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胜端坐于御座之上,指尖无意识地轻叩着紫檀木扶手,发出规律的细微声响,打破了殿内因郭靖话语而带来的沉重寂静。
鎏金蟠龙烛台上的火焰似乎也被这凝重的气氛所压,跳动得有些滞涩。
他目光深邃,如古井无波,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郭靖,你所言之事,关乎国运,朕已知晓。
朕再问你,铁木真此番南下,其具体方略为何?
兵力几何,主攻方向在何处,你可知晓?”
郭靖闻言,坚毅的面容上掠过一丝凝重,他摇了摇头,沉声道:
“回陛下,郭靖逃离蒙古之时,大汗……铁木真虽已决意南征。
但具体作战方略乃最高机密,郭靖因屡次谏阻南侵,早已被排斥于决策圈外,故未能得知详尽计划。”
他稍作停顿,虎目微眯,似乎在回忆那草原上紧张肃杀的氛围:
“然则,郭靖所能确信者,唯有三点。”
“其一,此番南征,绝非以往小规模的劫掠扰边,而是铁木真欲毕其功于一役,意在鲸吞中原。
他将亲统蒙古本部精骑,并集结诸王联军——据我观察,其兵力恐不下百万之众,且皆是能征惯战之师。
西域花剌子模已平,草原各部臣服,后方无忧,他可倾举国之兵东向。”
“其二,因其前数次与大明交锋未能占得便宜,反损兵折将,铁木真视此为奇耻大辱。
故其兵锋首要所指,必是我大明、
他欲先破强明,以震天下,再图其他。
此乃攻心之计,破大明则天下胆寒。”
说到此处,郭靖脸上闪过一丝复杂之色,语气变得更加沉重:
“郭靖逃离后,曾心存侥幸,转道前往临安,希冀能说动宋廷,唇亡齿寒,当与大明同进同退,共御强虏。
然……宋廷君臣苟安已久,只道长江天堑足以自守,蒙古意在大明,与其无涉,竟断然拒绝。
甚至有人讥讽郭靖危言耸听,别有用心,欲引战火南烧。”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几分无奈与愤懑:
“郭靖一路南来,穿越诸国,亦听闻其他消息。
西方大秦,闭关自守,无意东顾;
东方大唐,自安史乱后,元气至今未复,难以伸出有力援手;
北方大汉,前时刚与大明有些许摩擦,关系微妙,恐难指望其倾力来助;
……郭靖更听闻,铁木真已遣使携重金厚礼,游说各方,意图孤立大明。”
他抬起头,目光坦诚而忧虑地看着朱胜,一字一句道:
“陛下,综合各方情报。
郭靖恐推断……此番蒙古铁骑南下,大明很可能需独力面对这滔天洪峰。
此乃自大明立国以来,前所未有之危局。”
郭靖这番话,如同层层加码的重锤,让殿内的气氛愈发凝滞。
戚继光眉头紧锁,手指下意识地摩挲袍服上的纹路;
司马懿眼神闪烁,脑中急速计算着各方势力的权衡与变数;
诸葛亮轻摇羽扇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目光投向殿外北方天际,仿佛已见烽烟;
然而,御座之上的朱胜,在听完这几乎令人窒息的分析后,却只是将叩击扶手的手指蓦然一停。
“果然,是要举世皆敌了。”
“不过还好,起码只是袖手旁观,不是组成大明包围圈。”
“只要大明战场上顶住蒙古铁骑,那些看戏的肯定也不敢当出头鸟。”
想到这里,朱胜淡淡一笑。
随即挥了挥手,姿态从容,仿佛驱散的只是一片微不足道的阴霾。
“无妨。”
两个字,清晰有力,掷地有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
“纵然是独力面对,那又如何?”
朱胜的声音依旧平稳,却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与睥睨山河的帝王气魄:
“我大明立国至今,栉风沐雨,何曾惧过挑战?
近年来整饬武备,革新内政,练新军,固边墙,广积粮,造火器,所为便是今日。
朕,对如今的大明军民的忠勇,对戚卿等将士的韬略,对诸葛先生等贤臣的智慧,有十足信心。
他要战,那便战!
朕正要看看,是他蒙古的铁蹄硬,还是我大明的江山牢。
当年俺答汗万余铁骑便可包围京城的事情,绝不会再发生。
蒙古帝国是初兴帝国,处于巅峰,我大明难道不是鼎盛之帝国吗?”
朱胜的语气斩钉截铁,那股凛然无畏的气概瞬间冲淡了弥漫的忧虑,让殿内众人精神为之一振。
戚继光见状,心中一定,身为兵部尚书,他立刻抓住关键,再次向郭靖追问:
“郭将军,即便不知具体方略,
以你对蒙古军制和铁木真用兵习惯的了解,对其可能采取的进军路线、常用战法,总有些推断?
此外,蒙古军力究竟强至何种地步?
其军中高手,除你方才所言哲别等‘四獒’,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人物?
粮秣后勤如何维系?
这些至关重要!”
郭靖对戚继光这位大明第一名将十分敬重,他抱拳一礼,认真思索片刻,答道:
“戚将军明鉴。
具体路线难测,铁木真用兵,向来虚实结合,诡诈莫测。
大概率仍会多路并进,其极善长途迂回、大纵深包抄、诈败设伏,且极其注重侦缉与情报,往往能攻敌不备。”
谈到蒙古军力,郭靖的神色变得无比严肃,甚至带着一丝深深的忌惮:
“至于蒙古主力之强……非亲身经历难以想象。
郭靖在蒙古军中多年,虽被称为‘东天将军’,但亦深知,军中胜过我的,何止一掌之数。
如今的蒙古帝国正如日中天,其军队绝非寻常军队可比。”
“他们自幼生长马背,骑射精绝,来去如风,忍耐力极强,可连续数日驰骋,食酪饮雪而战力不减。
军纪更是严酷无比,令行禁止,如臂使指。
作战时悍不畏死,劫掠时凶狠残暴,以战养战,以俘充军。
其兵力总数或许并非无穷无尽,但其核心主力之战斗力,绝对堪称天下骁锐,远超昔日金国铁浮屠、西夏铁鹞子。”
他特别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殿内每一位重臣:
“郭靖能肯定的一点是,蒙古军中,高手如云,绝非仅有‘四獒’。
‘四獒’者,哲别、者勒蔑、速不台、忽必来,皆是有万夫不当之勇、能统帅万军的沙场武神,箭术通神,骑战无双,冲锋陷阵,无人能及。
当年我们也曾共处战场,他们四人,皆已达到了武神的境界。
此外,西域、吐蕃乃至金国降服之高手,以及原金国北地武林败类,亦有不少被其网罗麾下,其实力之深,深不可测。
其中名气最大的,便是魔门了。”
郭靖的最后几句话,让刚刚因朱胜的豪言而稍缓的气氛,再次变得凝重起来。
一个国力军力正处于巅峰、拥有无数沙场宿将和武神级别高手、战术灵活狡诈、并且由一代天骄铁木真亲自统帅的蒙古帝国……
殿内众人,都清晰地意识到,一场关乎国运、前所未有的风暴,正在北方草原的深处酝酿,其雷霆万钧之势,即将席卷而来,考验着这个帝国的每一寸筋骨。
鎏金蟠龙烛台上的火焰似乎也被这凝重的气氛所压,跳动得有些滞涩。
他目光深邃,如古井无波,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郭靖,你所言之事,关乎国运,朕已知晓。
朕再问你,铁木真此番南下,其具体方略为何?
兵力几何,主攻方向在何处,你可知晓?”
郭靖闻言,坚毅的面容上掠过一丝凝重,他摇了摇头,沉声道:
“回陛下,郭靖逃离蒙古之时,大汗……铁木真虽已决意南征。
但具体作战方略乃最高机密,郭靖因屡次谏阻南侵,早已被排斥于决策圈外,故未能得知详尽计划。”
他稍作停顿,虎目微眯,似乎在回忆那草原上紧张肃杀的氛围:
“然则,郭靖所能确信者,唯有三点。”
“其一,此番南征,绝非以往小规模的劫掠扰边,而是铁木真欲毕其功于一役,意在鲸吞中原。
他将亲统蒙古本部精骑,并集结诸王联军——据我观察,其兵力恐不下百万之众,且皆是能征惯战之师。
西域花剌子模已平,草原各部臣服,后方无忧,他可倾举国之兵东向。”
“其二,因其前数次与大明交锋未能占得便宜,反损兵折将,铁木真视此为奇耻大辱。
故其兵锋首要所指,必是我大明、
他欲先破强明,以震天下,再图其他。
此乃攻心之计,破大明则天下胆寒。”
说到此处,郭靖脸上闪过一丝复杂之色,语气变得更加沉重:
“郭靖逃离后,曾心存侥幸,转道前往临安,希冀能说动宋廷,唇亡齿寒,当与大明同进同退,共御强虏。
然……宋廷君臣苟安已久,只道长江天堑足以自守,蒙古意在大明,与其无涉,竟断然拒绝。
甚至有人讥讽郭靖危言耸听,别有用心,欲引战火南烧。”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几分无奈与愤懑:
“郭靖一路南来,穿越诸国,亦听闻其他消息。
西方大秦,闭关自守,无意东顾;
东方大唐,自安史乱后,元气至今未复,难以伸出有力援手;
北方大汉,前时刚与大明有些许摩擦,关系微妙,恐难指望其倾力来助;
……郭靖更听闻,铁木真已遣使携重金厚礼,游说各方,意图孤立大明。”
他抬起头,目光坦诚而忧虑地看着朱胜,一字一句道:
“陛下,综合各方情报。
郭靖恐推断……此番蒙古铁骑南下,大明很可能需独力面对这滔天洪峰。
此乃自大明立国以来,前所未有之危局。”
郭靖这番话,如同层层加码的重锤,让殿内的气氛愈发凝滞。
戚继光眉头紧锁,手指下意识地摩挲袍服上的纹路;
司马懿眼神闪烁,脑中急速计算着各方势力的权衡与变数;
诸葛亮轻摇羽扇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目光投向殿外北方天际,仿佛已见烽烟;
然而,御座之上的朱胜,在听完这几乎令人窒息的分析后,却只是将叩击扶手的手指蓦然一停。
“果然,是要举世皆敌了。”
“不过还好,起码只是袖手旁观,不是组成大明包围圈。”
“只要大明战场上顶住蒙古铁骑,那些看戏的肯定也不敢当出头鸟。”
想到这里,朱胜淡淡一笑。
随即挥了挥手,姿态从容,仿佛驱散的只是一片微不足道的阴霾。
“无妨。”
两个字,清晰有力,掷地有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
“纵然是独力面对,那又如何?”
朱胜的声音依旧平稳,却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与睥睨山河的帝王气魄:
“我大明立国至今,栉风沐雨,何曾惧过挑战?
近年来整饬武备,革新内政,练新军,固边墙,广积粮,造火器,所为便是今日。
朕,对如今的大明军民的忠勇,对戚卿等将士的韬略,对诸葛先生等贤臣的智慧,有十足信心。
他要战,那便战!
朕正要看看,是他蒙古的铁蹄硬,还是我大明的江山牢。
当年俺答汗万余铁骑便可包围京城的事情,绝不会再发生。
蒙古帝国是初兴帝国,处于巅峰,我大明难道不是鼎盛之帝国吗?”
朱胜的语气斩钉截铁,那股凛然无畏的气概瞬间冲淡了弥漫的忧虑,让殿内众人精神为之一振。
戚继光见状,心中一定,身为兵部尚书,他立刻抓住关键,再次向郭靖追问:
“郭将军,即便不知具体方略,
以你对蒙古军制和铁木真用兵习惯的了解,对其可能采取的进军路线、常用战法,总有些推断?
此外,蒙古军力究竟强至何种地步?
其军中高手,除你方才所言哲别等‘四獒’,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人物?
粮秣后勤如何维系?
这些至关重要!”
郭靖对戚继光这位大明第一名将十分敬重,他抱拳一礼,认真思索片刻,答道:
“戚将军明鉴。
具体路线难测,铁木真用兵,向来虚实结合,诡诈莫测。
大概率仍会多路并进,其极善长途迂回、大纵深包抄、诈败设伏,且极其注重侦缉与情报,往往能攻敌不备。”
谈到蒙古军力,郭靖的神色变得无比严肃,甚至带着一丝深深的忌惮:
“至于蒙古主力之强……非亲身经历难以想象。
郭靖在蒙古军中多年,虽被称为‘东天将军’,但亦深知,军中胜过我的,何止一掌之数。
如今的蒙古帝国正如日中天,其军队绝非寻常军队可比。”
“他们自幼生长马背,骑射精绝,来去如风,忍耐力极强,可连续数日驰骋,食酪饮雪而战力不减。
军纪更是严酷无比,令行禁止,如臂使指。
作战时悍不畏死,劫掠时凶狠残暴,以战养战,以俘充军。
其兵力总数或许并非无穷无尽,但其核心主力之战斗力,绝对堪称天下骁锐,远超昔日金国铁浮屠、西夏铁鹞子。”
他特别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殿内每一位重臣:
“郭靖能肯定的一点是,蒙古军中,高手如云,绝非仅有‘四獒’。
‘四獒’者,哲别、者勒蔑、速不台、忽必来,皆是有万夫不当之勇、能统帅万军的沙场武神,箭术通神,骑战无双,冲锋陷阵,无人能及。
当年我们也曾共处战场,他们四人,皆已达到了武神的境界。
此外,西域、吐蕃乃至金国降服之高手,以及原金国北地武林败类,亦有不少被其网罗麾下,其实力之深,深不可测。
其中名气最大的,便是魔门了。”
郭靖的最后几句话,让刚刚因朱胜的豪言而稍缓的气氛,再次变得凝重起来。
一个国力军力正处于巅峰、拥有无数沙场宿将和武神级别高手、战术灵活狡诈、并且由一代天骄铁木真亲自统帅的蒙古帝国……
殿内众人,都清晰地意识到,一场关乎国运、前所未有的风暴,正在北方草原的深处酝酿,其雷霆万钧之势,即将席卷而来,考验着这个帝国的每一寸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