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如同一场甘霖,滋润了万雁鸣与林石榴的爱情之树。
那几夜同床共枕,年轻的身体虽未交付,两颗滚烫的心却毫无保留地袒露在对方面前。
灵魂的印记远比肌肤相亲更深。
万雁鸣心中那点阴霾被彻底驱散,他变得更加自信、笃定,仿佛拥有了对抗整个世界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石榴终于走进了他的世界。
她看到了他就读的校园——那些他曾在电话里描述过的林荫道、排练厅、充满艺术气息的涂鸦墙;
她接触了他的同学,感受到他们之间专业而热烈的讨论氛围,也记住了几个颇有特色的外号;
她观摩了他的日常排练,见证了他如何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为一个动作、一句台词反复打磨……
这些鲜活的细节,构成了石榴脑海中关于万雁鸣校园生活的立体画卷。
从此,两人之间的话题变得丰盈而具体。
他们跨越山水的阻隔,在电波与光纤中搭建起一座繁茂的精神花园。
万雁鸣会兴奋地和她分享新接到的剧本片段,分析角色的复杂性;
会和她讨论刚看完的先锋话剧,哪些表现手法令人震撼;
甚至排练厅里发生的趣事、某个教授犀利的点评,都成了他们深夜电话或视频里的甜蜜谈资……
对石榴而言,万雁鸣所沉浸的那个艺术世界,光怪陆离,既陌生又有趣。
在那个被精心构建的世界里,不管光影,还是文字,人间的爱或恨,痛或甜,似乎都被无限放大、提纯,变得比现实更浓烈、更极致。
它们像经过蒸馏的美酒,变得愈发浓烈,愈发醉人,也……愈发危险。
说实话,林石榴内心深处是有些被吸引的。
毕竟女孩子天生感性,而艺术的感染力如同潮水,天然能叩击心扉。
那些被精心提炼、浓烈表达的人间情感,总能轻易触动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但同时,一种隐秘的不安也随之滋生。
从小到大,因为家庭和自身的保护色,她一直被叫做“假小子”、“野孩子”。
她几乎是刻意地让自己变得坚硬,甚至包裹上一层冰冷的外壳。
她下意识地排斥那些过于柔软、过于感性的东西,认为它们脆弱而易碎。
尤其在目睹三姐为情所困、命丧黄泉之后,她更笃定地认为,所谓爱情、忧伤、多愁善感,这些情绪只会让人心变得柔软,失去防御,轻易就被现实的刀枪剑戟所伤。
她注意到,万雁鸣所痴迷的电影和艺术,其核心母题,大多绕不开一个“爱”字——各种形态的、极致的的爱。
这些东西,在她看来就像一种无声的酸雨,看似无害,却能慢慢地、持续地腐蚀着人的坚硬心志,这让她感到恐慌。
她更敏锐地察觉到,万雁鸣也在这种艺术环境的浸润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高中时那个开朗明亮的阳光男孩,似乎正变得愈发敏感、多思,眉宇间时常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郁。
尤其是当他完全沉入某个角色的排练时,那种抽离现实的沉浸感,会让他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情绪里。
这让石榴感到隐隐的担心。
搞艺术的人,似乎对痛苦、对美、对情感都容易沉溺其中,追求一种极致、纯粹甚至夸张的表达。
她怀念以前那个简单快乐的万雁鸣,但她同样清醒地知道,搞艺术,或许正需要这种异于常人的敏感度和对万物深刻的感知力。
这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代价。
所以,她压下心头那点不安,努力地去倾听,去理解,去共鸣。
她翻阅他提到的书,看他推荐的电影,虽然有时看得一知半解,但下次交流时,她会认真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在这个过程中,万雁鸣惊喜地发现,石榴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她对生活有着异常敏锐的感触力,和一种质朴犀利的洞察力。
她的很多角度和观点,跳出了学院派的框架,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常常能劈开他惯性思维的迷雾,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这让他愈发喜爱和珍惜与石榴的每一次探讨,那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思想的碰撞。
有些时候,当万雁鸣沉溺在阴郁情绪或创作瓶颈,久久无法抽离时,石榴并不会用生硬的大道理去开解。
她会用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将他轻轻拉回现实。
“大雁,别想那些了,唱首歌吧,我想听你唱歌。”
如果说电影戏剧的艺术具有渗透人心的力量,那么音乐,无疑拥有更直接的疗愈魔力。
万雁鸣确实从未放下对音乐的喜爱,虽然现在的专业方向与之关联不大。
但因为石榴的鼓励和时常的“点播”,他弹吉他和唱歌的技艺并未荒废。
而且,正因为剥离了功利的考量和表演的压力,仅仅是唱给心爱的女孩听,音乐于他变成了一种最为纯粹的放松和情感出口。
石榴发现,万雁鸣的歌声愈发动听了。
她确实喜欢听他唱歌,因为那是他最初打动她的样子。
歌声能轻易抚平他眉间的褶皱,也能温柔地包裹住她偶尔不安的心。
就这样,物理的距离依然横亘其间,但两颗心却通过电波和屏幕,通过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对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与契合。
每一次交流,无论是电话里低沉的诉说,视频中带笑的眉眼,还是短信里跳跃的字符,都如同投入情感熔炉的珍贵薪柴,让这份跨越千里的爱恋,燃烧得愈发炽热、坚定、浓烈。
万雁鸣也将石榴的建议听了进去,开始认真思考更全面的发展。
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去选修导演相关的课程。
他渴望的不再仅仅是站在台前被诠释,更希望能深入幕后,去理解和掌控那种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源头力量。
他更渴望一个广阔的,明亮的,能与石榴共享的未来。
喜欢山里韵事
那几夜同床共枕,年轻的身体虽未交付,两颗滚烫的心却毫无保留地袒露在对方面前。
灵魂的印记远比肌肤相亲更深。
万雁鸣心中那点阴霾被彻底驱散,他变得更加自信、笃定,仿佛拥有了对抗整个世界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石榴终于走进了他的世界。
她看到了他就读的校园——那些他曾在电话里描述过的林荫道、排练厅、充满艺术气息的涂鸦墙;
她接触了他的同学,感受到他们之间专业而热烈的讨论氛围,也记住了几个颇有特色的外号;
她观摩了他的日常排练,见证了他如何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为一个动作、一句台词反复打磨……
这些鲜活的细节,构成了石榴脑海中关于万雁鸣校园生活的立体画卷。
从此,两人之间的话题变得丰盈而具体。
他们跨越山水的阻隔,在电波与光纤中搭建起一座繁茂的精神花园。
万雁鸣会兴奋地和她分享新接到的剧本片段,分析角色的复杂性;
会和她讨论刚看完的先锋话剧,哪些表现手法令人震撼;
甚至排练厅里发生的趣事、某个教授犀利的点评,都成了他们深夜电话或视频里的甜蜜谈资……
对石榴而言,万雁鸣所沉浸的那个艺术世界,光怪陆离,既陌生又有趣。
在那个被精心构建的世界里,不管光影,还是文字,人间的爱或恨,痛或甜,似乎都被无限放大、提纯,变得比现实更浓烈、更极致。
它们像经过蒸馏的美酒,变得愈发浓烈,愈发醉人,也……愈发危险。
说实话,林石榴内心深处是有些被吸引的。
毕竟女孩子天生感性,而艺术的感染力如同潮水,天然能叩击心扉。
那些被精心提炼、浓烈表达的人间情感,总能轻易触动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但同时,一种隐秘的不安也随之滋生。
从小到大,因为家庭和自身的保护色,她一直被叫做“假小子”、“野孩子”。
她几乎是刻意地让自己变得坚硬,甚至包裹上一层冰冷的外壳。
她下意识地排斥那些过于柔软、过于感性的东西,认为它们脆弱而易碎。
尤其在目睹三姐为情所困、命丧黄泉之后,她更笃定地认为,所谓爱情、忧伤、多愁善感,这些情绪只会让人心变得柔软,失去防御,轻易就被现实的刀枪剑戟所伤。
她注意到,万雁鸣所痴迷的电影和艺术,其核心母题,大多绕不开一个“爱”字——各种形态的、极致的的爱。
这些东西,在她看来就像一种无声的酸雨,看似无害,却能慢慢地、持续地腐蚀着人的坚硬心志,这让她感到恐慌。
她更敏锐地察觉到,万雁鸣也在这种艺术环境的浸润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高中时那个开朗明亮的阳光男孩,似乎正变得愈发敏感、多思,眉宇间时常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郁。
尤其是当他完全沉入某个角色的排练时,那种抽离现实的沉浸感,会让他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情绪里。
这让石榴感到隐隐的担心。
搞艺术的人,似乎对痛苦、对美、对情感都容易沉溺其中,追求一种极致、纯粹甚至夸张的表达。
她怀念以前那个简单快乐的万雁鸣,但她同样清醒地知道,搞艺术,或许正需要这种异于常人的敏感度和对万物深刻的感知力。
这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代价。
所以,她压下心头那点不安,努力地去倾听,去理解,去共鸣。
她翻阅他提到的书,看他推荐的电影,虽然有时看得一知半解,但下次交流时,她会认真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在这个过程中,万雁鸣惊喜地发现,石榴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她对生活有着异常敏锐的感触力,和一种质朴犀利的洞察力。
她的很多角度和观点,跳出了学院派的框架,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常常能劈开他惯性思维的迷雾,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这让他愈发喜爱和珍惜与石榴的每一次探讨,那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思想的碰撞。
有些时候,当万雁鸣沉溺在阴郁情绪或创作瓶颈,久久无法抽离时,石榴并不会用生硬的大道理去开解。
她会用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将他轻轻拉回现实。
“大雁,别想那些了,唱首歌吧,我想听你唱歌。”
如果说电影戏剧的艺术具有渗透人心的力量,那么音乐,无疑拥有更直接的疗愈魔力。
万雁鸣确实从未放下对音乐的喜爱,虽然现在的专业方向与之关联不大。
但因为石榴的鼓励和时常的“点播”,他弹吉他和唱歌的技艺并未荒废。
而且,正因为剥离了功利的考量和表演的压力,仅仅是唱给心爱的女孩听,音乐于他变成了一种最为纯粹的放松和情感出口。
石榴发现,万雁鸣的歌声愈发动听了。
她确实喜欢听他唱歌,因为那是他最初打动她的样子。
歌声能轻易抚平他眉间的褶皱,也能温柔地包裹住她偶尔不安的心。
就这样,物理的距离依然横亘其间,但两颗心却通过电波和屏幕,通过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对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与契合。
每一次交流,无论是电话里低沉的诉说,视频中带笑的眉眼,还是短信里跳跃的字符,都如同投入情感熔炉的珍贵薪柴,让这份跨越千里的爱恋,燃烧得愈发炽热、坚定、浓烈。
万雁鸣也将石榴的建议听了进去,开始认真思考更全面的发展。
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去选修导演相关的课程。
他渴望的不再仅仅是站在台前被诠释,更希望能深入幕后,去理解和掌控那种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源头力量。
他更渴望一个广阔的,明亮的,能与石榴共享的未来。
喜欢山里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