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成了林倩夜间的酷刑。她常常在凌晨三四点猛然惊醒,或者干脆无法入睡,只能睁大眼睛瞪着天花板上模糊的裂纹。
脑子里像有一盘老旧恐怖的胶片,不受控制地、一遍又一遍地循环播放那个画面——他低垂的、看似温柔的眉眼,那根在她掌心缓慢划过的、带着暧昧意味的手指。
她拼命想把这帧画面从脑海里撕碎、删除,可越是用力抗拒,那细节反而越发生动清晰,甚至能回忆起他嘴角那抹若有似无的、属于猎人的弧度。羞耻、愤怒、嫉妒,以及被彻底愚弄的背叛感,像一群嗜血的毒虫,啃噬着她的理智。
有时,一股毁灭性的冲动会毫无征兆地涌上头顶——她想立刻冲到他面前,揪住他的衣领,声嘶力竭地质问,把所有的委屈和愤怒都砸到他那张伪善的脸上,逼他给出一个能让她解脱的解释。
可悲的是,当真正在办公室、在走廊“偶遇”他时,所有积攒的勇气瞬间溃散。面对他那张波澜不惊、甚至带着些许恰到好处关切的脸,她喉咙发紧,最终吐出口的,只剩下苍白无力、连自己都厌恶的平淡寒暄:“孙老师……好。”
而他,总是能笑得那么云淡风轻,仿佛一切龌龊都只是她内心阴暗的投射。他甚至会微微蹙眉,用一种略带无奈和宽容的语气,轻轻落下那句将她所有感受都定义为无理取闹的判词:“林倩,你最近是不是太敏感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轻飘飘一句话,就将她所有的痛苦和挣扎,定性为她的错觉,她的问题。
林倩开始憎恶照镜子。镜子里那个人,双眼布满血丝,眼眶下是浓重得无法用化妆品掩盖的、如同淤青般的黑晕。嘴唇失血般苍白,头发枯槁杂乱地耷拉着,整个人像一捆被连日阴雨泡发后又被遗弃在田埂上的稻草人,散发着腐烂的气息。
她试图用厚厚的粉底遮掩,但那徒劳的努力,反而让那份憔悴显得更加欲盖弥彰,像个试图掩盖的可笑小丑。
那年冬天风格外凛冽,像裹着冰碴的刀子。她躲在冰冷的阳台,颤抖着点燃一支劣质香烟。烟灰簌簌落下,一截滚烫的烟灰掉在她冰冷的手指上,烫得她猛地一哆嗦。
下一秒,一种诡异的冲动驱使着她,她不是弹开烟灰,而是狠狠地将仍在燃烧的烟头摁灭在了自己的手背上。
“滋——”一声轻微的灼烧声,伴随着一股皮肉烧焦的糊味。
一阵尖锐、滚烫的剧痛猛地窜起,她却在这真实的、可量化的痛苦中,感到了一种扭曲的、短暂的踏实感。
疼,至少是真实的,是确凿无疑的,是属于她自己的。
不像他所谓的爱,像山间浓雾,看似包裹着你,实则冰冷虚无,抓不住,摸不着,太阳一出便消散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满身湿冷。
这种对肉体疼痛的依赖迅速升级。她开始习惯在更深人静时,用锋利的刀片,在手腕上细细地、一道一道地割开皮肤。看着殷红的血珠争先恐后地渗出来,汇聚成流,沿着苍白的皮肤蜿蜒而下,仿佛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和污秽,也随之被释放出来。
她甚至会用手机拍下这些血腥的画面,通过微信发给他,配上文字:“我真的很难受,快要活不下去了。”
这既是绝望的求救,也是一种扭曲的控诉和报复。
而他呢?
有时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有时,只会吝啬地回过来一两个更加冰冷的字眼:“冷静点。”
仿佛她的痛苦,她的自残,都只是一场博取关注的、令人厌烦的拙劣表演。
林倩的世界,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怀疑、自毁、被否定、再自毁的恶性循环中,不可逆转地、彻底地塌陷了。最后支撑着她的那点关于爱的幻象,彻底化为齑粉。
那天傍晚,天色是压抑的铅灰色,像一口蒙尘多年、沉重得喘不过气的铁锅,倒扣在城市上空。
林倩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一张干净得刺眼的白纸。
笔尖悬在半空,久久无法落下。她不知道该如何为这荒诞而痛苦的一切写下开篇。
想了很久,墨水几乎要在笔尖干涸,她才极其缓慢地、用力地写下两个字:
“我累了。”
笔迹深刻,几乎要划破纸背。
紧接着,更多的字句仿佛挣脱了某种束缚,汹涌而出。控诉、回忆、质问,以及无边无际的绝望……有些字写得力透纸背,带着歇斯底里的恨意;有些则颤抖模糊,浸染着未被擦干的泪痕。
写到一半,她突然停下来,捂着脸,发出了一声极其怪异、干涩、如同枯木被强行折断般的笑声。那笑声里没有半分欢愉,只有被彻底掏空后的虚无和自嘲。
她在信里写了很长很长,事无巨细。写第一次见他时,他那仿佛带着光晕的导师形象;写自己如何一步步将虚荣的追捧错认为独一无二的爱;写自己一次次试图抽身逃离,却像被蛛网黏住的飞虫,越挣扎缠得越紧,最终耗尽所有力气……
最后,她签下了那个将她推向深渊的名字——
“孙启荣。”
仿佛怕人看不清,怕这个罪魁祸首得以隐匿,她顿了顿,又用尽全身力气,更清晰、更深刻地重描了一遍。
夜里十点,万籁俱寂。她将遗书仔细叠好,端端正正地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像完成一件庄严的仪式。
然后,她去洗了一个漫长的热水澡,洗得皮肤发红,仿佛要洗刷掉所有沾染过的污秽和耻辱,换上了一身最干净的、她曾经以为会穿着去与他约会的睡裙。
她拿出那瓶早已偷偷备下、藏了许久的安眠药,拧开瓶盖,将里面白色的、小小的药片,一颗一颗,倒进苍白的手心。灯光下,那些药片堆积着,泛着冷光,像一堆来自地狱的、冰冷的白色碎骨。
她没有流泪,脸上甚至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深渊般的平静。
仰头,和水吞下。
喉间苦涩的药味弥漫开,她却只觉得,终于……可以彻底安静了。 外界的喧嚣,内心的煎熬,都将与她无关。
直到第二天清晨,带着约会后倦意的室友哼着小曲打开宿舍门,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得尖叫出声——林倩安静地躺在床上,身体早已冰冷僵硬,没了呼吸。
警笛声划破了校园的宁静。警察来了,学校领导慌慌张张地来了。那张写满血泪的遗书被小心翼翼地拿起、传阅、拍照存档。白纸黑字,每一个笔画都像淬毒的匕首,精准无误地指向那个道貌岸然的名字。
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猛烈爆发。新闻像野火一样,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所有社交平台和媒体头条。
更多的人,曾经沉默的、恐惧的、自欺欺人的受害者,仿佛被这封以生命写就的控诉书赋予了勇气,一个接一个地站了出来。有人含泪讲述自己也曾被“特殊关心”;有人拿出了保存多年、内容暧昧不堪的聊天记录截图;有人提供了深夜被叫去“单独辅导”的短信证据;甚至有人,颤抖着播放了一段模糊但足以辨明内容和意图的私密录音……
一桩桩,一件件,那些被权力和恐惧尘封的肮脏秘密,如同沉船碎片,纷纷浮出水面,拼凑出一幅完整的、令人作呕的真相图景。
孙启荣的名字,从那天起,不再只是学术期刊上光鲜的署名,或校园简介里令人尊敬的职称。它变成了虚伪、卑劣、权力性侵的代名词,被牢牢钉死在公共舆论的耻辱柱上。
那封遗书被拍成高清照片,在网络上疯狂传播,相关话题后面跟着一个血红色的“爆”字。
热搜标题像一把把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每个人的视野里——
《高校教授疑以权谋私,女学生留遗书控诉后自杀!》
《血泪遗书点名孙启荣:你的道貌岸然,逼我走上绝路!》
起初,还有零星为他辩护的声音,怀疑是学生心理脆弱或别有用心。但很快,这些声音就被汹涌而至的实锤证据彻底淹没。
一张张看似“亲切”实则越界的合影,他的手总是“不经意”地搭在女生腰际或肩头;
一段段他主动发起、言语间充满暗示和操控的聊天记录从“论文很难过”到“晚上来我办公室聊聊”;
深夜约见不同女生“讨论学业”的短信记录,时间地点都透着诡异;
甚至还有匿名者爆料,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有过类似传闻,只是当时被校方以“保护学校声誉”为由,强行压了下去。
校园论坛彻底瘫痪,媒体的追踪报道连篇累牍。评论区内,群情激愤,有人痛骂他是披着教授外衣的豺狼,有人厉声质问学校多年来为何视而不见,是否充当保护伞?”
而此刻的孙启荣,正如同困兽般呆坐在自己曾经象征着成功与地位的宽敞书房里。面前宽大的红木书桌上,摊放着的不是学术论文,而是他一沓沓精心收藏的荣誉证书、科研成果报道、与各界名流的合影。这些曾经是他炫耀的资本,是他权力的注脚,此刻却被电脑屏幕上那些滚动的、触目惊心的新闻标题和评论,映照得无比讽刺,如同一张张废纸。
电话铃声像索命咒一样响个不停。有嗅觉灵敏的记者,有关心或看热闹的旧日同僚,更有顶头领导冰冷得不带一丝感情的正式通知——
“孙启荣同志,经学校党委紧急会议决定,即日起暂停你一切教学、科研及行政职务,接受专项调查组调查。请你保持通讯畅通,配合一切问询。”
他没有回应,只是死死地盯着桌上那份被打印出来的、林倩的遗书复印件。那上面的字迹,一笔一画,都像是用尽生命最后力气刻下的诅咒,每一笔都深深地刻进了他的罪行里,无从抵赖。
孙启荣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意识到,舆论的审判速度,远比任何官僚机构的调查程序都要迅猛和残酷得多,它不需要确凿的证据链,只需要足够点燃公众怒火的真相碎片,就足以将一个人彻底焚毁。
第三天一早,他抱着侥幸心理,企图出门暂时躲避。刚推开单元门,早已守候多时的记者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拥而上,长枪短炮瞬间将他包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孙教授!遗书中提到的威胁和骚扰是否属实?!”
“你对此作何解释?是否存在不正当师生关系?!”
“多名女生站出来指证,你还有什么可辩解的?!”
尖锐的问题如同冰雹般砸来,话筒几乎要捅到他嘴里,密集的快门声咔嚓作响,闪光灯将他煞白失措的脸照得无所遁形。
他狼狈地低着头,试图突破重围钻进出租车。然而,车子还没驶出小区多远,就被几个情绪激动的年轻人拦下。其中一人手里高高举着林倩放大的黑白照片,照片上那双清澈的眼睛,此刻正空洞地凝视着他。
“人渣!畜生!”
伴随着一声愤怒的嘶吼,一杯冰凉的、褐色的咖啡泼来,液体顺着玻璃淋漓而下,污秽不堪,引来一片叫好和更疯狂的拍摄。
司机吓得魂飞魄散,猛按喇叭,几乎是踩着油门冲出了重围。
当天晚上,学校官网首页最显眼的位置,挂出了措辞严厉的正式处理通告——
“针对近期网络反映我校教师孙启荣的严重问题,学校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项调查组。经初步核实,决定立即暂停孙启荣所有职务,其行为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学校将坚决配合相关部门深入调查,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窗外,隐约传来学生聚集的口号声,还有尖锐刺耳的口哨声和抗议标语。
孙启荣像幽灵一样挪到窗边,掀开厚重窗帘的一角向下窥视。只见楼下黑压压地聚集着不少学生,有人高高举着用LED灯牌制成的标语,刺目的红光组成一行大字——
“肃清师腐,还校园净土!”
那光芒,像审判的火焰,灼烧着他的视网膜。
这一刻,他脚下那片曾经以为坚不可摧、任由他予取予求的土地,轰然塌陷,露出下面无底的、冰冷的深渊。他精心构筑的金身,在事实和舆论的烈火中,彻底熔化、崩塌,只剩下一地丑陋的残渣和灰烬。
喜欢玩死亡局,我从不出局
脑子里像有一盘老旧恐怖的胶片,不受控制地、一遍又一遍地循环播放那个画面——他低垂的、看似温柔的眉眼,那根在她掌心缓慢划过的、带着暧昧意味的手指。
她拼命想把这帧画面从脑海里撕碎、删除,可越是用力抗拒,那细节反而越发生动清晰,甚至能回忆起他嘴角那抹若有似无的、属于猎人的弧度。羞耻、愤怒、嫉妒,以及被彻底愚弄的背叛感,像一群嗜血的毒虫,啃噬着她的理智。
有时,一股毁灭性的冲动会毫无征兆地涌上头顶——她想立刻冲到他面前,揪住他的衣领,声嘶力竭地质问,把所有的委屈和愤怒都砸到他那张伪善的脸上,逼他给出一个能让她解脱的解释。
可悲的是,当真正在办公室、在走廊“偶遇”他时,所有积攒的勇气瞬间溃散。面对他那张波澜不惊、甚至带着些许恰到好处关切的脸,她喉咙发紧,最终吐出口的,只剩下苍白无力、连自己都厌恶的平淡寒暄:“孙老师……好。”
而他,总是能笑得那么云淡风轻,仿佛一切龌龊都只是她内心阴暗的投射。他甚至会微微蹙眉,用一种略带无奈和宽容的语气,轻轻落下那句将她所有感受都定义为无理取闹的判词:“林倩,你最近是不是太敏感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轻飘飘一句话,就将她所有的痛苦和挣扎,定性为她的错觉,她的问题。
林倩开始憎恶照镜子。镜子里那个人,双眼布满血丝,眼眶下是浓重得无法用化妆品掩盖的、如同淤青般的黑晕。嘴唇失血般苍白,头发枯槁杂乱地耷拉着,整个人像一捆被连日阴雨泡发后又被遗弃在田埂上的稻草人,散发着腐烂的气息。
她试图用厚厚的粉底遮掩,但那徒劳的努力,反而让那份憔悴显得更加欲盖弥彰,像个试图掩盖的可笑小丑。
那年冬天风格外凛冽,像裹着冰碴的刀子。她躲在冰冷的阳台,颤抖着点燃一支劣质香烟。烟灰簌簌落下,一截滚烫的烟灰掉在她冰冷的手指上,烫得她猛地一哆嗦。
下一秒,一种诡异的冲动驱使着她,她不是弹开烟灰,而是狠狠地将仍在燃烧的烟头摁灭在了自己的手背上。
“滋——”一声轻微的灼烧声,伴随着一股皮肉烧焦的糊味。
一阵尖锐、滚烫的剧痛猛地窜起,她却在这真实的、可量化的痛苦中,感到了一种扭曲的、短暂的踏实感。
疼,至少是真实的,是确凿无疑的,是属于她自己的。
不像他所谓的爱,像山间浓雾,看似包裹着你,实则冰冷虚无,抓不住,摸不着,太阳一出便消散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满身湿冷。
这种对肉体疼痛的依赖迅速升级。她开始习惯在更深人静时,用锋利的刀片,在手腕上细细地、一道一道地割开皮肤。看着殷红的血珠争先恐后地渗出来,汇聚成流,沿着苍白的皮肤蜿蜒而下,仿佛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和污秽,也随之被释放出来。
她甚至会用手机拍下这些血腥的画面,通过微信发给他,配上文字:“我真的很难受,快要活不下去了。”
这既是绝望的求救,也是一种扭曲的控诉和报复。
而他呢?
有时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有时,只会吝啬地回过来一两个更加冰冷的字眼:“冷静点。”
仿佛她的痛苦,她的自残,都只是一场博取关注的、令人厌烦的拙劣表演。
林倩的世界,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怀疑、自毁、被否定、再自毁的恶性循环中,不可逆转地、彻底地塌陷了。最后支撑着她的那点关于爱的幻象,彻底化为齑粉。
那天傍晚,天色是压抑的铅灰色,像一口蒙尘多年、沉重得喘不过气的铁锅,倒扣在城市上空。
林倩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一张干净得刺眼的白纸。
笔尖悬在半空,久久无法落下。她不知道该如何为这荒诞而痛苦的一切写下开篇。
想了很久,墨水几乎要在笔尖干涸,她才极其缓慢地、用力地写下两个字:
“我累了。”
笔迹深刻,几乎要划破纸背。
紧接着,更多的字句仿佛挣脱了某种束缚,汹涌而出。控诉、回忆、质问,以及无边无际的绝望……有些字写得力透纸背,带着歇斯底里的恨意;有些则颤抖模糊,浸染着未被擦干的泪痕。
写到一半,她突然停下来,捂着脸,发出了一声极其怪异、干涩、如同枯木被强行折断般的笑声。那笑声里没有半分欢愉,只有被彻底掏空后的虚无和自嘲。
她在信里写了很长很长,事无巨细。写第一次见他时,他那仿佛带着光晕的导师形象;写自己如何一步步将虚荣的追捧错认为独一无二的爱;写自己一次次试图抽身逃离,却像被蛛网黏住的飞虫,越挣扎缠得越紧,最终耗尽所有力气……
最后,她签下了那个将她推向深渊的名字——
“孙启荣。”
仿佛怕人看不清,怕这个罪魁祸首得以隐匿,她顿了顿,又用尽全身力气,更清晰、更深刻地重描了一遍。
夜里十点,万籁俱寂。她将遗书仔细叠好,端端正正地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像完成一件庄严的仪式。
然后,她去洗了一个漫长的热水澡,洗得皮肤发红,仿佛要洗刷掉所有沾染过的污秽和耻辱,换上了一身最干净的、她曾经以为会穿着去与他约会的睡裙。
她拿出那瓶早已偷偷备下、藏了许久的安眠药,拧开瓶盖,将里面白色的、小小的药片,一颗一颗,倒进苍白的手心。灯光下,那些药片堆积着,泛着冷光,像一堆来自地狱的、冰冷的白色碎骨。
她没有流泪,脸上甚至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深渊般的平静。
仰头,和水吞下。
喉间苦涩的药味弥漫开,她却只觉得,终于……可以彻底安静了。 外界的喧嚣,内心的煎熬,都将与她无关。
直到第二天清晨,带着约会后倦意的室友哼着小曲打开宿舍门,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得尖叫出声——林倩安静地躺在床上,身体早已冰冷僵硬,没了呼吸。
警笛声划破了校园的宁静。警察来了,学校领导慌慌张张地来了。那张写满血泪的遗书被小心翼翼地拿起、传阅、拍照存档。白纸黑字,每一个笔画都像淬毒的匕首,精准无误地指向那个道貌岸然的名字。
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猛烈爆发。新闻像野火一样,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所有社交平台和媒体头条。
更多的人,曾经沉默的、恐惧的、自欺欺人的受害者,仿佛被这封以生命写就的控诉书赋予了勇气,一个接一个地站了出来。有人含泪讲述自己也曾被“特殊关心”;有人拿出了保存多年、内容暧昧不堪的聊天记录截图;有人提供了深夜被叫去“单独辅导”的短信证据;甚至有人,颤抖着播放了一段模糊但足以辨明内容和意图的私密录音……
一桩桩,一件件,那些被权力和恐惧尘封的肮脏秘密,如同沉船碎片,纷纷浮出水面,拼凑出一幅完整的、令人作呕的真相图景。
孙启荣的名字,从那天起,不再只是学术期刊上光鲜的署名,或校园简介里令人尊敬的职称。它变成了虚伪、卑劣、权力性侵的代名词,被牢牢钉死在公共舆论的耻辱柱上。
那封遗书被拍成高清照片,在网络上疯狂传播,相关话题后面跟着一个血红色的“爆”字。
热搜标题像一把把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每个人的视野里——
《高校教授疑以权谋私,女学生留遗书控诉后自杀!》
《血泪遗书点名孙启荣:你的道貌岸然,逼我走上绝路!》
起初,还有零星为他辩护的声音,怀疑是学生心理脆弱或别有用心。但很快,这些声音就被汹涌而至的实锤证据彻底淹没。
一张张看似“亲切”实则越界的合影,他的手总是“不经意”地搭在女生腰际或肩头;
一段段他主动发起、言语间充满暗示和操控的聊天记录从“论文很难过”到“晚上来我办公室聊聊”;
深夜约见不同女生“讨论学业”的短信记录,时间地点都透着诡异;
甚至还有匿名者爆料,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有过类似传闻,只是当时被校方以“保护学校声誉”为由,强行压了下去。
校园论坛彻底瘫痪,媒体的追踪报道连篇累牍。评论区内,群情激愤,有人痛骂他是披着教授外衣的豺狼,有人厉声质问学校多年来为何视而不见,是否充当保护伞?”
而此刻的孙启荣,正如同困兽般呆坐在自己曾经象征着成功与地位的宽敞书房里。面前宽大的红木书桌上,摊放着的不是学术论文,而是他一沓沓精心收藏的荣誉证书、科研成果报道、与各界名流的合影。这些曾经是他炫耀的资本,是他权力的注脚,此刻却被电脑屏幕上那些滚动的、触目惊心的新闻标题和评论,映照得无比讽刺,如同一张张废纸。
电话铃声像索命咒一样响个不停。有嗅觉灵敏的记者,有关心或看热闹的旧日同僚,更有顶头领导冰冷得不带一丝感情的正式通知——
“孙启荣同志,经学校党委紧急会议决定,即日起暂停你一切教学、科研及行政职务,接受专项调查组调查。请你保持通讯畅通,配合一切问询。”
他没有回应,只是死死地盯着桌上那份被打印出来的、林倩的遗书复印件。那上面的字迹,一笔一画,都像是用尽生命最后力气刻下的诅咒,每一笔都深深地刻进了他的罪行里,无从抵赖。
孙启荣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意识到,舆论的审判速度,远比任何官僚机构的调查程序都要迅猛和残酷得多,它不需要确凿的证据链,只需要足够点燃公众怒火的真相碎片,就足以将一个人彻底焚毁。
第三天一早,他抱着侥幸心理,企图出门暂时躲避。刚推开单元门,早已守候多时的记者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拥而上,长枪短炮瞬间将他包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孙教授!遗书中提到的威胁和骚扰是否属实?!”
“你对此作何解释?是否存在不正当师生关系?!”
“多名女生站出来指证,你还有什么可辩解的?!”
尖锐的问题如同冰雹般砸来,话筒几乎要捅到他嘴里,密集的快门声咔嚓作响,闪光灯将他煞白失措的脸照得无所遁形。
他狼狈地低着头,试图突破重围钻进出租车。然而,车子还没驶出小区多远,就被几个情绪激动的年轻人拦下。其中一人手里高高举着林倩放大的黑白照片,照片上那双清澈的眼睛,此刻正空洞地凝视着他。
“人渣!畜生!”
伴随着一声愤怒的嘶吼,一杯冰凉的、褐色的咖啡泼来,液体顺着玻璃淋漓而下,污秽不堪,引来一片叫好和更疯狂的拍摄。
司机吓得魂飞魄散,猛按喇叭,几乎是踩着油门冲出了重围。
当天晚上,学校官网首页最显眼的位置,挂出了措辞严厉的正式处理通告——
“针对近期网络反映我校教师孙启荣的严重问题,学校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项调查组。经初步核实,决定立即暂停孙启荣所有职务,其行为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学校将坚决配合相关部门深入调查,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窗外,隐约传来学生聚集的口号声,还有尖锐刺耳的口哨声和抗议标语。
孙启荣像幽灵一样挪到窗边,掀开厚重窗帘的一角向下窥视。只见楼下黑压压地聚集着不少学生,有人高高举着用LED灯牌制成的标语,刺目的红光组成一行大字——
“肃清师腐,还校园净土!”
那光芒,像审判的火焰,灼烧着他的视网膜。
这一刻,他脚下那片曾经以为坚不可摧、任由他予取予求的土地,轰然塌陷,露出下面无底的、冰冷的深渊。他精心构筑的金身,在事实和舆论的烈火中,彻底熔化、崩塌,只剩下一地丑陋的残渣和灰烬。
喜欢玩死亡局,我从不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