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摇着尾巴凑了过来,嘴巴一张一合的像是在打招呼。“它们好可爱啊,” 雨琪蹲在池边,手指差点碰到水面,指着一条红色的锦鲤,“你看这条,颜色真鲜艳,像一团小火苗在水里游。
白露笑着说:“可能是天天听经文,都有灵性了,知道我们是来看它们的。”
郑楷举着相机四处拍着,快门声 “咔嚓咔嚓” 响个不停,从朱漆大门到雕花窗棂,连墙角的青苔都没放过,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看到呵呵正对着一扇窗拍照,窗户上的花纹是用竹条编的,复杂又精巧,他凑过去说:“这窗棂的花纹不错吧?我刚才也拍了,回去用软件调调亮度对比度,肯定好看得能当桌面。”
呵呵白了他一眼,嘴角却带着笑:“就你拍的好,我的技术也不差,我这张角度比你那个刁钻多了。”
嘴上这么说,却还是忍不住把自己拍的照片给他看。
两人头挨着头,肩膀都碰到了一起,讨论着哪个角度拍出来更好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边,连头发丝都看得清清楚楚。
李辰对那些建筑雕刻兴趣不大,他更关注的是寺里的人。
他看到几位戴着白帽的老人坐在树荫下的石凳上,白帽洗得有些发白,手里拿着经书,书页已经泛黄,他们低声交谈着,声音像蚊子哼似的,神情平和得像一潭静水。
他悄悄走过去,脚步放得很轻,想听他们在说什么,却发现那些话像外语一样,一个字也听不懂,只能看到他们脸上虔诚的表情,眼神里透着种宁静。
姜柏宸则拉着白露的手,慢慢逛着,两人的影子被阳光拉得长长的,交缠在一起。他们走到一座石碑前,石碑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是用楷书刻的,旁边还有阿拉伯文的对照,弯弯曲曲的像蚯蚓。“这应该是记载寺庙历史的,” 姜柏宸指着上面的文字,指尖轻轻碰了碰石碑,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虽然看不懂,但能感觉到它的厚重,这么多年了,还能立在这儿,不容易。”
白露点点头,眼睛里映着石碑的影子:“是啊,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透着历史的味道,让人心里很平静,好像所有的烦心事都被这清净的氛围化解了。”
老周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他们身边,手里还拿着个没喝完的矿泉水瓶,指着不远处的 “一真” 亭说:“那就是‘一真’亭,你们去看看,造型很特别,在别的地方可看不到这样的。”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 “一真” 亭矗立在院子中央,四角攒尖的屋顶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亭子里有四根朱漆柱子,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有卷草纹、如意纹,还有阿拉伯文的经文。亭顶的藻井彩绘绚丽多彩,红的、蓝的、绿的交织在一起,画着花卉和经文,繁复得让人眼花缭乱,却又觉得很和谐。
“真漂亮啊,” 雨琪感叹道,眼睛瞪得大大的,“像童话里的亭子,公主住的那种。”
范成成扶着眼镜,脸都快贴到柱子上了,仔细观察着亭子的结构:“这建筑风格太独特了,既有中国传统亭子的韵味,飞檐翘角都很标准,又有伊斯兰教的元素,那些经文雕刻太有特色了,真是巧夺天工,不知道当年的工匠是怎么想出来的。”
众人在 “一真” 亭里转了转,从不同角度拍了不少照片,每个人的手机里都存了十几张,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又逛了礼拜大殿,大殿前的月台宽敞整洁,用青石板铺成,周围围着石栏杆,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有麒麟、有仙鹤,栩栩如生。大殿的门是敞开的,里面庄严肃穆,光线有些暗,能看到排列整齐的蒲团,是用蓝色的布包着的,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是绿色的,上面有阿拉伯文的图案,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料味,像是檀香和某种花香混合在一起。
“我们还是不要进去打扰了,” 姜柏宸压低声音说,生怕破坏了里面的宁静,“在外边看看就好,感受一下这份庄严。”
众人点点头,在大殿外站了一会儿,谁都没说话,静静地感受着里面传来的宁静气息,仿佛心灵都被净化了,连呼吸都变得轻了。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像个喝醉了酒的老头,把寺庙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像一幅水墨画。老周看了看表,表盘上的指针指向下午四点:“时间不早了,我们该走了,晚上还要去大兴善寺看夜景呢,那儿的夜景灯光一打,比白天还好看。”
众人这才恋恋不舍地往门口走,走几步就回头望一眼,目光扫过那些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心里充满了不舍。张真元咂咂嘴说:“这里真不错,比那些人挤人的景点好多了,安静又有味道,能让人沉下心来好好看。”
“是啊,” 白露附和道,手里还攥着一片从地上捡的槐树叶,“感觉在这里待着,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连脚步都不自觉地放慢了。”
走出清真大寺,外面的喧嚣仿佛又回来了,叫卖声、车铃声、说话声混在一起,像潮水般涌来,但众人的心里却多了一份宁静,像被清水洗过一样。老周笑着说:“怎么样?没让你们失望吧?这清真大寺可是西安的宝贝,一般人我不告诉他,要不是你们说想找冷门的地方,我还不带你们来呢。”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笑着上了大巴车。大巴车缓缓驶离化觉巷,车窗外的夕阳把天空染成了一片金黄,云朵像被镀上了金边,连空气都变成了暖黄色,为这美好的一天又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大巴车驶离化觉巷时,夕阳正把最后一抹余晖洒在青灰色的屋顶上,像给老城镶了圈金边,连瓦片的纹路都染上了暖融融的橘红。车厢里弥漫着淡淡的槐花香,不知是谁从清真大寺摘了片带着露水的叶子,此刻正被呵呵小心翼翼地夹在牛皮笔记本里当书签,叶片边缘的锯齿在纸页上留下浅浅的印痕。张真元还在惦记着巷口的甑糕,手指在手机地图上飞快地划来划去,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忽明忽暗:“刚才好像看到巷口第三家就是卖甑糕的,老字号招牌,明天早上咱们早点来,肯定能买到刚出锅、冒着热气的,那糯米肯定黏糊糊、甜丝丝的。”
李辰斜睨他一眼,往座椅上一靠,二郎腿翘得老高,座椅被压得 “咯吱” 响了一声:“你这肚子是无底洞啊?刚吃完泡馍就想甑糕,那泡馍的汤还在你胃里晃呢,小心晚上逛大兴善寺时闹肚子,到时候找厕所都找不着。”
“才不会,” 张真元梗着脖子反驳,脖子上的青筋都鼓了起来,他从背包里掏出袋真空包装的牛肉干,撕开包装袋的 “刺啦” 声在安静的车厢里格外清晰,像拉开了一道美味的闸门,“我垫垫肚子,省得一会儿看夜景时饿,这牛肉干是我妈特意给我装的,内蒙古的,可香了。” 他递了块给旁边的沙易,牛肉干油亮亮的,泛着琥珀色的光,沙易摆摆手,正低头看着手机里拍的清真大寺雕刻照片,手指在屏幕上放大缩小,连石刻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眼神专注得像在研究什么稀世珍宝。
老周握着方向盘,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偶尔从后视镜里看眼热闹的众人,嘴角噙着笑,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大兴善寺离这儿不远,穿过两条街就到,这会儿过去正好赶上开灯,你们运气好,前两天寺里刚换了新的景观灯,暖黄色的,比以前亮堂多了,照在古建筑上特别有感觉,红墙灰瓦配上灯光,跟画里走出来的似的。”
车窗外的街景渐渐变得开阔,路边的梧桐树影被拉得老长,像水墨画里的淡墨痕,在地上拖曳着。路过一家老茶馆时,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已经亮了,灯笼穗子在晚风中轻轻摇晃,昏黄的光透过镂空的 “福” 字花纹洒在地上,映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金子。有几个下棋的老头正收拾棋盘,竹制的棋盒边缘都磨得发亮,棋子落在木盒里发出 “哗啦啦” 的声响,像下了场小雨,透着股悠闲的市井气,其中一个老头还念叨着:“今天这棋下得过瘾,明天再来杀两盘。”
“快到了,” 老周指着前方一片黛色的屋顶,飞檐翘角在暮色中勾勒出优美的轮廓,“那就是大兴善寺的山门,你们看那飞檐,上面还雕着瑞兽呢,晚上灯一亮,跟画里似的,活灵活现的。”
大巴车在寺门外的停车场停下,刚打开车门,一股混合着香火和草木的清凉气息就涌了进来,带着点雨后的湿润,瞬间驱散了车厢里的燥热。众人下了车,抬头就看见山门上方的 “大兴善寺” 匾额,黑底金字,在暮色中透着股庄重,匾额边缘还有几处细微的磕碰,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门口的石狮子比清真大寺的更显威严,蹲在汉白玉台基上,瞪着铜铃大的眼睛,鬃毛雕刻得根根分明,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连爪子下的绣球都透着股力量感。
“进去吧,” 老周领着众人往里走,脚步声在石板路上 “嗒嗒” 作响,“里面的天王殿刚上完漆,红得发亮,跟新的一样,晚上灯光一打,那颜色别提多正了,看着就喜庆。”
走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开阔的庭院,地上铺着青石板,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能映出头顶的树影。几棵高大的银杏树矗立在院中,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树皮上还留着游人系的红布条,在夜风中轻轻飘动,像一串串小旗子。枝叶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在跟人打招呼。庭院两侧的路灯是仿古的宫灯样式,灯罩上画着山水图,暖黄色的光笼罩着路面,把众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像在跳一支无声的舞。
范成成一进院子就被天王殿吸引了,眼睛瞪得溜圆,他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借着灯光仔细打量着殿顶的琉璃瓦:“你们看这瓦当,是唐代的样式,上面的兽面纹多精致,鼻子眼睛都清清楚楚,比我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复制品清楚多了,这可是真家伙。” 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对着瓦当照了又照,嘴里啧啧称奇,头都快贴到屋檐上了。
郑楷举着相机四处找角度,镜头盖 “啪嗒” 一声掉在地上,他弯腰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灰,继续寻找最佳位置。镜头对准天王殿的飞檐,那里挂着几串风铃,铜制的铃舌在夜风中轻轻碰撞,发出 “叮铃” 的轻响,像一串清脆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呵呵,快过来看,” 他招呼道,声音里带着点兴奋,“这飞檐上的角兽在灯光下特别有立体感,你看那尾巴翘的,跟要飞起来似的,拍出来肯定好看,绝对能当封面。”
呵呵跑过去,帆布鞋踩在石板上发出 “咚咚” 的声响,她举起相机跟他并排拍摄,手指在快门键上按个不停:“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拍更好,能把整个殿顶都框进去,还能拍到后面的大雄宝殿一角,有层次感,显得更有深度。” 她把相机屏幕转向郑楷,照片里飞檐的曲线和远处的殿顶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雨琪和白露则被庭院角落里的石雕吸引了,那是尊唐代的石佛头像,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能看出眉眼间的慈悲,嘴角微微上扬,像在对着世人微笑。雨琪蹲在石像前,裙摆铺在地上,借着手机的光仔细看着,手指在空气中模仿着石像的轮廓:
白露笑着说:“可能是天天听经文,都有灵性了,知道我们是来看它们的。”
郑楷举着相机四处拍着,快门声 “咔嚓咔嚓” 响个不停,从朱漆大门到雕花窗棂,连墙角的青苔都没放过,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看到呵呵正对着一扇窗拍照,窗户上的花纹是用竹条编的,复杂又精巧,他凑过去说:“这窗棂的花纹不错吧?我刚才也拍了,回去用软件调调亮度对比度,肯定好看得能当桌面。”
呵呵白了他一眼,嘴角却带着笑:“就你拍的好,我的技术也不差,我这张角度比你那个刁钻多了。”
嘴上这么说,却还是忍不住把自己拍的照片给他看。
两人头挨着头,肩膀都碰到了一起,讨论着哪个角度拍出来更好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边,连头发丝都看得清清楚楚。
李辰对那些建筑雕刻兴趣不大,他更关注的是寺里的人。
他看到几位戴着白帽的老人坐在树荫下的石凳上,白帽洗得有些发白,手里拿着经书,书页已经泛黄,他们低声交谈着,声音像蚊子哼似的,神情平和得像一潭静水。
他悄悄走过去,脚步放得很轻,想听他们在说什么,却发现那些话像外语一样,一个字也听不懂,只能看到他们脸上虔诚的表情,眼神里透着种宁静。
姜柏宸则拉着白露的手,慢慢逛着,两人的影子被阳光拉得长长的,交缠在一起。他们走到一座石碑前,石碑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是用楷书刻的,旁边还有阿拉伯文的对照,弯弯曲曲的像蚯蚓。“这应该是记载寺庙历史的,” 姜柏宸指着上面的文字,指尖轻轻碰了碰石碑,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虽然看不懂,但能感觉到它的厚重,这么多年了,还能立在这儿,不容易。”
白露点点头,眼睛里映着石碑的影子:“是啊,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透着历史的味道,让人心里很平静,好像所有的烦心事都被这清净的氛围化解了。”
老周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他们身边,手里还拿着个没喝完的矿泉水瓶,指着不远处的 “一真” 亭说:“那就是‘一真’亭,你们去看看,造型很特别,在别的地方可看不到这样的。”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 “一真” 亭矗立在院子中央,四角攒尖的屋顶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亭子里有四根朱漆柱子,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有卷草纹、如意纹,还有阿拉伯文的经文。亭顶的藻井彩绘绚丽多彩,红的、蓝的、绿的交织在一起,画着花卉和经文,繁复得让人眼花缭乱,却又觉得很和谐。
“真漂亮啊,” 雨琪感叹道,眼睛瞪得大大的,“像童话里的亭子,公主住的那种。”
范成成扶着眼镜,脸都快贴到柱子上了,仔细观察着亭子的结构:“这建筑风格太独特了,既有中国传统亭子的韵味,飞檐翘角都很标准,又有伊斯兰教的元素,那些经文雕刻太有特色了,真是巧夺天工,不知道当年的工匠是怎么想出来的。”
众人在 “一真” 亭里转了转,从不同角度拍了不少照片,每个人的手机里都存了十几张,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又逛了礼拜大殿,大殿前的月台宽敞整洁,用青石板铺成,周围围着石栏杆,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有麒麟、有仙鹤,栩栩如生。大殿的门是敞开的,里面庄严肃穆,光线有些暗,能看到排列整齐的蒲团,是用蓝色的布包着的,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是绿色的,上面有阿拉伯文的图案,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料味,像是檀香和某种花香混合在一起。
“我们还是不要进去打扰了,” 姜柏宸压低声音说,生怕破坏了里面的宁静,“在外边看看就好,感受一下这份庄严。”
众人点点头,在大殿外站了一会儿,谁都没说话,静静地感受着里面传来的宁静气息,仿佛心灵都被净化了,连呼吸都变得轻了。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像个喝醉了酒的老头,把寺庙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像一幅水墨画。老周看了看表,表盘上的指针指向下午四点:“时间不早了,我们该走了,晚上还要去大兴善寺看夜景呢,那儿的夜景灯光一打,比白天还好看。”
众人这才恋恋不舍地往门口走,走几步就回头望一眼,目光扫过那些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心里充满了不舍。张真元咂咂嘴说:“这里真不错,比那些人挤人的景点好多了,安静又有味道,能让人沉下心来好好看。”
“是啊,” 白露附和道,手里还攥着一片从地上捡的槐树叶,“感觉在这里待着,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连脚步都不自觉地放慢了。”
走出清真大寺,外面的喧嚣仿佛又回来了,叫卖声、车铃声、说话声混在一起,像潮水般涌来,但众人的心里却多了一份宁静,像被清水洗过一样。老周笑着说:“怎么样?没让你们失望吧?这清真大寺可是西安的宝贝,一般人我不告诉他,要不是你们说想找冷门的地方,我还不带你们来呢。”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笑着上了大巴车。大巴车缓缓驶离化觉巷,车窗外的夕阳把天空染成了一片金黄,云朵像被镀上了金边,连空气都变成了暖黄色,为这美好的一天又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大巴车驶离化觉巷时,夕阳正把最后一抹余晖洒在青灰色的屋顶上,像给老城镶了圈金边,连瓦片的纹路都染上了暖融融的橘红。车厢里弥漫着淡淡的槐花香,不知是谁从清真大寺摘了片带着露水的叶子,此刻正被呵呵小心翼翼地夹在牛皮笔记本里当书签,叶片边缘的锯齿在纸页上留下浅浅的印痕。张真元还在惦记着巷口的甑糕,手指在手机地图上飞快地划来划去,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忽明忽暗:“刚才好像看到巷口第三家就是卖甑糕的,老字号招牌,明天早上咱们早点来,肯定能买到刚出锅、冒着热气的,那糯米肯定黏糊糊、甜丝丝的。”
李辰斜睨他一眼,往座椅上一靠,二郎腿翘得老高,座椅被压得 “咯吱” 响了一声:“你这肚子是无底洞啊?刚吃完泡馍就想甑糕,那泡馍的汤还在你胃里晃呢,小心晚上逛大兴善寺时闹肚子,到时候找厕所都找不着。”
“才不会,” 张真元梗着脖子反驳,脖子上的青筋都鼓了起来,他从背包里掏出袋真空包装的牛肉干,撕开包装袋的 “刺啦” 声在安静的车厢里格外清晰,像拉开了一道美味的闸门,“我垫垫肚子,省得一会儿看夜景时饿,这牛肉干是我妈特意给我装的,内蒙古的,可香了。” 他递了块给旁边的沙易,牛肉干油亮亮的,泛着琥珀色的光,沙易摆摆手,正低头看着手机里拍的清真大寺雕刻照片,手指在屏幕上放大缩小,连石刻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眼神专注得像在研究什么稀世珍宝。
老周握着方向盘,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偶尔从后视镜里看眼热闹的众人,嘴角噙着笑,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大兴善寺离这儿不远,穿过两条街就到,这会儿过去正好赶上开灯,你们运气好,前两天寺里刚换了新的景观灯,暖黄色的,比以前亮堂多了,照在古建筑上特别有感觉,红墙灰瓦配上灯光,跟画里走出来的似的。”
车窗外的街景渐渐变得开阔,路边的梧桐树影被拉得老长,像水墨画里的淡墨痕,在地上拖曳着。路过一家老茶馆时,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已经亮了,灯笼穗子在晚风中轻轻摇晃,昏黄的光透过镂空的 “福” 字花纹洒在地上,映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金子。有几个下棋的老头正收拾棋盘,竹制的棋盒边缘都磨得发亮,棋子落在木盒里发出 “哗啦啦” 的声响,像下了场小雨,透着股悠闲的市井气,其中一个老头还念叨着:“今天这棋下得过瘾,明天再来杀两盘。”
“快到了,” 老周指着前方一片黛色的屋顶,飞檐翘角在暮色中勾勒出优美的轮廓,“那就是大兴善寺的山门,你们看那飞檐,上面还雕着瑞兽呢,晚上灯一亮,跟画里似的,活灵活现的。”
大巴车在寺门外的停车场停下,刚打开车门,一股混合着香火和草木的清凉气息就涌了进来,带着点雨后的湿润,瞬间驱散了车厢里的燥热。众人下了车,抬头就看见山门上方的 “大兴善寺” 匾额,黑底金字,在暮色中透着股庄重,匾额边缘还有几处细微的磕碰,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门口的石狮子比清真大寺的更显威严,蹲在汉白玉台基上,瞪着铜铃大的眼睛,鬃毛雕刻得根根分明,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连爪子下的绣球都透着股力量感。
“进去吧,” 老周领着众人往里走,脚步声在石板路上 “嗒嗒” 作响,“里面的天王殿刚上完漆,红得发亮,跟新的一样,晚上灯光一打,那颜色别提多正了,看着就喜庆。”
走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开阔的庭院,地上铺着青石板,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能映出头顶的树影。几棵高大的银杏树矗立在院中,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树皮上还留着游人系的红布条,在夜风中轻轻飘动,像一串串小旗子。枝叶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在跟人打招呼。庭院两侧的路灯是仿古的宫灯样式,灯罩上画着山水图,暖黄色的光笼罩着路面,把众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像在跳一支无声的舞。
范成成一进院子就被天王殿吸引了,眼睛瞪得溜圆,他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借着灯光仔细打量着殿顶的琉璃瓦:“你们看这瓦当,是唐代的样式,上面的兽面纹多精致,鼻子眼睛都清清楚楚,比我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复制品清楚多了,这可是真家伙。” 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对着瓦当照了又照,嘴里啧啧称奇,头都快贴到屋檐上了。
郑楷举着相机四处找角度,镜头盖 “啪嗒” 一声掉在地上,他弯腰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灰,继续寻找最佳位置。镜头对准天王殿的飞檐,那里挂着几串风铃,铜制的铃舌在夜风中轻轻碰撞,发出 “叮铃” 的轻响,像一串清脆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呵呵,快过来看,” 他招呼道,声音里带着点兴奋,“这飞檐上的角兽在灯光下特别有立体感,你看那尾巴翘的,跟要飞起来似的,拍出来肯定好看,绝对能当封面。”
呵呵跑过去,帆布鞋踩在石板上发出 “咚咚” 的声响,她举起相机跟他并排拍摄,手指在快门键上按个不停:“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拍更好,能把整个殿顶都框进去,还能拍到后面的大雄宝殿一角,有层次感,显得更有深度。” 她把相机屏幕转向郑楷,照片里飞檐的曲线和远处的殿顶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雨琪和白露则被庭院角落里的石雕吸引了,那是尊唐代的石佛头像,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能看出眉眼间的慈悲,嘴角微微上扬,像在对着世人微笑。雨琪蹲在石像前,裙摆铺在地上,借着手机的光仔细看着,手指在空气中模仿着石像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