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外省的值房里,裴皎然掰开箍在自己腰间的手。走到窗边,开了一丝窗户,一只手伸了进来,递给她一张纸条。
吴王夜闯宫门,被魏帝斥责,暂囚于承庆殿中。
掀开一侧的白陶熏炉,裴皎然将纸条丢了进去,屈指轻叩着案几。魏帝的举措,她并不奇怪。他在身为父亲的同时,也是这个帝国的掌舵人。张贵妃是慈母不假,但魏帝要考虑的只会更多。他或许会看着多年陪伴上,留吴王一会,但最终依然逃不脱就藩的命运。
裴皎然莞尔道:“既如此,让人好生看着吴王吧。”
吴王要守孝,当然可以,但也仅限于守孝而已。
片刻后,李休璟走了过来,见她还站在窗旁,遂挽过她,目光缱绻。他轻轻揽着她,语调柔和,“快结束了对吧?”
闻言裴皎然唇梢扬起一抹笑意。快结束了吗?不,身在此中,路无尽头。
张贵妃的死并未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在魏帝下诏,对外宣称酒后失足落水而亡的情况下,更是让此事无人议论。
按照魏帝的意思,中书省草拟了诏书,追封张贵妃为懿安皇后。魏帝同时又令太常寺会同礼部一块拟定丧仪等级。经过多方商议,最终决定隆重其仪而不逾制的折衷方案。在补授皇后玺绶和册书,神主祔庙后,以梓宫入殓。
一切事毕,辍朝三日,百官素服赴丧,至太极殿侧殿举哀,魏帝依制服缌麻。
再次见到吴王,是在张贵妃的丧仪上。没有以往的意气风发,如今他满脸胡渣,目光涣散,穿着丧服跪在懿安皇后张氏的棺椁前。平静地接受着每一个朝臣打量的目光。
在这宫城里一个贵妃死的突然,结束的也快。因为在这帝国里还有位皇帝的嫡长子,未来君王在注视着一切,所以丧礼会以最快的速度结束,然后再度启航继续前行。
丧仪结束后,第一日的朝会上,魏帝破天荒地出现在太极殿。魏帝的身形瞧上去虽然有些清瘦,但似乎精神不错。
诸臣按照所司奏事。
六部各自奏事结束后,殿中侍御史高唱一声:“中书令奏禀新令推行事宜。”
裴皎然手持笏板出列,立于殿中。她身姿挺拔如青松,声音清朗:“臣奉旨督察江淮新令推行,现有条陈上禀。”
魏帝微微颔首:“讲。”
“其一,朝廷新令改革在江淮等地已初见成效,无主荒地尽数收归官府,重新分配。但仍有豪强勾结胥吏,隐匿田亩。”她顿了顿,重新开口道:“武侍郎和沈使相已经在处理此事。”
瞥了眼一旁的贾公闾,裴皎然继续道:“三估一事,也推行的颇为顺利。新法大成,指日可待。”
魏帝听罢,微微前倾了身子,手指轻轻摩挲着御案边缘的鎏金纹路。他目光在裴皎然面上停留片刻,又缓缓扫过殿中诸臣,嘴角浮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裴卿所言,朕已知晓。”他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新令推行乃国策,不容懈怠。武侍郎和沈使相既已着手处理,朕便再给他们一月之期,若仍有豪强隐匿田亩、抗拒新令。”他顿了顿,眼神陡然锐利,“便以抗旨论处。”
此言一出,殿中气氛骤然紧绷。
闻言贾公闾抬首扫了眼裴皎然,“陛下此法既在江淮遭受阻拦,是否能稍缓一二。等江淮人人支持此法后,再下令天下州县皆效此法。”
“贾相公此言差矣。”裴皎然不紧不慢地打断,“新令推行已有数月,朝廷屡次宽限,何来操之过急?若再缓一二,只怕某些人反倒以为朝廷软弱可欺。臣以为应当趁势一鼓作气。”
“陛下。”贾公闾举笏拱手道:“陛下,新法虽好,但是江淮百姓多有怨言,称此法过于严苛,恐伤及民生。”
裴皎然眉梢微动,却未立即反驳。她只是安静地站着,仿佛在等待什么。
果然,户部尚书跟着出列,沉声道:“贾相此言差矣。‘三估’之法推行以来,税收已经增三成,商税亦无拖欠。所谓‘商贾怨言’,不过是些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奸商之词。”
魏帝眯了眯眼,淡淡道:“看样子这新令还是惹人不快。”
“陛下,自古改制便是头等难事。”贾公闾神色如常,“一人满意,自有一人不满意。陛下何不如遣御史前往江淮,探寻新令推行情况。”
“太子你以为呢?”魏帝道。
太子转身向魏帝作揖,而后温声道:“反对的总归是部分人,而非众人,不能因为他们的反对,而致使朝廷让步。儿臣以为,新令既已见效,当继续推行下去。若有不服者,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御座上的魏帝眼底闪过一丝锐利的光。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威严:“新令推行顺利,朕心甚慰。”
他的目光扫过殿中群臣,似要看透每个人的心思。
贾公闾站在队列中,面色如常,但袖中的手指却微微收紧了笏板。他侧眸瞥了一眼裴皎然,眼底暗藏审视。
目光在太子和裴皎然之间停留片刻,魏帝忽然低笑一声:“太子所言极是。”他手指轻轻敲了敲御案,沉吟道,“新令既已见效,便不可半途而废。裴卿,此事依旧由你主理,若有阻碍,可直接奏报于朕。”
裴皎然躬身行礼:“臣遵旨。”
朝议过半,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群臣各异的神色。
裴皎然眼角余光一扫,却瞥见贾公闾微微侧首,与身旁的户部尚书低语两句,唇边浮起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她指尖轻轻摩挲着笏板边缘,心中暗忖。贾公闾今日的举措,绝非无的放矢。
果然,待原正则即将宣布散朝时,贾公闾稳步出列,宽袖一展,拱手道:“陛下,臣有本奏。”
魏帝抬了抬手,示意他继续。
贾公闾闻言躬身道:“裴相公奉命主理新令,宵衣旰食,臣等有目共睹。然中书省事务繁重,外省与内省诸事皆需她一人决断,长此以往,恐有力不从心之虞。”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众臣,“中书侍郎一职空缺已久,臣以为,当择贤能者补之,以分裴相公之忧。”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骤然微妙起来。
裴皎然唇角微扬,眼底却无笑意。她早知贾公闾不会坐视她独揽中书大权,却不想他竟在此刻发难。
喜欢重生后我和死对头联手复仇
吴王夜闯宫门,被魏帝斥责,暂囚于承庆殿中。
掀开一侧的白陶熏炉,裴皎然将纸条丢了进去,屈指轻叩着案几。魏帝的举措,她并不奇怪。他在身为父亲的同时,也是这个帝国的掌舵人。张贵妃是慈母不假,但魏帝要考虑的只会更多。他或许会看着多年陪伴上,留吴王一会,但最终依然逃不脱就藩的命运。
裴皎然莞尔道:“既如此,让人好生看着吴王吧。”
吴王要守孝,当然可以,但也仅限于守孝而已。
片刻后,李休璟走了过来,见她还站在窗旁,遂挽过她,目光缱绻。他轻轻揽着她,语调柔和,“快结束了对吧?”
闻言裴皎然唇梢扬起一抹笑意。快结束了吗?不,身在此中,路无尽头。
张贵妃的死并未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在魏帝下诏,对外宣称酒后失足落水而亡的情况下,更是让此事无人议论。
按照魏帝的意思,中书省草拟了诏书,追封张贵妃为懿安皇后。魏帝同时又令太常寺会同礼部一块拟定丧仪等级。经过多方商议,最终决定隆重其仪而不逾制的折衷方案。在补授皇后玺绶和册书,神主祔庙后,以梓宫入殓。
一切事毕,辍朝三日,百官素服赴丧,至太极殿侧殿举哀,魏帝依制服缌麻。
再次见到吴王,是在张贵妃的丧仪上。没有以往的意气风发,如今他满脸胡渣,目光涣散,穿着丧服跪在懿安皇后张氏的棺椁前。平静地接受着每一个朝臣打量的目光。
在这宫城里一个贵妃死的突然,结束的也快。因为在这帝国里还有位皇帝的嫡长子,未来君王在注视着一切,所以丧礼会以最快的速度结束,然后再度启航继续前行。
丧仪结束后,第一日的朝会上,魏帝破天荒地出现在太极殿。魏帝的身形瞧上去虽然有些清瘦,但似乎精神不错。
诸臣按照所司奏事。
六部各自奏事结束后,殿中侍御史高唱一声:“中书令奏禀新令推行事宜。”
裴皎然手持笏板出列,立于殿中。她身姿挺拔如青松,声音清朗:“臣奉旨督察江淮新令推行,现有条陈上禀。”
魏帝微微颔首:“讲。”
“其一,朝廷新令改革在江淮等地已初见成效,无主荒地尽数收归官府,重新分配。但仍有豪强勾结胥吏,隐匿田亩。”她顿了顿,重新开口道:“武侍郎和沈使相已经在处理此事。”
瞥了眼一旁的贾公闾,裴皎然继续道:“三估一事,也推行的颇为顺利。新法大成,指日可待。”
魏帝听罢,微微前倾了身子,手指轻轻摩挲着御案边缘的鎏金纹路。他目光在裴皎然面上停留片刻,又缓缓扫过殿中诸臣,嘴角浮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裴卿所言,朕已知晓。”他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新令推行乃国策,不容懈怠。武侍郎和沈使相既已着手处理,朕便再给他们一月之期,若仍有豪强隐匿田亩、抗拒新令。”他顿了顿,眼神陡然锐利,“便以抗旨论处。”
此言一出,殿中气氛骤然紧绷。
闻言贾公闾抬首扫了眼裴皎然,“陛下此法既在江淮遭受阻拦,是否能稍缓一二。等江淮人人支持此法后,再下令天下州县皆效此法。”
“贾相公此言差矣。”裴皎然不紧不慢地打断,“新令推行已有数月,朝廷屡次宽限,何来操之过急?若再缓一二,只怕某些人反倒以为朝廷软弱可欺。臣以为应当趁势一鼓作气。”
“陛下。”贾公闾举笏拱手道:“陛下,新法虽好,但是江淮百姓多有怨言,称此法过于严苛,恐伤及民生。”
裴皎然眉梢微动,却未立即反驳。她只是安静地站着,仿佛在等待什么。
果然,户部尚书跟着出列,沉声道:“贾相此言差矣。‘三估’之法推行以来,税收已经增三成,商税亦无拖欠。所谓‘商贾怨言’,不过是些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奸商之词。”
魏帝眯了眯眼,淡淡道:“看样子这新令还是惹人不快。”
“陛下,自古改制便是头等难事。”贾公闾神色如常,“一人满意,自有一人不满意。陛下何不如遣御史前往江淮,探寻新令推行情况。”
“太子你以为呢?”魏帝道。
太子转身向魏帝作揖,而后温声道:“反对的总归是部分人,而非众人,不能因为他们的反对,而致使朝廷让步。儿臣以为,新令既已见效,当继续推行下去。若有不服者,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御座上的魏帝眼底闪过一丝锐利的光。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威严:“新令推行顺利,朕心甚慰。”
他的目光扫过殿中群臣,似要看透每个人的心思。
贾公闾站在队列中,面色如常,但袖中的手指却微微收紧了笏板。他侧眸瞥了一眼裴皎然,眼底暗藏审视。
目光在太子和裴皎然之间停留片刻,魏帝忽然低笑一声:“太子所言极是。”他手指轻轻敲了敲御案,沉吟道,“新令既已见效,便不可半途而废。裴卿,此事依旧由你主理,若有阻碍,可直接奏报于朕。”
裴皎然躬身行礼:“臣遵旨。”
朝议过半,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群臣各异的神色。
裴皎然眼角余光一扫,却瞥见贾公闾微微侧首,与身旁的户部尚书低语两句,唇边浮起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她指尖轻轻摩挲着笏板边缘,心中暗忖。贾公闾今日的举措,绝非无的放矢。
果然,待原正则即将宣布散朝时,贾公闾稳步出列,宽袖一展,拱手道:“陛下,臣有本奏。”
魏帝抬了抬手,示意他继续。
贾公闾闻言躬身道:“裴相公奉命主理新令,宵衣旰食,臣等有目共睹。然中书省事务繁重,外省与内省诸事皆需她一人决断,长此以往,恐有力不从心之虞。”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众臣,“中书侍郎一职空缺已久,臣以为,当择贤能者补之,以分裴相公之忧。”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骤然微妙起来。
裴皎然唇角微扬,眼底却无笑意。她早知贾公闾不会坐视她独揽中书大权,却不想他竟在此刻发难。
喜欢重生后我和死对头联手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