处露出铜芯,在手电光下闪着冷光。走了约莫百米,隧道突然出现岔路口,墙壁上的搪瓷标牌歪歪扭扭地写着“东干线”“西支线”。
“西支线通向哪里?”我摸着标牌上的锈迹,发现背面刻着串数字:715-3。阿哲突然脸色煞白:“7月15日,三号机组……”话音未落,西支线深处传来电流的滋滋声,伴随着布料摩擦的沙沙响。
我们握紧钢管走进西支线,隧道顶部的应急灯忽明忽暗,投下我们扭曲的影子。在一处电缆接头箱旁,我发现地面有串新鲜的脚印,跟之前看到的布鞋印一模一样。更诡异的是,脚印在接头箱前转了个圈,然后径直走向墙壁——那里分明是实心的水泥。
阿哲突然拽住我,他的手电照在接头箱的锁孔上,那里插着半片白色的布料。我认出那是妈妈裙子上的料子,边缘还沾着些铜绿色的粉末。打开接头箱的瞬间,一股焦糊味扑面而来,里面的电缆线烧得焦黑,在灰烬里躺着枚银质发卡,上面嵌着的蓝宝石已经碎裂。
“这是我妈的发卡。”我的指尖刚碰到发卡,隧道突然剧烈震颤,头顶落下簌簌的水泥碎块。西支线的方向传来沉闷的爆炸声,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深处炸开了。
我们狼狈地爬回地面,发现办公楼的方向冒起黑烟。冲进档案室时,火苗已经舔舐着档案柜,那些蓝色封皮的卷宗正在燃烧。“快救这些!”阿哲抱起最底层的铁盒,我则拼命拖拽标着“1998事故补充材料”的柜子。
火舌燎到手腕时,我突然发现柜子背面有块松动的木板。撬开后,露出个半米见方的暗格,里面藏着个黑色的皮箱。我们抱着皮箱冲出火场,在冷却塔的阴影里打开锁扣,里面装着本黑色封皮的笔记本,还有盘泛黄的录像带。
笔记本是爸爸的字迹,开头写着“隐患记录”:“6月20日,发现三号机组安全阀失灵,王副厂长让我伪造检修记录”“7月1日,液压系统漏油,李慧坚持要停机检查”……最后一页画着幅草图,隧道西支线的位置标着个五角星,旁边写着“备用阀门”。
录像带放进阿哲带的旧录像机里,屏幕上出现晃动的画面。1998年7月15日的厂房,妈妈穿着白花裙站在汽轮机前,爸爸举着摄像机:“慧儿,等这事儿了了,咱们就去拍婚纱照。”突然画面剧烈抖动,传来妈妈的尖叫:“螺丝松了!快关闸——”
屏幕瞬间变黑,只剩下刺耳的电流声。我按下暂停键,在雪花点的间隙,似乎看到个模糊的人影从汽轮机后闪过,穿着深蓝色的厂领导制服。
根据笔记本的线索,我们找到厂区西北角的油库。这座圆柱形建筑被铁丝网围着,锈蚀的油罐像颗颗巨大的胶囊,罐身上的“严禁烟火”标语早已褪色。铁丝网的缺口处,挂着块白色的布料,风吹过时像面小小的旗帜。
“陈默,确定要进去?”阿哲的声音裹着湿气,他背着的强光手电在雨雾里晃出两道惨白的光带。我抬头望了眼电厂大门,锈迹斑斑的铁栅栏像颗颗豁牙,门楣上“宣威发电厂”五个红漆字早已褪色,只剩几道浅浅的印痕。
“你看这个。”我把报纸递过去,第三版社会新闻栏里,记者用晦涩的笔触写着1998年那场事故:三号汽轮机检修时突发爆炸,三名女工失踪,现场只找到一只白布鞋。“我妈当时就在三号机组。”
阿哲的手电光突然抖了一下,照亮我手腕上的银镯子。这是事故后清理现场时找到的,镯身上刻着的小兰花被熏得发黑,像朵被掐灭的火苗。
我们从围墙缺口钻进去时,雨刚好停了。厂区里的杂草没过膝盖,叶片上的水珠砸在安全帽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远处的冷却塔像尊灰白色的巨人,塔筒上爬满青黑色的藤蔓,在暮色里像一道道狰狞的伤疤。
“当年就是从那边传来的爆炸声。”我指着西南角的厂房,钢筋混凝土的屋顶塌了一半,露出的钢桁架构件在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手电光扫过墙面,突然照到一行歪歪扭扭的字:“白花裙,别等了”。字迹被雨水泡得发涨,墨痕顺着砖缝流淌,像道凝固的血痕。
阿哲突然抓住我的胳膊,他的手心全是冷汗:“你听。”
风穿过厂房的破窗,卷着某种织物摩擦的沙沙声。我屏住呼吸,那声音忽远忽近,像有人拖着长裙在空旷的车间里行走。
我们打开强光手电,光柱刺破弥漫的灰尘。三号厂房的入口处,积着厚厚的铁锈粉末,踩上去像陷进红色的沼泽。车间里弥漫着机油和霉变混合的气味,呛得人喉咙发紧。
“小心脚下。”阿哲的声音压得很低,他的手电光扫过地面,照出散落的玻璃碎片和扭曲的金属管。在车间中央,那台巨大的汽轮机像头蛰伏的怪兽,银白色的外壳布满锈坑,叶片上挂着些破烂的布条,在穿堂风里轻轻晃动。
我注意到汽轮机底座上有处奇怪的凹陷,像是被重物反复撞击过。蹲下身细看时,手电光突然反射出一点莹白。那是只布鞋,白色的灯芯绒面料,鞋头绣着朵小小的兰花,跟我家相册里妈妈年轻时穿的那双一模一样。
“这不可能。”我的手指触到鞋帮时,冰凉的湿气顺着指尖爬上来。鞋底的纹路还很清晰,不像在灰尘里埋了二十多年的样子。
就在这时,阿哲突然“啊”了一声。他的手电光指向汽轮机上方的平台,那里站着个模糊的影子,穿着洗得发白的连衣裙,裙摆随着风轻轻摆动。
“谁在那儿?”我大喊一声,声音在车间里撞出重重回音。那影子没有动,只是裙摆飘得更厉害了,像朵在黑暗中绽放的白花。
我们抄起旁边的钢管,一步步挪向铁梯。铁锈簌簌往下掉,梯级发出不堪重负的**。爬到平台时,手电光扫过的地方只有堆废弃的帆布,墙角结着厚厚的蛛网。
“是错觉吧。”阿哲的声音发颤,他踢了踢帆布,扬起的灰尘让我们忍不住咳嗽。我却注意到帆布堆旁的水泥地上,有串浅浅的脚印,鞋码很小,像是女人的布鞋留下的。
更奇怪的是脚印的走向,它们径直通向平台边缘,然后突然消失了。我趴在栏杆上往下看,离平台三米多的地方,汽轮机叶片正缓缓转动着,虽然速度极慢,却确实在转。
“这机器早就该报废了。”阿哲的手电光打在控制面板上,那些布满灰尘的仪表指针,竟然都指着零刻度以上的位置。
凌晨两点,我们摸到办公楼三层的档案室。走廊里的应急灯忽明忽暗,投下摇曳的光斑。档案室的门锁早就被撬了,木门虚掩着,门缝里透出股浓重的樟脑味。
“这里应该有当年的事故报告。”我推开门,手电光立刻被密集的档案柜吞噬。那些铁皮柜上贴满泛黄的标签,“1997年设备检修记录”“1998年人事档案”……最里面的柜子上挂着把生锈的铜锁,锁孔里塞着半张撕碎的照片。
阿哲用螺丝刀撬开铜锁时,柜门板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柜子里整齐地码着蓝色封皮的卷宗,最上面那本的封皮有处焦痕,像被烟头烫过。
我翻开卷宗,里面是事故调查记录。钢笔字写得密密麻麻,在描述失踪人员时,有段被红笔圈住的话:“李慧,28岁,三号机组检修工,失踪前穿着白色连衣裙,据同事称其常穿白色布鞋……”
“李慧是我妈。”我的手指抚过那行字,纸页边缘已经发脆,“我一直以为她那天穿的工装。”
阿哲突然指向卷宗里的一张照片,那是事故现场的俯拍图。在汽轮机旁边的地面上,有片模糊的白光盲区,像块被打翻的牛奶。“你看这里。”他放大手机拍下的照片,“这形状像不像裙摆?”
档案柜最底层,我们发现了个铁盒子。打开时,一股霉味扑面而来,里面装着些泛黄的信纸。我抽出其中一张,熟悉的字迹跳进眼里——是妈妈的笔迹。
“明哥,等检修结束,我就穿那条你送的白花裙……”信写到一半突然中断,纸页边缘有处深色的污渍,像是未干的血迹。
走廊里突然传来脚步声,笃、笃、笃,像是有人穿着硬底鞋在行走。我们赶紧关掉手电,黑暗中,那声音越来越近,停在了档案室门口。
天快亮时,我们决定去冷却塔看看。那座圆柱形的建筑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塔筒上的爬梯像条锈色的蛇,盘绕着伸向顶端。
“我小时候来过这里。”站在冷却塔底部,冰凉的风从通风口灌进来,带着股潮湿的泥土味。记忆里,妈妈牵着我的手走过厂区,冷却塔的阴影投在地上,像个巨大的**。
我们沿着爬梯往上爬,每一步都伴随着铁锈剥落的声音。爬到一半时,阿哲突然停下:“你听。”
风穿过塔筒,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有人在哭泣。那声音里夹杂着细碎的布料摩擦声,跟在厂房里听到的一模一样。
“在上面。”我抬头望去,冷却塔的检修平台上,似乎有个白色的影子。等我们爬到平台,却只看到堆凌乱的砖块,砖缝里长着几丛野蒿。
平台边缘有处新鲜的划痕,像是被什么东西拖拽过。我趴在栏杆上往下看,塔底的积水映出灰蒙蒙的天,水面上漂浮着些白色的碎片,像是布料的残渣。
“那是什么?”阿哲用望远镜观察着,突然倒吸一口凉气,“像是衣服碎片。”
我们顺着另一侧的楼梯下去,塔底的积水没过脚踝,冰凉的液体里混着淤泥和铁锈。我踩到个软软的东西,弯腰捞起来,发现是块白色的布料,边缘有烧焦的痕迹,上面绣着半朵兰花。
“这是……”我的心脏猛地一缩,这块布料的质地和花纹,跟妈妈照片里穿的那条裙子一模一样。
就在这时,水面突然泛起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阿哲的手电光扫过去,照出水面上漂浮的倒影——除了我们俩,还有个模糊的白色身影,就站在我们身后。
我猛地回头,身后只有湿漉漉的墙壁,爬满墨绿色的苔藓。但那织物摩擦的沙沙声,却清晰地响在耳边,仿佛有谁正贴着我的后背行走。
下午三点,我们找到当年的锅炉房。这座红砖建筑的屋顶已经塌了大半,阳光透过破洞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像块被打碎的玻璃。
“这里应该是厂区的制高点。”阿哲用罗盘测了下方向,“事故发生时,爆炸冲击波就是从这里扩散开的。”
锅炉房的角落里,堆着些废弃的工作服。我翻找时,手指触到个硬纸壳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双白色的布鞋,鞋头绣着完整的兰花,鞋底还沾着些暗红色的泥土。
“跟汽轮机那里找到的是一双。”阿哲拿起布鞋比对,“这双看起来更干净。”
盒子底层压着张折叠的纸条,字迹已经褪色:“7月15日,李慧说汽轮机有异声,要单独加班检查……”纸条右下角的签名被水洇了,但能看出是“王明”两个字。
“王明是我爸。”我的喉咙突然发紧,“他在事故后就失踪了。”
就在这时,锅炉房的铁门“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冲过去拉门,却发现门锁从里面扣上了。黑暗中,那沙沙的布料摩擦声越来越近,伴随着若有若无的啜泣。
“是妈妈吗?”我对着黑暗喊道,声音在空旷的锅炉房里回荡。
啜泣声停了,片刻后,一道白光从墙角飘了过来。那是条白色的连衣裙,裙摆上沾着些黑色的污渍,像是被烟熏过。裙子的领口处,挂着半只银镯子,跟我手上的那只一模一样。
阿哲的手电光突然照到墙上,那里不知何时出现了几行字:“汽轮机异响,是螺丝松动……他说要保密……”
“谁要保密?”我追问,白光却突然飘向锅炉的方向。我们跟着跑过去,发现锅炉的检修口开着,里面黑漆漆的,像个无底洞。
我们系着安全绳钻进锅炉。里面比想象中宽敞,内壁结着厚厚的水垢,像层灰白色的铠甲。手电光扫过之处,能看到些散落的金属零件,还有块烧焦的布料。
“这里有东西。”阿哲的声音带着回音,他蹲在锅炉底部,手里拿着个黑色的记录本。
本子的纸页已经受潮发皱,但上面的字迹还能辨认。开头写着“三号机组检修日志”,记录者是王明。
“7月10日,发现汽轮机三号叶片有裂纹,上报后被要求隐瞒……”
“7月14日,李慧发现异常,坚持要上报……”
“7月15日,她穿着那条白花裙来加班,说要亲自检查……”
最后一页的字迹变得潦草:“爆炸发生时,我就在旁边。她把我推出了车间,自己没出来……我对不起她……”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原来爸爸不是失踪了,他是无法面对这一切。
就在这时,锅炉顶部传来响动,像是有人在上面行走。我们抬头望去,那道白色的身影正站在检修口,裙摆随风飘动。
“妈妈。”我轻声喊道。
白光停顿了一下,缓缓飘了下来。在手电光的照射下,我看清了那张模糊的脸,眉眼间依稀有妈妈的轮廓。她伸出手,指向锅炉角落里的一个铁盒。
打开铁盒,里面装着枚厂徽,还有半张合影。照片上,年轻的爸爸和妈妈站在汽轮机前,妈妈穿着白色的连衣裙,笑得灿烂。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锅炉的缝隙照进来时,那道白光渐渐变得透明,最后化作点点光斑,消散在空气中。织物摩擦的沙沙声,也随之消失了。
我们走出锅炉房时,阳光正好。厂区里的杂草上挂着露珠,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远处的冷却塔静静矗立,像个沉默的守望者。
我把那半张合影和银镯子放在一起,突然明白妈妈为什么一直穿着那条白花裙。她不是在等待,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某个秘密。
现在,秘密已经揭开,她终于可以安心离开了。
离开锅炉房时,阿哲突然指着地面的裂缝:“这里好像通着什么。”裂缝宽约半米,边缘的水泥被根系顶得翘起,隐约能看到下面黑黢黢的空间。我用手电往下照,光柱里浮动着无数尘埃,隐约瞥见锈蚀的金属梯架。
“是电缆隧道。”阿哲翻出手机里的厂区平面图,“当年为了铺设高压电缆,在地下挖了三公里长的通道。”我们找来两根钢管探路,顺着梯架往下爬。隧道里弥漫着浓烈的硫磺味,墙壁上凝结着淡黄色的结晶,像某种怪异的鳞片。
电缆支架早已坍塌,黑色的电缆线像巨蟒的尸体堆在地上,绝缘层开裂处露出铜芯,在手电光下闪着冷光。走了约莫百米,隧道突然出现岔路口,墙壁上的搪瓷标牌歪歪扭扭地写着“东干线”“西支线”。
“西支线通向哪里?”我摸着标牌上的锈迹,发现背面刻着串数字:715-3。阿哲突然脸色煞白:“7月15日,三号机组……”话音未落,西支线深处传来电流的滋滋声,伴随着布料摩擦的沙沙响。
我们握紧钢管走进西支线,隧道顶部的应急灯忽明忽暗,投下我们扭曲的影子。在一处电缆接头箱旁,我发现地面有串新鲜的脚印,跟之前看到的布鞋印一模一样。更诡异的是,脚印在接头箱前转了个圈,然后径直走向墙壁——那里分明是实心的水泥。
阿哲突然拽住我,他的手电照在接头箱的锁孔上,那里插着半片白色的布料。我认出那是妈妈裙子上的料子,边缘还沾着些铜绿色的粉末。打开接头箱的瞬间,一股焦糊味扑面而来,里面的电缆线烧得焦黑,在灰烬里躺着枚银质发卡,上面嵌着的蓝宝石已经碎裂。
“这是我妈的发卡。”我的指尖刚碰到发卡,隧道突然剧烈震颤,头顶落下簌簌的水泥碎块。西支线的方向传来沉闷的爆炸声,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深处炸开了。
我们狼狈地爬回地面,发现办公楼的方向冒起黑烟。冲进档案室时,火苗已经舔舐着档案柜,那些蓝色封皮的卷宗正在燃烧。“快救这些!”阿哲抱起最底层的铁盒,我则拼命拖拽标着“1998事故补充材料”的柜子。
火舌燎到手腕时,我突然发现柜子背面有块松动的木板。撬开后,露出个半米见方的暗格,里面藏着个黑色的皮箱。我们抱着皮箱冲出火场,在冷却塔的阴影里打开锁扣,里面装着本黑色封皮的笔记本,还有盘泛黄的录像带。
笔记本是爸爸的字迹,开头写着“隐患记录”:“6月20日,发现三号机组安全阀失灵,王副厂长让我伪造检修记录”“7月1日,液压系统漏油,李慧坚持要停机检查”……最后一页画着幅草图,隧道西支线的位置标着个五角星,旁边写着“备用阀门”。
录像带放进阿哲带的旧录像机里,屏幕上出现晃动的画面。1998年7月15日的厂房,妈妈穿着白花裙站在汽轮机前,爸爸举着摄像机:“慧儿,等这事儿了了,咱们就去拍婚纱照。”突然画面剧烈抖动,传来妈妈的尖叫:“螺丝松了!快关闸——”
屏幕瞬间变黑,只剩下刺耳的电流声。我按下暂停键,在雪花点的间隙,似乎看到个模糊的人影从汽轮机后闪过,穿着深蓝色的厂领导制服。
根据笔记本的线索,我们找到厂区西北角的油库。这座圆柱形建筑被铁丝网围着,锈蚀的油罐像颗颗巨大的胶囊,罐身上的“严禁烟火”标语早已褪色。铁丝网的缺口处,挂着块白色的布料,风吹过时像面小小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