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私议-《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

  长安东市,因为靠近皇城的缘故,一直都是达官贵人所青睐的地方。

  比起西市的喧嚣热闹,这里更多了几分含蓄的矜贵。

  青石铺就的街道,被打扫的油光蹭亮。

  两旁的店铺多以绸缎庄、玉器行、古玩铺为主。

  门楣上悬挂的幌子,都绣着精致的纹样。

  就连店门口伙计迎客的声音,都比别处温吞几分,显得十分有格调。

  隔着东市不远,就是朝廷那些达官贵人的府邸聚集区。

  从那些错落有致的朱门高墙来看,很容易分出,那些老牌勋贵与新晋官员的微妙分野。

  在府邸前,立着威严石狮子和鎏金铜兽的,是那些老牌勋贵。

  新贵们的宅院,武将立着一排威风的战戟。

  文官则多以「卷轴纹」影壁或用「砚台形」门墩,彰显其身份。

  而在这片非富即贵的巷陌中,还有几座占地较大,且非常气派的宅院。

  宅院青砖灰瓦,不施彩绘,门前的石阶却用整块汉白玉雕成。

  一人多高的石狮子,看似普通,实则是用燕山深处采来的青石雕琢而成,在阳光下隐隐泛着青辉。

  就连影壁上,都镶嵌着前朝名家的碑帖石刻。

  懂行的人,从这里经过瞧上那么一眼就知道,这是五姓七望那几个门阀的府邸。

  如今虽不受重用,不复往日荣光,但却仍凭着几代积累的人脉,在长安的官场里占据着一席之地。

  其中一座挂着"崔府"匾额的宅子,气势最为沉雄。

  匾额是用上好的紫檀木所制,虽无鎏金镶银,却在岁月打磨下泛着温润的包浆。

  "崔府" 二字笔力遒劲,据说是隋末大儒所题,历经战火却完好无损。

  单是这一块匾额,便足以让长安半数文人折腰。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据说每到初一十五,总有新科进士提着薄礼前来拜访,青石板路上的马蹄印,一半是敬畏,一半是试探。

  今日,天才蒙蒙亮。

  常年虚掩,隐约可见里头九曲回廊的崔府。

  一大早就大门中开,里里外外都亮起了通明的灯火。

  府内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几个捧着铜盆的侍女低着头匆匆穿过回廊,盆里的热水冒着袅袅白雾,隐约能闻到其中掺着的檀香气息。

  正厅的方向亮着数盏明灯,窗纸上映出几个身影,正分坐两侧低声商议。

  “你说什么?寅时皇帝就把长孙无忌一众大臣喊去了太极殿。”

  “正是,老太爷就是摸不准这里面的情况,这才特意命我前来询问一下您,看看您是不是知道什么风声。”

  说话的是范阳卢氏的族侄卢景初,他一身风尘仆仆的青色的衣袍上,还带着露水,显然是连夜从城外驿馆赶来的。

  他将手里的茶盏往案上一放,声音压得更低。

  “您也知道,当今圣上不喜我们五姓七望这些世家大族,只有您一人的官职还在中枢,所以这才让我来问问您的意思。”

  时任殿中侍御史的崔仁师,听到卢景初的吹捧,虽说内心也非常受用。

  但也并没有被这一两句好话冲昏头脑。

  他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茶汤的苦涩漫过舌尖,恰好压下心头那点浮动的得意。

  转过头来,仔细的思量起,李世民突然召集几位重臣的用意。

  按道理来说,才刚过完年,朝廷还未正式开印,不该有这般紧急的朝议。

  除非战事告急或是中枢生变,否则绝不会在这时候动这么大的阵仗。

  如今......想到这里,崔仁师眉头一皱。

  因为他想到,现如今,大唐除了征讨突厥这一场战事外,再无大规模兵戈。

  想到这里,崔仁师放下茶盏,指节在案上轻轻叩着。

  “你们也知道,陛下对世家的态度,向来是又用又防。老夫虽在中枢,可殿中侍御史也不过是纠察朝仪的闲职,哪能摸到真正的风声?”

  话虽如此,但他眼底却闪过一丝精光。

  “不过,才刚过完年,朝廷正开印、理顺政务的时候,除了春耕、赋税等常例事务,按理说不会有这般紧急的朝议。"

  崔仁师手指轻轻摩挲着茶盏边缘,眼神愈发明亮。

  "并且,就算是春耕,也不至于寅时就召集重臣入宫......"

  说到这,崔仁师话锋一转,声音更加低沉的说道。

  “你们也知道,前几日,当今陛下同意了太子李承乾,前往北疆运粮一事。按道理来说,工部在前日就已经将所需的粮草,全部装上了船,昨日就可以出发前往幽州,却被陛下一道口谕拦了下来。”

  听到崔仁师的话,卢景初眼睛一亮。

  “运粮?难道是与燕王李恪有关?”

  “不好说。”

  崔仁师眉头微蹙,“李恪得到李靖的举荐,前不久才参加征讨突厥的战争,就兵不血刃的降服了突厥九部,得三千骑兵,近两万的部众。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

  只是话还没说完,崔仁师也有些迟疑起来。

  实在是近两年来,燕王李恪表现的太过亮眼。

  无论是赈灾也罢,还是打仗也好,他都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才能。

  也让他这个自认为能够看透朝局的人,都觉得匪夷所思。

  他话锋一转,抬眼看向卢景初,眼底带着几分探究。

  “说来,你们范阳卢氏在幽州经营多年,该比我清楚才对,近来征讨大军和突厥那边可有什么异动?”

  卢景初脸上的急切淡了几分,迟疑道。

  “家父前几日来信说,突厥颉利可汗似有归降之意,陛下还派了唐俭暗中接触……难道突厥人准备正式受降臣服了?”

  “不可能,陛下这两年来,一直想要洗刷渭水之盟带来的耻辱,这种普天同庆的大好事,陛下怎么可能偷偷召唤重臣商议?”

  “以我们那位陛下的性情,肯定是直接召开大朝会,五品以上的官员悉数到场。”

  崔仁师说着,指节在案几上重重一叩,茶盏里的浮沫都震得散开。

  “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告此事,好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李世民如何让当年逼得他,签下城下之盟的突厥俯首称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