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不错,咱们那位陛下,虽然不是那种好大喜功之人,但他这皇位来得,得位不正,最是在意天下人对他的评价。”
一旁一个坐着没有说话的老者,突然开口道。
“洗刷渭水之盟的耻辱,是他多年的心病,若真能让突厥臣服,必定会昭告天下,让史书好好记上一笔,又怎会这般悄无声息?”
老者是太原王氏的族老王元礼,年近六旬却精神矍铄,素来以沉稳着称。
“诸位刚才说的都有道理,可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突厥受降之事,怕是还没定数,甚至可能出了变故?”
听到王元礼的话,崔仁师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却压不下心头的躁动。
“咳咳...”
崔仁师的这句话一出,荥阳郑氏的郑明远吓得咳嗽了一声。
"崔公,什么样的变故?能让陛下在这时候急召重臣?若只是突厥反悔,大可再调兵征讨,又何必如此仓促。”
崔师仁闻言,顿了顿,目光锐利如鹰的看向卢景初,若有所思的说道。
“或许……正如景初贤侄所言,此事或许与那燕王李恪有关。”
在他内心深处,也不得不承认。
讨伐大军前往草原近半年时间,都没有取得什么有效的战果。
可这燕王李恪才一加入征讨大军,就兵不血刃地收服了突厥九部。
整整三千骑兵,近三万牧民。
就算是崔仁师这位在大家族中浸淫多年,又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狐狸,也不得不承认。
这位年少的燕王李恪,他拥有的能力、天赋,以及运气都实在太过惊人。
只不过,看到现在的李恪能力越强,崔师仁对李恪的敌意就越是深浓。
倒不是李恪的崛起,动了他们五姓七望的奶酪。
而是他怀疑,他的嫡长子崔挹,就是被李恪所杀。
在他看来,他花费无数心血培养的嫡长子崔挹,无论是在才智,还是在处世谋略上,都堪称崔家百年不遇的奇才。
那孩子自小便通读经史,十五岁便在长安城中崭露头角,连陛下都曾赞过一句 “后生可畏”。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他寄予了全部希望的儿子,偏偏喜欢上长孙无忌的女儿长孙娉婷。
而那长孙娉婷与燕王李恪又暗生情愫。
那结案的卷宗上,写着 “遭遇匪患”。
崔师仁抚摸着儿子生前用过的玉佩,指腹划过冰凉的纹路,眼底翻涌的恨意几乎要凝成实质。
他曾暗中调查,所有线索都若有似无地指向那位看似无害的燕王。
府中豢养的死士传回消息,崔挹死前疑似为情所困,雇人绑架了燕王李恪。
加上那晚,一个皇子失踪这么大的事,就连守卫长安的十二卫都出动了。
可最后,燕王李恪活了,儿子崔挹却死了。
崔师仁就算想不往李恪身上想都不行...
在听到崔师仁说这件事跟燕王李恪有关之后,就陷入到了一片沉默之中。
这让屋内几人不禁面面相觑。
良久,还是年长的郑明远见他脸色发青,不由得轻唤一声。
“崔公,你没事吧?”
听到这一声呼唤,崔仁师这才从刻苦的仇恨中猛地回神来。
就连握着茶盏的手微微发颤,茶水溅在指尖也浑然不觉。
“没什么。”
他深吸一口气,将眼底的戾气压下。
崔师仁的二儿子崔游,自幼生活在大哥崔挹的光环之下,虽也聪慧,却总显得黯然失色。
如今大哥不在了,他反倒看到了出头的机会。
努力的在父亲崔师仁的面前表现,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
一开始,崔游见到父亲崔师仁提到燕王李恪,面色看起来不太好看,还不敢贸然开口。
现在见到崔师仁的脸色,终于是恢复正常。
他便再也忍不住了,起身来到众人之间,大声道。
“父亲,若是这件事真与燕王李恪有关,我们可不能见事不管。”
崔游一脸的义愤填膺,仿佛肩上扛着崔家所有的荣辱。
“如今,燕王李恪无论在民间还是朝堂,声望都日渐高涨。他收服突厥九部,更是让不少武将对他的军事能力表示认可。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我怕他的权势就会更大了。”
说到这,他看了一眼在场的众人,继续说道。
“我们五姓七望现在除了少数几家还在观望之外,大多数人,几乎把筹码全部押注在太子李承乾身上。若是燕王李恪的权势真的盖过了太子,储位动摇事小,我等家族数十年的经营怕是都要付诸东流!”
“燕王李恪在商贾之道上的能力,诸位也是亲眼目睹。现在北方的商路尽在他手,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几大世家的利益。再任其发展下去...“
“逆子住口,这等大逆不道的话也是能随口乱说的?”
崔师仁猛地一拍案几,茶盏里的水溅出大半,脸色铁青地瞪着崔游。
“皇家之事,也轮得到你我来置喙?真当这长安城里没有耳朵不成?”
崔游被父亲突如其来的暴怒吓得一个激灵,顿时僵在原地,脸上的义愤填膺褪去,只剩下错愕与惶恐,慌忙跪倒在地。
“父亲息怒,孩儿…… 孩儿只是忧心家族安危,一时失言……”
“忧心家族?我看你是被猪油蒙了心!”
崔师仁的声音依旧严厉,目光却扫过在座的郑明远与王元礼,带着几分歉意与警告。
“犬子无知,口无遮拦,让二位见笑了。”
郑明远连忙起身打圆场:“崔公言重了。二公子也是一片赤诚,为我等家族计,只是年纪轻,说话不知轻重罢了。”
王元礼也抚着胡须点头:“正是。年轻人有锐气是好事,正该有这样蓬勃的朝气。”
说到这,他又叹了口气。
“李恪……”
王元礼念着这个名字,抬头看了一眼屋内的众人。
最后,将视线投向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的天色,苦笑着说道。
“没想到,这燕王李恪倒成了一个变数。两年前谁能想到,一个被冷落多年的皇子,竟能在赈灾时想出以工代赈的法子,打仗时又能不费一兵一卒收服突厥部落。若说北疆真有什么变故,怕是与他脱不了干系。”
一旁一个坐着没有说话的老者,突然开口道。
“洗刷渭水之盟的耻辱,是他多年的心病,若真能让突厥臣服,必定会昭告天下,让史书好好记上一笔,又怎会这般悄无声息?”
老者是太原王氏的族老王元礼,年近六旬却精神矍铄,素来以沉稳着称。
“诸位刚才说的都有道理,可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突厥受降之事,怕是还没定数,甚至可能出了变故?”
听到王元礼的话,崔仁师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却压不下心头的躁动。
“咳咳...”
崔仁师的这句话一出,荥阳郑氏的郑明远吓得咳嗽了一声。
"崔公,什么样的变故?能让陛下在这时候急召重臣?若只是突厥反悔,大可再调兵征讨,又何必如此仓促。”
崔师仁闻言,顿了顿,目光锐利如鹰的看向卢景初,若有所思的说道。
“或许……正如景初贤侄所言,此事或许与那燕王李恪有关。”
在他内心深处,也不得不承认。
讨伐大军前往草原近半年时间,都没有取得什么有效的战果。
可这燕王李恪才一加入征讨大军,就兵不血刃地收服了突厥九部。
整整三千骑兵,近三万牧民。
就算是崔仁师这位在大家族中浸淫多年,又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狐狸,也不得不承认。
这位年少的燕王李恪,他拥有的能力、天赋,以及运气都实在太过惊人。
只不过,看到现在的李恪能力越强,崔师仁对李恪的敌意就越是深浓。
倒不是李恪的崛起,动了他们五姓七望的奶酪。
而是他怀疑,他的嫡长子崔挹,就是被李恪所杀。
在他看来,他花费无数心血培养的嫡长子崔挹,无论是在才智,还是在处世谋略上,都堪称崔家百年不遇的奇才。
那孩子自小便通读经史,十五岁便在长安城中崭露头角,连陛下都曾赞过一句 “后生可畏”。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他寄予了全部希望的儿子,偏偏喜欢上长孙无忌的女儿长孙娉婷。
而那长孙娉婷与燕王李恪又暗生情愫。
那结案的卷宗上,写着 “遭遇匪患”。
崔师仁抚摸着儿子生前用过的玉佩,指腹划过冰凉的纹路,眼底翻涌的恨意几乎要凝成实质。
他曾暗中调查,所有线索都若有似无地指向那位看似无害的燕王。
府中豢养的死士传回消息,崔挹死前疑似为情所困,雇人绑架了燕王李恪。
加上那晚,一个皇子失踪这么大的事,就连守卫长安的十二卫都出动了。
可最后,燕王李恪活了,儿子崔挹却死了。
崔师仁就算想不往李恪身上想都不行...
在听到崔师仁说这件事跟燕王李恪有关之后,就陷入到了一片沉默之中。
这让屋内几人不禁面面相觑。
良久,还是年长的郑明远见他脸色发青,不由得轻唤一声。
“崔公,你没事吧?”
听到这一声呼唤,崔仁师这才从刻苦的仇恨中猛地回神来。
就连握着茶盏的手微微发颤,茶水溅在指尖也浑然不觉。
“没什么。”
他深吸一口气,将眼底的戾气压下。
崔师仁的二儿子崔游,自幼生活在大哥崔挹的光环之下,虽也聪慧,却总显得黯然失色。
如今大哥不在了,他反倒看到了出头的机会。
努力的在父亲崔师仁的面前表现,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
一开始,崔游见到父亲崔师仁提到燕王李恪,面色看起来不太好看,还不敢贸然开口。
现在见到崔师仁的脸色,终于是恢复正常。
他便再也忍不住了,起身来到众人之间,大声道。
“父亲,若是这件事真与燕王李恪有关,我们可不能见事不管。”
崔游一脸的义愤填膺,仿佛肩上扛着崔家所有的荣辱。
“如今,燕王李恪无论在民间还是朝堂,声望都日渐高涨。他收服突厥九部,更是让不少武将对他的军事能力表示认可。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我怕他的权势就会更大了。”
说到这,他看了一眼在场的众人,继续说道。
“我们五姓七望现在除了少数几家还在观望之外,大多数人,几乎把筹码全部押注在太子李承乾身上。若是燕王李恪的权势真的盖过了太子,储位动摇事小,我等家族数十年的经营怕是都要付诸东流!”
“燕王李恪在商贾之道上的能力,诸位也是亲眼目睹。现在北方的商路尽在他手,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几大世家的利益。再任其发展下去...“
“逆子住口,这等大逆不道的话也是能随口乱说的?”
崔师仁猛地一拍案几,茶盏里的水溅出大半,脸色铁青地瞪着崔游。
“皇家之事,也轮得到你我来置喙?真当这长安城里没有耳朵不成?”
崔游被父亲突如其来的暴怒吓得一个激灵,顿时僵在原地,脸上的义愤填膺褪去,只剩下错愕与惶恐,慌忙跪倒在地。
“父亲息怒,孩儿…… 孩儿只是忧心家族安危,一时失言……”
“忧心家族?我看你是被猪油蒙了心!”
崔师仁的声音依旧严厉,目光却扫过在座的郑明远与王元礼,带着几分歉意与警告。
“犬子无知,口无遮拦,让二位见笑了。”
郑明远连忙起身打圆场:“崔公言重了。二公子也是一片赤诚,为我等家族计,只是年纪轻,说话不知轻重罢了。”
王元礼也抚着胡须点头:“正是。年轻人有锐气是好事,正该有这样蓬勃的朝气。”
说到这,他又叹了口气。
“李恪……”
王元礼念着这个名字,抬头看了一眼屋内的众人。
最后,将视线投向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的天色,苦笑着说道。
“没想到,这燕王李恪倒成了一个变数。两年前谁能想到,一个被冷落多年的皇子,竟能在赈灾时想出以工代赈的法子,打仗时又能不费一兵一卒收服突厥部落。若说北疆真有什么变故,怕是与他脱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