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的水汽氤氲着,李保国手里择着青菜,眼角的余光却瞟着正在切肉的何雨柱,犹豫了片刻还是开了口,声音压得低低的:“柱子,你和那谢姑娘,如今处得怎么样了?”
何雨柱手里的刀顿了顿,肉片切得匀匀整整,码在盘子里像白玉片。他抬头笑了笑,眼里带着暖意:“挺好的。我爸和陈姨见了她,喜欢得紧,前两天还念叨着让她常来家里吃饭。”
谢颖琪比他大两岁,可站在一起瞧着,倒像是他比人家沉稳些。那姑娘出身清白,性子温婉,却不怯生,上回跟着他回四合院,见了贾张氏那样的难缠角色,也能笑着应付两句,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何雨柱心里是满意的,只是穿越过来的灵魂总觉得“结婚”是件遥远的事,没怎么往深里想。
李保国却不这么看。他把择好的青菜放进竹篮,拍了拍手上的水:“你今年都十九了,搁咱们这年代,这岁数当爹的都有。谢姑娘要是合适,就该盘算着了——成家立业,先成家才能安心立业嘛。”
这话像颗小石子,在何雨柱心里荡开圈涟漪。他愣了愣,才反应过来这年代的婚恋节奏。后世三十岁没结婚都不算晚,可在这里,十九岁已是适婚年龄。他放下刀,擦了擦手:“师傅,我想着等毕业再说。现在在清华课程紧,八级工程师的证刚拿到,还得琢磨着往下深钻,仓促结婚怕委屈了人家。”
李保国瞅着他认真的模样,倒也没再劝。这孩子做事向来有谱,既然心里有打算,便不用旁人多操心。他点点头,转身去灶上添柴:“行,你心里有数就好。不过也别让姑娘等太久,人家那样的好人家,肯跟着你是你的福气。”
厨房里的烟火气渐渐浓起来,肖秋珍抱着孩子在堂屋逗雨水玩,杨佩元和王行坐在八仙桌边喝茶,偶尔聊两句武馆的事。杨佩元今天穿了件藏青色棉袍,精神矍铄,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那把太极剑上,忽然对何雨柱道:“柱子,上回你说新悟了套剑法,今儿有空露两手?”
何雨柱刚把红烧肉倒进砂锅,闻言笑了:“师傅想看,等吃完饭我陪您练两招。”
王行在一旁直点头,眼里闪着兴奋。他如今已是化劲武者,这多亏了何雨柱时不时送来的药膳方子。去年何雨柱去武馆和杨佩元切磋,硬撼三百招不落下风的事,他至今记得清楚——那可是全力出手的宗师啊!如今一年过去,柱子的功夫怕是更精进了。
晚饭吃得热闹。何大清和陈娟特意从四合院赶来,带来了自己腌的腊鱼;谢颖琪拎着两斤水果,一进门就被陈娟拉着问长问短;李保国的儿子刚会走路,摇摇晃晃地扑到何雨柱脚边,抓着他的裤腿咯咯笑。
酒过三巡,何大清喝得脸红,拍着何雨柱的肩膀,嗓门比平时大了三分:“我儿子,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八级工程师!咱老何家三代雇农,祖坟上冒青烟了!”
陈娟在一旁笑着嗔他:“喝多了就胡说,柱子还年轻,以后的路长着呢。”话虽如此,眼里的骄傲却藏不住。
杨佩元捻着胡须,看着何雨柱,眼神里满是欣慰:“不光是学问,柱子这武道天赋,也是百年难遇。去年能接我三百招,如今怕是我这把老骨头要甘拜下风了。”
这话一出,满桌人都惊讶地看向何雨柱。他们只知道他跟着杨佩元练武,却不知已到这般境界。何雨柱挠了挠头,刚要谦虚两句,王行已经抢着说:“柱哥现在是真厉害!上次有个外家拳的老师傅不服气,想找杨师傅切磋,见了柱哥露的一手,当场就服了。”
众人说说笑笑,直到月上中天才散席。李保国夫妇带着孩子先走,杨佩元和王行也准备回武馆。何雨柱早叫好了黄包车,扶着杨佩元上车时,老人拍了拍他的手:“学校忙归忙,每月抽一天回武馆看看。太元门的传承,还得靠你往下带。”
“您放心,师傅。”何雨柱应着,又对王行道,“王叔,路上照顾好师傅。”
送走他们,院子里只剩何大清、陈娟和谢颖琪。陈娟正收拾碗筷,谢颖琪要帮忙,被何大清拦住:“姑娘歇着去,这些活哪能让你干。”他看了眼天色,对何雨柱道,“我和你陈姨回四合院了,你把小谢安全送回去。”
四合院里人多眼杂,他们老两口要是在外面过夜,保不齐又被嚼舌根。何雨柱应着,让雨水在屋里锁好门,自己则推着自行车,载着谢颖琪往她家方向去。
夜风带着凉意,吹得路边的树枝沙沙响。谢颖琪往何雨柱腰里靠了靠,毛茸茸的发顶蹭着他的后背。何雨柱心里一动,想起李保国的话,脚下慢了些,轻声道:“颖琪,等我毕业,咱们就结婚吧。”
身后的人顿了顿,半晌才传来细若蚊吟的一声:“嗯。”又补了句,“你别担心家里,我爷爷说了,嫁妆他来备,不用你费心。你好好上学就行。”
何雨柱心里暖烘烘的。这年代的感情,纯粹得像初秋的月光,没有那么多算计,认定了便愿意一起往下走。他笑着踩动脚踏板:“放心,我心里有数。”
自行车的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一路晃晃悠悠,载着两个年轻人的憧憬,消失在夜色里。
秋去冬来,转眼就到了1954年12月。
清晨的风带着寒气,何雨柱被院外的敲门声叫醒。开门一看,是送报的师傅,手里扬着今天的《人民日报》。他接过报纸,道了声谢,转身回屋。
看报是他每天的习惯。穿越者的记忆虽能预判大方向,可具体的政策变动、时间节点,还得靠这些白纸黑字来确认。他把报纸摊在桌上,刚喝了口热茶,目光就被头版头条吸住了——“第二套人民币即将发行,新旧币兑换工作明年启动”。
何雨柱的眼神亮了亮。算算时间,差不多该来了。
第一套人民币是建国初期发行的,那会儿百废待兴,还带着些金圆券的影子,面额大得吓人,买袋米都得扛着一沓钱。如今国家局势稳定,公私合营全面铺开,票证制度也日趋完善,是时候进行货币改制了。
报纸上写得清楚:新币面额从1分到10元不等,旧币一万元可兑换新币一元,兑换工作从1955年3月开始,持续到年底。
他下意识摸了摸口袋,想起系统空间里存着的钱。这些年在鸿宾楼当大厨的积蓄,加上上大学后学校给的补贴、做机械实验的酬劳,零零总总加起来有八百多万旧币。按这个比例,能换成八百多新币。
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普通工人月薪也就三四十块,八百多块够寻常人家攒上两年的。
何雨柱赶紧吃完早饭,送雨水去学校,然后骑着自行车往四合院赶。
刚进院门,就见何大清蹲在台阶上,拿着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什么,陈娟在一旁缝补衣裳。“爸,陈姨,”何雨柱停下车,“你们看今天的报纸了吗?要换新版人民币了。”
何大清抬头,手里的算盘停了:“换钱?咋换?”
“旧币一万换新币一块,明年三月开始换,你们把家里的钱都找出来,到时候我陪你们去银行。”何雨柱叮嘱道,“这事得记牢了,过了期限旧币就不能用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陈娟赶紧放下针线:“我这就去翻箱子,去年你爸发的年终奖还在樟木箱里锁着呢。”
从四合院出来,何雨柱又去了轧钢厂找李保国。师傅正在食堂后厨核对账目,听他说换币的事,拍了下大腿:“还好你提醒!我这脑子,哪能想起来这些。”他赶紧叫过肖秋珍,“快,把家里的钱都归置好,别到时候忘了。”
最后,何雨柱去了谢颖琪家。谢学丰正在书房看文件,听他说完,眉头皱了皱:“我倒是听说了风声,还没细看具体章程。你来得正好,我这就叫人把家里的存款取出来,到时候一起去兑换。”
一圈跑下来,天已近午。何雨柱骑着自行车往学校赶,心里踏实了不少。这年代信息传播慢,真有人因为没留意报纸错过了兑换,最后一辈子的积蓄成了废纸。他能提醒的,自然要多费点心。
风从耳边掠过,带着冬日的清冽。何雨柱望着街上往来的行人,心里琢磨着:换了新币,也该规划规划往后的日子了。毕业、结婚、搞研究……日子就像这新发行的货币,正朝着更清晰、更踏实的方向走去。
何雨柱手里的刀顿了顿,肉片切得匀匀整整,码在盘子里像白玉片。他抬头笑了笑,眼里带着暖意:“挺好的。我爸和陈姨见了她,喜欢得紧,前两天还念叨着让她常来家里吃饭。”
谢颖琪比他大两岁,可站在一起瞧着,倒像是他比人家沉稳些。那姑娘出身清白,性子温婉,却不怯生,上回跟着他回四合院,见了贾张氏那样的难缠角色,也能笑着应付两句,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何雨柱心里是满意的,只是穿越过来的灵魂总觉得“结婚”是件遥远的事,没怎么往深里想。
李保国却不这么看。他把择好的青菜放进竹篮,拍了拍手上的水:“你今年都十九了,搁咱们这年代,这岁数当爹的都有。谢姑娘要是合适,就该盘算着了——成家立业,先成家才能安心立业嘛。”
这话像颗小石子,在何雨柱心里荡开圈涟漪。他愣了愣,才反应过来这年代的婚恋节奏。后世三十岁没结婚都不算晚,可在这里,十九岁已是适婚年龄。他放下刀,擦了擦手:“师傅,我想着等毕业再说。现在在清华课程紧,八级工程师的证刚拿到,还得琢磨着往下深钻,仓促结婚怕委屈了人家。”
李保国瞅着他认真的模样,倒也没再劝。这孩子做事向来有谱,既然心里有打算,便不用旁人多操心。他点点头,转身去灶上添柴:“行,你心里有数就好。不过也别让姑娘等太久,人家那样的好人家,肯跟着你是你的福气。”
厨房里的烟火气渐渐浓起来,肖秋珍抱着孩子在堂屋逗雨水玩,杨佩元和王行坐在八仙桌边喝茶,偶尔聊两句武馆的事。杨佩元今天穿了件藏青色棉袍,精神矍铄,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那把太极剑上,忽然对何雨柱道:“柱子,上回你说新悟了套剑法,今儿有空露两手?”
何雨柱刚把红烧肉倒进砂锅,闻言笑了:“师傅想看,等吃完饭我陪您练两招。”
王行在一旁直点头,眼里闪着兴奋。他如今已是化劲武者,这多亏了何雨柱时不时送来的药膳方子。去年何雨柱去武馆和杨佩元切磋,硬撼三百招不落下风的事,他至今记得清楚——那可是全力出手的宗师啊!如今一年过去,柱子的功夫怕是更精进了。
晚饭吃得热闹。何大清和陈娟特意从四合院赶来,带来了自己腌的腊鱼;谢颖琪拎着两斤水果,一进门就被陈娟拉着问长问短;李保国的儿子刚会走路,摇摇晃晃地扑到何雨柱脚边,抓着他的裤腿咯咯笑。
酒过三巡,何大清喝得脸红,拍着何雨柱的肩膀,嗓门比平时大了三分:“我儿子,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八级工程师!咱老何家三代雇农,祖坟上冒青烟了!”
陈娟在一旁笑着嗔他:“喝多了就胡说,柱子还年轻,以后的路长着呢。”话虽如此,眼里的骄傲却藏不住。
杨佩元捻着胡须,看着何雨柱,眼神里满是欣慰:“不光是学问,柱子这武道天赋,也是百年难遇。去年能接我三百招,如今怕是我这把老骨头要甘拜下风了。”
这话一出,满桌人都惊讶地看向何雨柱。他们只知道他跟着杨佩元练武,却不知已到这般境界。何雨柱挠了挠头,刚要谦虚两句,王行已经抢着说:“柱哥现在是真厉害!上次有个外家拳的老师傅不服气,想找杨师傅切磋,见了柱哥露的一手,当场就服了。”
众人说说笑笑,直到月上中天才散席。李保国夫妇带着孩子先走,杨佩元和王行也准备回武馆。何雨柱早叫好了黄包车,扶着杨佩元上车时,老人拍了拍他的手:“学校忙归忙,每月抽一天回武馆看看。太元门的传承,还得靠你往下带。”
“您放心,师傅。”何雨柱应着,又对王行道,“王叔,路上照顾好师傅。”
送走他们,院子里只剩何大清、陈娟和谢颖琪。陈娟正收拾碗筷,谢颖琪要帮忙,被何大清拦住:“姑娘歇着去,这些活哪能让你干。”他看了眼天色,对何雨柱道,“我和你陈姨回四合院了,你把小谢安全送回去。”
四合院里人多眼杂,他们老两口要是在外面过夜,保不齐又被嚼舌根。何雨柱应着,让雨水在屋里锁好门,自己则推着自行车,载着谢颖琪往她家方向去。
夜风带着凉意,吹得路边的树枝沙沙响。谢颖琪往何雨柱腰里靠了靠,毛茸茸的发顶蹭着他的后背。何雨柱心里一动,想起李保国的话,脚下慢了些,轻声道:“颖琪,等我毕业,咱们就结婚吧。”
身后的人顿了顿,半晌才传来细若蚊吟的一声:“嗯。”又补了句,“你别担心家里,我爷爷说了,嫁妆他来备,不用你费心。你好好上学就行。”
何雨柱心里暖烘烘的。这年代的感情,纯粹得像初秋的月光,没有那么多算计,认定了便愿意一起往下走。他笑着踩动脚踏板:“放心,我心里有数。”
自行车的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一路晃晃悠悠,载着两个年轻人的憧憬,消失在夜色里。
秋去冬来,转眼就到了1954年12月。
清晨的风带着寒气,何雨柱被院外的敲门声叫醒。开门一看,是送报的师傅,手里扬着今天的《人民日报》。他接过报纸,道了声谢,转身回屋。
看报是他每天的习惯。穿越者的记忆虽能预判大方向,可具体的政策变动、时间节点,还得靠这些白纸黑字来确认。他把报纸摊在桌上,刚喝了口热茶,目光就被头版头条吸住了——“第二套人民币即将发行,新旧币兑换工作明年启动”。
何雨柱的眼神亮了亮。算算时间,差不多该来了。
第一套人民币是建国初期发行的,那会儿百废待兴,还带着些金圆券的影子,面额大得吓人,买袋米都得扛着一沓钱。如今国家局势稳定,公私合营全面铺开,票证制度也日趋完善,是时候进行货币改制了。
报纸上写得清楚:新币面额从1分到10元不等,旧币一万元可兑换新币一元,兑换工作从1955年3月开始,持续到年底。
他下意识摸了摸口袋,想起系统空间里存着的钱。这些年在鸿宾楼当大厨的积蓄,加上上大学后学校给的补贴、做机械实验的酬劳,零零总总加起来有八百多万旧币。按这个比例,能换成八百多新币。
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普通工人月薪也就三四十块,八百多块够寻常人家攒上两年的。
何雨柱赶紧吃完早饭,送雨水去学校,然后骑着自行车往四合院赶。
刚进院门,就见何大清蹲在台阶上,拿着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什么,陈娟在一旁缝补衣裳。“爸,陈姨,”何雨柱停下车,“你们看今天的报纸了吗?要换新版人民币了。”
何大清抬头,手里的算盘停了:“换钱?咋换?”
“旧币一万换新币一块,明年三月开始换,你们把家里的钱都找出来,到时候我陪你们去银行。”何雨柱叮嘱道,“这事得记牢了,过了期限旧币就不能用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陈娟赶紧放下针线:“我这就去翻箱子,去年你爸发的年终奖还在樟木箱里锁着呢。”
从四合院出来,何雨柱又去了轧钢厂找李保国。师傅正在食堂后厨核对账目,听他说换币的事,拍了下大腿:“还好你提醒!我这脑子,哪能想起来这些。”他赶紧叫过肖秋珍,“快,把家里的钱都归置好,别到时候忘了。”
最后,何雨柱去了谢颖琪家。谢学丰正在书房看文件,听他说完,眉头皱了皱:“我倒是听说了风声,还没细看具体章程。你来得正好,我这就叫人把家里的存款取出来,到时候一起去兑换。”
一圈跑下来,天已近午。何雨柱骑着自行车往学校赶,心里踏实了不少。这年代信息传播慢,真有人因为没留意报纸错过了兑换,最后一辈子的积蓄成了废纸。他能提醒的,自然要多费点心。
风从耳边掠过,带着冬日的清冽。何雨柱望着街上往来的行人,心里琢磨着:换了新币,也该规划规划往后的日子了。毕业、结婚、搞研究……日子就像这新发行的货币,正朝着更清晰、更踏实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