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哈多夫,来自遥远的北高加索,是车臣部族最彪悍的猎熊人。在当年的车臣及达吉斯坦起义当中,死在他手上的沙俄军人据说接近百位数——也可见,姓马的真都是狠人。
可惜个体的力量,在滚滚洪流当中毫无意义,最后车臣还是再度被沙俄所征服。
而马斯哈多夫虽然没有被秋后算账,但也无法继续在军队立足。于是,几经周折,被血腥男爵收入麾下,来到远东,成为亚洲旅的一把尖刀。
而这次面对韩老实的死缠烂打,血腥男爵毫不犹豫的打出了自己的这张王牌……
巴布扎布的大军继续开拔,而马斯哈多夫带着三十二个亚洲旅的精锐猛士,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大队……
马斯哈多夫对于这次行动志在必得,挑选的三十二个猛士,包括巴什基尔人、布里亚特人、哈萨克人、波兰人,反正个顶个的都是能打能杀、心狠手辣之辈,手上没有十几二十条人命,出门都不好意思与人打招呼。
秋天的太阳照在马斯哈多夫已经擀毡了的大胡子上,红扑扑的大脸蛋子也显得尤为油腻,这让一向讲究干净的民族感到十分不舒服,只想着打完这一仗,找个地方好好洗个澡。
而那三十二个猛士也都是松弛感拉满,有躺在苇杆子上四仰八叉晒太阳的,有在给战马梳毛的,有捧着手机刷视频的。
还有专门选在上风头脱下裤子蹲下来拉屎的,搞得别人都很不满意……
闲着也是闲着,马斯哈多夫把弹桥上的子弹一颗颗取下来,放在大胡子上来回磨蹭两下,再用弹桥压入莫辛纳甘步枪的弹仓。又把恰西克军刀抽出来,用刀布擦了又擦。
雪亮的刀身如同一泓秋水,映出一双冷酷的眼睛,眸子当中几乎没有人的感情。
但是冷酷归冷酷,马斯哈多夫却是典型的人粗活细,颇有耐心和经验,之前在仔细观察了这附近一带的地形之后,最后决定就守在大军走过的一大片苇丛当中。
前面二百米是大军踩出来的道路,旁边还有一道突兀的沙岗子。
只要韩老实继续跟上来,大概率会经过这里的时候,到沙岗子上面登高望远。
果不其然,没到半个时辰,就看到远处跑来一匹黑马,那速度就如同电射的一般,在道路上疾驰。
就这个速度与距离,用枪打基本是没戏。虽然他们这些都是用枪的老手,却也根本没法瞄准。
但是,黑马上的骑士在来到沙岗子旁边之后,翻身下马,三步两步就登了上去,还鼓捣出来一个望远镜,在那里大模大样的观察情况。
马斯哈多夫点了点头:是他,是他,就是他!
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关东韩老实,也不过如此,属实想不明白是怎么活到现在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敢大喇喇的扯犊子,莫非是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不成?
马斯哈多夫眯缝着眼睛,举起了右拳。
很快就有十多个以枪法见长的人摸到苇丛边缘,在苇子的掩护下,单膝跪下,据枪在肩。
而马斯哈多夫本人则是把莫辛步枪架在了一个人的肩膀子上。
二百米左右的距离,打人形固定靶,对于这些人而言,并不算难事,十多人同时开枪,少说也能命中三四枪。
眼看着那人要收起望远镜,马斯哈多夫屏气凝神,扣动了扳机。
“砰”的就是一枪。
与此同时,那十多人也都纷纷开枪。
在旷野当中,枪声显得沉闷。但是子弹却不会沉闷,莫辛步枪的7.62毫米子弹都是莫得感情的小可爱,一打一个血窟窿。
枪声响起之后,沙岗子上的老地主,眼睁睁看着手里的望远镜被子弹打得四分五裂,着实是被吓了一大跳。
系统也发出了三次提示,显示受到攻击三次,消耗了三百点。
这就是瞎鸡儿浪的代价。
你这嚣张的追着人家屁股后面搞事情,人家又不是木头人,怎么可能死挺着挨揍。
不过,在老地主的认知里,这就是满蒙叛匪不识抬举,非但不逆来顺受,竟然还敢试图反杀。
昆大怒。
大怒之后,还是一个轱辘身,就躲在了一处坑洼当中。因为在第一轮射击之后,必然会有第二轮,中间也只间隔一个拉动枪栓的短暂时间而已。这点数又不是大风刮来的,能不浪费就不浪费,还得留着过日子呢。
而且这也幸亏只有栓动单发步枪,否则绝对会更加肉疼。
话说就在韩老实心疼三百点数的时候,车臣雄鹰——马斯哈多夫,已经麻了。
不止是他,这开枪的十多个亚洲旅的精英,全都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之中:这特么的,啥时候枪法都臭到这个地步了!
这么舒适的射击条件,十多枪全都打空,新兵蛋子也不过如此吧?
等到拉动枪栓想要进行第二轮射击的时候,对方却已经躲起来了。
面面相觑之下,全都感觉脸上无光,丢人现眼。
马斯哈多夫确信,自己刚才那一枪能命中目标,因为这是高手的直觉。
但是事实却摆在眼前,那韩老实灵动的身形,绝不是被子弹命中之后该有的样子。
不过,事情肯定不能这么完了。
马斯哈多夫把手一挥,大喝一声:
“上马,用天堂之刀解决问题!”
这些强人也不磨叽,把莫辛步枪背在身上,全都干净利索的飞身上马,抽出了雪亮的恰西克军刀。
纷纷催动马匹,分成两队,一左一右,斜刺里冲出了密密实实的苇丛。
马斯哈多夫做出的这个举动,其实并不意外。
这一时期,英德俄日等列强,都具有非常庞大的骑兵部队,骑兵师比比皆是。比如在此时欧洲战场上,光是沙俄与德国这两个国家,就投入了四十个骑兵师。
各国又不是傻子,骑兵的花费远远超过步兵,若是骑兵真没用,怎么可能争着当冤大头。
在战争当中,即便是马克沁重机枪也没能完全阻挡骑兵“白刃冲锋”这种战术应用。事实上,即便是到了二战时期,苏联与日本也都保留庞大骑兵部队,在诺门罕,苏蒙联军的骑兵与日军的骑兵可没少用军刀对砍。
只不过骑兵的应用,肯定不是无脑乱冲,反面教材就是八里桥的僧格林沁。骑兵需要有良好的切入时机与战术选择,通过压制敌方骑兵来达到单向的信息透明,并伺机寻找敌方防线漏洞,发起雷霆般的集群突袭。
使用栓动步枪的步兵,一旦被骑兵突脸,就是一个死。
而现在,马斯哈多夫就想要用骑兵突脸战术,给韩老实上一课……
可惜个体的力量,在滚滚洪流当中毫无意义,最后车臣还是再度被沙俄所征服。
而马斯哈多夫虽然没有被秋后算账,但也无法继续在军队立足。于是,几经周折,被血腥男爵收入麾下,来到远东,成为亚洲旅的一把尖刀。
而这次面对韩老实的死缠烂打,血腥男爵毫不犹豫的打出了自己的这张王牌……
巴布扎布的大军继续开拔,而马斯哈多夫带着三十二个亚洲旅的精锐猛士,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大队……
马斯哈多夫对于这次行动志在必得,挑选的三十二个猛士,包括巴什基尔人、布里亚特人、哈萨克人、波兰人,反正个顶个的都是能打能杀、心狠手辣之辈,手上没有十几二十条人命,出门都不好意思与人打招呼。
秋天的太阳照在马斯哈多夫已经擀毡了的大胡子上,红扑扑的大脸蛋子也显得尤为油腻,这让一向讲究干净的民族感到十分不舒服,只想着打完这一仗,找个地方好好洗个澡。
而那三十二个猛士也都是松弛感拉满,有躺在苇杆子上四仰八叉晒太阳的,有在给战马梳毛的,有捧着手机刷视频的。
还有专门选在上风头脱下裤子蹲下来拉屎的,搞得别人都很不满意……
闲着也是闲着,马斯哈多夫把弹桥上的子弹一颗颗取下来,放在大胡子上来回磨蹭两下,再用弹桥压入莫辛纳甘步枪的弹仓。又把恰西克军刀抽出来,用刀布擦了又擦。
雪亮的刀身如同一泓秋水,映出一双冷酷的眼睛,眸子当中几乎没有人的感情。
但是冷酷归冷酷,马斯哈多夫却是典型的人粗活细,颇有耐心和经验,之前在仔细观察了这附近一带的地形之后,最后决定就守在大军走过的一大片苇丛当中。
前面二百米是大军踩出来的道路,旁边还有一道突兀的沙岗子。
只要韩老实继续跟上来,大概率会经过这里的时候,到沙岗子上面登高望远。
果不其然,没到半个时辰,就看到远处跑来一匹黑马,那速度就如同电射的一般,在道路上疾驰。
就这个速度与距离,用枪打基本是没戏。虽然他们这些都是用枪的老手,却也根本没法瞄准。
但是,黑马上的骑士在来到沙岗子旁边之后,翻身下马,三步两步就登了上去,还鼓捣出来一个望远镜,在那里大模大样的观察情况。
马斯哈多夫点了点头:是他,是他,就是他!
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关东韩老实,也不过如此,属实想不明白是怎么活到现在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敢大喇喇的扯犊子,莫非是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不成?
马斯哈多夫眯缝着眼睛,举起了右拳。
很快就有十多个以枪法见长的人摸到苇丛边缘,在苇子的掩护下,单膝跪下,据枪在肩。
而马斯哈多夫本人则是把莫辛步枪架在了一个人的肩膀子上。
二百米左右的距离,打人形固定靶,对于这些人而言,并不算难事,十多人同时开枪,少说也能命中三四枪。
眼看着那人要收起望远镜,马斯哈多夫屏气凝神,扣动了扳机。
“砰”的就是一枪。
与此同时,那十多人也都纷纷开枪。
在旷野当中,枪声显得沉闷。但是子弹却不会沉闷,莫辛步枪的7.62毫米子弹都是莫得感情的小可爱,一打一个血窟窿。
枪声响起之后,沙岗子上的老地主,眼睁睁看着手里的望远镜被子弹打得四分五裂,着实是被吓了一大跳。
系统也发出了三次提示,显示受到攻击三次,消耗了三百点。
这就是瞎鸡儿浪的代价。
你这嚣张的追着人家屁股后面搞事情,人家又不是木头人,怎么可能死挺着挨揍。
不过,在老地主的认知里,这就是满蒙叛匪不识抬举,非但不逆来顺受,竟然还敢试图反杀。
昆大怒。
大怒之后,还是一个轱辘身,就躲在了一处坑洼当中。因为在第一轮射击之后,必然会有第二轮,中间也只间隔一个拉动枪栓的短暂时间而已。这点数又不是大风刮来的,能不浪费就不浪费,还得留着过日子呢。
而且这也幸亏只有栓动单发步枪,否则绝对会更加肉疼。
话说就在韩老实心疼三百点数的时候,车臣雄鹰——马斯哈多夫,已经麻了。
不止是他,这开枪的十多个亚洲旅的精英,全都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之中:这特么的,啥时候枪法都臭到这个地步了!
这么舒适的射击条件,十多枪全都打空,新兵蛋子也不过如此吧?
等到拉动枪栓想要进行第二轮射击的时候,对方却已经躲起来了。
面面相觑之下,全都感觉脸上无光,丢人现眼。
马斯哈多夫确信,自己刚才那一枪能命中目标,因为这是高手的直觉。
但是事实却摆在眼前,那韩老实灵动的身形,绝不是被子弹命中之后该有的样子。
不过,事情肯定不能这么完了。
马斯哈多夫把手一挥,大喝一声:
“上马,用天堂之刀解决问题!”
这些强人也不磨叽,把莫辛步枪背在身上,全都干净利索的飞身上马,抽出了雪亮的恰西克军刀。
纷纷催动马匹,分成两队,一左一右,斜刺里冲出了密密实实的苇丛。
马斯哈多夫做出的这个举动,其实并不意外。
这一时期,英德俄日等列强,都具有非常庞大的骑兵部队,骑兵师比比皆是。比如在此时欧洲战场上,光是沙俄与德国这两个国家,就投入了四十个骑兵师。
各国又不是傻子,骑兵的花费远远超过步兵,若是骑兵真没用,怎么可能争着当冤大头。
在战争当中,即便是马克沁重机枪也没能完全阻挡骑兵“白刃冲锋”这种战术应用。事实上,即便是到了二战时期,苏联与日本也都保留庞大骑兵部队,在诺门罕,苏蒙联军的骑兵与日军的骑兵可没少用军刀对砍。
只不过骑兵的应用,肯定不是无脑乱冲,反面教材就是八里桥的僧格林沁。骑兵需要有良好的切入时机与战术选择,通过压制敌方骑兵来达到单向的信息透明,并伺机寻找敌方防线漏洞,发起雷霆般的集群突袭。
使用栓动步枪的步兵,一旦被骑兵突脸,就是一个死。
而现在,马斯哈多夫就想要用骑兵突脸战术,给韩老实上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