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东北设想-《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原来。

  幽州总管阴寿,在清除盘踞辽西的伪齐残余势力后。

  趁势追击重伤逃往辽东的高宝宁。

  随后。

  与高句丽军队发生了大小数十次战役。

  这个东北地方势力。

  趁着中原地区数百年纷争战乱,迅速发展。

  当下。

  控制着朝鲜半岛北部,以及辽河以东大部分区域。

  是半岛三国当中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

  但是。

  他们不满足眼前所拥有的,妄想占据辽西。

  并与突厥勾结,图谋一马平川的幽州地区。

  “辽西走廊的事,阴将军如何说?”

  之前宇文衍让王轨传信给阴寿,让其注意辽西走廊。

  防止突厥和高句丽军队从那进入幽州。

  “陛下,阴将军回报,此地丘陵起伏,植被茂密。”

  “而且地面坑洼,积水严重,沼泽遍布,并不适于大规模行军……”

  宇文衍听罢,点了点头。

  辽西走廊傍海道,到了宋朝与辽、金时期,才慢慢开发兴盛起来。

  在那之前。

  从中原进入东北地区,都是走燕山几条河谷通道。

  傍海道是海蚀冲积而成。

  如今还有很多沼泽地,不利于军队和商队行进。

  所以在宋以前的朝代。

  不论是行军还是经商,宁愿绕远路也不走这条近道。

  但是。

  这里是进入东北最为便捷的通道。

  无论如何。

  大周朝廷都要把这条通道开发出来,并牢牢控制在手里。

  这样。

  就能加强中原与东北地区的联系。

  便于以后收拾不听话的高句丽,并把东北地区纳入大周版图。

  东北三大平原有着肥沃的黑土地。

  只要开发出来,不但能够安置大量的百姓,还能提高大周的粮食产量。

  不管有多难,宇文衍都不会放弃的。

  此道暂时不利于通行,也让他松了一口气。

  大周有足够的时间先把防御工事做好,而后再慢慢开发这条通道。

  但还是要交代阴寿。

  不能完全置此道不管不顾。

  在这条长达400里的通道上,必须设立一定数量的哨所,以防万一。

  如今,阴寿拿下辽西。

  切断了高句丽和突厥之间的直接联系。

  为宇文衍的东北计划争取了时间。

  “高句丽蹦哒不出什么名堂。”

  “让阴寿继续与其缠斗,就当是练兵了……”

  小皇帝望着疆域图,沉声说道。

  “下诏从幽州、相州、兖州等地迁徙百姓到辽西去。”

  “凡自愿前往者,每丁分配田地百亩,免租十年……”

  宇文衍决定往辽西移民。

  把辽西打造成大周经营东北的根据地。

  有了人口,便能开荒屯田,设立军府。

  等到拉起一支数万人军队,就是收拾高句丽的时候了。

  历史上。

  隋朝杨坚,杨广数次远征高句丽都没能成功。

  其实,都是战略上的失误所致。

  他们远征的目的,不是经营东北,把朝鲜半岛纳入国家版图。

  而是出于维护中原王朝宗主国的地位及威严。

  也就是说。

  当时高句丽不听话了,与突厥眉来眼去,意图不轨。

  为了所谓的颜面,几十万大军劳师动众,长途奔袭。

  单单是后勤保障,就消耗了沿途百余万的役力。

  高句丽先是冥顽不化,想诱军深入,分而歼之。

  等看到赢不了,快要灭国时,就跪地投降!

  朝廷损兵折将,人家一句投降就完事了,毛都没捞到一根。

  加上杨广用人不当,一将无能,害死三军。

  数次远征,消耗甚巨。

  最后落得一地鸡毛,民怨沸腾。

  引得各地义军频起,把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宇文衍可不管什么天朝上国的威严。

  小小属国。

  敢撩中原王朝虎须,我就敢灭了你!

  王轨作为兵部尚书,又是小皇帝亲近的人。

  宇文衍把经营东北,以及对付高句丽的想法,向他和盘托出。

  毕竟。

  军府这一块的事情,需要他去推动。

  王轨听罢,心下大为震动。

  这可是一盘大棋啊!

  把大东北和朝鲜半岛纳入版图。

  或许很多帝王都想过,但却没有哪一个朝代真正做到过。

  就算是大汉最鼎盛时的汉武帝,也不过在半岛北部设立了四郡而已。

  而辽东大部分地区,长期是各游牧势力的地盘。

  游离在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外。

  王轨眸光熠熠地望着小皇帝,心想:

  陛下可是真敢想啊。

  连南方的陈朝都还没搞定呢,就在布局东北的事情了!

  他也有些想不通,陛下为何如此看重东北?

  在宇文衍看来。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没能把半岛和倭奴国纳入版图,实在是重大失误。

  给后世子孙留下无尽的灾难和麻烦。

  “陛下,东北苦寒之地,当真那么重要?”

  受时代局限性影响,王轨想不通也正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郯国公,东北虽然寒冷,但也就冬天几个月而已。”

  “温暖时节,那可是能够种植水稻的地方……”

  小皇帝清楚得很,东北的大米享誉天下,嘎嘎好吃。

  “东北竟能种植稻谷?”

  王轨瞪大了双眼,一脸不可置信。

  “不仅能种稻谷,高粱、粟麦、大豆都能种植,产量还杠杠滴。”

  这下,王轨有些动容了。

  虽然不知道小皇帝如何知道这些,但毫不怀疑他所说的话。

  中原王朝历来都是以农为本。

  之所以疏于东北的管理,就是认为那里苦寒,只适合放牧渔猎,而不能种地。

  其实。

  历史上隋唐时期。

  全球气候变暖,北方大部分地区更加适合农耕。

  虽然没达到上一个温暖期那般,相州(河南)都适合大象生长的地步。

  但也比前几百年温湿了许多。

  这也是形成“隋唐盛世”的一个气候因素。

  宇文衍也不清楚,自己穿越后,这种温湿环境有没有发生转变。

  但他得去试试。

  不能错过老天赐予的这种气候福利。

  “这样的话,那必须好好谋划一番。”

  王轨可不仅仅是只会行军打仗的莽夫,战略眼光也是有的。

  他很清楚。

  这么大一块能够发展农业的土地,意味着什么?

  “小言子,倭国的商队已经停了是吧?”

  宇文衍隐约记得。

  冬天有两个月,倭国和半岛三国的商队是不动的。

  “是的陛下,腊月和正月,两边都没有商队发出。”

  “你去转告物部龟田,让其传信回去。”

  “倭国产量最高的稻种一万石,海运至东北,靠岸后,直接运送到辽西龙城……”

  倭国的水稻,都是从中原地区传过去的。

  为何还要万里迢迢用他们的稻种呢?

  在宇文衍的记忆中。

  南方的水稻品种,并不适合东北地区种植。

  倭国水稻大概是先秦时期,从中原传过去的。

  经过上千年的种植改良,已经适应了本地土壤和气候。

  比起南方的稻种,或许更适合东北的环境。

  且不管它行与不行。

  先弄回来,让辽西的百姓试种了再说。

  反正。

  用肥皂跟龟田这小鬼子换就行了。

  喜欢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