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朱雀街飘着淡淡的槐花香,济世医馆的木门虚掩着,檐下挂着的“济世救人”木牌被风拂得轻晃。洛风正蹲在医馆后院的药圃前,手里捏着株带着露珠的黄栀子,青布长衫的下摆沾了些泥土,腰间系着的药囊垂着半串铜铃,是妻子秦慕伊亲手绣的药草纹样。
“阿爹,这就是黄栀子啊?”十八岁的洛羽凑过来,一身月白短褂衬得他眉眼清亮,手里还拿着个竹编药篮,“看着倒像栀子花开败了结的果子,可阿娘说这是药材,能治病?”
洛风抬头笑了,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温和:“你这孩子,只记着栀子花好看,倒忘了果子的用处。”他起身时,秦慕伊端着个白瓷盘走过来,盘里放着晒干的黄栀子果,深黄的果皮泛着油亮,她今日穿了件淡绿襦裙,裙摆绣着栀子花纹,鬓边别着朵新鲜的栀子花,发间银簪坠着的小珠串一晃,便有细碎的光落在药圃里。
“先别急着讲药效,”秦慕伊将瓷盘放在石桌上,拿起颗干栀子果递给洛羽,“你先摸摸,再闻闻,记住它的模样,往后去山里采买才不会认错。”
洛羽接过栀子果,指尖触到粗糙的果皮,凑近鼻尖闻了闻,一股清苦中带着微香的气息钻进鼻腔:“这味道倒像阿爹煎药时的味儿,就是淡些。”
“这就对了。”洛风拉过儿子的手,指着药圃里的黄栀子植株,“你看它的株形,高不过三尺,枝干是灰绿色的,嫩枝上还带着细细的绒毛,像刚长出来的柳叶芽。叶子是对生的,卵形的叶片边缘光滑,摸上去厚实得很,叶脉得对着光才能看清,像画上去的细纹。”他伸手摘了片叶子,递到洛羽眼前,“你再看叶片背面,比正面浅些,还带着点蜡质,这是它为了保水长的,毕竟它最喜温暖湿润的地方。”
秦慕伊补充道:“黄栀子多生在山野间的疏林里,或是溪边、路旁,得有充足的阳光,却又不能被暴晒,土壤要疏松肥沃的,最好是偏酸性的红壤或黄壤。去年我们去南方采买,见过山脚下成片的黄栀子,到了夏天开白色的花,像缀在绿叶间的小喇叭,到了秋天就结出这橙黄色的果子,越晒越黄,药效也越足。”
洛羽听得认真,蹲在药圃边细细观察:“那它的根呢?阿爹说过,很多药材的根也是宝。”
“问得好。”洛风赞许地点头,“黄栀子的根是圆柱形的,外皮是黄褐色,剥开后里面是淡黄色,断面有放射状的纹理,像太阳的光。它的根能扎得很深,这样才能在潮湿的土壤里吸收养分,还能抵抗些小风雨。不过采挖时要小心,不能伤了主根,不然来年就长不出新株了。”
此时医馆的伙计阿福端着药罐走过来,粗布短褂上沾了些药汁:“掌柜的,夫人,前儿个熬的甘草水好了,要不要给洛羽少爷尝尝?”他看到石桌上的黄栀子,眼睛一亮,“这不是上次治李阿爷黄疸用的药吗?当时李阿爷脸黄得像蜡纸,喝了几副加了黄栀子的药,就好了大半。”
洛风接过药罐,倒了杯甘草水递给洛羽,才开口道:“说起黄栀子的作用,可就多了。它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最主要的是清热利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像夏天人容易心烦意乱、口舌生疮,或是湿热引起的黄疸、淋证,都能用它来治。”
秦慕伊从药柜里取出本药书,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字念道:“《神农本草经》里说它‘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齄鼻,白癞赤癞疮疡’,《本草纲目》也说它‘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她抬头看向洛羽,“你要记住,药性分寒热,黄栀子性寒,所以脾胃虚寒、无湿热的人不能用,不然会拉肚子。”
洛羽接过药书,指着上面的图画:“那它里面有什么东西能治病啊?阿爹之前说过,药材里的‘成分’很重要。”
“这个得细说。”洛风坐下来,拿起颗干栀子果,“黄栀子的果实里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最主要的是栀子苷,还有羟异栀子苷、山栀苷、栀子酮苷这些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这些是它能清热泻火的关键。另外还有黄酮类,比如栀子素、槲皮素,能帮助消炎;有机酸类像绿原酸、咖啡酸,有抗菌的作用;还有藏红花素、藏红花酸,这两种成分能让它的果实呈现黄色,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治黄疸就靠它们。”
他顿了顿,又道:“还有些微量成分,比如β-谷甾醇、D-甘露醇,能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这些成分加在一起,才让黄栀子既能清热,又能解毒,还能凉血。不过你要记住,不同产地的黄栀子,成分含量会有些差别,像南方产的,栀子苷含量就高些,药效也更好。”
秦慕伊补充道:“上次御药房的刘大人来采买,还特意问起黄栀子的成分,说宫里娘娘们偶有心烦失眠,用少量黄栀子配着茯苓、甘草煎水喝,效果很好。不过用量得把控好,一般煎药只用五到十克,过量了会伤脾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福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难怪上次张婶家的娃长了口疮,夫人用黄栀子加黄连磨成粉,调了蜂蜜涂在患处,两天就好了。当时我还好奇,这不起眼的果子怎么这么管用,原来里面有这么多‘宝贝’。”
洛风笑了笑,忽然想起件事:“说起病例,前两个月城西的王铁匠,你们还记得吗?他当时来医馆,脸黄得像涂了黄蜡,眼睛巩膜都是黄的,尿色深黄,还说肚子胀,吃不下东西,走路都没力气。”
洛羽立刻点头:“我记得!当时阿爹给他把脉,说脉弦数,舌苔黄腻,是湿热黄疸。”
“没错。”洛风起身走到药柜前,取出几味药材,“当时我给他开的方子里,就以黄栀子为君药,用了十克,再配茵陈十五克、大黄五克、柴胡十克、郁金十克、茯苓十五克、泽泻十克。茵陈能清热利湿退黄,大黄能泻下通便,把湿热排出去,柴胡和郁金能疏肝理气,茯苓、泽泻能健脾利湿,再加上黄栀子的清热泻火,几味药配在一起,就能标本兼治。”
秦慕伊接过话头:“王铁匠当时还担心,说自己这病治不好,要耽误打铁。我跟他说,黄疸是湿热积在体内,只要把湿热排出去,就会好。他按方煎药,每天一副,分早晚两次喝,喝了三天,就来说尿色浅了些,肚子也不胀了。我让他接着喝,又调整了药方,把大黄减到三克,加了五克白术健脾,怕他长期吃寒凉的药伤脾胃。”
“喝到第七天,王铁匠的脸就不那么黄了,能吃下一碗粥了。”洛风接着说,“我又让他喝了一周的巩固方,去掉大黄,加了当归、白芍养血,毕竟生病这么久,气血会亏。后来他来复诊,脉也平和了,舌苔也不腻了,还特意给我们送了把新打的镰刀,说要不是这黄栀子,他这病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洛羽听得眼睛发亮:“原来黄栀子这么管用!那要是有人上火流鼻血,能用它吗?”
“当然能。”秦慕伊笑着说,“上次你阿爹上火流鼻血,我就用黄栀子炒炭,磨成粉,让他用温水送服,一次三克,当天就止住了。炒炭后的黄栀子,凉血止血的效果更好,还能减少寒性,不会伤胃。”
阿福也凑过来:“那要是被烫伤了呢?能不能用黄栀子?”
“可以。”洛风点头,“把黄栀子研成细粉,用麻油调成糊状,涂在烫伤的地方,能清热解毒,还能止痛。去年夏天,隔壁的小娃被开水烫了手,我就用这个方法给他治的,没几天就结痂了,也没留疤。”
此时院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是个提着竹篮的妇人,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洛大夫,洛夫人,快救救我的娃!他今天早上起来就发烧,还说头痛,嘴里长了好多小泡,连水都喝不下!”
洛风立刻起身,秦慕伊也收拾好药材:“快把娃带进来,我们看看。”
妇人赶紧把身后的孩子拉过来,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小脸通红,嘴唇干裂,嘴角还挂着泪水。洛风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看了看他的舌头,眉头微蹙:“是热毒炽盛引起的,嘴里的疱疹是热毒上攻所致,得赶紧清热泻火。”
他转身走到药柜前,取了黄栀子五克、黄连三克、黄芩五克、金银花五克、连翘五克、生甘草三克,递给阿福:“阿福,赶紧去煎药,大火烧开,转小火煎一刻钟,倒出来晾温。”又对秦慕伊说,“你把黄栀子和青黛各取两克,研成细粉,用蜂蜜调成糊状,等下给孩子涂在疱疹上。”
秦慕伊点头应下,一边研粉一边对妇人说:“你别担心,这孩子是夏天贪凉,又吃了太多甜食,热毒积在体内,用黄栀子清热,黄连、黄芩泻火,金银花、连翘解毒,很快就会好的。”
妇人感激得连连点头:“多谢洛大夫,多谢洛夫人,上次我家老头子的咳嗽,就是你们用黄栀子配着杏仁治好的,这次娃生病,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你们了。”
洛羽在一旁看着,帮着秦慕伊递蜂蜜,心里对黄栀子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看着阿福在灶房里忙碌的身影,看着父亲耐心地给妇人讲解注意事项,看着母亲温柔地给孩子涂药,忽然明白,这不起眼的黄栀子,不仅是药材,更是医馆里济世救人的心意。
不一会儿,药煎好了,秦慕伊给孩子喂了药,又涂了药糊。孩子喝了药后,没过多久就不怎么哭闹了,还说想吃点粥。妇人喜极而泣,非要留下些鸡蛋作为谢礼,洛风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送走妇人后,洛羽走到洛风身边,手里还拿着那颗黄栀子果:“阿爹,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你总说‘药材无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这黄栀子看起来普通,却能治这么多病,还能帮到这么多人。”
洛风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里满是欣慰:“你能明白就好。学医不仅要记住药材的形状、成分、药效,更要记住‘济世救人’这四个字。往后你要多学多练,不仅要认识黄栀子,还要认识更多的药材,知道它们的生长环境,了解它们的成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治好更多的病人。”
秦慕伊也走过来,将药书递给洛羽:“这药书你拿去看,上面记了很多黄栀子的配伍方法和病例,你可以慢慢琢磨。明天我们要去山里采买黄栀子,你也一起去,亲眼看看它在山野里的生长模样,比光看书本记得更牢。”
洛羽接过药书,用力点头:“好!明天我一定好好学,将来也要像阿爹阿娘一样,用这些药材治好更多的人,让朱雀街的百姓都健健康康的。”
暮春的阳光透过槐树叶,洒在药圃里的黄栀子上,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光,像一颗颗小珍珠。洛风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秦慕伊看着丈夫温和的侧脸,阿福在灶房里收拾着药罐,医馆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还有黄栀子那清苦中带着微香的气息,这气息里,藏着医者的仁心,也藏着大华百姓最朴素的安康心愿。
往后的日子里,洛羽跟着洛风和秦慕伊,不仅学会了辨认黄栀子,还学会了用它配伍治病。他跟着父母去山里采买,看到成片的黄栀子在阳光下生长,听到山里的药农讲着黄栀子的故事;他在医馆里帮忙煎药,看着一个个病人因为黄栀子而康复,脸上露出笑容。渐渐地,他也成了朱雀街小有名气的“小大夫”,有人来医馆看病,他总能准确地说出黄栀子的生长环境、成分和药效,还能讲出几个用黄栀子治病的病例,像极了当年的洛风。
而济世医馆的黄栀子,也成了朱雀街的一段佳话。百姓们都说,洛大夫家的黄栀子,不仅能治病,还能暖心,就像洛风夫妇和洛羽,用一颗仁心,守护着整条朱雀街的安康。
喜欢御风小说之穿越古代
“阿爹,这就是黄栀子啊?”十八岁的洛羽凑过来,一身月白短褂衬得他眉眼清亮,手里还拿着个竹编药篮,“看着倒像栀子花开败了结的果子,可阿娘说这是药材,能治病?”
洛风抬头笑了,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温和:“你这孩子,只记着栀子花好看,倒忘了果子的用处。”他起身时,秦慕伊端着个白瓷盘走过来,盘里放着晒干的黄栀子果,深黄的果皮泛着油亮,她今日穿了件淡绿襦裙,裙摆绣着栀子花纹,鬓边别着朵新鲜的栀子花,发间银簪坠着的小珠串一晃,便有细碎的光落在药圃里。
“先别急着讲药效,”秦慕伊将瓷盘放在石桌上,拿起颗干栀子果递给洛羽,“你先摸摸,再闻闻,记住它的模样,往后去山里采买才不会认错。”
洛羽接过栀子果,指尖触到粗糙的果皮,凑近鼻尖闻了闻,一股清苦中带着微香的气息钻进鼻腔:“这味道倒像阿爹煎药时的味儿,就是淡些。”
“这就对了。”洛风拉过儿子的手,指着药圃里的黄栀子植株,“你看它的株形,高不过三尺,枝干是灰绿色的,嫩枝上还带着细细的绒毛,像刚长出来的柳叶芽。叶子是对生的,卵形的叶片边缘光滑,摸上去厚实得很,叶脉得对着光才能看清,像画上去的细纹。”他伸手摘了片叶子,递到洛羽眼前,“你再看叶片背面,比正面浅些,还带着点蜡质,这是它为了保水长的,毕竟它最喜温暖湿润的地方。”
秦慕伊补充道:“黄栀子多生在山野间的疏林里,或是溪边、路旁,得有充足的阳光,却又不能被暴晒,土壤要疏松肥沃的,最好是偏酸性的红壤或黄壤。去年我们去南方采买,见过山脚下成片的黄栀子,到了夏天开白色的花,像缀在绿叶间的小喇叭,到了秋天就结出这橙黄色的果子,越晒越黄,药效也越足。”
洛羽听得认真,蹲在药圃边细细观察:“那它的根呢?阿爹说过,很多药材的根也是宝。”
“问得好。”洛风赞许地点头,“黄栀子的根是圆柱形的,外皮是黄褐色,剥开后里面是淡黄色,断面有放射状的纹理,像太阳的光。它的根能扎得很深,这样才能在潮湿的土壤里吸收养分,还能抵抗些小风雨。不过采挖时要小心,不能伤了主根,不然来年就长不出新株了。”
此时医馆的伙计阿福端着药罐走过来,粗布短褂上沾了些药汁:“掌柜的,夫人,前儿个熬的甘草水好了,要不要给洛羽少爷尝尝?”他看到石桌上的黄栀子,眼睛一亮,“这不是上次治李阿爷黄疸用的药吗?当时李阿爷脸黄得像蜡纸,喝了几副加了黄栀子的药,就好了大半。”
洛风接过药罐,倒了杯甘草水递给洛羽,才开口道:“说起黄栀子的作用,可就多了。它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最主要的是清热利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像夏天人容易心烦意乱、口舌生疮,或是湿热引起的黄疸、淋证,都能用它来治。”
秦慕伊从药柜里取出本药书,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字念道:“《神农本草经》里说它‘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齄鼻,白癞赤癞疮疡’,《本草纲目》也说它‘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她抬头看向洛羽,“你要记住,药性分寒热,黄栀子性寒,所以脾胃虚寒、无湿热的人不能用,不然会拉肚子。”
洛羽接过药书,指着上面的图画:“那它里面有什么东西能治病啊?阿爹之前说过,药材里的‘成分’很重要。”
“这个得细说。”洛风坐下来,拿起颗干栀子果,“黄栀子的果实里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最主要的是栀子苷,还有羟异栀子苷、山栀苷、栀子酮苷这些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这些是它能清热泻火的关键。另外还有黄酮类,比如栀子素、槲皮素,能帮助消炎;有机酸类像绿原酸、咖啡酸,有抗菌的作用;还有藏红花素、藏红花酸,这两种成分能让它的果实呈现黄色,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治黄疸就靠它们。”
他顿了顿,又道:“还有些微量成分,比如β-谷甾醇、D-甘露醇,能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这些成分加在一起,才让黄栀子既能清热,又能解毒,还能凉血。不过你要记住,不同产地的黄栀子,成分含量会有些差别,像南方产的,栀子苷含量就高些,药效也更好。”
秦慕伊补充道:“上次御药房的刘大人来采买,还特意问起黄栀子的成分,说宫里娘娘们偶有心烦失眠,用少量黄栀子配着茯苓、甘草煎水喝,效果很好。不过用量得把控好,一般煎药只用五到十克,过量了会伤脾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福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难怪上次张婶家的娃长了口疮,夫人用黄栀子加黄连磨成粉,调了蜂蜜涂在患处,两天就好了。当时我还好奇,这不起眼的果子怎么这么管用,原来里面有这么多‘宝贝’。”
洛风笑了笑,忽然想起件事:“说起病例,前两个月城西的王铁匠,你们还记得吗?他当时来医馆,脸黄得像涂了黄蜡,眼睛巩膜都是黄的,尿色深黄,还说肚子胀,吃不下东西,走路都没力气。”
洛羽立刻点头:“我记得!当时阿爹给他把脉,说脉弦数,舌苔黄腻,是湿热黄疸。”
“没错。”洛风起身走到药柜前,取出几味药材,“当时我给他开的方子里,就以黄栀子为君药,用了十克,再配茵陈十五克、大黄五克、柴胡十克、郁金十克、茯苓十五克、泽泻十克。茵陈能清热利湿退黄,大黄能泻下通便,把湿热排出去,柴胡和郁金能疏肝理气,茯苓、泽泻能健脾利湿,再加上黄栀子的清热泻火,几味药配在一起,就能标本兼治。”
秦慕伊接过话头:“王铁匠当时还担心,说自己这病治不好,要耽误打铁。我跟他说,黄疸是湿热积在体内,只要把湿热排出去,就会好。他按方煎药,每天一副,分早晚两次喝,喝了三天,就来说尿色浅了些,肚子也不胀了。我让他接着喝,又调整了药方,把大黄减到三克,加了五克白术健脾,怕他长期吃寒凉的药伤脾胃。”
“喝到第七天,王铁匠的脸就不那么黄了,能吃下一碗粥了。”洛风接着说,“我又让他喝了一周的巩固方,去掉大黄,加了当归、白芍养血,毕竟生病这么久,气血会亏。后来他来复诊,脉也平和了,舌苔也不腻了,还特意给我们送了把新打的镰刀,说要不是这黄栀子,他这病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洛羽听得眼睛发亮:“原来黄栀子这么管用!那要是有人上火流鼻血,能用它吗?”
“当然能。”秦慕伊笑着说,“上次你阿爹上火流鼻血,我就用黄栀子炒炭,磨成粉,让他用温水送服,一次三克,当天就止住了。炒炭后的黄栀子,凉血止血的效果更好,还能减少寒性,不会伤胃。”
阿福也凑过来:“那要是被烫伤了呢?能不能用黄栀子?”
“可以。”洛风点头,“把黄栀子研成细粉,用麻油调成糊状,涂在烫伤的地方,能清热解毒,还能止痛。去年夏天,隔壁的小娃被开水烫了手,我就用这个方法给他治的,没几天就结痂了,也没留疤。”
此时院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是个提着竹篮的妇人,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洛大夫,洛夫人,快救救我的娃!他今天早上起来就发烧,还说头痛,嘴里长了好多小泡,连水都喝不下!”
洛风立刻起身,秦慕伊也收拾好药材:“快把娃带进来,我们看看。”
妇人赶紧把身后的孩子拉过来,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小脸通红,嘴唇干裂,嘴角还挂着泪水。洛风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看了看他的舌头,眉头微蹙:“是热毒炽盛引起的,嘴里的疱疹是热毒上攻所致,得赶紧清热泻火。”
他转身走到药柜前,取了黄栀子五克、黄连三克、黄芩五克、金银花五克、连翘五克、生甘草三克,递给阿福:“阿福,赶紧去煎药,大火烧开,转小火煎一刻钟,倒出来晾温。”又对秦慕伊说,“你把黄栀子和青黛各取两克,研成细粉,用蜂蜜调成糊状,等下给孩子涂在疱疹上。”
秦慕伊点头应下,一边研粉一边对妇人说:“你别担心,这孩子是夏天贪凉,又吃了太多甜食,热毒积在体内,用黄栀子清热,黄连、黄芩泻火,金银花、连翘解毒,很快就会好的。”
妇人感激得连连点头:“多谢洛大夫,多谢洛夫人,上次我家老头子的咳嗽,就是你们用黄栀子配着杏仁治好的,这次娃生病,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你们了。”
洛羽在一旁看着,帮着秦慕伊递蜂蜜,心里对黄栀子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看着阿福在灶房里忙碌的身影,看着父亲耐心地给妇人讲解注意事项,看着母亲温柔地给孩子涂药,忽然明白,这不起眼的黄栀子,不仅是药材,更是医馆里济世救人的心意。
不一会儿,药煎好了,秦慕伊给孩子喂了药,又涂了药糊。孩子喝了药后,没过多久就不怎么哭闹了,还说想吃点粥。妇人喜极而泣,非要留下些鸡蛋作为谢礼,洛风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送走妇人后,洛羽走到洛风身边,手里还拿着那颗黄栀子果:“阿爹,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你总说‘药材无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这黄栀子看起来普通,却能治这么多病,还能帮到这么多人。”
洛风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里满是欣慰:“你能明白就好。学医不仅要记住药材的形状、成分、药效,更要记住‘济世救人’这四个字。往后你要多学多练,不仅要认识黄栀子,还要认识更多的药材,知道它们的生长环境,了解它们的成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治好更多的病人。”
秦慕伊也走过来,将药书递给洛羽:“这药书你拿去看,上面记了很多黄栀子的配伍方法和病例,你可以慢慢琢磨。明天我们要去山里采买黄栀子,你也一起去,亲眼看看它在山野里的生长模样,比光看书本记得更牢。”
洛羽接过药书,用力点头:“好!明天我一定好好学,将来也要像阿爹阿娘一样,用这些药材治好更多的人,让朱雀街的百姓都健健康康的。”
暮春的阳光透过槐树叶,洒在药圃里的黄栀子上,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光,像一颗颗小珍珠。洛风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秦慕伊看着丈夫温和的侧脸,阿福在灶房里收拾着药罐,医馆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还有黄栀子那清苦中带着微香的气息,这气息里,藏着医者的仁心,也藏着大华百姓最朴素的安康心愿。
往后的日子里,洛羽跟着洛风和秦慕伊,不仅学会了辨认黄栀子,还学会了用它配伍治病。他跟着父母去山里采买,看到成片的黄栀子在阳光下生长,听到山里的药农讲着黄栀子的故事;他在医馆里帮忙煎药,看着一个个病人因为黄栀子而康复,脸上露出笑容。渐渐地,他也成了朱雀街小有名气的“小大夫”,有人来医馆看病,他总能准确地说出黄栀子的生长环境、成分和药效,还能讲出几个用黄栀子治病的病例,像极了当年的洛风。
而济世医馆的黄栀子,也成了朱雀街的一段佳话。百姓们都说,洛大夫家的黄栀子,不仅能治病,还能暖心,就像洛风夫妇和洛羽,用一颗仁心,守护着整条朱雀街的安康。
喜欢御风小说之穿越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