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郑氏五龙-《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好算计!”高楷笑道,“不抄家灭门,不横征暴敛,便把军费凑齐了,倒是巧妙。”

  崔皓哂笑:“此人表面宽仁,内里视财如命。”

  “他施舍金银布帛供奉佛祖,城中军民怎敢不从?”

  “分明以势压人。”

  徐晏清淡笑:“虽如此说,他未大动干戈,便集齐钱粮,倒也无可厚非。”

  说话间,忽有斥候飞奔来报。

  “大王,城中并无出兵迹象。”

  高楷眉头一挑:“十万大军兵临城下,郑博竟如此无畏,毫不动容?”

  众人皆难以理解,险些认为自己听错了。

  赵喆浓眉拧起:“此人太过自大,竟将我秦军将士视若无物。”

  张建兆主动请缨:“大王,末将愿为先锋,踏破开封城,拧下郑博头颅!”

  “稍安勿躁!”高楷摆了摆手,转而问道。

  “陈留王府有无异常之处?”

  斥候思索片刻:“卑职听闻,郑博召集诸子、群臣议事,但不了了之。”

  “若说异常,倒有一件事,颇为……”

  说到这,他竟有些难以启齿。

  高楷好奇:“但说无妨!”

  “是!”斥候低声道,“郑博特命大儿媳苏氏、二儿媳赵氏,入王府侍奉陈留王妃。”

  “不过,府中密传,郑博和苏氏、赵氏有染,竟……”

  “罔顾人伦,真禽兽之行也!”崔皓啐了一口。

  众文武皆神色古怪,不成想,竟听闻这一重秘辛。

  郭恪不解:“郑博做下这等丑事,他长子、次子,莫非忍气吞声?”

  斥候道:“这两人并不生气,反倒乐见其成,甚至比拼苏氏、赵氏谁更得宠!”

  众人无言以对。

  半晌后,高楷问道:“郑博膝下就这二子么?”

  唐检摇头:“郑博有五子,听闻,个个满腹经纶,弓马娴熟,号称郑氏五龙。”

  “长子孝德、次子孝图、三子孝瑜、四子孝庆,五子孝昭。”

  崔皓讽刺道:“荥阳郑氏,世代簪缨,钟鸣鼎食,没想到,竟变得如此不堪。”

  苏行烈忽然问道:“相国寺住持慧云,莫非便是之前那妖僧?”

  斥候点头:“此人擅聚敛钱财,又有法力、异宝,颇为难缠。”

  “原本,开城城有诸多佛门伽蓝,如今只剩下相国寺一座。”

  吴伯当拧眉:“佛门弟子,不思清修,反倒倚仗法力、异宝肆意妄为,可恨!”

  高楷淡声道:“剃了头发,披上袈裟,读两本佛经,可不代表从此常伴青灯古佛。”

  说完这话,他一抬头,忽见一道道黑气袭来,侵蚀大鼎,不由吃了一惊。

  “这是……郑军兵马?”

  “从开封城来袭,竟毫无动静。”

  “看来,又是异宝相助。”

  念及此,他沉声喝道:“传我军令,所有士卒穿起甲胄,拿起兵器,在帐中安枕。”

  “留下巡夜之人即可。”

  “这……”众人又惊又疑。

  张建兆不解:“大王,这是为何?”

  营寨尚未扎好,便躺进帐中,还穿起甲胄,执兵器,实在叫人费解。

  徐晏清眸光一闪:“主上之意,莫非有敌军夜袭?”

  “夜袭?”诸将环顾左右,越发疑惑。

  “纵观营寨之外,一片风平浪静。并不见丝毫火光,也无半点马蹄声。”

  “即使以胡禄为枕,也没有听到丝毫动静。”

  何来夜袭?

  孙伯端瞧出几分端倪,肃然道:“以异宝掩盖行踪,潜入军营,倒是好算计!”

  高楷手按金鳞刀,沉声道:“他既来偷袭,便把命留下。”

  “诸将听令,提高戒备,勿要松懈!”

  “是……”众人皆惊疑不定。

  半刻钟后,忽有马蹄声响起,虽然极为轻微,却瞒不过诸位久经沙场之将。

  “这必是夜袭无疑!”

  话音刚落,马蹄声密密麻麻如暴雨天降,一道道火光倏然刺穿夜空,连成一片,照耀半边天宇。

  火光中,数千骑兵身穿甲胄,手持刀枪,突至辕门外,如神兵天降,喊杀声响彻云霄。

  “这……怎会如此?”

  诸多士卒又惊又惧,忍不住颤抖起来。

  赵喆神色凝重:“这么多骑兵,个个驭骏马、执钢刀、持宝弓,皆是精锐,恐怕不好对付。”

  崔皓面色发白:“大王,不如暂且撤兵……”

  高楷手握刀柄,淡然自若:“区区小盗,不足为虑。”

  他未穿甲胄,只披着一身常服,站在众人身前,直面凛冽刀光,忽然喝道:“本王在此,谁敢袭营?”

  这一声中气十足,如舌绽春雷,竟将敌军冲锋之势阻遏。

  郑孝德策马在后,本想驱使骁骑踏破秦营,砍下高楷脑袋。

  没想到,高楷怡然不惧,虽身处万军之中,仍视作等闲。

  听闻他朗声大喝,五千骑兵更心生畏惧,不敢上前半步。

  毕竟,这可是秦王!纵然天下八道,所向披靡,连突厥骑兵都大败溃逃,闻风丧胆。

  他们虽然突至大营,却也不敢直撄高楷兵锋。

  “废物!”郑孝德恼羞成怒,“愣着作甚,还不快把他杀了!”

  “再不动手,我砍了你们脑袋!”

  众骑兵悚然惊醒,硬着头皮向秦军杀去。

  高楷置之一笑:“放箭!”

  “是!”

  令旗摇动,营中数万精锐弯弓引箭,倏然一松。

  眨眼间,箭如雨下!

  五千骑兵猝不及防,仅一轮冲锋,便死伤大半。

  郑孝德惊骇失色:“高楷早有提防,这怎么可能?”

  得贝叶经相助,他们从城中出发,一路走来,即便经过闹市,也无人察觉。

  高楷怎会发现此事,提早防备?

  正百思不解,忽有一名亲卫大叫:“大公子,事不可为,须得速速撤兵!”

  “撤兵?”郑孝德满脸不甘,“一击不成,便仓惶逃窜,岂非丧家之犬?”

  “传扬开来,必遭他们耻笑,如何夺得世子之位?”

  想到这,他不退反进,驱策残兵放火烧营。

  “纵然杀不了高楷,也要毁掉他粮草、辎重,让他不击自溃。”

  只是,高楷怎会让他如愿。

  “还请吕道长施法。”

  “是!”吕洪执蒲扇,轻轻一挥,无边丝雨纷纷扬扬,将星星之火覆灭。

  “赵喆、行烈、建兆、郭恪,你们立即出击,把这支兵马留下。”

  “遵令!”

  霎时间,整座营寨如水一般沸腾,一个个精兵踏出帐门,杀向郑军。

  诸残兵骇得魂不附体,四散奔逃。即便郑孝德连连呼喝、威胁,也无济于事。

  生死攸关之时,哪还顾得上军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