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货铺的煤油灯忽明忽暗,将张秀才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像一幅被揉皱的古画。他指尖夹着的烟卷明明灭灭,烟灰落在那本泛黄的《东山异闻录》上,留下一个个深色的小坑。“夜里的东山,可不是寻常去处。”他的声音混着窗外的虫鸣,带着几分神秘,“尤其是那秀才飘的传说,在月光底下,听得人头皮发麻。”
我端起粗瓷碗,抿了一口温热的米酒,目光落在墙上那半块褪色的“秀才飘”木匾上。白天的东山静谧祥和,可一想到夜晚即将到来的探险,心跳还是忍不住加快。“张秀才,这秀才飘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追问着,好奇早已压过了心中的些许畏惧。
张秀才猛吸一口烟,烟雾从他鼻孔里缓缓冒出,在灯光下缭绕成一团。“相传在清朝末年,有个姓王的秀才,屡试不第,心灰意冷之下跑到这东山隐居。他整日闭门苦读,一心想金榜题名,可天不遂人愿,最后郁郁而终。”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幽深,“自那以后,每逢月圆之夜,东山深处就会传来读书声,有人说,是王秀才的魂魄还在执着于功名,在夜里苦读呢。”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洒下细碎的银辉。我攥紧了背包的带子,里面装着手电筒、指南针、水壶和一些干粮,都是为今晚的探险准备的。“不管是真是假,我都想去看看。”我语气坚定,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像一团火,在心底熊熊燃烧。
张秀才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地图,小心翼翼地铺在桌上。“这是我年轻时绘制的东山夜路图,你拿着,或许能帮上忙。”他用粗糙的手指在地图上指点着,“从这里出发,沿着那条被荒草掩盖的石阶往上走,会经过一片松林,穿过松林就是望月崖,据说在那里,最容易遇到秀才飘。”他又叮嘱道,“夜里山路难行,千万要小心,若是遇到什么不对劲的事,赶紧往回走。”
谢过张秀才,我背起背包,推开杂货铺的门。夜晚的东山,空气带着一丝凉意,夹杂着草木的清香。月光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整个山林,远处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叫声,更添了几分诡异。
沿着张秀才指点的方向,我踏上了那条被荒草掩盖的石阶。石阶两旁的灌木伸出枝丫,像一只只鬼爪,在月光下影影绰绰。手电筒的光束在前方晃动,照亮了一级级布满青苔的石阶。走在上面,脚下时不时传来“咯吱”的声响,不知道是踩到了枯枝,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前方出现了一片茂密的松林。松树高大挺拔,枝叶交错,把月光遮得严严实实,林子里显得格外昏暗。风吹过松林,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有人在低声哭泣。我打开手电筒,光束在林间扫过,只见地上铺满了厚厚的松针,踩在上面软软的,没有一点声音。
突然,一阵读书声从松林深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声音苍老而沙哑,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悲凉。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难道真的遇到了秀才飘?
我壮着胆子,循着声音的方向往前走。读书声越来越清晰,仿佛就在耳边。可当我拨开眼前的最后一片松枝时,却什么也没看到。林子里空荡荡的,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难道是我的幻觉?
正当我疑惑之际,那读书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是从我的身后。我猛地转过身,手电筒的光束直射过去,只看到一棵粗壮的松树,树干上布满了裂痕,像一张苍老的脸。读书声戛然而止,林子里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我的心跳声在耳边回响。
定了定神,我继续往前走。穿过松林,望月崖出现在眼前。望月崖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突兀地立在山腰上,崖边没有任何遮挡,往下望去,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树影。月光洒在崖上,像铺了一层白银。
我走到崖边,俯瞰着山下的景色。远处的村庄灯火点点,像一颗颗散落的星辰。就在这时,我看到崖边的一块石头上,似乎放着什么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本破旧的线装书,书页已经泛黄发脆,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我拿起书,借着月光仔细翻看。里面写的都是一些诗词文章,字迹工整秀丽,看得出来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书的最后一页,有几行娟秀的小字:“吾一生苦读,只为功名,然天不佑我,终难如愿。今葬身于此,唯留此残卷,望后来者惜之。——王某某绝笔”
原来,这真的是那个王秀才留下的书。我正看得入神,突然感觉到一阵寒意从背后袭来。我猛地回头,只见一个白色的身影在月光下一闪而过,消失在崖边的阴影里。那身影飘忽不定,像是没有脚一样,在空中漂浮着。
“谁?”我大喝一声,握紧了手中的手电筒,光束紧紧地追随着那个身影。可那身影移动得极快,转眼间就不见了踪影。我壮着胆子走过去,在阴影里仔细搜寻,却什么也没发现。
难道真的是王秀才的魂魄?我心里有些发毛,不敢再久留,赶紧把那本书放进背包,转身往回走。往回走的路似乎比来时更难走,石阶变得湿滑,两旁的灌木也像是活了一样,不停地拉扯着我的衣服。
走到松林时,那读书声又响了起来,这次不再是断断续续,而是变得清晰而洪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顺着声音望去,只见在一棵松树的树影下,坐着一个模糊的身影,正捧着一本书在朗读。
我慢慢地靠近,手电筒的光束照在那个身影上。那是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老者,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正专注地读着书,完全没有察觉到我的存在。难道这就是王秀才的魂魄显形了?
我鼓起勇气,轻声问道:“请问,您是王秀才吗?”
老者缓缓地抬起头,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空洞洞的,像是两潭死水。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只是继续读着书,声音里充满了悲伤和不甘。
我被他的样子吓得后退了一步,手电筒的光束也晃动了起来。就在这时,老者的身影突然变得模糊,像烟雾一样渐渐消散在空气中。读书声也随之消失,林子里又恢复了寂静。
我愣在原地,半天没回过神来。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像是一场梦。可背包里那本破旧的线装书,却提醒着我,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加快脚步,我终于走出了松林,回到了那条石阶上。月光下,石阶两旁的草木仿佛都恢复了平静,不再像刚才那样诡异。我一路小跑,终于在天快亮的时候,回到了山脚下的杂货铺。
张秀才还坐在煤油灯旁,似乎一直在等我。看到我回来,他连忙站起身,脸上露出关切的神情。“怎么样?遇到什么了吗?”
我把夜晚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还拿出了那本从望月崖上找到的线装书。张秀才接过书,仔细地翻看着,脸上露出了感慨的神情。“没想到,传说竟然是真的。”他叹了口气,“王秀才一生执着于功名,到死都没能放下,实在是可悲可叹啊。”
我坐在椅子上,喝着张秀才递过来的热茶,心里渐渐平静下来。这次夜晚探险,虽然充满了惊险和诡异,但也让我感受到了东山的神秘和厚重。那本王秀才留下的线装书,仿佛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深的了解。
窗外的天渐渐亮了起来,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杂货铺,驱散了夜晚的阴霾。我知道,这次东山之行,将会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回忆。而那个关于秀才飘的传说,也会像一颗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让我永远铭记着这片山林里的故事。
再度进山时,月盘已爬上东山顶。我背着张秀才备好的矿灯,手里攥着那枚从线装书里掉出的铜钥匙。据他说,云栖洞曾是明代隐士的避世之所,洞口被藤蔓与乱石遮掩,只有月圆之夜才能看清入口的轮廓。
山风比前夜更烈,吹得松针簌簌落进后颈。行至半山腰的三岔口,矿灯光束突然被什么东西截断——前方两米处,一道无形的屏障正泛着淡青色的光晕。我伸手去触,指尖撞上冰凉的阻力,仿佛戳在结了薄冰的湖面。
“光绪年间,李梦阳在此设过结界。”张秀才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不知何时跟了上来,手里提着盏马灯,“说是为防山匪盗书,用朱砂混着糯米汁画的阵。”他从布包里掏出黄纸符,在马灯上点燃,灰烬落在光晕上时,屏障竟像被戳破的皂泡般散了。
穿过结界的瞬间,空气骤然变冷。矿灯照见的岩壁上布满凿痕,歪歪扭扭的“守”字刻得极深,有些笔画里还嵌着生锈的铜钱。张秀才蹲下身抚摸其中一枚:“这是道光年间的通宝,看来历代都有护书人。”
云栖洞的入口藏在一块形似卧牛的巨石后。推开半掩的石门时,一股混杂着霉味与檀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洞厅中央立着尊石刻文官像,袍角的褶皱里积着厚厚的尘灰,矿灯扫过石像底座,赫然刻着“王某某敬立”。
“这是他仿照自己的模样凿的。”张秀才用毛刷清理着石像前的供台,露出个青铜香炉,“你看这炉底的刻字,是他中秀才那年的年号。”香炉里残留着半截未燃尽的线香,仿佛昨夜还有人来过。
洞壁两侧的石窟里堆满了书箱,樟木的香气混着虫蛀的腐朽味。我撬开最底层的箱子,里面的竹简竟还保持着青色,上面用朱砂写着《论语》章句。“这些是他年轻时抄的,”张秀才拿起一卷对着光看,“竹片里渗了桐油,所以能保存这么久。”
矿灯突然开始闪烁,光束扫过洞顶时,我看见密密麻麻的题字。从“乾隆五十八年”到“民国三十一年”,不同笔迹的名字层层叠叠,最后一行是用铅笔写的:“1943年夏,护书于此,静待太平。”
“是李梦阳的后人。”张秀才的声音带着颤抖,“县志里说,抗战时他们一家守着这些书,日军搜山时就躲进溶洞深处。”他指着洞壁一处不起眼的裂缝,“那里应该还有通道。”
裂缝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石壁上的苔藓湿滑如油。爬了约莫十丈,前方突然传来潺潺水声。钻出裂缝的刹那,矿灯的光束被一片水光反射——暗河在溶洞底部蜿蜒,水面泛着幽蓝的光泽,像条沉睡的巨蟒。
岸边泊着艘独木舟,船身被水浸得发黑。舟上放着盏马灯,灯芯里还残留着灯油。张秀才跳上船试了试,木桨划水的声音在溶洞里荡出回声,惊起几只栖息在岩壁上的蝙蝠。
“顺着暗河走三里,有处天然石室。”他指着水面漂浮的灯芯草,“你看这草的流向,水流是往石室方向的。”船行至拐弯处时,矿灯照见岩壁上凿着石阶,阶上的铜环锈迹斑斑,显然许久无人问津。
登上石阶,石室的石门上刻着幅八卦图。我掏出那枚铜钥匙试着插入图中“坎”位,只听“咔嗒”一声,石门缓缓向内开启。室内的石架上整齐地码着书箱,最上层的箱子敞开着,里面的书稿被水浸得发胀,墨迹在宣纸上洇成云雾状。
“是山洪灌进来过。”张秀才拿起一本《楚辞》注本,书页间还夹着晒干的鱼腥草,“这是防潮用的,看来他们早有准备。”他翻开其中一页,眉批处的字迹与王秀才线装书如出一辙,只是笔锋更显苍老。
石室角落的陶罐里藏着叠泛黄的日记。民国三十三年的那篇写道:“今闻县城沦陷,将善本封入陶瓮,埋于暗河下游的沙岸。待河清海晏,再掘出重见天日。”日记末尾画着幅简易地图,标注着埋书处的方位。
“就是这里了。”张秀才把日记揣进怀里,矿灯突然照见石桌下的血迹。暗红色的印记从桌脚延伸到石门,像串凝固的脚印。“看来最后离开的人遇到了不测。”他的声音低沉下来,“说不定……是被日军发现了。”
暗河的水流突然变得湍急,独木舟在水面剧烈摇晃。我扶住船舷时,指尖触到块冰凉的硬物——是枚生锈的弹壳,深陷在船板的裂缝里。
返程时已是子夜,月盘被乌云遮得只剩圈银边。我们带着铁铲来到暗河下游的沙岸,张秀才根据日记里的坐标,在三棵并生的枫树下画了个圈。“就在这底下。”他往掌心吐了口唾沫,抡起铁铲插进沙里。
沙层下突然传来硬物碰撞的声响。挖至三尺深时,铁铲撞到个陶瓮的边缘。张秀才赶紧改用手刨,指甲缝里渗出血珠也顾不上擦。陶瓮的封口用红布裹着,解开时一股浓郁的樟木香气直冲鼻腔。
瓮里整齐地码着二十册古籍,最上面的《春秋公羊传》扉页上,盖着“东山精舍”的朱印。我翻开其中一页,蝇头小楷的批注旁画着些奇怪的符号,张秀才说那是古代的藏书密码,对应着洞壁题字的位置。
“这些书比国家图书馆的孤本还完整。”他小心翼翼地把书装进防水袋,“王秀才当年考中秀才后,曾游历江南,搜集了不少善本。”沙岸突然传来响动,矿灯扫过去时,只见个黑影正往树林里窜。
“是谁?”我抄起铁铲追过去,黑影在树影间穿梭如鬼魅。追到片竹林时,那黑影突然转身,月光照见他脸上的皱纹——竟是杂货铺的老板。
“我爹就是守书人。”老板手里攥着块青铜令牌,“民国三十三年,他就是在这里被日军杀害的。”令牌上刻着“东山”二字,与石室石门的字迹如出一辙。
我们把古籍运回溶洞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张秀才在文官像前点燃三炷香,烟雾缭绕中,我仿佛看见无数个身影在洞壁间穿梭——抄书的秀才,护书的山民,拓片的学者……他们的脚步声与暗河的水流声交织在一起,在东山的血脉里流淌了百年。
回到杂货铺时,晨光正透过窗棂照在那本线装书上。张秀才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揭下最后一页残破的纸,上面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只依稀能辨认出“藏书于……”几个字。
“看来王秀才还有其他的藏书处。”他把残页放进玻璃相框,“不过这些已经足够了,能让世人知道东山曾有过这样一群爱书人。”杂货铺老板端来刚煮好的豆浆,粗瓷碗碰撞的声音里,他说起了小时候听来的故事。
“我爷爷说,王秀才去世前,曾在山顶的望海亭题诗。”老板用手指在桌上画着字形,“那句‘书魂永伴青山在’,后来被山民刻在了亭柱上。”我想起昨夜在暗河看到的弹壳,突然明白这些书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代人的风骨。
午后的阳光透过松针洒在石阶上,我踩着斑驳的光影往山外走。背包里的古籍隔着防水袋传来温润的触感,像揣着一团跳动的火苗。张秀才站在杂货铺门口挥手,他的身影在阳光下被拉得很长,与东山的轮廓渐渐重叠。
下山的路上,我遇见几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他们说要去云栖洞拍纪录片。“听说那里发现了好多古书。”一个戴鸭舌帽的姑娘笑着说,“我们要把东山的故事拍给更多人看。”
风吹过树梢时,我仿佛又听见了读书声。从王秀才的青衫到李梦阳的油灯,从抗战时的陶瓮到如今的镜头,那些藏在东山褶皱里的墨香,正顺着溪流,淌向更远的地方。
我端起粗瓷碗,抿了一口温热的米酒,目光落在墙上那半块褪色的“秀才飘”木匾上。白天的东山静谧祥和,可一想到夜晚即将到来的探险,心跳还是忍不住加快。“张秀才,这秀才飘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追问着,好奇早已压过了心中的些许畏惧。
张秀才猛吸一口烟,烟雾从他鼻孔里缓缓冒出,在灯光下缭绕成一团。“相传在清朝末年,有个姓王的秀才,屡试不第,心灰意冷之下跑到这东山隐居。他整日闭门苦读,一心想金榜题名,可天不遂人愿,最后郁郁而终。”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幽深,“自那以后,每逢月圆之夜,东山深处就会传来读书声,有人说,是王秀才的魂魄还在执着于功名,在夜里苦读呢。”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洒下细碎的银辉。我攥紧了背包的带子,里面装着手电筒、指南针、水壶和一些干粮,都是为今晚的探险准备的。“不管是真是假,我都想去看看。”我语气坚定,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像一团火,在心底熊熊燃烧。
张秀才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地图,小心翼翼地铺在桌上。“这是我年轻时绘制的东山夜路图,你拿着,或许能帮上忙。”他用粗糙的手指在地图上指点着,“从这里出发,沿着那条被荒草掩盖的石阶往上走,会经过一片松林,穿过松林就是望月崖,据说在那里,最容易遇到秀才飘。”他又叮嘱道,“夜里山路难行,千万要小心,若是遇到什么不对劲的事,赶紧往回走。”
谢过张秀才,我背起背包,推开杂货铺的门。夜晚的东山,空气带着一丝凉意,夹杂着草木的清香。月光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整个山林,远处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叫声,更添了几分诡异。
沿着张秀才指点的方向,我踏上了那条被荒草掩盖的石阶。石阶两旁的灌木伸出枝丫,像一只只鬼爪,在月光下影影绰绰。手电筒的光束在前方晃动,照亮了一级级布满青苔的石阶。走在上面,脚下时不时传来“咯吱”的声响,不知道是踩到了枯枝,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前方出现了一片茂密的松林。松树高大挺拔,枝叶交错,把月光遮得严严实实,林子里显得格外昏暗。风吹过松林,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有人在低声哭泣。我打开手电筒,光束在林间扫过,只见地上铺满了厚厚的松针,踩在上面软软的,没有一点声音。
突然,一阵读书声从松林深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声音苍老而沙哑,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悲凉。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难道真的遇到了秀才飘?
我壮着胆子,循着声音的方向往前走。读书声越来越清晰,仿佛就在耳边。可当我拨开眼前的最后一片松枝时,却什么也没看到。林子里空荡荡的,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难道是我的幻觉?
正当我疑惑之际,那读书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是从我的身后。我猛地转过身,手电筒的光束直射过去,只看到一棵粗壮的松树,树干上布满了裂痕,像一张苍老的脸。读书声戛然而止,林子里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我的心跳声在耳边回响。
定了定神,我继续往前走。穿过松林,望月崖出现在眼前。望月崖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突兀地立在山腰上,崖边没有任何遮挡,往下望去,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树影。月光洒在崖上,像铺了一层白银。
我走到崖边,俯瞰着山下的景色。远处的村庄灯火点点,像一颗颗散落的星辰。就在这时,我看到崖边的一块石头上,似乎放着什么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本破旧的线装书,书页已经泛黄发脆,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我拿起书,借着月光仔细翻看。里面写的都是一些诗词文章,字迹工整秀丽,看得出来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书的最后一页,有几行娟秀的小字:“吾一生苦读,只为功名,然天不佑我,终难如愿。今葬身于此,唯留此残卷,望后来者惜之。——王某某绝笔”
原来,这真的是那个王秀才留下的书。我正看得入神,突然感觉到一阵寒意从背后袭来。我猛地回头,只见一个白色的身影在月光下一闪而过,消失在崖边的阴影里。那身影飘忽不定,像是没有脚一样,在空中漂浮着。
“谁?”我大喝一声,握紧了手中的手电筒,光束紧紧地追随着那个身影。可那身影移动得极快,转眼间就不见了踪影。我壮着胆子走过去,在阴影里仔细搜寻,却什么也没发现。
难道真的是王秀才的魂魄?我心里有些发毛,不敢再久留,赶紧把那本书放进背包,转身往回走。往回走的路似乎比来时更难走,石阶变得湿滑,两旁的灌木也像是活了一样,不停地拉扯着我的衣服。
走到松林时,那读书声又响了起来,这次不再是断断续续,而是变得清晰而洪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顺着声音望去,只见在一棵松树的树影下,坐着一个模糊的身影,正捧着一本书在朗读。
我慢慢地靠近,手电筒的光束照在那个身影上。那是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老者,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正专注地读着书,完全没有察觉到我的存在。难道这就是王秀才的魂魄显形了?
我鼓起勇气,轻声问道:“请问,您是王秀才吗?”
老者缓缓地抬起头,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空洞洞的,像是两潭死水。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只是继续读着书,声音里充满了悲伤和不甘。
我被他的样子吓得后退了一步,手电筒的光束也晃动了起来。就在这时,老者的身影突然变得模糊,像烟雾一样渐渐消散在空气中。读书声也随之消失,林子里又恢复了寂静。
我愣在原地,半天没回过神来。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像是一场梦。可背包里那本破旧的线装书,却提醒着我,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加快脚步,我终于走出了松林,回到了那条石阶上。月光下,石阶两旁的草木仿佛都恢复了平静,不再像刚才那样诡异。我一路小跑,终于在天快亮的时候,回到了山脚下的杂货铺。
张秀才还坐在煤油灯旁,似乎一直在等我。看到我回来,他连忙站起身,脸上露出关切的神情。“怎么样?遇到什么了吗?”
我把夜晚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还拿出了那本从望月崖上找到的线装书。张秀才接过书,仔细地翻看着,脸上露出了感慨的神情。“没想到,传说竟然是真的。”他叹了口气,“王秀才一生执着于功名,到死都没能放下,实在是可悲可叹啊。”
我坐在椅子上,喝着张秀才递过来的热茶,心里渐渐平静下来。这次夜晚探险,虽然充满了惊险和诡异,但也让我感受到了东山的神秘和厚重。那本王秀才留下的线装书,仿佛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深的了解。
窗外的天渐渐亮了起来,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杂货铺,驱散了夜晚的阴霾。我知道,这次东山之行,将会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回忆。而那个关于秀才飘的传说,也会像一颗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让我永远铭记着这片山林里的故事。
再度进山时,月盘已爬上东山顶。我背着张秀才备好的矿灯,手里攥着那枚从线装书里掉出的铜钥匙。据他说,云栖洞曾是明代隐士的避世之所,洞口被藤蔓与乱石遮掩,只有月圆之夜才能看清入口的轮廓。
山风比前夜更烈,吹得松针簌簌落进后颈。行至半山腰的三岔口,矿灯光束突然被什么东西截断——前方两米处,一道无形的屏障正泛着淡青色的光晕。我伸手去触,指尖撞上冰凉的阻力,仿佛戳在结了薄冰的湖面。
“光绪年间,李梦阳在此设过结界。”张秀才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不知何时跟了上来,手里提着盏马灯,“说是为防山匪盗书,用朱砂混着糯米汁画的阵。”他从布包里掏出黄纸符,在马灯上点燃,灰烬落在光晕上时,屏障竟像被戳破的皂泡般散了。
穿过结界的瞬间,空气骤然变冷。矿灯照见的岩壁上布满凿痕,歪歪扭扭的“守”字刻得极深,有些笔画里还嵌着生锈的铜钱。张秀才蹲下身抚摸其中一枚:“这是道光年间的通宝,看来历代都有护书人。”
云栖洞的入口藏在一块形似卧牛的巨石后。推开半掩的石门时,一股混杂着霉味与檀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洞厅中央立着尊石刻文官像,袍角的褶皱里积着厚厚的尘灰,矿灯扫过石像底座,赫然刻着“王某某敬立”。
“这是他仿照自己的模样凿的。”张秀才用毛刷清理着石像前的供台,露出个青铜香炉,“你看这炉底的刻字,是他中秀才那年的年号。”香炉里残留着半截未燃尽的线香,仿佛昨夜还有人来过。
洞壁两侧的石窟里堆满了书箱,樟木的香气混着虫蛀的腐朽味。我撬开最底层的箱子,里面的竹简竟还保持着青色,上面用朱砂写着《论语》章句。“这些是他年轻时抄的,”张秀才拿起一卷对着光看,“竹片里渗了桐油,所以能保存这么久。”
矿灯突然开始闪烁,光束扫过洞顶时,我看见密密麻麻的题字。从“乾隆五十八年”到“民国三十一年”,不同笔迹的名字层层叠叠,最后一行是用铅笔写的:“1943年夏,护书于此,静待太平。”
“是李梦阳的后人。”张秀才的声音带着颤抖,“县志里说,抗战时他们一家守着这些书,日军搜山时就躲进溶洞深处。”他指着洞壁一处不起眼的裂缝,“那里应该还有通道。”
裂缝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石壁上的苔藓湿滑如油。爬了约莫十丈,前方突然传来潺潺水声。钻出裂缝的刹那,矿灯的光束被一片水光反射——暗河在溶洞底部蜿蜒,水面泛着幽蓝的光泽,像条沉睡的巨蟒。
岸边泊着艘独木舟,船身被水浸得发黑。舟上放着盏马灯,灯芯里还残留着灯油。张秀才跳上船试了试,木桨划水的声音在溶洞里荡出回声,惊起几只栖息在岩壁上的蝙蝠。
“顺着暗河走三里,有处天然石室。”他指着水面漂浮的灯芯草,“你看这草的流向,水流是往石室方向的。”船行至拐弯处时,矿灯照见岩壁上凿着石阶,阶上的铜环锈迹斑斑,显然许久无人问津。
登上石阶,石室的石门上刻着幅八卦图。我掏出那枚铜钥匙试着插入图中“坎”位,只听“咔嗒”一声,石门缓缓向内开启。室内的石架上整齐地码着书箱,最上层的箱子敞开着,里面的书稿被水浸得发胀,墨迹在宣纸上洇成云雾状。
“是山洪灌进来过。”张秀才拿起一本《楚辞》注本,书页间还夹着晒干的鱼腥草,“这是防潮用的,看来他们早有准备。”他翻开其中一页,眉批处的字迹与王秀才线装书如出一辙,只是笔锋更显苍老。
石室角落的陶罐里藏着叠泛黄的日记。民国三十三年的那篇写道:“今闻县城沦陷,将善本封入陶瓮,埋于暗河下游的沙岸。待河清海晏,再掘出重见天日。”日记末尾画着幅简易地图,标注着埋书处的方位。
“就是这里了。”张秀才把日记揣进怀里,矿灯突然照见石桌下的血迹。暗红色的印记从桌脚延伸到石门,像串凝固的脚印。“看来最后离开的人遇到了不测。”他的声音低沉下来,“说不定……是被日军发现了。”
暗河的水流突然变得湍急,独木舟在水面剧烈摇晃。我扶住船舷时,指尖触到块冰凉的硬物——是枚生锈的弹壳,深陷在船板的裂缝里。
返程时已是子夜,月盘被乌云遮得只剩圈银边。我们带着铁铲来到暗河下游的沙岸,张秀才根据日记里的坐标,在三棵并生的枫树下画了个圈。“就在这底下。”他往掌心吐了口唾沫,抡起铁铲插进沙里。
沙层下突然传来硬物碰撞的声响。挖至三尺深时,铁铲撞到个陶瓮的边缘。张秀才赶紧改用手刨,指甲缝里渗出血珠也顾不上擦。陶瓮的封口用红布裹着,解开时一股浓郁的樟木香气直冲鼻腔。
瓮里整齐地码着二十册古籍,最上面的《春秋公羊传》扉页上,盖着“东山精舍”的朱印。我翻开其中一页,蝇头小楷的批注旁画着些奇怪的符号,张秀才说那是古代的藏书密码,对应着洞壁题字的位置。
“这些书比国家图书馆的孤本还完整。”他小心翼翼地把书装进防水袋,“王秀才当年考中秀才后,曾游历江南,搜集了不少善本。”沙岸突然传来响动,矿灯扫过去时,只见个黑影正往树林里窜。
“是谁?”我抄起铁铲追过去,黑影在树影间穿梭如鬼魅。追到片竹林时,那黑影突然转身,月光照见他脸上的皱纹——竟是杂货铺的老板。
“我爹就是守书人。”老板手里攥着块青铜令牌,“民国三十三年,他就是在这里被日军杀害的。”令牌上刻着“东山”二字,与石室石门的字迹如出一辙。
我们把古籍运回溶洞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张秀才在文官像前点燃三炷香,烟雾缭绕中,我仿佛看见无数个身影在洞壁间穿梭——抄书的秀才,护书的山民,拓片的学者……他们的脚步声与暗河的水流声交织在一起,在东山的血脉里流淌了百年。
回到杂货铺时,晨光正透过窗棂照在那本线装书上。张秀才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揭下最后一页残破的纸,上面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只依稀能辨认出“藏书于……”几个字。
“看来王秀才还有其他的藏书处。”他把残页放进玻璃相框,“不过这些已经足够了,能让世人知道东山曾有过这样一群爱书人。”杂货铺老板端来刚煮好的豆浆,粗瓷碗碰撞的声音里,他说起了小时候听来的故事。
“我爷爷说,王秀才去世前,曾在山顶的望海亭题诗。”老板用手指在桌上画着字形,“那句‘书魂永伴青山在’,后来被山民刻在了亭柱上。”我想起昨夜在暗河看到的弹壳,突然明白这些书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代人的风骨。
午后的阳光透过松针洒在石阶上,我踩着斑驳的光影往山外走。背包里的古籍隔着防水袋传来温润的触感,像揣着一团跳动的火苗。张秀才站在杂货铺门口挥手,他的身影在阳光下被拉得很长,与东山的轮廓渐渐重叠。
下山的路上,我遇见几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他们说要去云栖洞拍纪录片。“听说那里发现了好多古书。”一个戴鸭舌帽的姑娘笑着说,“我们要把东山的故事拍给更多人看。”
风吹过树梢时,我仿佛又听见了读书声。从王秀才的青衫到李梦阳的油灯,从抗战时的陶瓮到如今的镜头,那些藏在东山褶皱里的墨香,正顺着溪流,淌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