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踩着帆布鞋的胶底,在曲靖城郊的黄土路上碾出细碎声响。七月的太阳把空气烤得发黏,远处的桉树叶子垂头丧气,唯有那扇爬满铁锈的校门,像块吸光的墨锭,在视野里沉沉地压着。
“就是这儿?”她扯下脖颈上的纱巾,露出晒得发红的锁骨。同行的阿武蹲在路边抽烟,烟蒂在地上摁出个浅坑,“老三中,废弃十五年了。你要找的东西,真在这儿?”
林薇没应声。她背包里揣着半本泛黄的日记,是奶奶临终前攥在手里的。最后几页字迹潦草,反复出现“红裙”“白鞋”“三楼窗口”这几个词,还有个被水渍晕开的地名——曲靖三中。
校门铁栏杆的间距刚好能塞进一个人。林薇侧身挤进去时,铁锈蹭在牛仔短裤上,留下道褐红色的印子。校园里疯长的蒿草没过膝盖,不知名的白色小花混在草里,被风吹得轻轻打颤。教学楼的墙皮剥落得像块烂疮,露出里面青灰色的砖,墙面上“团结奋进”的标语只剩个“团”字还勉强能认。
“听说十年前有个学生,半夜翻墙进来拍抖音,第二天被发现挂在旗杆上,穿的就是红裙子。”阿武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刻意压低的诡异,“舌头伸得老长,跟……”
“别瞎扯。”林薇打断他,目光却不由自主地瞟向操场中央的旗杆。锈迹斑斑的绳子垂在半空,风一吹就发出“吱呀”的**,像谁在喉咙里卡着没说完的话。
教学楼的木门虚掩着,推开门时扬起的灰尘呛得人直咳嗽。阳光透过布满蛛网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光柱里无数细小的尘埃在翻滚。楼梯扶手包着的铁皮已经翘起来,露出里面朽烂的木头,踩上去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哀鸣,仿佛随时会散架。
“奶奶以前在这儿教过书。”林薇摸着墙壁上模糊的涂鸦,指尖触到一片凹凸不平,“教语文,1987年到2000年。”
阿武吹了声口哨:“那这楼比你岁数都大。”
三楼走廊的尽头有扇窗,玻璃碎了大半,风灌进去发出呜咽似的响。林薇走到窗边,低头能看见楼下丛生的杂草,远处的公路上偶尔有汽车驶过,留下道模糊的影子。日记里写“三楼窗口,她总在那儿”,林薇盯着空荡荡的窗口,忽然觉得后颈一凉,像有人对着她的皮肤吹了口气。
“你看那是什么?”阿武突然拽她的胳膊,声音发紧。
林薇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操场边缘的杂草里,有个白色的东西一闪而过。不是花,形状太规整,像是……一只鞋?
等她们跑下楼,那东西早就没了踪影。只有被踩倒的蒿草慢慢直起身,草叶上还沾着点湿漉漉的露水,在阳光下亮得刺眼。
“眼花了吧。”林薇抹了把额角的汗,手心却冰凉。
阿武蹲下去扒拉草叶,忽然“咦”了一声。他捏着根红色的布条站起来,布条边缘磨损得厉害,像是从什么东西上撕扯下来的,“这是……红裙子的料子?”
风突然变大了,吹得教学楼的窗户“哐当”作响。林薇抬头看向三楼窗口,就在那一瞬间,她好像看见有片红色的影子在窗帘后晃了一下,快得像个错觉。
傍晚的雨来得猝不及防。林薇和阿武躲在教学楼门厅里,看着雨帘把整个校园罩得白茫茫一片。阿武用手机照着亮,林薇翻开那本日记,纸页边缘已经发脆,指尖稍一用力就可能撕破。
“1998年6月17日,阴。”林薇轻声念着,“今天又在三楼看见她了。穿白球鞋,红裙子,背对着我站在窗边。叫她名字,她不回头。陈老师说我看错了,可那裙子的颜色,跟晓曼去年参加文艺汇演时穿的一模一样。”
晓曼?林薇皱眉。奶奶的日记里多次提到这个名字,却从没说过她是谁。
“1998年6月20日,雨。晓曼的座位空了三天了。她妈妈来学校闹,说我们把她女儿藏起来了。校长叫我们别乱说话,等警察调查结果。可我昨晚梦见她了,她站在三楼楼梯口,光着脚,说她的白鞋找不到了。”
雨点击打玻璃的声音越来越响,像无数只手指在叩门。林薇继续往下翻,忽然停在一页被泪水浸透的字迹上:
“1998年7月3日,晴。警察说晓曼是离家出走。可我知道不是。今天整理她的遗物,发现她的红裙子不见了。就是那件汇演时穿的,她说过要留给妹妹穿的。三楼的窗口总像有双眼睛在看,我不敢抬头。”
“晓曼失踪了?”阿武凑过来看,手机光映得他脸色发白,“这都二十多年了,跟你奶奶有啥关系?”
林薇没说话。她想起奶奶晚年总在夜里惊醒,说听见有人在楼下喊“老师,我的鞋湿了”。那时候家人都以为是老年痴呆,现在想来,或许不是。
雨小了些,天边透出点昏黄的光。林薇突然想起什么,抓起背包:“去档案室。”
学校的档案室在一楼最东头,门是老式的铜锁,已经锈得打不开。阿武找了块石头砸了几下,锁“咔哒”一声掉在地上。屋里积的灰比别处更厚,书架东倒西歪,地上散落着无数卷宗。
“找1998届的学生档案。”林薇蹲下去翻捡,手指在布满灰尘的纸堆里摸索。阿武在另一边翻到个铁柜,拉开抽屉时发出刺耳的声响,“这里有本花名册!”
花名册的纸页已经泛黄发脆,林薇小心翼翼地翻开,在初三(2)班那一页找到了“李晓曼”的名字。照片上的女孩梳着马尾辫,眼睛很大,嘴角微微上扬,校服领口别着枚“三好学生”的徽章。备注栏里写着“1998年6月17日离校,未归”。
“她是奶奶班上的学生。”林薇的心跳得厉害,“失踪那天,就是奶奶日记里说看见红裙的日子。”
阿武突然“啊”了一声,指着花名册最后一页。那页被人用红墨水画了个歪歪扭扭的裙子,裙子下摆处写着一行小字:“白鞋在水池底,红裙在风里飘。”
窗外的风又起了,吹得走廊里的纸屑打着旋儿飞。林薇猛地抬头,看见走廊尽头的玻璃窗上,映出个模糊的红色影子,正慢慢往楼梯口移动。
“谁在那儿?”阿武喊了一声,抓起地上的木棍。
影子停住了,缓缓转过身。隔着雨雾和玻璃,看不清脸,只能看见那抹刺眼的红,像团烧起来的火。
第二天一早,林薇带着铁锹去了学校。阿武说什么也不肯再进去,只在门口等着,手里攥着串据说是从庙里求来的佛珠。
“水池在操场西北角,以前是学生洗手用的。”林薇记得奶奶日记里提过,1998年夏天,学校的自来水管道坏了,全校都靠那个水池供水。
水池早就干涸了,池底积着厚厚的淤泥,长满了墨绿色的苔藓。林薇踩着池壁的砖块下去,淤泥没到脚踝,冰凉的触感顺着皮肤往上爬。她挥着铁锹往泥里挖,铁锹碰到硬物时发出“哐当”一声。
是个铁盒子。锈得不成样子,打开时“吱呀”作响,里面裹着块塑料布。林薇把塑料布一层层揭开,心脏像被只手攥紧了——里面是只白色的帆布鞋,鞋面上沾着褐色的污渍,鞋带已经朽成了碎末。
鞋码很小,看起来是初中生穿的。林薇想起日记里的话:“她光着脚,说她的白鞋找不到了。”
她把鞋放回铁盒,刚要盖上,忽然发现鞋里塞着张纸。是张作业纸,上面用铅笔写着几行字,字迹娟秀,却带着点颤抖:
“陈老师,他们说我偷了手表,可我没有。明天就要开大会批评我了,我不想去。我的红裙子晾在三楼栏杆上,麻烦您帮我收一下。”
落款是李晓曼,日期是1998年6月16日,也就是她失踪的前一天。
林薇拿着作业纸,站在水池边发愣。原来不是离家出走,也不是简单的失踪。她想起奶奶日记里那句“三楼的窗口总像有双眼睛在看”,突然明白了什么。
“喂!你快出来!”阿武在池边大喊,声音抖得不成样子,“红……红裙子!”
林薇猛地抬头,看见教学楼三楼的窗口,真的飘着条红裙子。不是幻觉,不是影子,是实实在在的红,像面旗帜在风里招展。裙子的下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仿佛有人穿着它站在那里,正低头往下看。
“晓曼……”林薇下意识地喊出声。
话音刚落,那红裙子突然从窗口坠了下来,像只折断翅膀的鸟,直直地往水池这边落。林薇慌忙往旁边躲,裙子却落在了她刚才站的地方,溅起一片泥水。
是条棉布裙子,洗得有些发白,裙摆处有个缝补过的补丁。林薇捡起来时,闻到一股淡淡的霉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茉莉花香。奶奶生前最喜欢用茉莉花香皂,她记得。
“快走吧!这地方邪门得很!”阿武拉着林薇就往外跑,铁锹和铁盒都扔在了池底。跑到校门口时,林薇回头看了一眼,那扇三楼的窗口空荡荡的,红裙子已经不见了,只有风还在呜呜地吹着。
回到住处,林薇把红裙子洗干净晾在阳台上。傍晚收衣服时,发现裙子的口袋里有个硬硬的东西——是枚银色的手表,表盖已经摔裂了,指针停在三点十五分。
这就是他们说的那只手表?林薇看着手表,忽然想起花名册上李晓曼的照片,她的手腕上好像戴着什么东西。
林薇在曲靖市教育局的档案室泡了三天,终于找到1998年曲靖三中的教职工名单。陈慧兰,也就是她的奶奶,当时是初三(2)班的班主任。还有个叫王建国的老师,教物理,现在退休在家。
王老师家住在老城区的巷子里,青砖瓦房,院墙上爬满了牵牛花。开门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看见林薇手里的红裙子,愣了半天没说话。
“王爷爷,我是陈慧兰的孙女。”林薇把裙子递过去,“您认识这条裙子吗?”
王建国的手抖得厉害,指尖划过裙摆的补丁,突然老泪纵横:“是晓曼的……这补丁还是我爱人帮她缝的。”
1998年的夏天,王建国是初三(2)班的物理老师。他记得李晓曼,那个总是坐在第一排,回答问题声音很小,却从来不会错的女孩。
“晓曼家里穷,妈妈早逝,爸爸在工地上摔断了腿,她跟奶奶过。那条红裙子是她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的,说要在毕业汇演上跳《茉莉花》。”王建国给林薇倒了杯茶,茶水在玻璃杯里晃出涟漪,“出事前几天,班里丢了块进口手表,是班长的。有人看见晓曼在班长桌前站过,就说是她偷的。”
班长叫赵磊,父亲是教育局的领导。他一口咬定是李晓曼偷了手表,还说看见她把手表塞进了红裙子的口袋。班主任陈慧兰不信,说要查清楚,可赵磊的父亲打了招呼,校长催着尽快处理,要在全校大会上批评,以儆效尤。
“开会前一天,晓曼来找我,哭着说她没偷。”王建国的声音哽咽了,“她说陈老师相信她,还帮她洗了红裙子,晾在三楼的栏杆上。第二天一早,裙子还在,人却不见了。”
警察来了,查了几天没结果。赵磊家那边施压,最后按“离家出走”结案。陈慧兰不肯信,每天放学后都在学校里找,对着三楼的窗口喊晓曼的名字,喊了整整一个夏天。
“后来呢?”林薇的眼眶湿了。
“后来陈老师就病了,手抖得写不了板书,提前退休了。”王建国叹了口气,“去年冬天我去看她,她还念叨着,说晓曼的白鞋找不到了,下雨会着凉的。”
林薇掏出那只白鞋,放在桌上。王建国看见鞋,突然捂住脸,肩膀剧烈地抽动起来:“这鞋……是我送给她的。她以前总穿双露脚趾的布鞋,我爱人就买了双新的给她。她说要留着毕业那天穿……”
离开王老师家时,天已经黑了。巷子里的路灯忽明忽暗,林薇走得很慢,手里紧紧攥着那枚摔裂的手表。她好像突然明白,奶奶为什么总在夜里惊醒,为什么临终前还攥着那本日记。
她不是在害怕,是在愧疚。愧疚自己没能保护好那个女孩,愧疚让她带着冤屈消失在那个夏天。
林薇决定再去一次废弃的三中。阿武说什么也不肯陪她,只给了她一把桃木梳子,说是他奶奶辟邪用的。
还是傍晚时分,夕阳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个沉默的巨人。林薇径直走上三楼,走廊里的光线很暗,墙壁上的涂鸦在暮色中显得格外狰狞。
她走到最东头的教室,那是当年的初三(2)班。门没锁,一推就开了。课桌上积着厚厚的灰,上面还刻着些模糊的名字。林薇走到第一排靠窗的位置,那里应该是李晓曼坐过的地方。
桌面上刻着个小小的“曼”字,旁边画着朵简单的茉莉花。林薇用手指抚摸着那个字,忽然听见身后有动静。
是脚步声,很轻,像有人穿着软底鞋在走路。林薇猛地回头,走廊空荡荡的,只有风卷着纸屑在地上滚。
她深吸一口气,从包里拿出那只白鞋和红裙子,放在讲台上:“晓曼,我知道你在这里。我是陈老师的孙女,她让我把东西还给你。”
没人回答。教室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手表不是你偷的,对不对?”林薇的声音有些发颤,“我知道是谁偷的。赵磊后来转学了,他爸爸花钱把他送到国外去了。他去年回来过一次,喝多了跟人说,当年是他自己把手表藏起来,嫁祸给你的,因为你总考第一,他嫉妒你。”
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了下来,月亮爬上树梢,把惨白的光洒进教室。林薇看见讲台上的红裙子动了一下,像是被风吹的,可门窗明明都关着。
“陈老师到死都在惦记你。”林薇的眼泪掉了下来,“她总说,那天不该让你一个人走的。她该陪着你,该相信你的……”
忽然,教室后排传来“哐当”一声,像是椅子倒了。林薇回头,看见个模糊的影子站在那里,穿着红裙子,脚上是那双白鞋。头发很长,垂下来遮住了脸。
“晓曼?”林薇试探着往前走了两步。
影子没动。林薇又走了几步,看清了那裙子的补丁,和王老师说的一模一样。她停下脚步,把那枚摔裂的手表放在地上,慢慢往后退。
“手表还给你。”她轻声说,“没人会再冤枉你了。”
影子缓缓地弯下腰,像是在捡手表。林薇看见她的手指很细,苍白得没有血色。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进教室,卷起地上的灰尘,林薇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
等她再睁开眼,影子不见了。讲台上的红裙子和白鞋也不见了,只有那枚手表静静地躺在地上,表盖不知何时合上了。
林薇走到窗边,看着操场上摇曳的蒿草。远处的公路上,车灯汇成一条流动的河。她好像听见有人在轻声唱歌,是《茉莉花》的调子,很轻,很柔,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林薇把那枚手表埋在了废弃学校的花坛里,就在那株长得最高的桉树底下。她没再见过红裙子,也没再听见奇怪的声音。
离开曲靖的前一天,她去了王老师家,把赵磊的事告诉了他。老人听完,沉默了很久,最后说:“也好,总算有个结果了。”
林薇又去了奶奶的墓地,把那本日记烧了。纸灰在风里打着旋儿,像只白色的蝴蝶,慢慢飞向远方。她好像看见奶奶站在不远处,身边跟着个穿红裙子的女孩,两人都在对着她笑。
汽车驶离曲靖时,林薇回头望了一眼。城郊那片废弃的校园,在夕阳下安静得像幅画。她仿佛看见三楼的窗口,有片红色的衣角轻轻飘了一下,然后消失在风里。
也许,有些故事,就该留在属于它的地方。有些遗憾,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就像那红裙白鞋,终究会化作尘埃,融入脚下的土地。
而活着的人,要带着记忆里的温暖,继续往前走。
“就是这儿?”她扯下脖颈上的纱巾,露出晒得发红的锁骨。同行的阿武蹲在路边抽烟,烟蒂在地上摁出个浅坑,“老三中,废弃十五年了。你要找的东西,真在这儿?”
林薇没应声。她背包里揣着半本泛黄的日记,是奶奶临终前攥在手里的。最后几页字迹潦草,反复出现“红裙”“白鞋”“三楼窗口”这几个词,还有个被水渍晕开的地名——曲靖三中。
校门铁栏杆的间距刚好能塞进一个人。林薇侧身挤进去时,铁锈蹭在牛仔短裤上,留下道褐红色的印子。校园里疯长的蒿草没过膝盖,不知名的白色小花混在草里,被风吹得轻轻打颤。教学楼的墙皮剥落得像块烂疮,露出里面青灰色的砖,墙面上“团结奋进”的标语只剩个“团”字还勉强能认。
“听说十年前有个学生,半夜翻墙进来拍抖音,第二天被发现挂在旗杆上,穿的就是红裙子。”阿武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刻意压低的诡异,“舌头伸得老长,跟……”
“别瞎扯。”林薇打断他,目光却不由自主地瞟向操场中央的旗杆。锈迹斑斑的绳子垂在半空,风一吹就发出“吱呀”的**,像谁在喉咙里卡着没说完的话。
教学楼的木门虚掩着,推开门时扬起的灰尘呛得人直咳嗽。阳光透过布满蛛网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光柱里无数细小的尘埃在翻滚。楼梯扶手包着的铁皮已经翘起来,露出里面朽烂的木头,踩上去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哀鸣,仿佛随时会散架。
“奶奶以前在这儿教过书。”林薇摸着墙壁上模糊的涂鸦,指尖触到一片凹凸不平,“教语文,1987年到2000年。”
阿武吹了声口哨:“那这楼比你岁数都大。”
三楼走廊的尽头有扇窗,玻璃碎了大半,风灌进去发出呜咽似的响。林薇走到窗边,低头能看见楼下丛生的杂草,远处的公路上偶尔有汽车驶过,留下道模糊的影子。日记里写“三楼窗口,她总在那儿”,林薇盯着空荡荡的窗口,忽然觉得后颈一凉,像有人对着她的皮肤吹了口气。
“你看那是什么?”阿武突然拽她的胳膊,声音发紧。
林薇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操场边缘的杂草里,有个白色的东西一闪而过。不是花,形状太规整,像是……一只鞋?
等她们跑下楼,那东西早就没了踪影。只有被踩倒的蒿草慢慢直起身,草叶上还沾着点湿漉漉的露水,在阳光下亮得刺眼。
“眼花了吧。”林薇抹了把额角的汗,手心却冰凉。
阿武蹲下去扒拉草叶,忽然“咦”了一声。他捏着根红色的布条站起来,布条边缘磨损得厉害,像是从什么东西上撕扯下来的,“这是……红裙子的料子?”
风突然变大了,吹得教学楼的窗户“哐当”作响。林薇抬头看向三楼窗口,就在那一瞬间,她好像看见有片红色的影子在窗帘后晃了一下,快得像个错觉。
傍晚的雨来得猝不及防。林薇和阿武躲在教学楼门厅里,看着雨帘把整个校园罩得白茫茫一片。阿武用手机照着亮,林薇翻开那本日记,纸页边缘已经发脆,指尖稍一用力就可能撕破。
“1998年6月17日,阴。”林薇轻声念着,“今天又在三楼看见她了。穿白球鞋,红裙子,背对着我站在窗边。叫她名字,她不回头。陈老师说我看错了,可那裙子的颜色,跟晓曼去年参加文艺汇演时穿的一模一样。”
晓曼?林薇皱眉。奶奶的日记里多次提到这个名字,却从没说过她是谁。
“1998年6月20日,雨。晓曼的座位空了三天了。她妈妈来学校闹,说我们把她女儿藏起来了。校长叫我们别乱说话,等警察调查结果。可我昨晚梦见她了,她站在三楼楼梯口,光着脚,说她的白鞋找不到了。”
雨点击打玻璃的声音越来越响,像无数只手指在叩门。林薇继续往下翻,忽然停在一页被泪水浸透的字迹上:
“1998年7月3日,晴。警察说晓曼是离家出走。可我知道不是。今天整理她的遗物,发现她的红裙子不见了。就是那件汇演时穿的,她说过要留给妹妹穿的。三楼的窗口总像有双眼睛在看,我不敢抬头。”
“晓曼失踪了?”阿武凑过来看,手机光映得他脸色发白,“这都二十多年了,跟你奶奶有啥关系?”
林薇没说话。她想起奶奶晚年总在夜里惊醒,说听见有人在楼下喊“老师,我的鞋湿了”。那时候家人都以为是老年痴呆,现在想来,或许不是。
雨小了些,天边透出点昏黄的光。林薇突然想起什么,抓起背包:“去档案室。”
学校的档案室在一楼最东头,门是老式的铜锁,已经锈得打不开。阿武找了块石头砸了几下,锁“咔哒”一声掉在地上。屋里积的灰比别处更厚,书架东倒西歪,地上散落着无数卷宗。
“找1998届的学生档案。”林薇蹲下去翻捡,手指在布满灰尘的纸堆里摸索。阿武在另一边翻到个铁柜,拉开抽屉时发出刺耳的声响,“这里有本花名册!”
花名册的纸页已经泛黄发脆,林薇小心翼翼地翻开,在初三(2)班那一页找到了“李晓曼”的名字。照片上的女孩梳着马尾辫,眼睛很大,嘴角微微上扬,校服领口别着枚“三好学生”的徽章。备注栏里写着“1998年6月17日离校,未归”。
“她是奶奶班上的学生。”林薇的心跳得厉害,“失踪那天,就是奶奶日记里说看见红裙的日子。”
阿武突然“啊”了一声,指着花名册最后一页。那页被人用红墨水画了个歪歪扭扭的裙子,裙子下摆处写着一行小字:“白鞋在水池底,红裙在风里飘。”
窗外的风又起了,吹得走廊里的纸屑打着旋儿飞。林薇猛地抬头,看见走廊尽头的玻璃窗上,映出个模糊的红色影子,正慢慢往楼梯口移动。
“谁在那儿?”阿武喊了一声,抓起地上的木棍。
影子停住了,缓缓转过身。隔着雨雾和玻璃,看不清脸,只能看见那抹刺眼的红,像团烧起来的火。
第二天一早,林薇带着铁锹去了学校。阿武说什么也不肯再进去,只在门口等着,手里攥着串据说是从庙里求来的佛珠。
“水池在操场西北角,以前是学生洗手用的。”林薇记得奶奶日记里提过,1998年夏天,学校的自来水管道坏了,全校都靠那个水池供水。
水池早就干涸了,池底积着厚厚的淤泥,长满了墨绿色的苔藓。林薇踩着池壁的砖块下去,淤泥没到脚踝,冰凉的触感顺着皮肤往上爬。她挥着铁锹往泥里挖,铁锹碰到硬物时发出“哐当”一声。
是个铁盒子。锈得不成样子,打开时“吱呀”作响,里面裹着块塑料布。林薇把塑料布一层层揭开,心脏像被只手攥紧了——里面是只白色的帆布鞋,鞋面上沾着褐色的污渍,鞋带已经朽成了碎末。
鞋码很小,看起来是初中生穿的。林薇想起日记里的话:“她光着脚,说她的白鞋找不到了。”
她把鞋放回铁盒,刚要盖上,忽然发现鞋里塞着张纸。是张作业纸,上面用铅笔写着几行字,字迹娟秀,却带着点颤抖:
“陈老师,他们说我偷了手表,可我没有。明天就要开大会批评我了,我不想去。我的红裙子晾在三楼栏杆上,麻烦您帮我收一下。”
落款是李晓曼,日期是1998年6月16日,也就是她失踪的前一天。
林薇拿着作业纸,站在水池边发愣。原来不是离家出走,也不是简单的失踪。她想起奶奶日记里那句“三楼的窗口总像有双眼睛在看”,突然明白了什么。
“喂!你快出来!”阿武在池边大喊,声音抖得不成样子,“红……红裙子!”
林薇猛地抬头,看见教学楼三楼的窗口,真的飘着条红裙子。不是幻觉,不是影子,是实实在在的红,像面旗帜在风里招展。裙子的下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仿佛有人穿着它站在那里,正低头往下看。
“晓曼……”林薇下意识地喊出声。
话音刚落,那红裙子突然从窗口坠了下来,像只折断翅膀的鸟,直直地往水池这边落。林薇慌忙往旁边躲,裙子却落在了她刚才站的地方,溅起一片泥水。
是条棉布裙子,洗得有些发白,裙摆处有个缝补过的补丁。林薇捡起来时,闻到一股淡淡的霉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茉莉花香。奶奶生前最喜欢用茉莉花香皂,她记得。
“快走吧!这地方邪门得很!”阿武拉着林薇就往外跑,铁锹和铁盒都扔在了池底。跑到校门口时,林薇回头看了一眼,那扇三楼的窗口空荡荡的,红裙子已经不见了,只有风还在呜呜地吹着。
回到住处,林薇把红裙子洗干净晾在阳台上。傍晚收衣服时,发现裙子的口袋里有个硬硬的东西——是枚银色的手表,表盖已经摔裂了,指针停在三点十五分。
这就是他们说的那只手表?林薇看着手表,忽然想起花名册上李晓曼的照片,她的手腕上好像戴着什么东西。
林薇在曲靖市教育局的档案室泡了三天,终于找到1998年曲靖三中的教职工名单。陈慧兰,也就是她的奶奶,当时是初三(2)班的班主任。还有个叫王建国的老师,教物理,现在退休在家。
王老师家住在老城区的巷子里,青砖瓦房,院墙上爬满了牵牛花。开门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看见林薇手里的红裙子,愣了半天没说话。
“王爷爷,我是陈慧兰的孙女。”林薇把裙子递过去,“您认识这条裙子吗?”
王建国的手抖得厉害,指尖划过裙摆的补丁,突然老泪纵横:“是晓曼的……这补丁还是我爱人帮她缝的。”
1998年的夏天,王建国是初三(2)班的物理老师。他记得李晓曼,那个总是坐在第一排,回答问题声音很小,却从来不会错的女孩。
“晓曼家里穷,妈妈早逝,爸爸在工地上摔断了腿,她跟奶奶过。那条红裙子是她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的,说要在毕业汇演上跳《茉莉花》。”王建国给林薇倒了杯茶,茶水在玻璃杯里晃出涟漪,“出事前几天,班里丢了块进口手表,是班长的。有人看见晓曼在班长桌前站过,就说是她偷的。”
班长叫赵磊,父亲是教育局的领导。他一口咬定是李晓曼偷了手表,还说看见她把手表塞进了红裙子的口袋。班主任陈慧兰不信,说要查清楚,可赵磊的父亲打了招呼,校长催着尽快处理,要在全校大会上批评,以儆效尤。
“开会前一天,晓曼来找我,哭着说她没偷。”王建国的声音哽咽了,“她说陈老师相信她,还帮她洗了红裙子,晾在三楼的栏杆上。第二天一早,裙子还在,人却不见了。”
警察来了,查了几天没结果。赵磊家那边施压,最后按“离家出走”结案。陈慧兰不肯信,每天放学后都在学校里找,对着三楼的窗口喊晓曼的名字,喊了整整一个夏天。
“后来呢?”林薇的眼眶湿了。
“后来陈老师就病了,手抖得写不了板书,提前退休了。”王建国叹了口气,“去年冬天我去看她,她还念叨着,说晓曼的白鞋找不到了,下雨会着凉的。”
林薇掏出那只白鞋,放在桌上。王建国看见鞋,突然捂住脸,肩膀剧烈地抽动起来:“这鞋……是我送给她的。她以前总穿双露脚趾的布鞋,我爱人就买了双新的给她。她说要留着毕业那天穿……”
离开王老师家时,天已经黑了。巷子里的路灯忽明忽暗,林薇走得很慢,手里紧紧攥着那枚摔裂的手表。她好像突然明白,奶奶为什么总在夜里惊醒,为什么临终前还攥着那本日记。
她不是在害怕,是在愧疚。愧疚自己没能保护好那个女孩,愧疚让她带着冤屈消失在那个夏天。
林薇决定再去一次废弃的三中。阿武说什么也不肯陪她,只给了她一把桃木梳子,说是他奶奶辟邪用的。
还是傍晚时分,夕阳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个沉默的巨人。林薇径直走上三楼,走廊里的光线很暗,墙壁上的涂鸦在暮色中显得格外狰狞。
她走到最东头的教室,那是当年的初三(2)班。门没锁,一推就开了。课桌上积着厚厚的灰,上面还刻着些模糊的名字。林薇走到第一排靠窗的位置,那里应该是李晓曼坐过的地方。
桌面上刻着个小小的“曼”字,旁边画着朵简单的茉莉花。林薇用手指抚摸着那个字,忽然听见身后有动静。
是脚步声,很轻,像有人穿着软底鞋在走路。林薇猛地回头,走廊空荡荡的,只有风卷着纸屑在地上滚。
她深吸一口气,从包里拿出那只白鞋和红裙子,放在讲台上:“晓曼,我知道你在这里。我是陈老师的孙女,她让我把东西还给你。”
没人回答。教室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手表不是你偷的,对不对?”林薇的声音有些发颤,“我知道是谁偷的。赵磊后来转学了,他爸爸花钱把他送到国外去了。他去年回来过一次,喝多了跟人说,当年是他自己把手表藏起来,嫁祸给你的,因为你总考第一,他嫉妒你。”
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了下来,月亮爬上树梢,把惨白的光洒进教室。林薇看见讲台上的红裙子动了一下,像是被风吹的,可门窗明明都关着。
“陈老师到死都在惦记你。”林薇的眼泪掉了下来,“她总说,那天不该让你一个人走的。她该陪着你,该相信你的……”
忽然,教室后排传来“哐当”一声,像是椅子倒了。林薇回头,看见个模糊的影子站在那里,穿着红裙子,脚上是那双白鞋。头发很长,垂下来遮住了脸。
“晓曼?”林薇试探着往前走了两步。
影子没动。林薇又走了几步,看清了那裙子的补丁,和王老师说的一模一样。她停下脚步,把那枚摔裂的手表放在地上,慢慢往后退。
“手表还给你。”她轻声说,“没人会再冤枉你了。”
影子缓缓地弯下腰,像是在捡手表。林薇看见她的手指很细,苍白得没有血色。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进教室,卷起地上的灰尘,林薇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
等她再睁开眼,影子不见了。讲台上的红裙子和白鞋也不见了,只有那枚手表静静地躺在地上,表盖不知何时合上了。
林薇走到窗边,看着操场上摇曳的蒿草。远处的公路上,车灯汇成一条流动的河。她好像听见有人在轻声唱歌,是《茉莉花》的调子,很轻,很柔,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林薇把那枚手表埋在了废弃学校的花坛里,就在那株长得最高的桉树底下。她没再见过红裙子,也没再听见奇怪的声音。
离开曲靖的前一天,她去了王老师家,把赵磊的事告诉了他。老人听完,沉默了很久,最后说:“也好,总算有个结果了。”
林薇又去了奶奶的墓地,把那本日记烧了。纸灰在风里打着旋儿,像只白色的蝴蝶,慢慢飞向远方。她好像看见奶奶站在不远处,身边跟着个穿红裙子的女孩,两人都在对着她笑。
汽车驶离曲靖时,林薇回头望了一眼。城郊那片废弃的校园,在夕阳下安静得像幅画。她仿佛看见三楼的窗口,有片红色的衣角轻轻飘了一下,然后消失在风里。
也许,有些故事,就该留在属于它的地方。有些遗憾,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就像那红裙白鞋,终究会化作尘埃,融入脚下的土地。
而活着的人,要带着记忆里的温暖,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