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焚笺之后,谁在听风-《孤凤栖凰》

  文渊阁开阁大典后的第三日,林清梧高坐于文察院正堂之上,指尖轻叩桌面,发出富有节奏的“哒哒”声。

  这声音不大,却像鼓点一般,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这位运筹帷幄的摄政文相。

  “影卫何在?”她清冷的声音在大堂内回荡,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属下在!”两名影卫瞬间跪地,身姿挺拔,宛如两柄出鞘的利剑。

  “调取‘影蛇’密档残卷,不得有误。”林清梧的眸光深邃,仿佛能穿透人心。

  “属下遵命!”影卫领命,身形一闪,消失在夜色之中。

  林清梧望着窗外婆娑的树影,心中却并不平静。

  “影蛇”一日不除,她便一日寝食难安。

  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都可能跳出来咬你一口,防不胜防。

  她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毒蛇全部揪出来,然后……斩草除根!

  没过多久,影卫便将“影蛇”密档残卷呈上。

  林清梧接过残卷,仔细翻阅,只见上面记载着一些零星的线索,字迹潦草,墨色也已褪淡,看来是年代久远之物。

  突然,她的目光停留在其中一行小字上——“九阁藏声”。

  “九阁藏声?”林清梧喃喃自语,总感觉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她立刻命人查阅相关资料,很快便得知,“九阁藏声”乃西戎秘传的文官渗透之法,歹毒无比。

  这种方法,就是借修纂典籍之名,在书页夹层以特制墨水抄录密令,唯有特定药水熏蒸方可显现。

  林清梧眼中闪过一道寒光,既然知道了他们的手段,那就别怪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她不动声色,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传令下去,就说本相要校勘先帝遗稿,文渊阁闭阁七日,所有参与修书的翰林、誊录、匠役一律不得离阁。”

  “另外,命影卫伪装成书匠,暗中在每间书室地面撒上极细的‘墨感香粉’——此粉遇隐墨书写会微微泛青。”

  林清梧的命令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心思缜密。

  而另一边,沈砚之也接管了京畿三营。

  他深知京畿重地的重要性,因此上任之后,便立刻开始整肃军备,肃清军纪。

  这京畿三营,看似兵强马壮,实则早已被蛀虫啃食得千疮百孔。

  那些当兵的,一个个油头粉面,哪里还有半点军人的样子?

  要不是看在他们祖上为国捐躯的份上,他早就把他们全部扔到北境去喂狼了!

  沈砚之翻阅着骑兵营的马政账册,眉头越皱越紧。

  这账册做得漏洞百出,一看就是有人在背后搞鬼。

  其中有多笔“草料补损”记录,时间恰与北狄夜袭前夜吻合。

  这让他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有人里应外合,故意给北狄人通风报信。

  他调阅马匹烙印册,发现三批战马被调往边关后“战损”,实则被秘密转卖至漠南商队。

  好家伙,这群人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私自贩卖战马,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要知道,这战马可是骑兵的命根子,没有战马,骑兵就等于没了牙的老虎,根本不堪一击。

  沈砚之心中怒火中烧,但他并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决定暗中调查,将这伙人一网打尽。

  他未声张,反命亲卫假扮马贩,携重金赴边市“购马”,并放出风声:“镇国公府缺骑,愿出高价收良驹。”

  这招叫做“抛砖引玉”,他就是要引蛇出洞,看看究竟是谁在背后搞鬼。

  果然,当夜便有小吏模样的人潜入营地马厩,欲在马鞍下塞密信。

  伏兵突起,擒获此人,搜出一枚刻有“九”字的铜钉——正是“九阁藏声”联络暗记。

  看来,这京畿三营也与“九阁藏声”脱不了干系。

  沈砚之眼中寒光一闪,他倒要看看,这“九阁藏声”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夜深了,文渊阁内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更夫的打更声,打破了这宁静的氛围。

  林清梧身着一袭素色长裙,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文渊阁偏殿。

  她借巡视之名,查看香粉痕迹。

  这“墨感香粉”极为细微,肉眼难以辨认,只有在隐墨书写后才会微微泛青。

  她一间一间地巡视,仔细观察着地面上的每一处角落,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终于,在第三书库南角,她发现地面有三处微青指印。

  这指印很淡,若不是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发现。

  林清梧顺着指印的痕迹推演,最终指向一名老校书郎的值房。

  这老校书郎名叫张之洞,是文渊阁的老人了,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谁能想到他竟然是“九阁藏声”的人呢?

  林清梧心中冷笑,看来这“九阁藏声”的渗透能力还真是不容小觑啊!

  她命影卫将其近日所校《礼记集注》尽数收缴,用“影墨笺”轻覆纸面——笺纸忽震,一页“月令篇”中浮现出淡红字迹:“风起南库,火焚玉阶。”

  “风起南库,火焚玉阶?你们还想烧一次?”林清梧的语气冰冷,带着一丝嘲讽。

  当年,影蛇就是用一把大火,烧毁了林家的藏书楼,夺走了林家的气运。

  如今,他们又想故伎重演,简直是痴心妄想!

  林清梧随即命人将该书生调至“文察院”任誊录,实则置于严密监控之下。

  她要让这老家伙知道,什么叫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与此同时,沈砚之也在紧锣密鼓地审讯着马厩密探。

  这密探也是个硬骨头,无论沈砚之怎么威逼利诱,他都始终不肯开口。

  不过,沈砚之也不是吃素的,他自有办法撬开他的嘴。

  他先是让人把他吊起来,用鞭子抽打,让他尝尽了皮肉之苦。

  然后,又让人给他灌辣椒水,让他体验了一下什么叫做“生不如死”。

  最后,他还让人在他耳边不停地念叨着他家人的名字,让他精神崩溃。

  在沈砚之的轮番折磨下,这密探终于扛不住了,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说了出来。

  他交代,他背后联络人乃兵部一名主事,专司军械转运。

  这兵部主事名叫李全,平时为人圆滑,八面玲珑,谁能想到他竟然是“九阁藏声”的人呢?

  沈砚之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更加警惕。

  看来,这“九阁藏声”在朝中的势力,比他想象的还要强大。

  他故意放密探逃出,命影卫尾随,果然见其潜入城西一处废弃武库。

  这武库地处偏僻,荒草丛生,平时很少有人来,是个藏污纳垢的好地方。

  沈砚之没有立刻围捕,反令“烽火令”旧部扮作北狄密使,在库外留下半封伪造密信:“南库火起,速接‘九’字令。”

  这招叫做“引君入瓮”,他就是要看看,这李全究竟会如何行动。

  次日清晨,那名主事果然亲至武库,欲取信时被当场擒获。

  这李全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一旦落入沈砚之的手中,必死无疑,因此拼命挣扎,想要逃脱。

  然而,他哪里是沈砚之的对手?

  还没等他跑出几步,就被沈砚之一脚踹倒在地,然后五花大绑地捆了起来。

  审讯中,他供出“九阁藏声”最后一环:有人将在《文道大典》刊印当日,于御览本中夹入煽动“废文崇武”的伪诏,意图动摇文相权威。

  沈砚之听闻此言,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好家伙,这“九阁藏声”的计划还真是周密啊!

  他们不仅要渗透朝廷,还要颠覆文相的地位,简直是狼子野心!

  “《文道大典》?御览本?废文崇武?”沈砚之的眉头紧锁,他必须尽快将此事告知林清梧,绝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就在这时,一名影卫疾步走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沈砚之听完,脸色骤变,沉声道:“知道了,下去吧。”

  他抬起头,望向文渊阁的方向,眼神中充满了担忧,喃喃自语道:“看来,要出大事了……”### 第442章 焚笺之后,谁在听风(续二)

  就在沈砚之忧心忡忡之际,林清梧也接到了来自文察院的密报。

  “大人,文渊阁所有刊印渠道已按您的吩咐封锁完毕,但……”影卫的声音带着一丝犹豫。

  “但什么?有话直说!”林清梧最讨厌的就是吞吞吐吐,有事儿不能一口气说完,跟挤牙膏似的。

  “但在御览本装订时,我们故意留下的‘疏漏’,恐怕会引起对方的警觉。”影卫小心翼翼地说道。

  林清梧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警觉?就是要让他们警觉!不然,怎么能把他们这条大鱼给钓出来呢?”

  她要的就是这种“欲盖弥彰”的效果,让对方觉得有机可乘,从而露出破绽。

  “记住,将‘九阁藏声’的密写页替换为一张空白笺纸,务必确保万无一失。”林清梧再次叮嘱道。

  “属下明白!”影卫领命而去。

  这张看似普通的空白笺纸,实则暗藏玄机。

  它早已被“影墨笺”血气浸染,一旦有人以药水显形,便会触发气血共鸣,反向暴露书写者的身份。

  这招叫做“以血为媒”,林清梧要用自己的血,来照出那些隐藏在暗处的魑魅魍魉。

  当夜,林清梧立于文渊阁高耸的飞檐之下,夜风拂过她的衣袂,发出猎猎的声响。

  她凝望着中庭那一盏孤零零的灯火,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些正在暗中蠢蠢欲动的阴谋家。

  “你们想借书杀人……可曾想过,书,也能照魂?”她轻声低语,声音虽轻,却带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仿佛能震慑住一切邪恶。

  与此同时,在京城郊外的大营中,沈砚之也点燃了一堆篝火。

  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也映照着他手中那枚刻有“九”字的铜钉。

  “这一局,是你们先动的手。”他低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

  他要让那些幕后黑手知道,敢动他沈砚之的人,绝不会有好下场!

  篝火越烧越旺,火光冲天,仿佛要将整个黑夜都点亮。

  而沈砚之的眼神,也如同这火焰一般,充满了战斗的欲望。

  他将铜钉握在手中,仿佛握住了整个天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