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倩的世界,仿佛被投入了一种缓慢生效的毒药。孙启荣日益明显的冷淡和忽视,非但没有让她清醒,反而在她自我构建的滤镜下,被不断美化和扭曲。
他的信息不回?—— 他太忙了,他是教授,肩负着那么多项目和学生的前途,怎么能时时围着我转?
他的约会推脱?—— 他是在为我们的未来奋斗,他现在专注事业,正是他认真负责的表现。
他的言语敷衍?—— 他本性或许就是这般清冷内敛,不善于表达情感,这才是成熟男人的样子。
哪怕心像被细针扎刺般隐隐作痛,她也会立刻找来合理的解释,并用一种近乎自虐的崇高感来安慰自己。
爱一个这样的人,本来就需要付出更多理解和等待,这是爱的代价,是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必经之路。 她将自己的委屈和不安,强行解读为一种为爱情做出的、值得歌颂的牺牲。
然而,孙启荣的心境却与她截然相反,正沿着一条危险的斜坡加速滑落。他私下的“狩猎”本能愈发熟练,而更可怕的是,他开始将那些源于私欲和偏见的、冰冷彻骨的念头,精心包裹上学术探讨和理性思辨的华丽外衣,在神圣的讲台上,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口吻,灌输给台下那些尚且稚嫩的心灵。
那是一节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课。在按部就班讲完教科书上的内容后,孙启荣话锋陡然一转,身体微微前倾,手肘撑在讲台上,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整个教室,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挑战性的笑意。
“同学们,抛开书本,你们觉得,现代的婚姻制度,到底是什么?”
教室里瞬间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和窃窃私语。不少学生条件反射地去翻书,以为是什么隐藏考点。
孙启荣却不急不缓,如同一个耐心的垂钓者,继续抛下他的鱼饵:“在我看来,现代的婚姻制度,早已名存实亡。” 他语出惊人,成功地吸引了所有注意力。
“那一纸结婚证,最大的意义,早已不是爱情的见证或承诺,而是法律层面上赤裸裸的财产捆绑契约。” 他声音沉缓,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嘲讽,“谁收入高,谁在婚姻里的风险就越大。一旦离婚,辛辛苦苦挣来的,就得凭空分出去一半。这不是感情的逻辑,这是现代婚姻制度的底层逻辑。”
底下传来几声附和的轻笑和零星的点头。孙启荣似乎很享受这种效果,他微微眯起眼,语气变得更加具有鼓动性:
“当然,你们会说——爱情。对,我不否认爱情的存在。” 他耸耸肩,做出一个让步的姿态,随即话锋再转,“但领证这个行为本身,和爱情有关系吗?老公、老婆这些称呼,没有那张纸,你们照样可以叫得亲热。那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去领那个证?无非是这个制度给你们洗了脑,让你们觉得这是必经程序,是安全感的象征。而这种安全感,本质是经济上的,而非情感上的。”
他顿了顿,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遒劲的大字:氏族 → 家族 → 家庭 → 个人。
“人类的组织形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随着生产力演进的。” 他的粉笔重重地点在氏族上。
“最早,是氏族。那不是温情脉脉的血缘大家庭,而是一种残酷的集体生存机制。每个人的生命不属于自己,属于整个氏族!土地、猎物、工具,甚至你的婚配对象——都由氏族首领分配。你是去狩猎还是去放牧,你娶谁、给谁生孩子,不由你决定,由集体的生存利益决定!”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描绘远古丛林法则的冷酷。
台下有学生皱起了眉头,似乎被这种赤裸的描述冲击到。孙启荣毫不在意,粉笔滑向家族。
“后来,农业文明定型。春耕秋收,需要稳定的大量劳动力——于是庞大的家族出现了。十几口、几十口人捆绑在一起劳作,才能活下去。此时的婚姻,是家族联盟的延伸,是土地兼并和劳动力再生产的核心工具,与个人情感几乎无关。”
他缓缓踱步,粉笔在工业社会上划了一个圈。
“再后来,工业革命轰鸣而至。煤矿、纺织厂、钢铁厂……生产不再依赖家族,而是依赖个体的技能。于是,大家族瓦解,被核心家庭取代——丈夫是主要劳动力,妻子是辅助劳力或家庭主妇。婚姻的功能,转向稳定社会、传递私有财产。”
最后,他停在个人两个字前,转过身,背着手,像一位宣布最终判决的法官,环视全场。
“而现在——信息时代、消费社会——生产力极度发达,社会福利和个体赚钱能力提升,一个人足以抵御大部分生存风险。那么,婚姻这个制度……” 他拖长了语调,重复了开头的断语,“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它的历史使命正在终结,正在名存实亡。”
有学生举手,带着困惑:“孙老师,您是预言婚姻制度会彻底消失吗?”
孙启荣微微一笑,摇了摇头,笑容里带着智者的优越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会消失。但会退化成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可选项——就像签一份商业合同,或者入股一家公司。签不签,入不入股,完全基于个人的利益计算和风险偏好。别误会,” 他抬手止住可能的反驳,“我并非全盘否定感情。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其核心功能早已不再是保障感情,而是规制财产。当个人能独立掌握生存资料时,这个制度对很多人来说,就失去了吸引力。”
他在黑板的角落,用力写下契约两个大字,笔锋凌厉。
“你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制度的诞生和存续,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群体的特定利益。当利益基础动摇,或者个体能绕过制度直接获取利益时,制度本身就会走向衰亡。”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思考的脸,仿佛在播撒“智慧”的种子。
下课铃声适时响起。他放下粉笔,走下讲台,嘴角那个几乎不可察觉的弧度再次浮现。那不是传授知识后的欣慰,而是一种隐秘的满足和权力感——他成功地用理性的外衣,包装了自己内心的冰冷与虚无,并将这些偏激的观点,如同病毒般植入这些年轻的大脑。他享受这种不被看见真实面目,却能暗中引导他人思想走向的控制感。
这一刻,林倩在台下所感受到的那种扭曲的、牺牲式的“爱”,与孙启荣在台上所宣扬的、剥离了情感的冰冷“契约论”,在底层逻辑上,竟然形成了一种可怕而讽刺的同构。
他从私下对个体的情感掠夺,已然延伸到了在公共空间进行扭曲的价值输出。这条路,正将他引向更深的、万劫不复的深渊。
课间,走廊里弥漫着夏日特有的燥热和年轻身体的汗味。几个女生挤在一起走向水房,兴奋地低声议论着刚才的“暴论”:
“孙老师讲得虽然有点刺耳,但好像真是这个理儿!现在谁还敢轻易结婚?”
“对啊对啊,那个契约比喻太精辟了!感觉一下子清醒了!”
“不过……他说这些的时候,表情好冷静啊,有点吓人……”
“智者总是有点特别的嘛!这才是真知灼见!”
她们的议论声渐渐远去。
而那天晚上发生的事,则彻底击碎了林倩用幻想编织的保护壳。
她没有提前告知,抱着一丝或许能偶遇并得到片刻温存的侥幸,来到了他的办公楼。校园里的路灯发出苍白的光。
她走到他办公室所在的走廊尽头,发现门虚掩着,里面透出温暖的光线和……一阵极其轻柔的、带着私密气息的笑声。那不是他课堂上那种礼貌疏离的笑,也不是平时对待学生那种程式化的笑,而是一种放松的、愉悦的、甚至带着点宠溺意味的低声轻笑。
她的心脏猛地一缩。侧过身,透过那道狭窄的门缝,她看到了令她血液几乎凝固的一幕:
一个留着清爽短发的女生,正坐在本属于他的宽大办公椅上,微微低着头,手里拿着一份试卷。而他——孙启荣——就站在她旁边,身体微微前倾,靠得极近。他的手臂绕过女生的肩膀,指尖正点在那份试卷的某处。两人的肩膀几乎要靠在一起,从林倩的角度看去,姿态亲昵得刺眼。
“你底子很好,就是细节上太马虎了。这样,我单独帮你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吧?” 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像一阵只为一个人吹拂的、带着温度的微风,是林倩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的、那种带着特殊关照的语调。
林倩僵在门外,仿佛被无形的冰钉钉在原地,手心里瞬间沁满了冰冷的汗珠。她没有勇气推门,也无法挪动脚步离开,只能死死地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感觉自己的呼吸变得又浅又急,几乎要窒息。
那个短发的女生抬起头来看向他,眼睛里闪烁着全然的、不设防的渴望和信任,还有一种受到特别青睐的受宠若惊。
那种眼神……
林倩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几个月前,甚至就在不久之前,那也是她看他的眼神。一模一样的星芒,一模一样的虔诚。
那天晚上,她独自走回出租屋的路,变得前所未有的漫长。雨后的柏油路面倒映着昏黄的路灯,像一面面被打碎后又勉强拼凑起来的、扭曲变形的镜子。她失魂落魄地盯着脚下那些破碎的光影,机械地走着,直到发现自己完全走错了路,才茫然地停下脚步。
林倩不是没想过离开。
那晚回去后,她狠狠地将手机关机,扔到床角,整个人蜷缩起来,眼睛瞪着天花板,直到晨曦透过窗帘的缝隙,将房间染上一层灰白。
她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对自己呐喊:这不是爱!这是陷阱!是错觉!他永远不会只属于你一个人!你只是他众多选项里可以随意替换的一个!
然而,当早晨的阳光真实地照在脸上,她的第一个反应,仍然是像瘾君子寻找毒品一样,疯狂地摸到手机,颤抖着开机,死死盯着屏幕——
期盼着那个能将她从绝望边缘拉回来的名字出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屏幕亮了。
真的有他的消息。
只有冰冷的、简短的、三个字:
“在忙呢。”
没有称呼,没有表情,没有解释,甚至不像是对她昨夜可能存在的情绪的回应,更像是一种敷衍的、通用的自动回复。
可就是这样一条消息,却像一道荒谬的赦免令。林倩心中那口堵了整夜的、令人窒息的闷气,竟然就这么可悲地、不由自主地松了一下。仿佛只要他还肯回复,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就证明她还没有被彻底抛弃,那根细若游丝的线就还没有断。
她立刻痛恨起这样的自己。
明明眼睛已经看到了那不堪的一幕,理智已经敲响了警钟,为什么还是忍不住要去找他?渴望得到他一句廉价的安慰?贪婪地想捕捉他一个或许早已不复存在的温柔眼神?
她清楚地知道,哪怕他只是随口一句敷衍,她溃不成军的内心,也会自作多情地将其解读为——他还在意,我还有希望。
往后的日子,她在这种极度的清醒与极度的沉迷之间反复撕裂,变得越来越神经质。
课堂上,只要有学生无意中提起孙老师三个字,她的耳朵会立刻竖起来,心脏悬到半空。
每次不得不经过他办公室所在的那条走廊,她的脚步会不受控制地放缓,呼吸变得小心翼翼,既害怕看见什么,又隐隐期待着能偶遇。
甚至,只是走在校园里,看到一个背影与他有几分相似的路人,她的心跳都会骤然漏跳一拍,随后又被巨大的失落感吞没。
这种病态的、深入骨髓的依赖,像一条无形却无比坚韧的丝线,紧紧缠绕着她的脖颈,让她时常感到呼吸困难,却又因为恐惧那彻底断线后的虚无,而舍不得用剪刀亲手剪断。
她甚至开始可悲地自我麻醉:“也许,他对所有人都这样,天生就是个比较热情、关心学生的老师罢了?是我自己太敏感,想太多了?”
但她心底最深处的那个声音,冰冷而清晰地告诉她:不是的。他的温柔、他的靠近、他的特殊关照,从来都是精准投放的饵料,目的明确,绝非无差别的慷慨。
最终击碎她所有自欺欺人的,是另一个阴沉的下午。空气湿闷,压得人喘不过气。
林倩去图书馆还书,在通往内部休息室的僻静拐角,她瞥见一扇门半开着。
眼角的余光,捕捉到了一个她刻在骨子里的熟悉背影——
是他。
他站在窗前,背对着门口。一个长发女生站在他面前,仰着脸。孙启荣微微低着头,手里拿着一支笔,正极其缓慢地、一笔一划地,在女孩摊开的掌心写着什么。
女孩忍不住痒,咯咯地笑着想缩回手,但那动作更像是欲拒还迎,身体反而更向他靠近了几分。
两人之间的距离,近得离谱。林倩甚至能看清女孩耳垂上细小的、金色的绒毛,以及孙启荣专注而带着某种玩味表情的侧脸。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种黏腻的亲昵感:“记住这个重点,考试肯定会考到……”
那支笔的笔尖,在她柔嫩的掌心里缓慢划过的动作,充满了超越师生界限的暧昧和性暗示,其意味远比那句关于考试的话本身,更令人头皮发麻。
林倩的胃部猛地一阵剧烈抽搐,像是被人狠狠塞进了一块棱角分明、寒气刺骨的坚冰。冰冷的恶心感直冲喉咙。
她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只是本能地向后退了一步,脚跟却不小心撞倒了门边立着的金属垃圾桶。
“哐当——” 一声刺耳的巨响,在寂静的走廊里骤然炸开!
“谁?!” 孙启荣猛地抬起头,眼神锐利地扫向门口,那里面飞快地闪过一丝被打扰好事后的恼火和不耐烦。
当他看清僵在门口、脸色惨白如纸的林倩时,那丝不耐烦瞬间被熟练地掩去,脸上迅速堆起了他那标志性的、温和而略带惊讶的表情:“林倩?你怎么在这儿?”
他的变脸速度之快,语气之“正常”,仿佛刚才那暧昧至极的一幕完全是林倩的幻觉。
林倩没有回答。她只是死死地看了他一眼,仿佛要将他此刻虚伪的表情钉在脑海里。然后,猛地转过身,几乎是踉跄着逃离了那个让她窒息的地方。
她的脚步声在空荡无人的走廊里被无限放大,咚咚作响,像沉重的鼓点,不是敲在地上,而是一记记狠狠地砸在她自己的心口上。
那天晚上,她在出租屋那狭小逼仄的卫生间里,蜷缩着蹲了许久许久。指甲深深地掐进自己的掌心,留下几个月牙形的、渗血的伤痕,她却感觉不到丝毫疼痛。
冰冷的瓷砖透过薄薄的衣物传来寒意,但远比不上她心底涌出的那种彻底的了悟和绝望——
她终于无法再欺骗自己了。
她看清了。
自己从来都不是什么特别的存在。
不过是孙启荣众多可替换的收藏品之一,是他用来满足扭曲权力欲和征服感的、无数个“之一”罢了。
可是……
即使认知清晰、真相血淋淋地摆在面前……
那一刻的林倩,绝望地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竟然……仍然没有立刻收拾行李离开的力气和决绝。
那根无形的线,似乎已经长进了肉里,与血脉相连。斩断它,仿佛意味着某种死亡。
喜欢玩死亡局,我从不出局
他的信息不回?—— 他太忙了,他是教授,肩负着那么多项目和学生的前途,怎么能时时围着我转?
他的约会推脱?—— 他是在为我们的未来奋斗,他现在专注事业,正是他认真负责的表现。
他的言语敷衍?—— 他本性或许就是这般清冷内敛,不善于表达情感,这才是成熟男人的样子。
哪怕心像被细针扎刺般隐隐作痛,她也会立刻找来合理的解释,并用一种近乎自虐的崇高感来安慰自己。
爱一个这样的人,本来就需要付出更多理解和等待,这是爱的代价,是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必经之路。 她将自己的委屈和不安,强行解读为一种为爱情做出的、值得歌颂的牺牲。
然而,孙启荣的心境却与她截然相反,正沿着一条危险的斜坡加速滑落。他私下的“狩猎”本能愈发熟练,而更可怕的是,他开始将那些源于私欲和偏见的、冰冷彻骨的念头,精心包裹上学术探讨和理性思辨的华丽外衣,在神圣的讲台上,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口吻,灌输给台下那些尚且稚嫩的心灵。
那是一节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课。在按部就班讲完教科书上的内容后,孙启荣话锋陡然一转,身体微微前倾,手肘撑在讲台上,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整个教室,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挑战性的笑意。
“同学们,抛开书本,你们觉得,现代的婚姻制度,到底是什么?”
教室里瞬间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和窃窃私语。不少学生条件反射地去翻书,以为是什么隐藏考点。
孙启荣却不急不缓,如同一个耐心的垂钓者,继续抛下他的鱼饵:“在我看来,现代的婚姻制度,早已名存实亡。” 他语出惊人,成功地吸引了所有注意力。
“那一纸结婚证,最大的意义,早已不是爱情的见证或承诺,而是法律层面上赤裸裸的财产捆绑契约。” 他声音沉缓,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嘲讽,“谁收入高,谁在婚姻里的风险就越大。一旦离婚,辛辛苦苦挣来的,就得凭空分出去一半。这不是感情的逻辑,这是现代婚姻制度的底层逻辑。”
底下传来几声附和的轻笑和零星的点头。孙启荣似乎很享受这种效果,他微微眯起眼,语气变得更加具有鼓动性:
“当然,你们会说——爱情。对,我不否认爱情的存在。” 他耸耸肩,做出一个让步的姿态,随即话锋再转,“但领证这个行为本身,和爱情有关系吗?老公、老婆这些称呼,没有那张纸,你们照样可以叫得亲热。那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去领那个证?无非是这个制度给你们洗了脑,让你们觉得这是必经程序,是安全感的象征。而这种安全感,本质是经济上的,而非情感上的。”
他顿了顿,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遒劲的大字:氏族 → 家族 → 家庭 → 个人。
“人类的组织形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随着生产力演进的。” 他的粉笔重重地点在氏族上。
“最早,是氏族。那不是温情脉脉的血缘大家庭,而是一种残酷的集体生存机制。每个人的生命不属于自己,属于整个氏族!土地、猎物、工具,甚至你的婚配对象——都由氏族首领分配。你是去狩猎还是去放牧,你娶谁、给谁生孩子,不由你决定,由集体的生存利益决定!”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描绘远古丛林法则的冷酷。
台下有学生皱起了眉头,似乎被这种赤裸的描述冲击到。孙启荣毫不在意,粉笔滑向家族。
“后来,农业文明定型。春耕秋收,需要稳定的大量劳动力——于是庞大的家族出现了。十几口、几十口人捆绑在一起劳作,才能活下去。此时的婚姻,是家族联盟的延伸,是土地兼并和劳动力再生产的核心工具,与个人情感几乎无关。”
他缓缓踱步,粉笔在工业社会上划了一个圈。
“再后来,工业革命轰鸣而至。煤矿、纺织厂、钢铁厂……生产不再依赖家族,而是依赖个体的技能。于是,大家族瓦解,被核心家庭取代——丈夫是主要劳动力,妻子是辅助劳力或家庭主妇。婚姻的功能,转向稳定社会、传递私有财产。”
最后,他停在个人两个字前,转过身,背着手,像一位宣布最终判决的法官,环视全场。
“而现在——信息时代、消费社会——生产力极度发达,社会福利和个体赚钱能力提升,一个人足以抵御大部分生存风险。那么,婚姻这个制度……” 他拖长了语调,重复了开头的断语,“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它的历史使命正在终结,正在名存实亡。”
有学生举手,带着困惑:“孙老师,您是预言婚姻制度会彻底消失吗?”
孙启荣微微一笑,摇了摇头,笑容里带着智者的优越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会消失。但会退化成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可选项——就像签一份商业合同,或者入股一家公司。签不签,入不入股,完全基于个人的利益计算和风险偏好。别误会,” 他抬手止住可能的反驳,“我并非全盘否定感情。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其核心功能早已不再是保障感情,而是规制财产。当个人能独立掌握生存资料时,这个制度对很多人来说,就失去了吸引力。”
他在黑板的角落,用力写下契约两个大字,笔锋凌厉。
“你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制度的诞生和存续,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群体的特定利益。当利益基础动摇,或者个体能绕过制度直接获取利益时,制度本身就会走向衰亡。”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思考的脸,仿佛在播撒“智慧”的种子。
下课铃声适时响起。他放下粉笔,走下讲台,嘴角那个几乎不可察觉的弧度再次浮现。那不是传授知识后的欣慰,而是一种隐秘的满足和权力感——他成功地用理性的外衣,包装了自己内心的冰冷与虚无,并将这些偏激的观点,如同病毒般植入这些年轻的大脑。他享受这种不被看见真实面目,却能暗中引导他人思想走向的控制感。
这一刻,林倩在台下所感受到的那种扭曲的、牺牲式的“爱”,与孙启荣在台上所宣扬的、剥离了情感的冰冷“契约论”,在底层逻辑上,竟然形成了一种可怕而讽刺的同构。
他从私下对个体的情感掠夺,已然延伸到了在公共空间进行扭曲的价值输出。这条路,正将他引向更深的、万劫不复的深渊。
课间,走廊里弥漫着夏日特有的燥热和年轻身体的汗味。几个女生挤在一起走向水房,兴奋地低声议论着刚才的“暴论”:
“孙老师讲得虽然有点刺耳,但好像真是这个理儿!现在谁还敢轻易结婚?”
“对啊对啊,那个契约比喻太精辟了!感觉一下子清醒了!”
“不过……他说这些的时候,表情好冷静啊,有点吓人……”
“智者总是有点特别的嘛!这才是真知灼见!”
她们的议论声渐渐远去。
而那天晚上发生的事,则彻底击碎了林倩用幻想编织的保护壳。
她没有提前告知,抱着一丝或许能偶遇并得到片刻温存的侥幸,来到了他的办公楼。校园里的路灯发出苍白的光。
她走到他办公室所在的走廊尽头,发现门虚掩着,里面透出温暖的光线和……一阵极其轻柔的、带着私密气息的笑声。那不是他课堂上那种礼貌疏离的笑,也不是平时对待学生那种程式化的笑,而是一种放松的、愉悦的、甚至带着点宠溺意味的低声轻笑。
她的心脏猛地一缩。侧过身,透过那道狭窄的门缝,她看到了令她血液几乎凝固的一幕:
一个留着清爽短发的女生,正坐在本属于他的宽大办公椅上,微微低着头,手里拿着一份试卷。而他——孙启荣——就站在她旁边,身体微微前倾,靠得极近。他的手臂绕过女生的肩膀,指尖正点在那份试卷的某处。两人的肩膀几乎要靠在一起,从林倩的角度看去,姿态亲昵得刺眼。
“你底子很好,就是细节上太马虎了。这样,我单独帮你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吧?” 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像一阵只为一个人吹拂的、带着温度的微风,是林倩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的、那种带着特殊关照的语调。
林倩僵在门外,仿佛被无形的冰钉钉在原地,手心里瞬间沁满了冰冷的汗珠。她没有勇气推门,也无法挪动脚步离开,只能死死地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感觉自己的呼吸变得又浅又急,几乎要窒息。
那个短发的女生抬起头来看向他,眼睛里闪烁着全然的、不设防的渴望和信任,还有一种受到特别青睐的受宠若惊。
那种眼神……
林倩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几个月前,甚至就在不久之前,那也是她看他的眼神。一模一样的星芒,一模一样的虔诚。
那天晚上,她独自走回出租屋的路,变得前所未有的漫长。雨后的柏油路面倒映着昏黄的路灯,像一面面被打碎后又勉强拼凑起来的、扭曲变形的镜子。她失魂落魄地盯着脚下那些破碎的光影,机械地走着,直到发现自己完全走错了路,才茫然地停下脚步。
林倩不是没想过离开。
那晚回去后,她狠狠地将手机关机,扔到床角,整个人蜷缩起来,眼睛瞪着天花板,直到晨曦透过窗帘的缝隙,将房间染上一层灰白。
她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对自己呐喊:这不是爱!这是陷阱!是错觉!他永远不会只属于你一个人!你只是他众多选项里可以随意替换的一个!
然而,当早晨的阳光真实地照在脸上,她的第一个反应,仍然是像瘾君子寻找毒品一样,疯狂地摸到手机,颤抖着开机,死死盯着屏幕——
期盼着那个能将她从绝望边缘拉回来的名字出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屏幕亮了。
真的有他的消息。
只有冰冷的、简短的、三个字:
“在忙呢。”
没有称呼,没有表情,没有解释,甚至不像是对她昨夜可能存在的情绪的回应,更像是一种敷衍的、通用的自动回复。
可就是这样一条消息,却像一道荒谬的赦免令。林倩心中那口堵了整夜的、令人窒息的闷气,竟然就这么可悲地、不由自主地松了一下。仿佛只要他还肯回复,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就证明她还没有被彻底抛弃,那根细若游丝的线就还没有断。
她立刻痛恨起这样的自己。
明明眼睛已经看到了那不堪的一幕,理智已经敲响了警钟,为什么还是忍不住要去找他?渴望得到他一句廉价的安慰?贪婪地想捕捉他一个或许早已不复存在的温柔眼神?
她清楚地知道,哪怕他只是随口一句敷衍,她溃不成军的内心,也会自作多情地将其解读为——他还在意,我还有希望。
往后的日子,她在这种极度的清醒与极度的沉迷之间反复撕裂,变得越来越神经质。
课堂上,只要有学生无意中提起孙老师三个字,她的耳朵会立刻竖起来,心脏悬到半空。
每次不得不经过他办公室所在的那条走廊,她的脚步会不受控制地放缓,呼吸变得小心翼翼,既害怕看见什么,又隐隐期待着能偶遇。
甚至,只是走在校园里,看到一个背影与他有几分相似的路人,她的心跳都会骤然漏跳一拍,随后又被巨大的失落感吞没。
这种病态的、深入骨髓的依赖,像一条无形却无比坚韧的丝线,紧紧缠绕着她的脖颈,让她时常感到呼吸困难,却又因为恐惧那彻底断线后的虚无,而舍不得用剪刀亲手剪断。
她甚至开始可悲地自我麻醉:“也许,他对所有人都这样,天生就是个比较热情、关心学生的老师罢了?是我自己太敏感,想太多了?”
但她心底最深处的那个声音,冰冷而清晰地告诉她:不是的。他的温柔、他的靠近、他的特殊关照,从来都是精准投放的饵料,目的明确,绝非无差别的慷慨。
最终击碎她所有自欺欺人的,是另一个阴沉的下午。空气湿闷,压得人喘不过气。
林倩去图书馆还书,在通往内部休息室的僻静拐角,她瞥见一扇门半开着。
眼角的余光,捕捉到了一个她刻在骨子里的熟悉背影——
是他。
他站在窗前,背对着门口。一个长发女生站在他面前,仰着脸。孙启荣微微低着头,手里拿着一支笔,正极其缓慢地、一笔一划地,在女孩摊开的掌心写着什么。
女孩忍不住痒,咯咯地笑着想缩回手,但那动作更像是欲拒还迎,身体反而更向他靠近了几分。
两人之间的距离,近得离谱。林倩甚至能看清女孩耳垂上细小的、金色的绒毛,以及孙启荣专注而带着某种玩味表情的侧脸。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种黏腻的亲昵感:“记住这个重点,考试肯定会考到……”
那支笔的笔尖,在她柔嫩的掌心里缓慢划过的动作,充满了超越师生界限的暧昧和性暗示,其意味远比那句关于考试的话本身,更令人头皮发麻。
林倩的胃部猛地一阵剧烈抽搐,像是被人狠狠塞进了一块棱角分明、寒气刺骨的坚冰。冰冷的恶心感直冲喉咙。
她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只是本能地向后退了一步,脚跟却不小心撞倒了门边立着的金属垃圾桶。
“哐当——” 一声刺耳的巨响,在寂静的走廊里骤然炸开!
“谁?!” 孙启荣猛地抬起头,眼神锐利地扫向门口,那里面飞快地闪过一丝被打扰好事后的恼火和不耐烦。
当他看清僵在门口、脸色惨白如纸的林倩时,那丝不耐烦瞬间被熟练地掩去,脸上迅速堆起了他那标志性的、温和而略带惊讶的表情:“林倩?你怎么在这儿?”
他的变脸速度之快,语气之“正常”,仿佛刚才那暧昧至极的一幕完全是林倩的幻觉。
林倩没有回答。她只是死死地看了他一眼,仿佛要将他此刻虚伪的表情钉在脑海里。然后,猛地转过身,几乎是踉跄着逃离了那个让她窒息的地方。
她的脚步声在空荡无人的走廊里被无限放大,咚咚作响,像沉重的鼓点,不是敲在地上,而是一记记狠狠地砸在她自己的心口上。
那天晚上,她在出租屋那狭小逼仄的卫生间里,蜷缩着蹲了许久许久。指甲深深地掐进自己的掌心,留下几个月牙形的、渗血的伤痕,她却感觉不到丝毫疼痛。
冰冷的瓷砖透过薄薄的衣物传来寒意,但远比不上她心底涌出的那种彻底的了悟和绝望——
她终于无法再欺骗自己了。
她看清了。
自己从来都不是什么特别的存在。
不过是孙启荣众多可替换的收藏品之一,是他用来满足扭曲权力欲和征服感的、无数个“之一”罢了。
可是……
即使认知清晰、真相血淋淋地摆在面前……
那一刻的林倩,绝望地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竟然……仍然没有立刻收拾行李离开的力气和决绝。
那根无形的线,似乎已经长进了肉里,与血脉相连。斩断它,仿佛意味着某种死亡。
喜欢玩死亡局,我从不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