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民间疾苦-《清穿:摆烂后康熙听到了我的心声》

  越往北走,环境便越恶劣。

  温度也开始极速降低。

  甚至趋近于零下的温度,让所有人都换上了厚厚的冬装。

  抵达恪靖的领地之后,此地已经几乎都被白雪覆盖了,赶路又成了一件极为艰难的事儿。

  偶尔在路上碰见一些小型部落,胤礽也会亲自带着儿子侄子们去里头瞧瞧,看看牧民是如何生活的。

  如今的牧民跟后世的有很大区别,上辈子胤礽没跟着康熙收拾葛尔丹之前,也以为蒙古人都是身宽体胖,烤羊腿自由,马奶酒畅饮,战力彪悍,日子过得滋润又恣意。

  然而现实是,大多数蒙古人身材并不高大,只有出生就含着金汤匙的那部分人,才能长成高大魁梧的模样。

  牧民家里的牲畜都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直接宰来吃的,就算是逢年过节,也是十多户合着分一只羊。

  偶尔有病死的牛羊牲畜,也要把它们的肉制成肉干,留着熬过最艰难的冬季。

  牧民平常吃的食物大多都是奶制品,再加上在草原上打猎来的小型野物,以及少部分换来的谷物生活。

  有一次,元宝和弘旺等人亲眼看着一个牧民抓了几只老鼠,兴冲冲地回家剥皮清理,然后烤来吃。

  几个没见过人间疾苦的少爷当场就吐了。

  胤礽看得心里也不大好受。

  蒙古人也是他的子民,待日后交通便利了,他也要着手改善一下牧民的生活环境。

  胤礽在恪靖的领地上转悠了几天,便换了一条路,往更北边的地界绕行回京。

  他知道,恪靖领地里的子民生活条件虽苦,但远没有到震撼人心的地步,真正苦的,还是在漠北生活的那些人。

  等穿行漠北蒙古回到承德,见识过真正的民间疾苦,以前一直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的少年们,也都变得沉默寡言了起来。

  就连元宝都有些愁肠百结。

  漠北蒙古的土地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是冻土,在那里生存的野物更少,大冬天的,有些牧民就喝点小米粥和牛奶,在吃两口肉干,一天也就过去了。

  有些甚至连肉干都舍不得吃。

  一个部落当中,甚至都看不到什么年过五十的老人,基本上全都是满脸沧桑的中年男女,以及被当成大人使唤的孩子。

  元宝看着他们个个干瘦的模样,起初心里头是害怕的,但见得多了,心里头也升腾起了一丝怜悯。

  他还不知道那样的情绪叫什么,只是觉得牧民的生活艰难,他心里不舒服而已。

  队伍在承德休整之时,胤礽和胤禩商量过后,又带着大侄子们去行宫的村落中考察。

  承德距离京城不算太远,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京城的影响,这几年也越发繁荣。

  在他们回到这里之前,此地应是下了一场大雪,行宫外头的天地都是白茫茫一片。

  与牧民相比,承德百姓的日子要好过得多,再贫穷的人,也有土坯房遮挡风雪。

  一行人找了村里头比较富裕的人家蹭饭。

  那家农户瞧见胤礽等人身上穿着绫罗绸缎,心里头吃了一惊,虽然惧怕,可半点也不敢怠慢,直接热情地将他们都迎了进去。

  十几个人把农户的堂屋挤得满满当当。

  老妪带着两个儿媳去厨房里头忙活,老汉则巍巍颤颤地坐在板凳上,跟胤礽等人聊天。

  跟老汉简单聊了几句,所有人心里头也都有了数。

  这户人家里头有祖孙三代九口人,老汉的两个儿子都出去做工了,家里头如今就只剩下老汉和妻子,以及两个儿媳,以及大儿子家的两个孩子。

  胤礽知道他心里头害怕,所以语气不由得一软再软,甚至将元宝、弘晌这几个年岁小的,拉到老汉跟前跟他介绍。

  老汉许是看出了他们并无恶意,胆子也逐渐大了不少。

  众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老汉的生活水平上,只听老汉深深的吸了口气,

  “现在的皇上是个仁君啊……”

  胤礽和胤禩对视一眼,眸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丝笑意。

  胤禩开口问道,

  “这话从何说起啊?”

  “那还用说么,看看老汉我就知道了,十多年前,老汉在这村里头日子可不像现在这么好过。”

  老汉端起碗喝了口热水,将十多年来,他家里头的变化娓娓道来。

  老汉是这村里头土生土长的人,他的父母只生了他姐姐与他两个,一家子踏实肯干,每年的收成交了税之后也就能勉强度日而已。

  等他年纪大了,到了该娶妻生子的年纪,父母便将他姐姐送到了隔壁村,两家人互换了女儿,才叫他有了妻子。

  不久后,他生了大儿子,一家五口的日子过得艰难,却也安逸。

  再后来,他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家里头的日子就更紧巴了一些。

  要是不遇到灾荒年,他家里头还能勉强支撑,但可惜的是,十多年前,此地遭遇了一场小型的旱灾。

  母亲为了节约粮食,主动进了深山,从那之后便再没出来过。

  老汉当时虽然伤心,但也觉得那是理所应当,因为村里头的很多老人也都是这样做的。

  旱灾快结束的时候,他的父亲也用同样的方式离开了他。

  家里头虽然少了两个劳动力,但省下来的口粮刚好让他们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后来两个儿子逐渐长大,眼瞅着也要到娶妻生子的年纪了,可他没有女儿,没办法用换亲的方式让儿子娶亲。

  那段日子,他过得焦头烂额。

  直到有一天,官府来征徭役,说是去做工不但管饭还有银子拿。

  他起初是不相信的。

  毕竟他小时候也听同村的老人讲过服徭役多苦。

  他怕死,便没报名。

  村里头大多数人也抱着跟他一样的想法,可总归有活不下去的村民,半信半疑地报了名。

  可一年之后,那个报名的村民娶上了媳妇,还起了房子。

  在村里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那时候老汉才明白,官府当初说的都是真的。

  只是可惜的是,那时官府的工程已经到了收尾的阶段,根本不需要人手了。

  老汉失望至极。

  结果没过两个月,官府又要招人服徭役了,这回还是在十几里之外的地方修建水库。

  老汉二话不说,给自己和两个儿子都报上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