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见利忘义很正常-《熟读三国,我为季汉延续三百年》

  蒋华强淡定地讲述着自己的计策。

  刘备恍然大悟,连忙问道:“军师,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在秣陵引发这些零星的火苗呢?”

  “其实也不难,当初主公在寿春不是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嘛,咱们依葫芦画瓢就是了。”

  蒋华强轻轻一笑。

  刘备回想起来,顿时明白过来。

  当年吕布自立为淮南之主,在寿春固守不出。

  蒋华强建议写了一篇《讨吕檄文》,投进寿春城里,引发了城内百姓和军队的叛乱。

  这篇檄文最终成了压垮吕布的最后一根稻草。

  “主公可以写一篇《告秣陵士民书》,详细揭露孙策攻打江东时的各种残暴行径,激化百姓对他的仇恨,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反抗孙策!”

  蒋华强继续补充道。

  刘备顿时眼前一亮,立刻采纳了这个计划。

  这时。

  蒋华强指了指鲁肃,眼神意味深长地说:“我觉得由子敬来写这封檄文最合适,最有说服力。”

  鲁肃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蒋华强的意思。

  要知道,自从周瑜死后,他便成了孙策麾下的首席谋士。

  首席谋士叛变并亲手写下讨伐檄文,列数孙策的罪状,号召秣陵人民反叛,这对孙策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这样的举动不仅会对孙策造成心理上的冲击,还会极大地动摇城中民众以及江东士兵的心态。

  “这位蒋军师不仅智慧过人,连掌控人心这方面也是高手。”

  “有这样的人辅佐,难怪孙策都不是玄德公的对手啊……”

  鲁肃心中不由得赞叹。

  因此,不等刘备开口,鲁肃便主动起身说:“主公,这封《告秣陵士民书》,确实由我来撰写最为合适。”

  刘备本来还有些担心鲁肃会不会念及旧主情分,不愿落笔。

  见鲁肃主动请求,刘备松了一口气,点头同意。

  于是铺好纸墨,鲁肃提笔挥洒,很快写成一篇檄文。

  刘备用人不疑,完全信任鲁肃,直接命令抄写了成千上万份,然后趁着夜色用弓箭射进了秣陵城里。

  一夜之间,家家户户都收到了这封檄文。

  整个城市里,民众对孙策的愤恨情绪一下子被点燃了。

  瞬间,全城人心惶惶,局势岌岌可危。

  ……

  秣陵,吴侯府中。

  孙策紧握着手中的檄文,脸色铁青,咬牙切齿。

  看到落款是鲁肃的名字,如刀割一般刺痛了他的心。

  “鲁肃!”

  “你这个无耻之徒,毫无忠义之心的小人!”

  “我对你不薄,你竟然敢背叛我,还帮着刘备羞辱我!”

  “要是抓到你,我孙策誓不为人!”

  大堂里响起孙策疯狂的咆哮。

  鲁肃这封檄书真是戳中了孙策的要害。

  之前的一场败仗已经让孙策失去了大部分兵力,只剩下不到一万人。

  为了补充兵力,孙策下令招募普通百姓加入军队,并要求豪门世家出兵协助他度过难关。

  但这封檄文一发,激发了城中百姓内心的愤怒。

  没有一人响应征召,世家大户也找各种借口拖延出兵,都在等待事情发展。

  只有陆逊,因为与孙家有联姻关系,勉强说服家族贡献出了八百士兵。

  区区八百士兵根本无济于事。

  “鲁肃本来就是商人,见利忘义很正常。”

  “你现在处境艰难,他投靠刘备也在意料之中。”

  “伯符,别太生气,伤了身体不值当。”

  黄盖对鲁肃十分不屑,劝解孙策不要太过动气。

  孙策这才稍稍冷静下来。

  “大耳贼,以为凭这么一篇檄文就想拿下我的秣陵吗!”

  “痴心妄想!”

  孙策将手里的檄文撕得粉碎,问众人,“你们都说说看,我们怎么守住秣陵?”

  大家都默不作声。

  甚至一向支持孙策的陆逊也没出声。

  “听说袁绍已经消灭了公孙瓒,统一了河北四州,即将南下进攻我们。”

  “如果能募得新兵,依靠坚固的城防坚持到袁绍来援,那或许可以逼退刘备。”

  “但鲁肃的这篇檄文却搞得城内人心浮动,招募士兵变得困难。”

  “非但无法补充兵力,反而可能面临内部动乱,内外交困。”

  “我认为现在情况到了最后关头,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

  张昭摸着胡须慢条斯理地说了起来。

  孙策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急切问道:“子布,你说说看,我们有什么应对方法?”

  张昭正色答道:“我认为主公应该暂时放下身段,立刻派人向刘备求降才是。”

  原本期望得到高明策略的孙策没想到还是这个老主意,甚至更糟。

  一时之间,孙策的眼神变得凌厉。

  “张子布,你疯了吗?”

  “你想让我去向那大耳贼投降?”

  孙策强行压抑住杀机,冷言质问。

  “鲁肃那篇檄文导致城内人心不安,士兵士气低落。”

  “主公过去平定江东时杀伐太多,结下了太多冤仇。”

  “如今这些人受了鲁肃的煽动,蠢蠢欲动,想要借助刘备的力量来报复。”

  “到这个程度,再守城已是不可能的事。秣陵也将不再为主公所有。”

  “届时,城破之时必将血流成河,无数百姓伤亡惨重。”

  “即使刘备宽宏大量,那些江东豪杰们也会趁机报复,主公和孙氏一族将面临灭顶之灾。”

  “既然如此,主公不如审时度势,提前开城归降,保全家人的性命。”“主公如果愿意投降,就能救下全城的百姓和士兵,大家都会世世代代感激你。”

  “刘玄德是个明君的样子,我相信以他的胸襟,肯定不会难为你。”

  “这样一来,你和孙家不仅能安全无恙,以后的日子也会过得富贵无忧。”

  “恳求主公考虑江东百姓和孙家的存亡,向刘玄德投降吧。”

  张昭深深地鞠了一躬,苦口婆心地劝说。

  旁边的孙权频频点头,显然张昭的话打动了他。

  而朱桓、凌操父子等东吴武将虽然没说话,但从他们脸上的表情来看,显然是支持张昭的想法。

  毕竟孙策平定江东不久,对于这些东吴的将领来说,敬畏大于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