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孝是给未过门的媳妇。由家人用托盘一个,上边放一块白布,用红绒线打上十字衬上红线托,送到女方,是一种象征性的孝服。而女方由家人接受,挑开红线,拿去白布,接着放赏钱。如果这些女方在丧家出殡前送上挽帐等奠礼,则丧家要给女方回送一桌上席。
“丧家孝服,分南礼北礼式,不外是粗白布孝袍,带扎肚子。有的在帽子两旁钉一老钱缀上麻,其他人戴直帽。入殓时孝子的麻要剪掉一寸多长,名曰‘请麻’,放在棺内。再有用白布封鞋,后跟钉一块红布,其意是为后辈人‘留福’。”
“看来这丧葬程序,还多着呢!”王二哥感慨地说。
“嗯。”东哥继续说,“做完这些,接着又进行以下程序。”
“转咒,当死者停放妥当,请几个和尚在四周转行念经,以示超度亡魂。
“迎材,棺材入宅时,请一位‘全人’老太太,拿着一升高粱和一条红布裤子,棺材到门口,将两物放入空棺内,高喊‘迎财’。同时孝妇们也哭喊‘爹(妈)迎财呀!’
“入殓,先由阴阳先生看好时辰,请吹鼓手奏大乐。院内摆有旗、锣、伞、扇,一时锣声齐鸣,孝男抱尸头部,孝女抱尸脚部,忤作用五尺长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内。用红包(毛头纸包大草纸)掖紧四周,放随葬晶。再用新棉花盖在脸的四周,叫做‘开脸’。再由忤作用银针蘸盆内清水,在脸上虚划一下,名曰‘开光’。再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脸。孝子、女站在棺两旁看着。一切停当请家属过目有无不妥之处,向遗体告别。后由忤作放‘子盖’,漆封口,后将大盖封盖。众人举哀大哭,此时将佐钱纸摘下,放入纸人或纸牛肚内烧掉。入殓后开始早晚在灵前供饭。天亮时烧鸡鸣纸,晚黑时烧黄昏纸各一次。在供饭时孝妇等均要哭一阵。在人死后将其所枕的枕头先拆开一小口放在棺材下边,待出殡时将其内之物倒出烧掉,枕皮扔去,这叫‘倒枕头’。
“烧包,用白纸叠好剪成网状袋,其中装入金银纸锞子,口上插红纸石榴花一朵,每七天烧一次,一七烧一个,二七烧两个,以此类推,直到七七为止。接三,死后第二天晚上唪经,到子夜后送三。念经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门外(或前院)高台念经,将各样纸活在空地烧掉。与此同时在大门外台后放草席,所有孝子及家属、亲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举是指死人在望乡台上最后一次看望家中人)。念经的念到一个阶段,家人就大哭一场。接着是‘放焰口’。和尚念经,当念到死者名字家人举衣。和尚大座扔小馒头,有的其中夹着铜钱。
“唪经,一般是棺灵在家中停放时间最少三到五七35天,最多七七49天。并非天天念经,都是一七一个经。念经也很复杂。这一天庙里先派来送经箱的,事先布置,在棚内摆几张桌子,挂红缎绣花围,桌子放佛像镜框、香炉、蜡扦、各种法器(乐器)。桌前附近挂红缎绣花‘欢门’。棚内四壁挂十帧‘水陆’,上画十殿阎君。在门外幡杆上挂一布幡。开始是和尚便装(普通和尚服)坐下念一通,和尚念的一般是金刚经,到下午他们穿上绣花道袍(俗称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烧门纸,黄昏时和尚在前,由茶房托一方盘,内放‘疏’引路,后面是一些纸活,再后面是带孝的亲戚,最后是本宅人和孝子。这些人排成一列,行经规定的道路,然后到一空地,茶房将托盘交给孝子烧纸活。
“放焰口,首先传灯,先在灵台下到经台装两条连贯的铁丝,上安滑轮。灵前放一木仙鹤,其上有一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托一木盘,可放三盏灯光。前后用白绳拉动,灯光是用黄白色绵纸叠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灯芯(或小蜡烛)。灯花的数目和死人的岁数成正比,每个灯花在绳上行走约二三分钟,速度不能快。孝子一直在灵前跪着。然后渡桥,这是从灵前的绳上‘跑幡’。三是十王座,就是先在院内用桌子搭一大经台,约四张桌子码起来拼凑成台,共四层,有四米来高。念经和尚着法衣。四层高处正中坐‘大座’,手拿手铃,头戴五佛冠,两边和尚吹打法器。如法鼓、钹、锣、磬、钟、木鱼、管、笙、笛等,而最下层坐穿黄衣红袈裟的‘长老’。孝子跪听念经,其意义是超度。
“家祭,头道经后,正午家祭,孝子向灵前行三献礼。
“开吊,家祭礼成,接待前来吊唁亲友,门外吹鼓手一有客进门,他们就吹一阵,通知宅内。灵台上两边跪着孝子,台中铺着红毡拜垫。客人一上台行礼,台下细乐班开始吹奏,台下有家属专等谢客,来客下台,旁边茶房打钟,细乐停止,由知客献绢花一朵挂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散帖,帖为深灰色或土黄色的折卷,外页印‘讣文’二字,内容文字为:
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
显考讳xxx(妣x母x氏)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距生于x年x月x日xx岁,不孝男侍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哀此。讣闻 谨择于x月x日禅经接三
x月x日首七 经送库
x月x日辰刻发引
孤(哀)子泣血稽颡(父死称孤子、母死称哀子)
族繁不及备载
“出殓前后,一是送路,整个程序进行到设宴、送路已接近出殡前夕。设宴就是招待客人。送路是在晚饭后,前导旗锣伞扇死者官衔板,随之吹鼓手和尚或道士,后边是外姓亲属、本族直系亲属顺序,最后是孝子,手托纸制牌位,走到空旷地方焚烧,和尚吹打一通,完毕后孝子叩头谢客,客散。执事等人返宅吹打到深夜为止,这叫‘坐棚’。
“这么多内容,恐怕古代的举人秀才都搞不清楚!”王二哥听到这儿笑着说。
“术业有专攻,搞不搞得清楚不要紧,主要是作一个了解。”东哥继续说。
“丧家孝服,分南礼北礼式,不外是粗白布孝袍,带扎肚子。有的在帽子两旁钉一老钱缀上麻,其他人戴直帽。入殓时孝子的麻要剪掉一寸多长,名曰‘请麻’,放在棺内。再有用白布封鞋,后跟钉一块红布,其意是为后辈人‘留福’。”
“看来这丧葬程序,还多着呢!”王二哥感慨地说。
“嗯。”东哥继续说,“做完这些,接着又进行以下程序。”
“转咒,当死者停放妥当,请几个和尚在四周转行念经,以示超度亡魂。
“迎材,棺材入宅时,请一位‘全人’老太太,拿着一升高粱和一条红布裤子,棺材到门口,将两物放入空棺内,高喊‘迎财’。同时孝妇们也哭喊‘爹(妈)迎财呀!’
“入殓,先由阴阳先生看好时辰,请吹鼓手奏大乐。院内摆有旗、锣、伞、扇,一时锣声齐鸣,孝男抱尸头部,孝女抱尸脚部,忤作用五尺长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内。用红包(毛头纸包大草纸)掖紧四周,放随葬晶。再用新棉花盖在脸的四周,叫做‘开脸’。再由忤作用银针蘸盆内清水,在脸上虚划一下,名曰‘开光’。再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脸。孝子、女站在棺两旁看着。一切停当请家属过目有无不妥之处,向遗体告别。后由忤作放‘子盖’,漆封口,后将大盖封盖。众人举哀大哭,此时将佐钱纸摘下,放入纸人或纸牛肚内烧掉。入殓后开始早晚在灵前供饭。天亮时烧鸡鸣纸,晚黑时烧黄昏纸各一次。在供饭时孝妇等均要哭一阵。在人死后将其所枕的枕头先拆开一小口放在棺材下边,待出殡时将其内之物倒出烧掉,枕皮扔去,这叫‘倒枕头’。
“烧包,用白纸叠好剪成网状袋,其中装入金银纸锞子,口上插红纸石榴花一朵,每七天烧一次,一七烧一个,二七烧两个,以此类推,直到七七为止。接三,死后第二天晚上唪经,到子夜后送三。念经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门外(或前院)高台念经,将各样纸活在空地烧掉。与此同时在大门外台后放草席,所有孝子及家属、亲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举是指死人在望乡台上最后一次看望家中人)。念经的念到一个阶段,家人就大哭一场。接着是‘放焰口’。和尚念经,当念到死者名字家人举衣。和尚大座扔小馒头,有的其中夹着铜钱。
“唪经,一般是棺灵在家中停放时间最少三到五七35天,最多七七49天。并非天天念经,都是一七一个经。念经也很复杂。这一天庙里先派来送经箱的,事先布置,在棚内摆几张桌子,挂红缎绣花围,桌子放佛像镜框、香炉、蜡扦、各种法器(乐器)。桌前附近挂红缎绣花‘欢门’。棚内四壁挂十帧‘水陆’,上画十殿阎君。在门外幡杆上挂一布幡。开始是和尚便装(普通和尚服)坐下念一通,和尚念的一般是金刚经,到下午他们穿上绣花道袍(俗称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烧门纸,黄昏时和尚在前,由茶房托一方盘,内放‘疏’引路,后面是一些纸活,再后面是带孝的亲戚,最后是本宅人和孝子。这些人排成一列,行经规定的道路,然后到一空地,茶房将托盘交给孝子烧纸活。
“放焰口,首先传灯,先在灵台下到经台装两条连贯的铁丝,上安滑轮。灵前放一木仙鹤,其上有一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托一木盘,可放三盏灯光。前后用白绳拉动,灯光是用黄白色绵纸叠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灯芯(或小蜡烛)。灯花的数目和死人的岁数成正比,每个灯花在绳上行走约二三分钟,速度不能快。孝子一直在灵前跪着。然后渡桥,这是从灵前的绳上‘跑幡’。三是十王座,就是先在院内用桌子搭一大经台,约四张桌子码起来拼凑成台,共四层,有四米来高。念经和尚着法衣。四层高处正中坐‘大座’,手拿手铃,头戴五佛冠,两边和尚吹打法器。如法鼓、钹、锣、磬、钟、木鱼、管、笙、笛等,而最下层坐穿黄衣红袈裟的‘长老’。孝子跪听念经,其意义是超度。
“家祭,头道经后,正午家祭,孝子向灵前行三献礼。
“开吊,家祭礼成,接待前来吊唁亲友,门外吹鼓手一有客进门,他们就吹一阵,通知宅内。灵台上两边跪着孝子,台中铺着红毡拜垫。客人一上台行礼,台下细乐班开始吹奏,台下有家属专等谢客,来客下台,旁边茶房打钟,细乐停止,由知客献绢花一朵挂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散帖,帖为深灰色或土黄色的折卷,外页印‘讣文’二字,内容文字为:
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
显考讳xxx(妣x母x氏)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距生于x年x月x日xx岁,不孝男侍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哀此。讣闻 谨择于x月x日禅经接三
x月x日首七 经送库
x月x日辰刻发引
孤(哀)子泣血稽颡(父死称孤子、母死称哀子)
族繁不及备载
“出殓前后,一是送路,整个程序进行到设宴、送路已接近出殡前夕。设宴就是招待客人。送路是在晚饭后,前导旗锣伞扇死者官衔板,随之吹鼓手和尚或道士,后边是外姓亲属、本族直系亲属顺序,最后是孝子,手托纸制牌位,走到空旷地方焚烧,和尚吹打一通,完毕后孝子叩头谢客,客散。执事等人返宅吹打到深夜为止,这叫‘坐棚’。
“这么多内容,恐怕古代的举人秀才都搞不清楚!”王二哥听到这儿笑着说。
“术业有专攻,搞不搞得清楚不要紧,主要是作一个了解。”东哥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