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清晨,天刚亮。
祠堂那扇厚木门被慢慢推开,发出刺耳的“吱呀”声。
一股血腥味混着臭气和药味冲了出来,围观的人忍不住往后退了半步。
沈永志被人架着从里面拖出来。
他脸色惨白,嘴唇干裂,眼神发直,像丢了魂。
膝盖上的裤子和皮肉粘在一起,血痂和脓水糊成一团,每走一步都疼得发抖,嘴里闷哼一声,身子抖得厉害。
“我的儿啊!”章氏突然尖叫起来。
她像疯了一样扑过去,却不敢碰儿子的腿,只能抱着他的胳膊大哭:“你们睁眼看看!他才多大,你们就这么往死里整!腿要是废了,他一辈子就完了!沈桂兰,你这个狠心的娘,为了几个钱,连自己儿子都不放过?”
她边哭边瞪着周围的人,眼神像刀子,仿佛在说:你们都是帮凶。
一些心软的女人已经开始抹眼泪。
章氏看到有人动容,哭得更凶了,还偷偷朝人群后的赵三使了个狠眼神。
赵三立刻明白,悄悄溜走。
不到一炷香时间,村子里就传开了新流言。
“听说没?沈桂兰罚儿子跪,就是做给外人看的!”
“可不是嘛!我听说她早就找好人牙子,要把沈永志卖去黑煤窑换钱还债!”
“天哪!亲妈都能卖儿子,这孩子还有活路吗?”
这些话像刀子,一刀刀扎进沈桂兰心里。
可她听见了,脸上一点反应都没有,冷冷静静的。
中午,村里人最多的时候,她在村口打谷场支起了一个新绣架。
阳光下,她坐着不动,手稳稳地穿针引线,快得看不清动作。
大家围上来,只见白布上绣出一幅吓人的画——一个女人脸扭曲,嘴被一只手用针线缝死,血流满面。
右上角四个大字慢慢成形:舌、祸、图!
最后一针落下,她放下针,声音清清楚楚:“请李童生念一段《沈氏家规》。”
那书生一愣,赶紧翻开旧族谱,大声念道:“《沈氏家规》第十三条:族中子弟,不孝不悌,偷拿家财,败坏门风者,罚跪祠堂三日,以儆效尤!注:罚跪不是赶出家门,削权不是断亲!这是警告,不是绝情!”
念完,沈桂兰接过话:“族规写得明明白白,罚跪是教训,不是杀人!我沈桂兰再穷,也不会卖儿子换钱!从今天起,谁再传‘卖子还债’这种话,就是污蔑族规,败坏村子风气!”
说完,她拿起那幅《舌祸图》,亲自走到祠堂门口,把它正正地挂在大门上。
“嘴能杀人,针能封嘴;我用针线,还我清白。”
这十六个字,重重砸在每一个嚼舌根的人心上。
更让人震惊的是,她从怀里拿出四枚亮闪闪的铜钱,用钉子,“叮、叮、叮、叮”,钉在绣图四角。
“这不是沈永志偷走的一钱银子吗?”有人喊了出来。
沈桂兰冷冷说:“正是。他偷了五钱,我追回一钱。这四枚铜板,今天钉在这儿当罚金,交给族学,给孩子们买笔墨。希望我沈家后代,个个懂规矩,守本分,别再出这种败类!”
这一招,彻底堵住了谣言,还把家丑变成全村的教训。
刚才还在议论的女人,现在脸上火辣辣的,低头不敢抬头。
章氏在屋里听说这事,气得发抖,一脚踢翻水桶,冲赵三大吼:“烧了它!今晚就去!我看她没了这图,还能拿什么堵嘴!”
夜里,天黑得不见五指。
赵三揣着火折子和一捆油草,偷偷摸到祠堂前。
他左右看看没人,狞笑着把草堆到《舌祸图》下面,刚要点火——
“咻!”
一支箭破空而来,精准射中他手里的引火绳,火星立刻灭了。
赵三吓得魂飞魄散,转身要跑——
第二支箭贴着他头皮飞过,“咄”一声,钉穿了他的鞋底,把他的一只脚死死钉在地上!
他惨叫一声,瘫在地上。
树林里走出一个高大的身影,手里提着弓。
顾长山站在月光下,脸冷得像铁,眼睛亮得吓人。
他没看赵三,而是盯着远处几个躲藏的人影。
“再敢动沈家,箭穿喉咙。”
声音不大,却像冰刀一样扎进每个人骨头里。
这时,刘铁匠冲了出来,看了看地上的赵三和完好的绣图,举起手喊:“好!射得好!山叔护的不是沈家,护的是咱们青溪村的理!”
“对!护的是公道!”
“不能让这种人坏了村风!”
几十个村民自发围上来,像一堵墙,把《舌祸图》和祠堂护在身后。
第二天,沈桂兰亲手取下绣图,托人送去县学,附了一句话:“民女手艺粗浅,绣此图不是为了显本事,而是想让后辈知道,嘴伤人比刀还狠。愿此图挂在学堂,天天提醒孩子们,说话要负责任,做人要有品行。”
县学的李教谕看了图,摸着针脚和字迹,久久不语,最后拍案叫好:“奇女子!有骨气,有担当!”
他不仅把图挂在学堂最显眼的地方,还破例将这件事写进了记录地方风俗的《青河风教录》。
消息传回村里,章氏正在院子里骂人,一听之下两眼一翻,直接倒地昏死过去。
柴房里,沈永志紧紧攥着一双旧布鞋——那是他扔掉又被母亲悄悄捡回来的。
鞋面上歪歪扭扭的针脚硌得他手心疼。
他第一次,低声问自己:“我……我真是个畜生吗?”
风波终于平息。
当晚,大雪悄然落下。
沈桂兰在灯下翻看绣坊账本,盘算着以后的生意。
忽然,院门传来轻轻两声敲击。
她开门,看见风雪中站着顾长山。
他肩上牵着一头驮满山货的矮脚驴,驴背上绑着一卷油布,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南岭粮道图。
他眉毛和肩上落了雪,看着她,低声说:“我要走一趟。”
她没问去哪儿,也没问多久回来,转身进屋,拿出一双新做的护膝和绑腿,里面塞满了棉花,塞进他包袱里。
“山路难走,雪天滑,别让旧伤发作。”
他看着她冻红的手指,喉咙动了动,重重点头。
转身要走,又停下。
犹豫了一下,从胸口最里面掏出一样东西,塞进她手里。
是一块烧得变形的黄铜牌,冰冷沉重。
借着灯笼光,她看清上面模糊的字——“巡夜卫·七队”。
“如果……我不回来,”他声音沙哑,“替我问一句:当年,为什么把我们丢在山里。”
雪静静地下,把整个世界染成白色。
沈桂兰紧紧握住那块带着他体温的铜牌,抬头望着他身后那一片被风雪吞没的远山,声音很轻,却坚定无比:
“你去查你的过去,我守你的回来——这回,换我等你。”
顾长山的身影最终消失在风雪中,再没出现。
沈桂兰在雪地里站了很久,直到手脚僵硬,才回屋关门。
她没回房,而是走进堂屋,把驴留下的沉甸甸油布包放在八仙桌上。
手指轻轻划过“南岭粮道图”五个字,目光深远。
夜,还很长。
祠堂那扇厚木门被慢慢推开,发出刺耳的“吱呀”声。
一股血腥味混着臭气和药味冲了出来,围观的人忍不住往后退了半步。
沈永志被人架着从里面拖出来。
他脸色惨白,嘴唇干裂,眼神发直,像丢了魂。
膝盖上的裤子和皮肉粘在一起,血痂和脓水糊成一团,每走一步都疼得发抖,嘴里闷哼一声,身子抖得厉害。
“我的儿啊!”章氏突然尖叫起来。
她像疯了一样扑过去,却不敢碰儿子的腿,只能抱着他的胳膊大哭:“你们睁眼看看!他才多大,你们就这么往死里整!腿要是废了,他一辈子就完了!沈桂兰,你这个狠心的娘,为了几个钱,连自己儿子都不放过?”
她边哭边瞪着周围的人,眼神像刀子,仿佛在说:你们都是帮凶。
一些心软的女人已经开始抹眼泪。
章氏看到有人动容,哭得更凶了,还偷偷朝人群后的赵三使了个狠眼神。
赵三立刻明白,悄悄溜走。
不到一炷香时间,村子里就传开了新流言。
“听说没?沈桂兰罚儿子跪,就是做给外人看的!”
“可不是嘛!我听说她早就找好人牙子,要把沈永志卖去黑煤窑换钱还债!”
“天哪!亲妈都能卖儿子,这孩子还有活路吗?”
这些话像刀子,一刀刀扎进沈桂兰心里。
可她听见了,脸上一点反应都没有,冷冷静静的。
中午,村里人最多的时候,她在村口打谷场支起了一个新绣架。
阳光下,她坐着不动,手稳稳地穿针引线,快得看不清动作。
大家围上来,只见白布上绣出一幅吓人的画——一个女人脸扭曲,嘴被一只手用针线缝死,血流满面。
右上角四个大字慢慢成形:舌、祸、图!
最后一针落下,她放下针,声音清清楚楚:“请李童生念一段《沈氏家规》。”
那书生一愣,赶紧翻开旧族谱,大声念道:“《沈氏家规》第十三条:族中子弟,不孝不悌,偷拿家财,败坏门风者,罚跪祠堂三日,以儆效尤!注:罚跪不是赶出家门,削权不是断亲!这是警告,不是绝情!”
念完,沈桂兰接过话:“族规写得明明白白,罚跪是教训,不是杀人!我沈桂兰再穷,也不会卖儿子换钱!从今天起,谁再传‘卖子还债’这种话,就是污蔑族规,败坏村子风气!”
说完,她拿起那幅《舌祸图》,亲自走到祠堂门口,把它正正地挂在大门上。
“嘴能杀人,针能封嘴;我用针线,还我清白。”
这十六个字,重重砸在每一个嚼舌根的人心上。
更让人震惊的是,她从怀里拿出四枚亮闪闪的铜钱,用钉子,“叮、叮、叮、叮”,钉在绣图四角。
“这不是沈永志偷走的一钱银子吗?”有人喊了出来。
沈桂兰冷冷说:“正是。他偷了五钱,我追回一钱。这四枚铜板,今天钉在这儿当罚金,交给族学,给孩子们买笔墨。希望我沈家后代,个个懂规矩,守本分,别再出这种败类!”
这一招,彻底堵住了谣言,还把家丑变成全村的教训。
刚才还在议论的女人,现在脸上火辣辣的,低头不敢抬头。
章氏在屋里听说这事,气得发抖,一脚踢翻水桶,冲赵三大吼:“烧了它!今晚就去!我看她没了这图,还能拿什么堵嘴!”
夜里,天黑得不见五指。
赵三揣着火折子和一捆油草,偷偷摸到祠堂前。
他左右看看没人,狞笑着把草堆到《舌祸图》下面,刚要点火——
“咻!”
一支箭破空而来,精准射中他手里的引火绳,火星立刻灭了。
赵三吓得魂飞魄散,转身要跑——
第二支箭贴着他头皮飞过,“咄”一声,钉穿了他的鞋底,把他的一只脚死死钉在地上!
他惨叫一声,瘫在地上。
树林里走出一个高大的身影,手里提着弓。
顾长山站在月光下,脸冷得像铁,眼睛亮得吓人。
他没看赵三,而是盯着远处几个躲藏的人影。
“再敢动沈家,箭穿喉咙。”
声音不大,却像冰刀一样扎进每个人骨头里。
这时,刘铁匠冲了出来,看了看地上的赵三和完好的绣图,举起手喊:“好!射得好!山叔护的不是沈家,护的是咱们青溪村的理!”
“对!护的是公道!”
“不能让这种人坏了村风!”
几十个村民自发围上来,像一堵墙,把《舌祸图》和祠堂护在身后。
第二天,沈桂兰亲手取下绣图,托人送去县学,附了一句话:“民女手艺粗浅,绣此图不是为了显本事,而是想让后辈知道,嘴伤人比刀还狠。愿此图挂在学堂,天天提醒孩子们,说话要负责任,做人要有品行。”
县学的李教谕看了图,摸着针脚和字迹,久久不语,最后拍案叫好:“奇女子!有骨气,有担当!”
他不仅把图挂在学堂最显眼的地方,还破例将这件事写进了记录地方风俗的《青河风教录》。
消息传回村里,章氏正在院子里骂人,一听之下两眼一翻,直接倒地昏死过去。
柴房里,沈永志紧紧攥着一双旧布鞋——那是他扔掉又被母亲悄悄捡回来的。
鞋面上歪歪扭扭的针脚硌得他手心疼。
他第一次,低声问自己:“我……我真是个畜生吗?”
风波终于平息。
当晚,大雪悄然落下。
沈桂兰在灯下翻看绣坊账本,盘算着以后的生意。
忽然,院门传来轻轻两声敲击。
她开门,看见风雪中站着顾长山。
他肩上牵着一头驮满山货的矮脚驴,驴背上绑着一卷油布,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南岭粮道图。
他眉毛和肩上落了雪,看着她,低声说:“我要走一趟。”
她没问去哪儿,也没问多久回来,转身进屋,拿出一双新做的护膝和绑腿,里面塞满了棉花,塞进他包袱里。
“山路难走,雪天滑,别让旧伤发作。”
他看着她冻红的手指,喉咙动了动,重重点头。
转身要走,又停下。
犹豫了一下,从胸口最里面掏出一样东西,塞进她手里。
是一块烧得变形的黄铜牌,冰冷沉重。
借着灯笼光,她看清上面模糊的字——“巡夜卫·七队”。
“如果……我不回来,”他声音沙哑,“替我问一句:当年,为什么把我们丢在山里。”
雪静静地下,把整个世界染成白色。
沈桂兰紧紧握住那块带着他体温的铜牌,抬头望着他身后那一片被风雪吞没的远山,声音很轻,却坚定无比:
“你去查你的过去,我守你的回来——这回,换我等你。”
顾长山的身影最终消失在风雪中,再没出现。
沈桂兰在雪地里站了很久,直到手脚僵硬,才回屋关门。
她没回房,而是走进堂屋,把驴留下的沉甸甸油布包放在八仙桌上。
手指轻轻划过“南岭粮道图”五个字,目光深远。
夜,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