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碎尸万段-《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吕洪摇头:“因果轮回,万法皆空,若有玄黄之气护佑,此咒不过一张废纸。”

  玄黄之气?高楷目光一亮,迈步登上石阶,将符咒撕成粉碎。

  金光溢散,大门轰然洞开,竟毫无阻滞。

  吕洪、孙伯端愕然,众文武心怀敬畏。

  老丈欢喜不已:“谢秦王!”

  高楷暗叹一声,踏入县衙。

  目光所及,一具具尸体垒成数堆,按照男女老少分门别类,口、鼻、耳中,皆塞满淡黄色粉末。

  靠近细看,可见每一具躯干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细沙,密密麻麻。

  崔皓惊呼失声:“这……这莫非便是用盐腌制的,军,军……粮?”

  说到最后,话语声微弱下去,呼吸声却陡然粗重起来。

  纵然百般设想,也比不上亲眼所见。

  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惨遭杀戮也就罢了,竟连尸体也不放过,砍下首级,腌制成军粮,给麾下兵卒食用。

  何等残忍?

  诸将怒不可遏,叫嚷着杀入宋城,把孟元旦碎尸万段。

  “此人毫无人性。”高楷摇头一叹,看着一具具无头尸身,问道。

  “老丈所求,可是将尸首缝合,再行下葬?”

  “正是!”老丈忙道,“我等命如草芥,虽是浮萍,但也盼望着留个全尸。”

  “否则,即便入了冥府,也会成为野魂野鬼,不得超生。”

  高楷颔首:“我自当全力相助。”

  他转而下令:“让军中医者、善使针线之人来,缝合尸首。”

  “遵令!”

  只是,看着数堆尸山,医者们一时无从下手。

  老丈怔愣片刻,忙道:“乡亲们都出来吧,认一认自己的脑袋、身体。”

  “是!”一阵阴风拂过,襄邑百姓飘然而现。

  拜谢高楷之后,他们指着尸山、京观,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这颗秃头是我的,年过四十,头发也逐渐稀疏,终究不见了,嘿嘿!”

  “民女梳着螺髻,插了两根荆钗,额头有一颗痣。对,就是那个!”

  “小老儿有一把山羊胡子,左脸上有一道疤,年轻时杀猪来着,可惜老了不中用了。喏,就在你脚边。”

  “我扎着两个小鬏鬏,穿着一套新衣裳,是我娘用粗布缝的,她的手可巧了。”

  大抵是死了,对官兵不再那么惧怕,找回自己身体之后,诸多妇女飘荡着,往尸体上一扑,暂且活络起来。

  一个个穿针引线,给自家夫君、孩儿缝起头颅。

  一个少年郎蹦跳着一头扎入尸山,拔萝卜似得掏出一颗脑袋。

  “阿娘,我找到三弟的头了。”

  一个瘦小汉子搓着双手,憨笑道:“荆娘,还是你的手最巧。”

  “缝起来,若不细看,还真瞧不出来。”

  一个小女孩躺在妇人膝盖上,撒娇道:“阿娘,孩儿想听你再唱一遍曲子。”

  “好!”妇人温柔一笑,轻声道。

  “蚕儿卧,车儿摇。”

  “桑梓绿如盖。”

  “上栖鸟,下驰驴。”

  “阿耶耕地忙,阿娘来织布。”

  “盼明儿吃饱好睡觉。”

  一阵微风拂过,所有尸体躺倒在地,所有人随风而散。

  惟有一声声感激,飘荡在风里。

  “秦王大恩大德,草民、民女来世再报……”

  众人叹息无言,高楷提笔写下一篇诔文,烧黄纸祭奠。

  孙伯端、吕洪盘膝而坐,念起救苦妙经。

  “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尘。化形十方界,普济渡世人。”

  不久后,东方既白,一丝一缕玄黄之气落下。

  高楷叹道:“好生安葬。”

  “是!”

  赵喆咬牙切齿:“不杀孟元朗,我誓不为人!”

  诸将齐声附和,恨不得立刻杀入宋城,把他大卸八块。

  高楷沉声道:“召集五千精兵,随我突袭宋城。”

  “遵令!”

  ……

  此刻,宋城,宋王府。

  孟元朗喝着酒,嚼着肉,囫囵道:“高楷大军到哪了?”

  下首一员猛将,皮肤黝黑,膀大腰圆,名叫刘思明,应声而出。

  “斥候探知,他途经襄邑,正往宋城奔来。”

  “他有多少兵马?”

  “足有十万之众!”

  “不过,他亲领五千步骑,叫嚣着杀到城外。”

  “五千人?”孟元朗嘿然一笑,“高楷如此托大,瞧不起我们宋州儿郎么?”

  刘思明冷哼:“攻打开封时,他十万大军齐出,轮到我们,却只派五千人,分明不把我们放在眼中。”

  “大王,末将愿为先锋,领千骑,把他杀了,取他头颅下酒喝。”

  孟元朗刚要答应,却见下首一个和尚劝阻。

  “刘将军不可轻敌大意!”

  “高楷诡计多端,仅派五千人分明是激将法,诱使我等中计。”

  “况且,他麾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不可等闲视之。”

  观此人面貌,却是慧云。

  刘思明不屑:“我自幼习武,力大无穷,有万夫不当之勇,纵然西楚霸王、吕温侯在世,也无所畏惧。”

  “即便十万秦军皆至,又有何妨?”

  “好!”孟元朗大笑,“你有这等锐气,我怎能不成全?”

  “便予你一千骁骑,砍下……”

  “大王且慢!”慧云劝谏,“为防万一,不如增派四千骑兵出战。”

  刘思明不以为然:“高楷此行,只带了几个小将。”

  “夏侯敬德、李光焰远在洛阳,有什么好怕的?”

  慧云执意道:“大王,郑家父子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孟元朗吐出一块鸡骨头,哂笑道:“既如此,思明,孤再给你四千骑兵,擂鼓助威。”

  “务必砍下高楷脑袋!”

  “遵令!”刘思明略一拱手,头也不回地走了。

  慧云叹道:“刘将军虽有勇力,但太过莽撞,恐怕免不了中计。”

  孟元朗讽刺道:“郑家父子机关算尽,费尽心思不也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和高楷耍心眼子,你能斗得过他么?”

  慧云哑口无言。

  孟元朗瞥他一眼,灌了一口酒,抹了抹嘴。

  “孤可从未指望刘思明这个木头疙瘩,能击败高楷。”

  “那为何?”慧云大惑不解。

  “打得过高楷,便打,打不过,大不了投降。”孟元朗低笑。

  “他不是标榜仁德,从不杀降卒么?”

  “我主动投靠,他还不封我一个大将军,好吃好喝供起来?”

  “有朝一日,我在秦国待腻了,转投他处便是。”

  “天大地大,必有我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