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胜微微颔首,郭靖所述虽无蒙古详尽计划,但勾勒出的轮廓已足够惊心。
他目光扫过殿下肃立的几位重臣,沉声道:
“吕芳。”
一直静侍在侧,如影子般悄无声息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立刻上前一步,躬身应道:
“臣在。”
“传朕旨意,即刻召内阁和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速至无逸殿议事。”
“臣遵旨。”
吕芳声音尖细却沉稳,没有丝毫拖沓,立刻转身,对殿外侍立的小太监们低声而迅速地吩咐下去。
一道道命令如同水波般荡开,脚步声和低语声在宫墙间快速传递。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沉重的脚步声便在殿外响起。
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成员率先赶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凝重之色。
随后,武将们龙行虎步而至,眉宇间带着战场磨砺出的煞气。
文官武将,迅速按品阶班次站定,将原本空旷的无逸殿站得满满当当。
朱胜没有让众人过多猜测,直接开口,声音清晰地传遍大殿:
“诸卿平身。事态紧急,虚礼就免了。”
“郭靖,将你方才所言,再与诸卿详细分说一遍。”
“是,陛下。”
郭靖抱拳。
他再次用沉稳而清晰的语言,将自己所知、所见、所推断的一切,条分缕析地陈述出来。
待郭靖说完,殿内陷入了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诸卿。”
朱胜的声音打破了沉寂,沉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郭靖所言,想必诸位都已听清。
蒙古铁木真野心勃勃,欲倾国之兵南下,其锋锐首指我大明。
值此危局,朕想听听诸卿之见。
有何看法,尽可直言。”
话音落下,殿内短暂的安静便被一声沉稳的步伐打破。
只见兵部尚书戚继光越众而出,身姿挺拔如松,抱拳行礼:
“陛下,臣有拙见。”
“讲。”
朱胜微微颔首。
“陛下,
根据郭靖提供的讯息,结合近年边关谍报及对蒙古用兵的习惯,
铁木真若是多路并进,有三处,不可不防。”
“其一,辽地!”
他语气笃定:
“辽国自昔年被金国重创,险些灭国后,国力至今未曾完全恢复。
蒙古不知辽国已暗附大明,必遣一支偏师,甚至主力之一部,由此叩关。
若破辽,便可从辽地攻我大明一个出其不意。”
“其二,原金国故地——即现今我大明金州。”
戚继光目光扫过众人,分析道:
“金州新附不久,虽经大力整顿,然根基犹未完全稳固,且地处平原,利于蒙古铁骑驰骋。
此路,必是硬仗、恶仗之所!”
“其三,便是正面对撼我大明国本之路。
铁木真绝不会放过九边重镇。
九大重镇,万里边墙,必将面对蒙古大军主力!”
戚继光刚刚说完,殿内诸臣尚在消化这三条可能的主攻路线与严峻形势,一位身着绯袍、气质雍容沉静的大臣便缓步出列。
正是内阁重臣谢安。
他并未直接反驳戚继光,而是先向御座上的朱胜躬身一礼。
随后目光扫过戚继光与郭靖,声音清朗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审慎:
“陛下,戚尚书所言三路,确为蒙古南下的兵家要冲,臣深以为然。
如何备战御敌于此三处,亦是重中之重。”
他话锋微微一转,语气加重了几分:
“大明之所虑,不仅在于蒙古明面上的百万铁骑,更在于其可能之‘合纵连横’。”
“哦?谢卿有何见解?”
朱胜目光微凝,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陛下,诸位同僚,莫要忘了,在我大明金州之侧,卧榻之旁,尚有另一猛禽——清国。”
他环视众人,缓缓道出最大的担忧:
“昔日,蒙古与女真诸部并非没有纷争,甚至多有仇怨。
然,利益之下,仇怨并非不可化解。”
“联盟蒙古,共击大明,瓜分疆土财物……清国能否抗拒此诱惑?”
“若清国点头,则金州辽东防线,便将瞬间面临蒙古与清国两大强敌的夹击!”
“届时,戚尚书所言金州一路,压力何止倍增?”
谢安的声音回荡在殿中,如同在原本就阴云密布的天空中,又重重地加上了一层更浓重的阴影。
“故而,臣恳请陛下与诸公,筹划北疆防御之时,万不可将清国视为壁上观者,必须将其可能倒向蒙古、趁火打劫的最坏情况,考量在内。”
谢安这番话,无疑是将原本就极端复杂的局面,推向了一个更加险恶、更加令人心悸的境地。
朱胜端坐于御座之上,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扶手,目光深邃。
“谢卿所虑,甚为深远。漠北之狼若与辽东之虎合流,确是我大明心腹大患。”
“陛下。”
张居正的声音清晰而冷静。
“谢安所言,绝非危言耸听。
两面作战,乃兵家大忌。
若蒙古与清国果真联手,我大明北疆万里防线,处处烽火,纵有百万雄兵,亦难免左支右绌。
故此,臣以为,当有所取舍。”
“臣之浅见,辽地……或可暂弃。”
此言一出,殿内微微骚动。
弃土之言,非同小可。
哪怕辽地还未完全到手。
张居正不待他人质疑,便迅速陈述理由:
“陛下明鉴。
辽国虽名义上附我大明,然其国势衰微已久,兵备废弛,民心涣散,实难倚为屏障。
而我军前往辽地的马芳,虽勇猛有余,然其才具,比之蒙古‘四獒’恐犹有不及。
以疲弱之辽军,佐以非‘四獒’之敌的将领,若遇蒙古帝国之主力,胜算渺茫。
若强行固守,非但辽地必失,更会徒耗我大明之兵,此诚得不偿失。
不若主动后撤,坚壁清野,将兵力集中于金州与九边,方是稳妥之道。”
殿内不少大臣闻言,皆面露思索,甚至微微颔首,觉得首辅所言虽无奈,却不失为老成谋国之策。
戚继光等人虽有所意动,但却似是顾及张居正之身份,权衡之下,终是沉默。
而朱胜心中却不由得微微一叹。
“难道,真的要放弃这快到嘴的辽地吗?”
“到嘴的鸭子啊!”
“未战先怯,当真行吗?”
“看来戚继光他们应该还有想法。”
“可都想着得罪张居正不太好吧。”
“戚继光的圆滑性格的确是有利有弊呀。”
他目光扫过殿下肃立的几位重臣,沉声道:
“吕芳。”
一直静侍在侧,如影子般悄无声息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立刻上前一步,躬身应道:
“臣在。”
“传朕旨意,即刻召内阁和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速至无逸殿议事。”
“臣遵旨。”
吕芳声音尖细却沉稳,没有丝毫拖沓,立刻转身,对殿外侍立的小太监们低声而迅速地吩咐下去。
一道道命令如同水波般荡开,脚步声和低语声在宫墙间快速传递。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沉重的脚步声便在殿外响起。
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成员率先赶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凝重之色。
随后,武将们龙行虎步而至,眉宇间带着战场磨砺出的煞气。
文官武将,迅速按品阶班次站定,将原本空旷的无逸殿站得满满当当。
朱胜没有让众人过多猜测,直接开口,声音清晰地传遍大殿:
“诸卿平身。事态紧急,虚礼就免了。”
“郭靖,将你方才所言,再与诸卿详细分说一遍。”
“是,陛下。”
郭靖抱拳。
他再次用沉稳而清晰的语言,将自己所知、所见、所推断的一切,条分缕析地陈述出来。
待郭靖说完,殿内陷入了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诸卿。”
朱胜的声音打破了沉寂,沉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郭靖所言,想必诸位都已听清。
蒙古铁木真野心勃勃,欲倾国之兵南下,其锋锐首指我大明。
值此危局,朕想听听诸卿之见。
有何看法,尽可直言。”
话音落下,殿内短暂的安静便被一声沉稳的步伐打破。
只见兵部尚书戚继光越众而出,身姿挺拔如松,抱拳行礼:
“陛下,臣有拙见。”
“讲。”
朱胜微微颔首。
“陛下,
根据郭靖提供的讯息,结合近年边关谍报及对蒙古用兵的习惯,
铁木真若是多路并进,有三处,不可不防。”
“其一,辽地!”
他语气笃定:
“辽国自昔年被金国重创,险些灭国后,国力至今未曾完全恢复。
蒙古不知辽国已暗附大明,必遣一支偏师,甚至主力之一部,由此叩关。
若破辽,便可从辽地攻我大明一个出其不意。”
“其二,原金国故地——即现今我大明金州。”
戚继光目光扫过众人,分析道:
“金州新附不久,虽经大力整顿,然根基犹未完全稳固,且地处平原,利于蒙古铁骑驰骋。
此路,必是硬仗、恶仗之所!”
“其三,便是正面对撼我大明国本之路。
铁木真绝不会放过九边重镇。
九大重镇,万里边墙,必将面对蒙古大军主力!”
戚继光刚刚说完,殿内诸臣尚在消化这三条可能的主攻路线与严峻形势,一位身着绯袍、气质雍容沉静的大臣便缓步出列。
正是内阁重臣谢安。
他并未直接反驳戚继光,而是先向御座上的朱胜躬身一礼。
随后目光扫过戚继光与郭靖,声音清朗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审慎:
“陛下,戚尚书所言三路,确为蒙古南下的兵家要冲,臣深以为然。
如何备战御敌于此三处,亦是重中之重。”
他话锋微微一转,语气加重了几分:
“大明之所虑,不仅在于蒙古明面上的百万铁骑,更在于其可能之‘合纵连横’。”
“哦?谢卿有何见解?”
朱胜目光微凝,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陛下,诸位同僚,莫要忘了,在我大明金州之侧,卧榻之旁,尚有另一猛禽——清国。”
他环视众人,缓缓道出最大的担忧:
“昔日,蒙古与女真诸部并非没有纷争,甚至多有仇怨。
然,利益之下,仇怨并非不可化解。”
“联盟蒙古,共击大明,瓜分疆土财物……清国能否抗拒此诱惑?”
“若清国点头,则金州辽东防线,便将瞬间面临蒙古与清国两大强敌的夹击!”
“届时,戚尚书所言金州一路,压力何止倍增?”
谢安的声音回荡在殿中,如同在原本就阴云密布的天空中,又重重地加上了一层更浓重的阴影。
“故而,臣恳请陛下与诸公,筹划北疆防御之时,万不可将清国视为壁上观者,必须将其可能倒向蒙古、趁火打劫的最坏情况,考量在内。”
谢安这番话,无疑是将原本就极端复杂的局面,推向了一个更加险恶、更加令人心悸的境地。
朱胜端坐于御座之上,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扶手,目光深邃。
“谢卿所虑,甚为深远。漠北之狼若与辽东之虎合流,确是我大明心腹大患。”
“陛下。”
张居正的声音清晰而冷静。
“谢安所言,绝非危言耸听。
两面作战,乃兵家大忌。
若蒙古与清国果真联手,我大明北疆万里防线,处处烽火,纵有百万雄兵,亦难免左支右绌。
故此,臣以为,当有所取舍。”
“臣之浅见,辽地……或可暂弃。”
此言一出,殿内微微骚动。
弃土之言,非同小可。
哪怕辽地还未完全到手。
张居正不待他人质疑,便迅速陈述理由:
“陛下明鉴。
辽国虽名义上附我大明,然其国势衰微已久,兵备废弛,民心涣散,实难倚为屏障。
而我军前往辽地的马芳,虽勇猛有余,然其才具,比之蒙古‘四獒’恐犹有不及。
以疲弱之辽军,佐以非‘四獒’之敌的将领,若遇蒙古帝国之主力,胜算渺茫。
若强行固守,非但辽地必失,更会徒耗我大明之兵,此诚得不偿失。
不若主动后撤,坚壁清野,将兵力集中于金州与九边,方是稳妥之道。”
殿内不少大臣闻言,皆面露思索,甚至微微颔首,觉得首辅所言虽无奈,却不失为老成谋国之策。
戚继光等人虽有所意动,但却似是顾及张居正之身份,权衡之下,终是沉默。
而朱胜心中却不由得微微一叹。
“难道,真的要放弃这快到嘴的辽地吗?”
“到嘴的鸭子啊!”
“未战先怯,当真行吗?”
“看来戚继光他们应该还有想法。”
“可都想着得罪张居正不太好吧。”
“戚继光的圆滑性格的确是有利有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