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热控女杰-《我的人生手帐》

  2007年的秋天,我来到松原的长山电厂。车刚停在厂区门口,就看见高耸的烟囱旁,一座银灰色的新厂房拔地而起——那是66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的新家。“上大压小”的政策像一阵风,吹得这座老电厂正忙着换筋骨。

  我受电厂邀请来给热控分场做技术培训。第一天的课讲得不算轻松,台下三十多双眼睛里,有年轻学徒的茫然,也有老技术员的审慎。热控系统是电厂的\"神经中枢\",尤其对新机组来说,精度差一点都可能出大问题。

  下课后,我揉着酸胀的肩膀往外走,却被一个声音叫住了。

  “杨老师?”

  那声音带着点迟疑,又透着股熟稔。我回头,看见个穿深蓝色工装的女人,头发在脑后挽成利落的发髻,额角有几道浅浅的纹路,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这张脸既陌生又熟悉,直到她往前凑了两步,我才猛地瞪圆了眼睛。

  \"红兵?刘红兵?\"

  三十年前,她发着高烧坐在我自行车后座上,我蹬着车往县医院赶。一路上我多次叮嘱她“搂住我的腰,抓好了”。此刻她站在我面前,工装口袋上别着枚\"共产党员\"的徽章。

  “真的是您,杨老师。”她眼睛亮了,“您骑自行车驮我去看病那回,我记了三十年。”

  分场主任恰好过来,听见这话笑着接话:“杨老师,您可不知道,刘红兵现在是我们厂的宝贝疙瘩。‘技能工匠’、‘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奖状能贴满一墙。”

  我这才仔细打量她。她手里攥着本笔记本,封皮磨得起了毛,翻开一看,密密麻麻全是笔记,红笔标着重点,蓝笔写着心得,还有几处贴着便签,记着\"二号机分散控制系统逻辑疑点\"。

  “从点检员做到分场技术员,红兵全靠自己钻。”主任说,\"她编的《热控系统操作规程》,现在是新人入门必背的‘圣经’。”

  刘红兵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就是笨办法,多记多练。热控这活儿,标准就是命,差一丝都不行。”

  培训的日子里,我常借着去现场的由头,看她干活。老厂区的小机组正陆续关停,新机组的调试准备紧锣密鼓,热工分场人员忙得脚不沾地。有回我撞见她蹲在控制柜前,手里拿着图纸比对,额头上渗着汗,旁边的学徒递过毛巾,她摆摆手:\"先把这逻辑捋完——你看这儿,报警信号延迟0.3秒,要是新机组启动时碰到,可能误判。\"

  晚上在宿舍,我翻她送我的《操作手册》,扉页上写着她的名字,下面有行小字:“2004年冬,热控系统排查后补记”。我想起主任提过,2004年她牵头查遍了全厂的热控系统,近200项逻辑,查出158处隐患,整改了173项。“那会儿她几乎住在厂里,“主任说,\"光字牌报警逻辑不完善,她拉着运行班的人开了十几次会,天天泡在现场改组态,最后故障响应效率提了40%,这才敢让老机组一直撑到新机组的到来。”

  有天课后,我问她:\"新机组的分散控制系统升级,听说你又改了防喘阀逻辑?\"

  她正在收拾讲台,闻言直起腰:\"老逻辑阀门动作要等3秒,新机组容量大,3秒可能就喘振了。试了好几次,改成0.5秒,稳当。\"她顿了顿,补充道,\"还有就地设备老化的问题,我加了个事故手操逻辑,万一自动响应失灵,运行人员能手动干预。\"

  \"听说你拿了厂的创新奖?\"

  她笑了,眼角的纹路更深了些:\"不算啥,就是把碰到的问题解决了而已。问题嘛,本就是进步的台阶。\"

  培训快结束时,我去热工分场的休息室,正撞见刘红兵给几个年轻人讲课。黑板上画着分散控制系统的组态图,她拿着粉笔圈出\"防喘振控制\":\"记住,阀门延迟不是越短越好,得跟机组负荷匹配......\"底下的学徒里,有个叫王丽的姑娘,听得最认真,笔记本上抄得密密麻麻——后来我才知道,王丽是刘红兵带的徒弟,半年就独立上岗了,现在也能独当一面。

  \"杨老师来了。\"刘红兵看见我,笑着招呼,\"正好,王丽编了本故障案例集,您给提提意见。\"

  王丽红着脸把本子递过来,我翻开一看,里面的案例分析条理清晰,还附着手绘的逻辑图,末尾写着“指导:刘红兵”。“红兵姐说,一个人厉害不算啥,班组强才是真的强。”王丽说,“她搞的‘技术微课堂’,每周都开,谁有问题都能问。”

  离开电厂那天,刘红兵去送我。老厂区的烟囱正在拆除,轰隆一声闷响,烟尘腾起来,却很快被风吹散。

  “杨老师,”她站在车旁,手里还攥着那本磨毛了的笔记本,“等新机组正式投运了,我给您寄照片。”

  “好。”我说:“到时候可得给我讲讲,你们又解决了多少‘台阶’。”

  她笑起来,阳光落在她鬓角的几根白发上,亮得像新机组仪表盘上的光。车开出厂区时,我回头看,那座银灰色的厂房越来越小,却透着股扎实的劲儿——就像刘红兵,就像长山电厂里无数个和她一样的人,在\"上大压小\"的潮水里,把自己活成了机组运转的“定心丸”,也活成了老电厂换新颜时,最结实的那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