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哪里知道,这根本就是一张催命符!
被贪婪蒙蔽了双眼的他,立刻倾尽所有,又从相熟的钱庄连夜调集了三大箱白银,亲自带人,按照“地图”的指引,兴冲冲地前去“购买”土地。
马车行至一处狭窄的山道,两侧林深树密。
突然,一声尖锐的唿哨划破夜空,无数火把从林中亮起,上百条黑影手持兵刃,将车队团团围住。
为首之人,正是左肩缠着厚厚绷带,眼神却锐利如鹰的顾长山!
一场毫无悬念的伏击战,钱掌柜的人马顷刻间溃不成军。
三大箱白银被悉数截获,而匪首却并未伤他性命,只在他惊恐的目光中,将一张字条钉在了空空如也的马车上,上书八个大字:“赃银充公,田归原户!”
第二日,钱掌柜被山匪劫掠、人财两空的消息,如同一场八级地震,瞬间震动了整个县城!
那张字条更是传得人尽皆知,百姓们议论纷纷,县衙的威信一落千丈,县丞更是吓得闭门不出。
裕丰商行内一片愁云惨淡。
就在此时,沈桂兰却施施然地上了门。
她以“绣坊急需资金周转,承销下一批绣品”为名,利用商行此刻急于稳定人心、粉饰太平的心理,竟从账房处,足足支取了三倍于往常的绣资。
而这笔钱的数额,不多不少,恰好就是昨夜被“山匪”劫走的那批赃银。
银子到手,沈桂兰并未用于自家,而是立刻换成了粮食和青砖木料。
她要在村里建一座村塾,让那些因贫穷而失学的孩子,都能有书可读。
大雪纷飞之夜,村塾的屋舍终于初具雏形。
顾长山亲自将最后一道主梁稳稳立上。
风雪中,他转过身,看向屋檐下静立的沈桂兰。
她也正望着他,脸上带着清浅的笑意。
二人隔着漫天风雪,无言对视,眼中却仿佛有星火燎原,足以融化这整个寒冬。
新居落成,村塾开学,日子仿佛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
这夜,窗外月色正好,沈桂兰在灯下整理着绣坊近期的收支账目。
一笔笔丝线布料的开销,一笔笔绣品售出的进账,清晰明了。
她纤细的手指划过账本,嘴角还带着一丝欣慰的笑意。
忽然,她的指尖顿住了。
目光凝固在账本的某一页上,那是一个极其微小,却又极其不协调的数字。
沈桂兰脸上的笑意缓缓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疑惑。
她拿起算盘,重新核对了一遍,可结果依然如故。
她的眉头越蹙越紧,眼中最后一点暖意也消失不见,只剩下针尖般的锐利与审视。
她指尖下的族田旧册泛着霉味,那一行行用墨笔写下的小字,此刻却像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她的心上。
“景泰三年,塾师束脩,每学童一两二钱银,由族田公中列支。”
“景泰四年,塾师束脩,每学童一两二钱银,由族田公中列支。”
一连五年,白纸黑字,清清楚楚。
册页的末尾,还有一行特意加粗的朱笔批注,像是生怕后人不知:“凡我族学童,束脩皆出公中,各房各户,”
不得另索家资!
沈桂兰的呼吸猛地一窒,脑中轰然炸响。
她想起了每个月章氏那张理直气壮的脸,想起了她伸出的那只布满褶皱却精准无比的手,从她的米袋里量走半斗米时,嘴里振振有词的念叨:“这是给你儿永志读书用的,寡妇人家,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前程!”
前程?好一个前程!
她的田产是亡夫留下的,是她母女俩活命的根。
可五年来,章氏月月以“供养读书人”为名,从她的牙缝里抠出粮食,竟是为了填她自己贪婪的欲壑!
怒火在胸中翻涌,几乎要将她整个人焚烧殆尽。
她强压下心头的悸动,冲进里屋,从一个破旧的木箱底翻出一个布包。
打开层层包裹,里面是五年间她每次交粮时,央求识字的邻居写下的凭条。
一张,两张,三张……每一张都记录着半斗米的市价。
她的手指在颤抖,算盘珠子在心头被拨得噼啪作响。
五年,六十个月,三十斗米。
按市价折算,不多不少,整整三两七钱银子!
五年束脩,族里公出六两银。
章氏却从她这里,又刮走了三两七钱银!
这哪里是束脩,这分明是连本带利,还添上了笔墨纸砚的“添头”!
被贪婪蒙蔽了双眼的他,立刻倾尽所有,又从相熟的钱庄连夜调集了三大箱白银,亲自带人,按照“地图”的指引,兴冲冲地前去“购买”土地。
马车行至一处狭窄的山道,两侧林深树密。
突然,一声尖锐的唿哨划破夜空,无数火把从林中亮起,上百条黑影手持兵刃,将车队团团围住。
为首之人,正是左肩缠着厚厚绷带,眼神却锐利如鹰的顾长山!
一场毫无悬念的伏击战,钱掌柜的人马顷刻间溃不成军。
三大箱白银被悉数截获,而匪首却并未伤他性命,只在他惊恐的目光中,将一张字条钉在了空空如也的马车上,上书八个大字:“赃银充公,田归原户!”
第二日,钱掌柜被山匪劫掠、人财两空的消息,如同一场八级地震,瞬间震动了整个县城!
那张字条更是传得人尽皆知,百姓们议论纷纷,县衙的威信一落千丈,县丞更是吓得闭门不出。
裕丰商行内一片愁云惨淡。
就在此时,沈桂兰却施施然地上了门。
她以“绣坊急需资金周转,承销下一批绣品”为名,利用商行此刻急于稳定人心、粉饰太平的心理,竟从账房处,足足支取了三倍于往常的绣资。
而这笔钱的数额,不多不少,恰好就是昨夜被“山匪”劫走的那批赃银。
银子到手,沈桂兰并未用于自家,而是立刻换成了粮食和青砖木料。
她要在村里建一座村塾,让那些因贫穷而失学的孩子,都能有书可读。
大雪纷飞之夜,村塾的屋舍终于初具雏形。
顾长山亲自将最后一道主梁稳稳立上。
风雪中,他转过身,看向屋檐下静立的沈桂兰。
她也正望着他,脸上带着清浅的笑意。
二人隔着漫天风雪,无言对视,眼中却仿佛有星火燎原,足以融化这整个寒冬。
新居落成,村塾开学,日子仿佛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
这夜,窗外月色正好,沈桂兰在灯下整理着绣坊近期的收支账目。
一笔笔丝线布料的开销,一笔笔绣品售出的进账,清晰明了。
她纤细的手指划过账本,嘴角还带着一丝欣慰的笑意。
忽然,她的指尖顿住了。
目光凝固在账本的某一页上,那是一个极其微小,却又极其不协调的数字。
沈桂兰脸上的笑意缓缓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疑惑。
她拿起算盘,重新核对了一遍,可结果依然如故。
她的眉头越蹙越紧,眼中最后一点暖意也消失不见,只剩下针尖般的锐利与审视。
她指尖下的族田旧册泛着霉味,那一行行用墨笔写下的小字,此刻却像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她的心上。
“景泰三年,塾师束脩,每学童一两二钱银,由族田公中列支。”
“景泰四年,塾师束脩,每学童一两二钱银,由族田公中列支。”
一连五年,白纸黑字,清清楚楚。
册页的末尾,还有一行特意加粗的朱笔批注,像是生怕后人不知:“凡我族学童,束脩皆出公中,各房各户,”
不得另索家资!
沈桂兰的呼吸猛地一窒,脑中轰然炸响。
她想起了每个月章氏那张理直气壮的脸,想起了她伸出的那只布满褶皱却精准无比的手,从她的米袋里量走半斗米时,嘴里振振有词的念叨:“这是给你儿永志读书用的,寡妇人家,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前程!”
前程?好一个前程!
她的田产是亡夫留下的,是她母女俩活命的根。
可五年来,章氏月月以“供养读书人”为名,从她的牙缝里抠出粮食,竟是为了填她自己贪婪的欲壑!
怒火在胸中翻涌,几乎要将她整个人焚烧殆尽。
她强压下心头的悸动,冲进里屋,从一个破旧的木箱底翻出一个布包。
打开层层包裹,里面是五年间她每次交粮时,央求识字的邻居写下的凭条。
一张,两张,三张……每一张都记录着半斗米的市价。
她的手指在颤抖,算盘珠子在心头被拨得噼啪作响。
五年,六十个月,三十斗米。
按市价折算,不多不少,整整三两七钱银子!
五年束脩,族里公出六两银。
章氏却从她这里,又刮走了三两七钱银!
这哪里是束脩,这分明是连本带利,还添上了笔墨纸砚的“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