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并非狂暴呼啸,而是贴着山坳、绕着屋角、钻进衣袖和领口缝隙里流淌的冰凉丝线,丝丝缕缕,悄无声息地吸吮着人身上仅存的热气。
粤北的冬天,以一种缠绵悱恻的冷刻在骨子里。
江奔宇此刻他站在窗户前,他深深吸了口这寒浸浸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痒。他眯起那双被柴油熏得有些血丝的眼睛,望向院外月光下那条蜿蜒下坡的小路。小路两侧不再是北方常见的玉米秆,而是密匝匝的、在冷风中瑟缩的蕉树阔叶。宽大的叶片早已冻得半黄,叶边卷曲焦枯,在冰凉而微弱的风撩拨下,互相摩擦着、哆嗦着,发出细碎、粘滞而压抑的“沙沙”声,如同病人在寒冬里的呻吟。小路迅速地隐入被更浓稠的黑暗。天边乌色的云层低垂着,似乎在酝酿一场并不令人期待的冷雨。
屋里橘黄色的煤油灯光映在门口潮湿的土地上,影影绰绰。他收回目光,转向屋内几个仍在忙碌的身影。火光微弱但温暖的灶膛旁边,空气都似乎凝滞了,混杂着肉香味的甘甜、土灶的烟灰以及角落里堆放着的陈年木柴和湿稻草的气息。江奔宇清了清因寒冷而有些低沉的嗓子,声音带着粤北特有的低沉语调,在寂静的冬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有力:
“虎哥,”他的目光落在刚在灶膛里添了最后一把柴火的何虎身上。何虎,下巴上粗硬的胡茬也沾着灶灰。江奔宇虽叫他“虎哥”,语气里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分寸,“你返屋(回家)顺路,辛苦一趟,送女同志渠哋(她们)返知青点。灶房窗台顶有把手电筒,你攞(拿)住。路暗,水坑多,落(下)霜结冰,小心脚下。”他把“小心脚下”四个字咬得很重,在这滴水成冰的冬夜里,滑倒绝非小事。
何虎正蹲在地上用力系他那双洗得发白、沾满泥巴的解放鞋带——鞋带还是用废旧拖拉机内胎剪的皮筋。闻言,这个粗壮敦实的汉子立刻像绷紧的弹簧般弹了起来,胸脯一挺,喉结上下滚动,嗓门洪亮得几乎要冲破屋瓦:
“知啦,大佬!放心落肚(放一百个心)!保证将渠哋(她们)平平安安送到!”他边说边大步流星地迈过堂屋门槛,走向隔壁的灶屋(厨房)。裹着厚厚蓝布棉裤的大脚踩在夯实的黄泥地上发出沉闷的“噔噔”声。很快,他捏着那只裹着红布套、屁股是黄铜材质的老式“虎头牌”大手电筒出来了。手电筒沉甸甸的,前面的玻璃灯罩上还沾着几抹黑色的烟灰。他撩起棉袄袖口麻利地擦了擦,转身,对着刚收拾好东西站起身的徐佳琪和其他几位女知青扬了扬下巴,中气十足地喊了一声:“行啦,走!”随即熟练地推上了手电筒屁股上的开关。
一道昏黄却凝聚有力的光柱,如同传说中的“捆仙绳”,瞬间刺穿了门外浓得化不开的、湿重的黑暗,将飘荡的夜雾和飞散的霜粒都照得纤毫毕现,也映亮了他呼出的团团白气。
徐佳琪刚刚将装着几包碎布头。听见何虎的招呼,她连忙转过身。她是个典型的南方城市姑娘,骨架纤细,皮肤在昏暗油灯下也显得白皙,此刻脸颊和鼻尖都冻得微微泛红。她的声音带着上海话的软糯尾音,还有几分不好意思的腼腆:
“啊呀,辛苦阿虎哥了!多谢江哥想得周到!噉(那么)我们就先返去(回去)啰,明早再嚟(来)帮手。”说话间,一阵过堂风猛地从门外灌入,带着刺骨的阴寒,她忍不住缩了缩脖子,双手交叉着环抱在胸前,把身上那件洗得发白、领口袖口磨出了毛边的旧蓝布棉袄裹得更紧些,嘴里无声地“嘶”了一小口凉气。
“奔宇哥,噉我哋走啰!”
“奔宇哥,辛苦啦!拜拜!”
屋里的其他几名女知青——也纷纷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有的攥紧了帆布包的背带,把手指藏进并不厚实的袖口里;有的把被寒风吹散又粘在冰凉脸颊上的刘海小心地拢到冻得通红的耳后;还有的急忙把放在脚边取暖的、灌了热水的葡萄糖空瓶子拿起来捂在手中。她们的声音参差不齐地响起,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真挚的感激和对这小小光亮的依赖。她们都是响应号召来到这偏远粤北山村的知识青年,远离繁华喧嚣的南方都市,在这贫瘠的山区里学着适应完全陌生的生活。从初来乍到晕头转向,到一点点学会砍柴、挑水、种番薯、喂猪……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纯朴、热心的本地青年的帮助。何虎虽然粗莽但心直口快乐于助人,江奔宇更是她们在村里最信任、也是最有能力和担当的“主心骨”。在这风如冷刀、路滑泥泞、黑暗吞噬一切的深山冬夜,能有人提着电筒护送一程,那份安全感带来的暖意,足以抵挡片刻刺骨的严寒,深深熨帖着这些城市女孩忐忑又有些孤寂的心。
就在何虎提着电筒,像提着盏引路的灯,招呼着女知青们鱼贯而出时,秦嫣凤的身影从里屋掀开厚重的蓝布竹帘走了出来。她手里拎着一个用粗厚土布缝制、角上都磨起了毛边的袋子。袋子沉甸甸的,袋口用结实的麻绳扎得紧紧实实。她把袋子稳稳地放在堂屋中央那张磨得油亮的八仙桌上,解开了绳结。袋子里面,是码放得整整齐齐、如同小山一般的番薯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些番薯干,是前几天她和许琪冒着初冬的冷阳,在院子里忙活了整整两天才晒成的。原料是生产队里分下来给各户的、品相不好或个头太小的“等外品”番薯,有些人过来拿番薯换碎布头,大家交换所需,所以才有了番薯干,番薯晒干了就是冬季里最宝贵的救命口粮之一。每一片都切得尽量均匀,薄厚适中。
经过日晒,呈现出一种诱人的、深浅不一的焦糖色,边缘微微蜷曲着。在堂屋桌上那盏昏暗摇曳的煤油灯光下,它们闪着黯淡却实在的光泽,散发着一种朴实无华却又让人喉头忍不住滚动的、源自淀粉的天然甜香。
秦嫣凤没有说话,她微微低着头,几缕不太听话的、夹杂着银丝的黑发从挽得并不十分齐整的发髻旁滑落。她拿起一块早就准备好的、洗得发白但同样干净的粗布头,动作麻利地将桌上那一大堆番薯干分成了几小堆。每一堆都用布头仔细地、尽可能多地包裹好,然后在布外用一小截麻绳或稻草茎简单地系上。她拿着这些分量沉实的“小包裹”,也不看人,只管一个接一个地、不容拒绝地塞到准备出门的每一个女知青手里。
“嫣凤姐!唔使(不用)啦!你自己留番(留着)食(吃)啊!”赵雨婷第一个反应过来,连忙推辞。她很清楚粮食的金贵。村里的口粮,队里按“人七劳三”(按人口分七成,按工分分三成)分配。知青们工分低,分到的更少。红薯干在饥肠辘辘的夜晚、在劳动强度大的农忙时节,是能顶饱、救命的好东西,怎么能拿江奔宇特意照顾留下的口粮?
“拎住(拿着)!”秦嫣凤头也不抬,语气带着如江奔宇平时讲话特有的实在和决断,手上用力一推,把那份带着体温的包裹硬是塞进了赵雨婷冰凉的手里。粗糙的布头磨蹭着赵雨婷冻得有些麻木的皮肤。她这才抬头看了赵雨婷一眼,昏黄的灯光下,她的眼睛不大,眼角堆着明显的鱼尾纹,那是长年累月被山风和艰苦生活刻下的印记,但那双眼睛里,此刻却漾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暖意和笑意:“行路咁(这么)远!肚饿咗(饿了)可以顶一顶!我屋企(家里)仲有。同我客气乜嘢(跟我客气什么)!”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令人无法推却的分量。说完,她立刻转向下一位,不管是谁,推辞的话语刚到嘴边,她就已经把一份沉甸甸的心意塞了过去。她的手指并不白嫩,指关节因寒冷和劳累有些肿大,粗糙的指腹上裂开许多细小的口子,还沾着点这几天洗番薯、晒番薯时渗入的薯粉和泥土,摸上去是温热的、略带颗粒感的、一种劳动者特有的坚韧质感。
女知青们面面相觑,心里既感动又有些酸涩。她们知道嫣凤姐家里的没负担,江奔宇又有这样的本事,吃的不会缺,但是她们院子分给她们,所以最终没人能拗得过那份无声又强韧的心意。她们握紧了手里那份温热、结实得有些硌手的小包裹,喉咙仿佛被什么堵住,只能低低地、反复地说着:“多谢嫣凤姐……”“真系辛苦你了……”“下次唔好(不要)噉(这样)啦……”
何虎见状,在门口跺了跺冻麻的脚,搓着冰冷的大手催促:“冻死啦!行得啦(走吧)!”声音在寒夜里显得格外响亮。
秦嫣凤把最后一份塞了出去,拍了拍沾着些微薯粉的手,目光落在徐佳琪单薄的后背上,又低声加了句:“小心啲行(小心点走)。”
女知青们这才簇拥着那道光柱,挤挤挨挨地走出了院门。刺骨的风立刻兜头盖脸袭来。何虎打着手电走在最前面,那道昏黄的光在浓得化不开的湿冷黑暗中艰难地开辟出一条小道。脚下的泥土路因白天的冷风和夜里湿气结成的薄霜变得硬邦邦、滑溜溜的。他小心地试探着每一脚,不时地回头,响亮地提醒着身后蹒跚摸索的女孩子们:
“睇住(注意)!呢度(这里)有个浅氹(水坑),天黑睇唔真(看不清楚)!”
“小心啲!呢段路滑,落过(下过)霜!我上年差啲(差点)扑(摔)亲!靠左边啲行(靠左边点走)!”
“徐佳琪!扶住赵雨婷!佢鞋底薄(她鞋底薄)!”
女孩们紧跟着那束光,小心翼翼地挪动着几乎冻僵的脚,回应他的喊声在颤抖的风声中显得细弱而单薄:“知啦!”“阿虎哥你慢啲(点)!”“好滑啊!”……
江奔宇、秦嫣凤、覃龙和许琪四个人裹紧了棉袄,站在冰冷的院子里送行。寒风毫不留情地钻进衣领袖口,冻得人牙齿都微微打颤。他们沉默地望着那束唯一的、跳动着的光。光柱在村前那条布满碎石和草根的斜坡小路上缓慢地移动着,像一只被冻得瑟瑟发抖却奋力搏击着黑暗的小小萤火虫,顽强地对抗着漫天袭来的浓重寒夜。何虎粗犷的大嗓门断断续续地和女知青们怯怯的回应声、踩踏冻土碎石的咯咯声混杂在一起,被呼啸的山风撕扯得忽远忽近,最终微弱下去,被村尾那片巨大虬结的古榕树的阴影彻底吞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秦嫣凤抬手把额前被风吹乱的、夹杂着霜丝的碎发拢到耳后,粗糙的手指因为低温而有点僵硬。她伸长脖子,目光努力地追随着光柱消失的方向,沉默了几秒,才轻声对身边的江奔宇说:“虎仔心都系几细嘅(心还算细),应该稳阵(应该稳当)。”
许琪就在秦嫣凤身旁半步之遥,她比秦嫣凤矮半个头,她没说话,只是无声地向秦嫣凤身边又靠了靠,两个人互相汲取着一点微薄的暖意。寒风把她露在围巾外的鬓角吹得纷乱,她轻轻吸了下冻得通红的鼻子。
等那束代表安全的微光彻底消失在村尾大榕树浓重的阴影之后,整个世界仿佛瞬间坠入了更深沉、更彻底的冰冷与黑暗。村子里稀疏的几盏油灯火光,在湿冷广袤的黑暗中,渺小得像几粒随时会被掐灭的萤火。寒风掠过枯草和屋顶,发出持续不断的、低沉的“呜呜”声,更添凄清。只有村头方向远远传来几声若有若无的狗吠,但很快也被这无边的寒意吞噬。
江奔宇又凝望了几秒那黑暗深邃的村方向,眼神深处有些难以名状的东西在昏暗中闪过,最终还是收回目光。他伸手用力拍了拍旁边覃龙的肩膀——那肩膀即使在厚棉袄下也显得硬朗、结实,是不会被冷了。
“入去(进去)吧,冻死人了。”江奔宇的声音带着寒气,简短地说。
四人转身,快步回到堂屋,反手带上了那扇吱呀作响、漏风严重的旧木门。门虽关上,寒意却并未完全隔绝,冷风依旧寻找着每一个缝隙顽强地渗入。屋里,摇曳的煤油灯火苗猛地晃了几晃,似乎也被这突然的关门气流带得虚弱了一些。昏黄黯淡的光晕努力将几个人疲惫的身影投在凹凸不平的土墙上,影子被拉得扭曲变形,时明时暗,伴随着灯芯燃烧时发出的极轻微的“滋滋”声,以及灯油慢慢消耗时散发的淡淡烟火气。空气更加滞重了,混合着棉衣吸饱的寒气、灶灰、土腥味和秦嫣凤家特有的、若有若无的中草药味。刚才姑娘们聚集时留下的一点人气,迅速被空旷屋内的阴冷所取代。
江奔宇和覃龙没有停留,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径直走向堂屋角落那垒土而成的灶台。灶膛里的柴火早就燃尽熄灭了,只剩下几块还在顽强散发余温的、烧得发白通红的炭核,在厚厚灰烬下明明灭灭。虽然这点余热对于整个屋子杯水车薪,但对于在院子里冻了十几分钟的人来说,靠近这堵粗糙但尚带温度的土墙,依然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两人贴着靠墙这面、被烟火熏烤得又黑又硬的灶壁坐了下来,先是深深呼出一大口带着白气的浊气,然后几乎是同时,舒服而轻微地“嘶”了一声——粗糙温热(虽然有限)的灶壁短暂地将一丝暖意烙进紧绷的皮肤里,驱散了一丝渗入骨髓的寒气。覃龙坐下时,右手习惯性地摸了摸灶台边缘放着的几个蓝边粗瓷大碗,碗沿冰凉刺骨,其中一个碗底还残留着几点下午喝过的玉米、番薯碎粒混合着稀菜汤的黄色糊糊残渣,早已冷却凝固,在油灯光下像一小块难看的琥珀。那玉米糊糊稀得很,插根筷子不倒都算浓稠了,可它却是一家人大部分时间赖以维持生计的能量来源。
秦嫣凤和许琪几乎同时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两人不动声色地对视了一眼。在油灯影影绰绰的光线下,她们交换的眼神里充满了了然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意明——江奔宇和覃龙坐在这里,不仅是取暖,显然还有话要避开旁人说。许琪立刻心领神会,她几乎没发出声音,只是拿起自己刚才放在板凳上的那个同样洗得发白的帆布包,声音一如既往的轻柔,低得几乎听不见,但足够清晰:
“小宇,阿龙,噉……我先返房啰。”话语里的未尽之意不言而喻。
秦嫣凤反应也极快,她顺手拿起桌上那个装番薯干、此刻已经瘪下去一大半的粗布袋,迅速地将袋口重新扎紧,语气恢复了一贯的爽朗利落,却也不失分寸:“系啰(是了),你们慢慢倾(聊),我摞呢个(拿这个)去灶房收好佢(收好它),听日(明天)出太阳仲要(还要)晒的。”她说着,还特意用手拍了拍布袋子,发出窸窣的、干薯片摩擦的声音。
话音刚落,秦嫣凤和许琪便一前一后,脚步轻快地各自走向通往后房间的通道。掀开那张厚重的棉布竹门帘时,两人都极其默契地没有将身后的门关严实,而是心照不宣地留出了一道足够倾听却不易被察觉的门缝,然后才消失在门帘后更深的黑暗里。布帘落下,隔绝了大部分光线,只留那一道缝隙,像一个沉默的承诺,既是对江覃二人谈话空间的默契留出,也意味着她们随时在侧听着——在这深山的冬夜,彼此就是最近的依靠。
屋子里彻底安静下来。只剩下煤油灯那极其微弱的燃烧声,窗外连绵不绝的风啸,和灶底炭火偶尔发出的一点“噼啪”碎裂声。油灯的光此刻显得更加昏黄无力,只能勉强照亮以它为中心的一小圈地方,将江奔宇和覃龙两张年轻却已显出几分生活重压痕迹的侧脸映照得忽明忽暗,也清晰地映照出两人脸上无法掩饰的凝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屋子里安静得只剩下灶膛灰烬深处炭核微弱破裂的声音和煤油灯芯细微到几乎听不见的燃烧声“滋滋”。
覃龙率先打破了沉默。他往前凑了凑,上半身几乎从温暖(相对而言)的灶壁上离开,仿佛离江奔宇更近些,那凝重的话题带来的压力也能被分担一点。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很沉,带着一种强烈的不安和忧虑,在寂静的室内清晰地响起:
“奔宇哥,”他换了个更郑重的称呼,“日头(白天)我哋同子豪讲个件事……系唔系(是不是)有啲……太大胆了?”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词句,眉头紧紧拧成了川字,喉结紧张地上下滑动着,“毕竟镇政府……而家管得系几严。如果……行衰运,啱啱俾人撞见……”他后面的话没再说下去,但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他伸出右手,无意识地抠刮着灶壁上那层被烟火和油污浸透、摸起来既坚硬又有些粘腻感的泥垢,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这个细节暴露了他内心的极度焦灼。他指的“大胆”,是他们私下酝酿的一个计划:越过镇上严禁“投机倒把”的铁令,打算悄悄将村里富余(或者说他们从牙缝里省下、从山林河泽中额外“搞”到的)的农产品——可能是些设置的竹筒套到的小兽、下河摸的鱼虾,或者后山采到的不引人注目的草药、捡的桐籽、破开的薄篾片……通过住在邻村、经常往来县城、与镇委会食堂采买有些拐弯抹角关系的李子豪,冒险“运”出去,换回一点能救命或解决燃眉之急的现金,或者更实际点的——粮票、布票、咸盐、火水(煤油),甚至是几盒火柴。这在严令之下,风险巨大。
江奔宇依旧靠在冰冷的灶壁上,双腿微微屈起,脚尖抵着地面。油灯的光落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照着他紧抿的嘴唇和紧锁的眉头。他没有立刻回答覃龙的话,只是缓缓地、非常缓慢地摇了摇头。这个动作带着一种经历过数次惊险、深思熟虑后的笃定,仿佛沉重的磨盘在转动。他的目光没有看覃龙焦虑的眼睛,反而落在那盏昏黄的、火苗时不时轻轻一跳的油灯上,仿佛要从那微弱却顽强的燃烧中汲取力量或验证什么。等了几秒,他才开口,声音低沉平缓,带着一种刻意控制的冷静和一种近乎顽固的自信:
“冇事嘅(没事的)。”他非常肯定地说,语气像一块砸在硬地上的石头,“我哋(我们)唔系(不是)大摇大摆、招摇过市噉(那样)去卖。我嘅意思系,暗中搞掂佢(暗中搞定它),唔通晒畀(不暴露给)外人。只要……唔系啱啱好俾人擒到现场,当场捉住人赃并获,噉就翻唔起天(那就翻不了天)。”他停顿了一下,像是要把空气都吸进去,然后才又压低了声音,带着更为深沉的忧虑和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你唔系唔知(你不是不知道),而家系乜嘢(是什么)形势?粮食……”他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几紧张!村里面,边一家(哪一家)唔系(不是)一日三餐食粥、食番薯渣、混啲(混点)咸菜萝卜缨就过日嘅?有几家(有多少户),条灶烟囱一熄火,大人细路(小孩)个肚(肚子)就咕咕叫!大家喺底下(在私下)搵(找)啲门路(门路),搏命换返小小(拼命换回点)口粮、粮票或者够油够盐嘅钱……上面(上面)心里清楚!讲唔定仲系佢哋嘅人暗中睇水流舟!”
他微微直起了一点腰,声音依旧低沉,却多了几分透彻的锐利:
“边个唔知道?(谁不知道?)佢哋(他们)真系要管到水泼唔入(管得滴水不漏),一粒粮一条缝都冇(一点缝隙都没有),啲人冇嘢落肚(人没东西下肚),饥寒交迫……到时会出乜嘢乱子(会出什么乱子)?佢哋至系(他们才)最惊(怕)呢样嘢(这样事)!”最后这两句话,他说得斩钉截铁,像是在陈述一个冷酷却又无可辩驳的生存逻辑:高压政策下的巨大缝隙,源于更深沉的恐惧和现实无法回避的生存压力。
覃龙听着,一直紧绷着的肩头几不可察地微微松了一线。他深深地、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叹息沉重得像是要把肺里的寒气全都呼出来,混合着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和不满。他伸出厚实的手掌,“啪”地一声,狠狠地拍在自己的大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一股酸麻感迅速传开,稍微驱散了一点因寒冷和焦虑带来的麻木。
“嘿!讲嚟讲去(说到底),都系我哋(还是我们)镇上新嚟(新来的)嗰个(那个)‘革命派’镇长做嘅好事(干的好事)!”他的语气充满了怨愤和不平,“你睇下(你看看)隔篱镇(隔壁镇)老周渠哋(他们那里)!早就俾(早就允许)社员将自己晒嘅瓜菜干、腌嘅酸菜萝卜、编嘅竹筛箩筐、织嘅草鞋……摞(拿到)去县城口或者墟场口摆啦!撞啱机会好(碰上机会好),甚至有人可以换到几两细米(细粮)、几钱白兔糖或者旧棉胎返嚟(回来)!”他的眼神变得热切而向往,随后又迅速黯淡下去,被更大的怒意取代,“我哋镇就够衰(我们镇就够倒霉)!佢(他)一上任,拍住(拍着)语录本就话:‘打击投机倒把歪风邪气!’嗱(喏),一见到就冇收(没收),连你屋企(家里)多出两斤萝卜干都要追查嚟路(来源)!咁搞法(这么搞),唔通要大家企喺度饮西北风等死?呢同(这和)断人活路有乜嘢(有什么区别)分别?”他越说越气,声音也不自觉地高了一点,又猛地警觉地压了下去,眼神慌乱地瞥了一眼那条缝隙依旧存在的门帘。那两盏门背后的灯火并未挪动,依旧是安静的橘黄色光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奔宇默默地听着覃龙的牢骚,指尖那根被揉搓得有些散开的劣质烟卷又被他用力地捻紧,再捻紧。他脸上没有什么波澜,但喉结明显滚动了一下。等覃龙那股激愤的气焰在冷风和现实面前稍稍平复后,他才忽然开口,抛出一个关键的问题,声音低沉得如同地底的回响:
“子豪佢呢边(他那边)…点样(怎么样了)?”他侧过头,目光锐利地投向覃龙略显困倦的脸,“渠(他)头几日(前几天)唔系话去镇上一趟,睇下(看看)情况掂唔掂(行不行),打听下风声嘅?冇收到乜嘢信(有没有收到什么信)返嚟(回来)?”张子豪是临村李家屋场一个脑子活络、胆子也不小的后生仔,长得精瘦,又同在公社农机修理厂干过几天临时工,关系很铁。经常利用去镇上帮公社的便利,暗中帮江奔宇他们传递一些镇上政策的风声或者打听点有用的信息渠道,算是他们在“外面”的一只不太引人注目的耳朵。
覃龙正沉浸在对镇长政策的不满中,猛地听到这个名字,愣了一下。随即下意识地抬手挠了挠后脑勺,那儿头发被冻得根根竖起,显得很扎手。他脸上迅速浮现出尴尬和愧疚的神色:
“呃……”他支吾了一下,“奔宇哥……对唔住(对不起),我呢两日(我这两天)……”他目光扫向门外漆黑的夜,仿佛从记忆深处挖掘,“虎哥渠(他)头到尾(从头到尾)都同我哋喺(都在)呢度(这里)剥番薯皮、晒薯干、砌柴火……累到(累得)头都冇时间挨落(挨到)枕头边!真系冇(真的没)摞(拿)个心出来问子豪!”他语气急切地解释道,“渠哋两个(他们俩)平时鬼咁密契(默契),联系都系虎哥渠亲自去嘅(去的)!我估佢(我想他)一定知嘅(一定知道的)!”他把问题的希望和责任都推到了尚在寒夜中护送女知青的何虎身上。
江奔宇听了覃龙的解释,脸上掠过一丝极淡的、不易察觉的失望,浓黑的眉毛微微蹙了一下,随即又舒展开来。他没有责怪覃龙,在这点上苛责没有意义。他只是轻轻地“嗯”了一声,像是无奈接受了眼前的信息空白。然后,他随手将指间那根早已不成形状、烟丝都快掉光了的烤烟卷,“嗒”地一声丢进了旁边灶膛里那层厚厚的、尚有余温的灰烬中。一点极其微弱的红色火星在灰烬深处闪了一下,又瞬间暗灭。他拍了拍沾着烟丝和草屑的手,站起身。动作间,关节发出一丝细微的僵硬声响,那是在湿冷空气中劳作一天留下的痕迹。
“噉(那么),算啦。”他的声音恢复了平时的果断,“等听朝(明早)虎哥返嚟(回来),再详细问佢。”
他向前踱了两步,走到堂屋门口,望着门外浓得几乎凝固的黑暗和冰冷,思忖着明天的安排。寒风立刻找到了缝隙钻进来,他不由缩了缩脖子。他重新坐回灶壁边,把冻得有些麻木的手伸向灶膛上方散发的微弱热气,一边规划着:
“听朝(明早)起身(起来),我哋先去田边巡一巡(巡查一下)前几日放落(前几天放下去)嗰啲竹筒(那些竹筒)。”他指的是他们在番薯田和水田田埂边那些水沟里、灌木丛下精心设置的竹筒捕鼠器。这些装置是他们跟当地老猎人学来的,在冬夜里多少能有点意外收获,“撞啱彩(运气好),唔好话冇(没准)捉到几只田鼠、竹鸡仔,噉就揾到餐肉食打打牙祭(那就找到顿肉食解解馋)了。”这“肉”的量词用“只”,透露出期望值的现实。在这个年代,任何一点点动物蛋白质都是珍贵的补充。
他喘了口气,那气息在冰冷的空气中化成一小团白雾。
“搞掂晒(做完)田嘅事,我哋再搭拖拉机去镇上跑一趟(跑一趟)。”他眼神变得深沉起来,充满了打探和寻找缝隙的决心,“趁住圩日(圩日,农村集市的日子)人多眼杂,睇睇有冇(看看有没有)机会撞到子豪渠(他),顺便睇下(也看看)……有无(有没有)其他门路(门路)行得通。碰碰运气。”最后这四个字,他说得意味深长。
覃龙听到这安排,特别是听到要去镇上寻找“机会”,刚才的忧虑似乎被行动的前景冲淡了不少。他立刻挺直腰板,脸上也焕发出一点亮光,如同即将踏上征途的士兵:
“好嘅(好的)!冇问题!听老大嘅!”
说完,覃龙下意识地瞥了一眼那扇紧闭却透风的木门上的小窗棂(糊着旧报纸的小方格木窗)。外面的夜色已浓稠如墨,寒气仿佛要凝成实质,将窗纸都冻得硬邦邦。油灯的油也快烧到底了,便站起身,“夜深了,老大,你也累了一天了,有事明天再说,我先回房了。”
江奔宇闻言,点了点头,从灶壁旁站起来,脚步有点沉——今天从早到晚进山、做捕鼠竹筒、准备晚饭,又帮着收拾院子,确实累得慌。他走到房间门口,推开门,屋里陈设简单,屋里搭着三张简易的木板床,他的床就在角落里,靠着墙的一张木板床,旁边一个旧木箱。他脱了外套搭在木箱上,躺到床上,能听到窗外的虫鸣和远处偶尔传来的狗叫,还有风吹过窗棂的“呜呜”声。没一会儿,困意就涌了上来,江奔宇闭上眼睛,很快就沉沉睡了过去。
喜欢带着随身空间重生70年代
粤北的冬天,以一种缠绵悱恻的冷刻在骨子里。
江奔宇此刻他站在窗户前,他深深吸了口这寒浸浸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痒。他眯起那双被柴油熏得有些血丝的眼睛,望向院外月光下那条蜿蜒下坡的小路。小路两侧不再是北方常见的玉米秆,而是密匝匝的、在冷风中瑟缩的蕉树阔叶。宽大的叶片早已冻得半黄,叶边卷曲焦枯,在冰凉而微弱的风撩拨下,互相摩擦着、哆嗦着,发出细碎、粘滞而压抑的“沙沙”声,如同病人在寒冬里的呻吟。小路迅速地隐入被更浓稠的黑暗。天边乌色的云层低垂着,似乎在酝酿一场并不令人期待的冷雨。
屋里橘黄色的煤油灯光映在门口潮湿的土地上,影影绰绰。他收回目光,转向屋内几个仍在忙碌的身影。火光微弱但温暖的灶膛旁边,空气都似乎凝滞了,混杂着肉香味的甘甜、土灶的烟灰以及角落里堆放着的陈年木柴和湿稻草的气息。江奔宇清了清因寒冷而有些低沉的嗓子,声音带着粤北特有的低沉语调,在寂静的冬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有力:
“虎哥,”他的目光落在刚在灶膛里添了最后一把柴火的何虎身上。何虎,下巴上粗硬的胡茬也沾着灶灰。江奔宇虽叫他“虎哥”,语气里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分寸,“你返屋(回家)顺路,辛苦一趟,送女同志渠哋(她们)返知青点。灶房窗台顶有把手电筒,你攞(拿)住。路暗,水坑多,落(下)霜结冰,小心脚下。”他把“小心脚下”四个字咬得很重,在这滴水成冰的冬夜里,滑倒绝非小事。
何虎正蹲在地上用力系他那双洗得发白、沾满泥巴的解放鞋带——鞋带还是用废旧拖拉机内胎剪的皮筋。闻言,这个粗壮敦实的汉子立刻像绷紧的弹簧般弹了起来,胸脯一挺,喉结上下滚动,嗓门洪亮得几乎要冲破屋瓦:
“知啦,大佬!放心落肚(放一百个心)!保证将渠哋(她们)平平安安送到!”他边说边大步流星地迈过堂屋门槛,走向隔壁的灶屋(厨房)。裹着厚厚蓝布棉裤的大脚踩在夯实的黄泥地上发出沉闷的“噔噔”声。很快,他捏着那只裹着红布套、屁股是黄铜材质的老式“虎头牌”大手电筒出来了。手电筒沉甸甸的,前面的玻璃灯罩上还沾着几抹黑色的烟灰。他撩起棉袄袖口麻利地擦了擦,转身,对着刚收拾好东西站起身的徐佳琪和其他几位女知青扬了扬下巴,中气十足地喊了一声:“行啦,走!”随即熟练地推上了手电筒屁股上的开关。
一道昏黄却凝聚有力的光柱,如同传说中的“捆仙绳”,瞬间刺穿了门外浓得化不开的、湿重的黑暗,将飘荡的夜雾和飞散的霜粒都照得纤毫毕现,也映亮了他呼出的团团白气。
徐佳琪刚刚将装着几包碎布头。听见何虎的招呼,她连忙转过身。她是个典型的南方城市姑娘,骨架纤细,皮肤在昏暗油灯下也显得白皙,此刻脸颊和鼻尖都冻得微微泛红。她的声音带着上海话的软糯尾音,还有几分不好意思的腼腆:
“啊呀,辛苦阿虎哥了!多谢江哥想得周到!噉(那么)我们就先返去(回去)啰,明早再嚟(来)帮手。”说话间,一阵过堂风猛地从门外灌入,带着刺骨的阴寒,她忍不住缩了缩脖子,双手交叉着环抱在胸前,把身上那件洗得发白、领口袖口磨出了毛边的旧蓝布棉袄裹得更紧些,嘴里无声地“嘶”了一小口凉气。
“奔宇哥,噉我哋走啰!”
“奔宇哥,辛苦啦!拜拜!”
屋里的其他几名女知青——也纷纷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有的攥紧了帆布包的背带,把手指藏进并不厚实的袖口里;有的把被寒风吹散又粘在冰凉脸颊上的刘海小心地拢到冻得通红的耳后;还有的急忙把放在脚边取暖的、灌了热水的葡萄糖空瓶子拿起来捂在手中。她们的声音参差不齐地响起,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真挚的感激和对这小小光亮的依赖。她们都是响应号召来到这偏远粤北山村的知识青年,远离繁华喧嚣的南方都市,在这贫瘠的山区里学着适应完全陌生的生活。从初来乍到晕头转向,到一点点学会砍柴、挑水、种番薯、喂猪……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纯朴、热心的本地青年的帮助。何虎虽然粗莽但心直口快乐于助人,江奔宇更是她们在村里最信任、也是最有能力和担当的“主心骨”。在这风如冷刀、路滑泥泞、黑暗吞噬一切的深山冬夜,能有人提着电筒护送一程,那份安全感带来的暖意,足以抵挡片刻刺骨的严寒,深深熨帖着这些城市女孩忐忑又有些孤寂的心。
就在何虎提着电筒,像提着盏引路的灯,招呼着女知青们鱼贯而出时,秦嫣凤的身影从里屋掀开厚重的蓝布竹帘走了出来。她手里拎着一个用粗厚土布缝制、角上都磨起了毛边的袋子。袋子沉甸甸的,袋口用结实的麻绳扎得紧紧实实。她把袋子稳稳地放在堂屋中央那张磨得油亮的八仙桌上,解开了绳结。袋子里面,是码放得整整齐齐、如同小山一般的番薯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些番薯干,是前几天她和许琪冒着初冬的冷阳,在院子里忙活了整整两天才晒成的。原料是生产队里分下来给各户的、品相不好或个头太小的“等外品”番薯,有些人过来拿番薯换碎布头,大家交换所需,所以才有了番薯干,番薯晒干了就是冬季里最宝贵的救命口粮之一。每一片都切得尽量均匀,薄厚适中。
经过日晒,呈现出一种诱人的、深浅不一的焦糖色,边缘微微蜷曲着。在堂屋桌上那盏昏暗摇曳的煤油灯光下,它们闪着黯淡却实在的光泽,散发着一种朴实无华却又让人喉头忍不住滚动的、源自淀粉的天然甜香。
秦嫣凤没有说话,她微微低着头,几缕不太听话的、夹杂着银丝的黑发从挽得并不十分齐整的发髻旁滑落。她拿起一块早就准备好的、洗得发白但同样干净的粗布头,动作麻利地将桌上那一大堆番薯干分成了几小堆。每一堆都用布头仔细地、尽可能多地包裹好,然后在布外用一小截麻绳或稻草茎简单地系上。她拿着这些分量沉实的“小包裹”,也不看人,只管一个接一个地、不容拒绝地塞到准备出门的每一个女知青手里。
“嫣凤姐!唔使(不用)啦!你自己留番(留着)食(吃)啊!”赵雨婷第一个反应过来,连忙推辞。她很清楚粮食的金贵。村里的口粮,队里按“人七劳三”(按人口分七成,按工分分三成)分配。知青们工分低,分到的更少。红薯干在饥肠辘辘的夜晚、在劳动强度大的农忙时节,是能顶饱、救命的好东西,怎么能拿江奔宇特意照顾留下的口粮?
“拎住(拿着)!”秦嫣凤头也不抬,语气带着如江奔宇平时讲话特有的实在和决断,手上用力一推,把那份带着体温的包裹硬是塞进了赵雨婷冰凉的手里。粗糙的布头磨蹭着赵雨婷冻得有些麻木的皮肤。她这才抬头看了赵雨婷一眼,昏黄的灯光下,她的眼睛不大,眼角堆着明显的鱼尾纹,那是长年累月被山风和艰苦生活刻下的印记,但那双眼睛里,此刻却漾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暖意和笑意:“行路咁(这么)远!肚饿咗(饿了)可以顶一顶!我屋企(家里)仲有。同我客气乜嘢(跟我客气什么)!”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令人无法推却的分量。说完,她立刻转向下一位,不管是谁,推辞的话语刚到嘴边,她就已经把一份沉甸甸的心意塞了过去。她的手指并不白嫩,指关节因寒冷和劳累有些肿大,粗糙的指腹上裂开许多细小的口子,还沾着点这几天洗番薯、晒番薯时渗入的薯粉和泥土,摸上去是温热的、略带颗粒感的、一种劳动者特有的坚韧质感。
女知青们面面相觑,心里既感动又有些酸涩。她们知道嫣凤姐家里的没负担,江奔宇又有这样的本事,吃的不会缺,但是她们院子分给她们,所以最终没人能拗得过那份无声又强韧的心意。她们握紧了手里那份温热、结实得有些硌手的小包裹,喉咙仿佛被什么堵住,只能低低地、反复地说着:“多谢嫣凤姐……”“真系辛苦你了……”“下次唔好(不要)噉(这样)啦……”
何虎见状,在门口跺了跺冻麻的脚,搓着冰冷的大手催促:“冻死啦!行得啦(走吧)!”声音在寒夜里显得格外响亮。
秦嫣凤把最后一份塞了出去,拍了拍沾着些微薯粉的手,目光落在徐佳琪单薄的后背上,又低声加了句:“小心啲行(小心点走)。”
女知青们这才簇拥着那道光柱,挤挤挨挨地走出了院门。刺骨的风立刻兜头盖脸袭来。何虎打着手电走在最前面,那道昏黄的光在浓得化不开的湿冷黑暗中艰难地开辟出一条小道。脚下的泥土路因白天的冷风和夜里湿气结成的薄霜变得硬邦邦、滑溜溜的。他小心地试探着每一脚,不时地回头,响亮地提醒着身后蹒跚摸索的女孩子们:
“睇住(注意)!呢度(这里)有个浅氹(水坑),天黑睇唔真(看不清楚)!”
“小心啲!呢段路滑,落过(下过)霜!我上年差啲(差点)扑(摔)亲!靠左边啲行(靠左边点走)!”
“徐佳琪!扶住赵雨婷!佢鞋底薄(她鞋底薄)!”
女孩们紧跟着那束光,小心翼翼地挪动着几乎冻僵的脚,回应他的喊声在颤抖的风声中显得细弱而单薄:“知啦!”“阿虎哥你慢啲(点)!”“好滑啊!”……
江奔宇、秦嫣凤、覃龙和许琪四个人裹紧了棉袄,站在冰冷的院子里送行。寒风毫不留情地钻进衣领袖口,冻得人牙齿都微微打颤。他们沉默地望着那束唯一的、跳动着的光。光柱在村前那条布满碎石和草根的斜坡小路上缓慢地移动着,像一只被冻得瑟瑟发抖却奋力搏击着黑暗的小小萤火虫,顽强地对抗着漫天袭来的浓重寒夜。何虎粗犷的大嗓门断断续续地和女知青们怯怯的回应声、踩踏冻土碎石的咯咯声混杂在一起,被呼啸的山风撕扯得忽远忽近,最终微弱下去,被村尾那片巨大虬结的古榕树的阴影彻底吞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秦嫣凤抬手把额前被风吹乱的、夹杂着霜丝的碎发拢到耳后,粗糙的手指因为低温而有点僵硬。她伸长脖子,目光努力地追随着光柱消失的方向,沉默了几秒,才轻声对身边的江奔宇说:“虎仔心都系几细嘅(心还算细),应该稳阵(应该稳当)。”
许琪就在秦嫣凤身旁半步之遥,她比秦嫣凤矮半个头,她没说话,只是无声地向秦嫣凤身边又靠了靠,两个人互相汲取着一点微薄的暖意。寒风把她露在围巾外的鬓角吹得纷乱,她轻轻吸了下冻得通红的鼻子。
等那束代表安全的微光彻底消失在村尾大榕树浓重的阴影之后,整个世界仿佛瞬间坠入了更深沉、更彻底的冰冷与黑暗。村子里稀疏的几盏油灯火光,在湿冷广袤的黑暗中,渺小得像几粒随时会被掐灭的萤火。寒风掠过枯草和屋顶,发出持续不断的、低沉的“呜呜”声,更添凄清。只有村头方向远远传来几声若有若无的狗吠,但很快也被这无边的寒意吞噬。
江奔宇又凝望了几秒那黑暗深邃的村方向,眼神深处有些难以名状的东西在昏暗中闪过,最终还是收回目光。他伸手用力拍了拍旁边覃龙的肩膀——那肩膀即使在厚棉袄下也显得硬朗、结实,是不会被冷了。
“入去(进去)吧,冻死人了。”江奔宇的声音带着寒气,简短地说。
四人转身,快步回到堂屋,反手带上了那扇吱呀作响、漏风严重的旧木门。门虽关上,寒意却并未完全隔绝,冷风依旧寻找着每一个缝隙顽强地渗入。屋里,摇曳的煤油灯火苗猛地晃了几晃,似乎也被这突然的关门气流带得虚弱了一些。昏黄黯淡的光晕努力将几个人疲惫的身影投在凹凸不平的土墙上,影子被拉得扭曲变形,时明时暗,伴随着灯芯燃烧时发出的极轻微的“滋滋”声,以及灯油慢慢消耗时散发的淡淡烟火气。空气更加滞重了,混合着棉衣吸饱的寒气、灶灰、土腥味和秦嫣凤家特有的、若有若无的中草药味。刚才姑娘们聚集时留下的一点人气,迅速被空旷屋内的阴冷所取代。
江奔宇和覃龙没有停留,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径直走向堂屋角落那垒土而成的灶台。灶膛里的柴火早就燃尽熄灭了,只剩下几块还在顽强散发余温的、烧得发白通红的炭核,在厚厚灰烬下明明灭灭。虽然这点余热对于整个屋子杯水车薪,但对于在院子里冻了十几分钟的人来说,靠近这堵粗糙但尚带温度的土墙,依然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两人贴着靠墙这面、被烟火熏烤得又黑又硬的灶壁坐了下来,先是深深呼出一大口带着白气的浊气,然后几乎是同时,舒服而轻微地“嘶”了一声——粗糙温热(虽然有限)的灶壁短暂地将一丝暖意烙进紧绷的皮肤里,驱散了一丝渗入骨髓的寒气。覃龙坐下时,右手习惯性地摸了摸灶台边缘放着的几个蓝边粗瓷大碗,碗沿冰凉刺骨,其中一个碗底还残留着几点下午喝过的玉米、番薯碎粒混合着稀菜汤的黄色糊糊残渣,早已冷却凝固,在油灯光下像一小块难看的琥珀。那玉米糊糊稀得很,插根筷子不倒都算浓稠了,可它却是一家人大部分时间赖以维持生计的能量来源。
秦嫣凤和许琪几乎同时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两人不动声色地对视了一眼。在油灯影影绰绰的光线下,她们交换的眼神里充满了了然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意明——江奔宇和覃龙坐在这里,不仅是取暖,显然还有话要避开旁人说。许琪立刻心领神会,她几乎没发出声音,只是拿起自己刚才放在板凳上的那个同样洗得发白的帆布包,声音一如既往的轻柔,低得几乎听不见,但足够清晰:
“小宇,阿龙,噉……我先返房啰。”话语里的未尽之意不言而喻。
秦嫣凤反应也极快,她顺手拿起桌上那个装番薯干、此刻已经瘪下去一大半的粗布袋,迅速地将袋口重新扎紧,语气恢复了一贯的爽朗利落,却也不失分寸:“系啰(是了),你们慢慢倾(聊),我摞呢个(拿这个)去灶房收好佢(收好它),听日(明天)出太阳仲要(还要)晒的。”她说着,还特意用手拍了拍布袋子,发出窸窣的、干薯片摩擦的声音。
话音刚落,秦嫣凤和许琪便一前一后,脚步轻快地各自走向通往后房间的通道。掀开那张厚重的棉布竹门帘时,两人都极其默契地没有将身后的门关严实,而是心照不宣地留出了一道足够倾听却不易被察觉的门缝,然后才消失在门帘后更深的黑暗里。布帘落下,隔绝了大部分光线,只留那一道缝隙,像一个沉默的承诺,既是对江覃二人谈话空间的默契留出,也意味着她们随时在侧听着——在这深山的冬夜,彼此就是最近的依靠。
屋子里彻底安静下来。只剩下煤油灯那极其微弱的燃烧声,窗外连绵不绝的风啸,和灶底炭火偶尔发出的一点“噼啪”碎裂声。油灯的光此刻显得更加昏黄无力,只能勉强照亮以它为中心的一小圈地方,将江奔宇和覃龙两张年轻却已显出几分生活重压痕迹的侧脸映照得忽明忽暗,也清晰地映照出两人脸上无法掩饰的凝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屋子里安静得只剩下灶膛灰烬深处炭核微弱破裂的声音和煤油灯芯细微到几乎听不见的燃烧声“滋滋”。
覃龙率先打破了沉默。他往前凑了凑,上半身几乎从温暖(相对而言)的灶壁上离开,仿佛离江奔宇更近些,那凝重的话题带来的压力也能被分担一点。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很沉,带着一种强烈的不安和忧虑,在寂静的室内清晰地响起:
“奔宇哥,”他换了个更郑重的称呼,“日头(白天)我哋同子豪讲个件事……系唔系(是不是)有啲……太大胆了?”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词句,眉头紧紧拧成了川字,喉结紧张地上下滑动着,“毕竟镇政府……而家管得系几严。如果……行衰运,啱啱俾人撞见……”他后面的话没再说下去,但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他伸出右手,无意识地抠刮着灶壁上那层被烟火和油污浸透、摸起来既坚硬又有些粘腻感的泥垢,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这个细节暴露了他内心的极度焦灼。他指的“大胆”,是他们私下酝酿的一个计划:越过镇上严禁“投机倒把”的铁令,打算悄悄将村里富余(或者说他们从牙缝里省下、从山林河泽中额外“搞”到的)的农产品——可能是些设置的竹筒套到的小兽、下河摸的鱼虾,或者后山采到的不引人注目的草药、捡的桐籽、破开的薄篾片……通过住在邻村、经常往来县城、与镇委会食堂采买有些拐弯抹角关系的李子豪,冒险“运”出去,换回一点能救命或解决燃眉之急的现金,或者更实际点的——粮票、布票、咸盐、火水(煤油),甚至是几盒火柴。这在严令之下,风险巨大。
江奔宇依旧靠在冰冷的灶壁上,双腿微微屈起,脚尖抵着地面。油灯的光落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照着他紧抿的嘴唇和紧锁的眉头。他没有立刻回答覃龙的话,只是缓缓地、非常缓慢地摇了摇头。这个动作带着一种经历过数次惊险、深思熟虑后的笃定,仿佛沉重的磨盘在转动。他的目光没有看覃龙焦虑的眼睛,反而落在那盏昏黄的、火苗时不时轻轻一跳的油灯上,仿佛要从那微弱却顽强的燃烧中汲取力量或验证什么。等了几秒,他才开口,声音低沉平缓,带着一种刻意控制的冷静和一种近乎顽固的自信:
“冇事嘅(没事的)。”他非常肯定地说,语气像一块砸在硬地上的石头,“我哋(我们)唔系(不是)大摇大摆、招摇过市噉(那样)去卖。我嘅意思系,暗中搞掂佢(暗中搞定它),唔通晒畀(不暴露给)外人。只要……唔系啱啱好俾人擒到现场,当场捉住人赃并获,噉就翻唔起天(那就翻不了天)。”他停顿了一下,像是要把空气都吸进去,然后才又压低了声音,带着更为深沉的忧虑和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你唔系唔知(你不是不知道),而家系乜嘢(是什么)形势?粮食……”他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几紧张!村里面,边一家(哪一家)唔系(不是)一日三餐食粥、食番薯渣、混啲(混点)咸菜萝卜缨就过日嘅?有几家(有多少户),条灶烟囱一熄火,大人细路(小孩)个肚(肚子)就咕咕叫!大家喺底下(在私下)搵(找)啲门路(门路),搏命换返小小(拼命换回点)口粮、粮票或者够油够盐嘅钱……上面(上面)心里清楚!讲唔定仲系佢哋嘅人暗中睇水流舟!”
他微微直起了一点腰,声音依旧低沉,却多了几分透彻的锐利:
“边个唔知道?(谁不知道?)佢哋(他们)真系要管到水泼唔入(管得滴水不漏),一粒粮一条缝都冇(一点缝隙都没有),啲人冇嘢落肚(人没东西下肚),饥寒交迫……到时会出乜嘢乱子(会出什么乱子)?佢哋至系(他们才)最惊(怕)呢样嘢(这样事)!”最后这两句话,他说得斩钉截铁,像是在陈述一个冷酷却又无可辩驳的生存逻辑:高压政策下的巨大缝隙,源于更深沉的恐惧和现实无法回避的生存压力。
覃龙听着,一直紧绷着的肩头几不可察地微微松了一线。他深深地、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叹息沉重得像是要把肺里的寒气全都呼出来,混合着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和不满。他伸出厚实的手掌,“啪”地一声,狠狠地拍在自己的大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一股酸麻感迅速传开,稍微驱散了一点因寒冷和焦虑带来的麻木。
“嘿!讲嚟讲去(说到底),都系我哋(还是我们)镇上新嚟(新来的)嗰个(那个)‘革命派’镇长做嘅好事(干的好事)!”他的语气充满了怨愤和不平,“你睇下(你看看)隔篱镇(隔壁镇)老周渠哋(他们那里)!早就俾(早就允许)社员将自己晒嘅瓜菜干、腌嘅酸菜萝卜、编嘅竹筛箩筐、织嘅草鞋……摞(拿到)去县城口或者墟场口摆啦!撞啱机会好(碰上机会好),甚至有人可以换到几两细米(细粮)、几钱白兔糖或者旧棉胎返嚟(回来)!”他的眼神变得热切而向往,随后又迅速黯淡下去,被更大的怒意取代,“我哋镇就够衰(我们镇就够倒霉)!佢(他)一上任,拍住(拍着)语录本就话:‘打击投机倒把歪风邪气!’嗱(喏),一见到就冇收(没收),连你屋企(家里)多出两斤萝卜干都要追查嚟路(来源)!咁搞法(这么搞),唔通要大家企喺度饮西北风等死?呢同(这和)断人活路有乜嘢(有什么区别)分别?”他越说越气,声音也不自觉地高了一点,又猛地警觉地压了下去,眼神慌乱地瞥了一眼那条缝隙依旧存在的门帘。那两盏门背后的灯火并未挪动,依旧是安静的橘黄色光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奔宇默默地听着覃龙的牢骚,指尖那根被揉搓得有些散开的劣质烟卷又被他用力地捻紧,再捻紧。他脸上没有什么波澜,但喉结明显滚动了一下。等覃龙那股激愤的气焰在冷风和现实面前稍稍平复后,他才忽然开口,抛出一个关键的问题,声音低沉得如同地底的回响:
“子豪佢呢边(他那边)…点样(怎么样了)?”他侧过头,目光锐利地投向覃龙略显困倦的脸,“渠(他)头几日(前几天)唔系话去镇上一趟,睇下(看看)情况掂唔掂(行不行),打听下风声嘅?冇收到乜嘢信(有没有收到什么信)返嚟(回来)?”张子豪是临村李家屋场一个脑子活络、胆子也不小的后生仔,长得精瘦,又同在公社农机修理厂干过几天临时工,关系很铁。经常利用去镇上帮公社的便利,暗中帮江奔宇他们传递一些镇上政策的风声或者打听点有用的信息渠道,算是他们在“外面”的一只不太引人注目的耳朵。
覃龙正沉浸在对镇长政策的不满中,猛地听到这个名字,愣了一下。随即下意识地抬手挠了挠后脑勺,那儿头发被冻得根根竖起,显得很扎手。他脸上迅速浮现出尴尬和愧疚的神色:
“呃……”他支吾了一下,“奔宇哥……对唔住(对不起),我呢两日(我这两天)……”他目光扫向门外漆黑的夜,仿佛从记忆深处挖掘,“虎哥渠(他)头到尾(从头到尾)都同我哋喺(都在)呢度(这里)剥番薯皮、晒薯干、砌柴火……累到(累得)头都冇时间挨落(挨到)枕头边!真系冇(真的没)摞(拿)个心出来问子豪!”他语气急切地解释道,“渠哋两个(他们俩)平时鬼咁密契(默契),联系都系虎哥渠亲自去嘅(去的)!我估佢(我想他)一定知嘅(一定知道的)!”他把问题的希望和责任都推到了尚在寒夜中护送女知青的何虎身上。
江奔宇听了覃龙的解释,脸上掠过一丝极淡的、不易察觉的失望,浓黑的眉毛微微蹙了一下,随即又舒展开来。他没有责怪覃龙,在这点上苛责没有意义。他只是轻轻地“嗯”了一声,像是无奈接受了眼前的信息空白。然后,他随手将指间那根早已不成形状、烟丝都快掉光了的烤烟卷,“嗒”地一声丢进了旁边灶膛里那层厚厚的、尚有余温的灰烬中。一点极其微弱的红色火星在灰烬深处闪了一下,又瞬间暗灭。他拍了拍沾着烟丝和草屑的手,站起身。动作间,关节发出一丝细微的僵硬声响,那是在湿冷空气中劳作一天留下的痕迹。
“噉(那么),算啦。”他的声音恢复了平时的果断,“等听朝(明早)虎哥返嚟(回来),再详细问佢。”
他向前踱了两步,走到堂屋门口,望着门外浓得几乎凝固的黑暗和冰冷,思忖着明天的安排。寒风立刻找到了缝隙钻进来,他不由缩了缩脖子。他重新坐回灶壁边,把冻得有些麻木的手伸向灶膛上方散发的微弱热气,一边规划着:
“听朝(明早)起身(起来),我哋先去田边巡一巡(巡查一下)前几日放落(前几天放下去)嗰啲竹筒(那些竹筒)。”他指的是他们在番薯田和水田田埂边那些水沟里、灌木丛下精心设置的竹筒捕鼠器。这些装置是他们跟当地老猎人学来的,在冬夜里多少能有点意外收获,“撞啱彩(运气好),唔好话冇(没准)捉到几只田鼠、竹鸡仔,噉就揾到餐肉食打打牙祭(那就找到顿肉食解解馋)了。”这“肉”的量词用“只”,透露出期望值的现实。在这个年代,任何一点点动物蛋白质都是珍贵的补充。
他喘了口气,那气息在冰冷的空气中化成一小团白雾。
“搞掂晒(做完)田嘅事,我哋再搭拖拉机去镇上跑一趟(跑一趟)。”他眼神变得深沉起来,充满了打探和寻找缝隙的决心,“趁住圩日(圩日,农村集市的日子)人多眼杂,睇睇有冇(看看有没有)机会撞到子豪渠(他),顺便睇下(也看看)……有无(有没有)其他门路(门路)行得通。碰碰运气。”最后这四个字,他说得意味深长。
覃龙听到这安排,特别是听到要去镇上寻找“机会”,刚才的忧虑似乎被行动的前景冲淡了不少。他立刻挺直腰板,脸上也焕发出一点亮光,如同即将踏上征途的士兵:
“好嘅(好的)!冇问题!听老大嘅!”
说完,覃龙下意识地瞥了一眼那扇紧闭却透风的木门上的小窗棂(糊着旧报纸的小方格木窗)。外面的夜色已浓稠如墨,寒气仿佛要凝成实质,将窗纸都冻得硬邦邦。油灯的油也快烧到底了,便站起身,“夜深了,老大,你也累了一天了,有事明天再说,我先回房了。”
江奔宇闻言,点了点头,从灶壁旁站起来,脚步有点沉——今天从早到晚进山、做捕鼠竹筒、准备晚饭,又帮着收拾院子,确实累得慌。他走到房间门口,推开门,屋里陈设简单,屋里搭着三张简易的木板床,他的床就在角落里,靠着墙的一张木板床,旁边一个旧木箱。他脱了外套搭在木箱上,躺到床上,能听到窗外的虫鸣和远处偶尔传来的狗叫,还有风吹过窗棂的“呜呜”声。没一会儿,困意就涌了上来,江奔宇闭上眼睛,很快就沉沉睡了过去。
喜欢带着随身空间重生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