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找镖局护航-《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对于林向安,宋道衡心中其实颇为看重。

  此子年纪不大,才学已然出众,尤为难得的是那份沉静与稳重,既不自傲,也不浮躁。

  品性与心性兼备,往后若能磨砺再深些,或许真能成栋梁之器。

  因此今日一见,知道他此行参加会试,宋道衡不由心生几分期望。

  宋道衡放下茶盏,微微正色道:

  “会试,不同于乡试。此次集四海之才,万里赴京,文场如战场,一步错便功亏一篑,要多细心。而且答题的策论也更深广。这会试有南北分卷,相比于北方,南方竞争激烈。人数虽多,名额却无增。”

  两人闻言,连连点头。

  十年前,朝廷为了平衡南北局面,便采用了南北分卷。

  南方多是科举重省,名额被严格限制。

  宋道衡顿了顿,目光微沉,语气也随之低缓几分:“而除了科场之争,京中之事,更需谨慎。”

  “如今圣上执政已三十五年,虽仍勤政爱民,事事躬亲。

  可惜年岁渐高,精力日衰。

  原本太子监国多年,政局尚稳,不料四年前薨逝,震动朝野。”

  “后立太孙为储,虽有圣心托付,然毕竟年幼稚嫩,根基未稳。

  而几位皇子俱是成年的亲王,或掌兵,或拥士林,明里恭顺,暗里争势。

  如今陛下尚在,皆不敢轻举妄动,但暗流之下,已非寻常之地可比。”

  他抬眸望了望两人,缓缓说道:“你们只是赴考举子,不涉朝局。但京中水深,非你我能测。切记,一心读书,不可妄谈国事;更不可被人利用,以身试险。”

  “如今局势如火山潜流,看似平静,实则背地里的权利争斗,越来越激烈。”

  这神仙打架,殃及的往往是无辜凡人。

  林向安听得肃然起敬,心中暗惊。

  说不好听的,这老皇帝执政越久,心里可能越变态。

  而皇太孙贵为未来储君,但年纪小,他的几个叔叔也是厉害角色,都离皇位一步之遥,岂会甘心退让?

  可想而知,不久的将来,必定腥风血雨啊!

  这是宋道衡委婉地提醒他俩,京里的水太深,莫管闲事,低调行事。

  权力争斗是大人物该做的事,他们这群人就是小喽喽,别瞎参与。

  林向安点点头,冷静地道:“学生明白,多谢学台大人指点。”

  旁边的段昊初更是悄然握紧茶盏,也听明白了宋道衡话里的含义。

  于是也正色应道:“学生谨遵学台大人教诲。”

  宋道衡见二人听得入心,语气这才放缓,露出几分笑意。

  “你们且放心读书便是。眼下大局虽乱,若有真才实学,自能保身立命。切莫忧虑太多。”

  说罢,他又亲自为二人指点了几处时务要点,譬如河工改革、漕运整顿、边陲事务等,皆是策论常出之题,亦为朝廷所关心之务。

  “你们这一路北上,正可沿途观察,留心民情水务。若能将所见所闻,化为策论之据,自是胜人一筹。”

  林向安恭敬记下,心中顿觉受益匪浅。

  此时,宋道衡抬手一招,唤来随侍书吏。

  不多时,那书吏便捧来两封封好的推荐信,信封上印着朱红私印,字迹沉稳厚重。

  宋道衡亲手将信函递给二人,语气沉静而诚恳:

  “这两封信,是我写给翰林院中的一位故人——许知远。他年少便负文名,后入翰林,专攻经义,至今仍醉心学问,为人厚道端方。”

  “若你们在备考途中有疑问困惑,持此信前往投递,或能得他指点一二。”

  林向安双手恭敬接过。

  这可是学政大人的亲笔推荐信。

  只有对自己赏识的学生,才会亲自写。

  可见其分量。

  他与段昊初对视一眼,二人不约而同起身,齐齐俯身一揖:

  “学生铭记于心,必不敢负大人所托。”

  宋道衡摆了摆手,语气缓了几分,却依旧沉稳:“你们此去京师,只管安心应试。文章贵在骨气,学问重在本心。莫被杂念扰心,也莫逞一时浮名。心要定,文要清,骨要正,自有前途。”

  屋中气氛肃然,却又不乏温度。

  不知不觉间,天光已渐偏西。

  见时辰已近午,宋道衡笑着起身:“时光过得倒快了些,正好厨房刚送来酒菜,你们随我用些便饭,也好边食边谈。”

  二人连忙道谢,能听君一席话,能少走弯路,被邀请入席,那更是感激不尽。

  席间,宋道衡并未再谈时局,只说些实际的备考建议。

  “到了北方,气候干寒,你们来自江南水乡,最需防的便是风寒上身。初到时穿着要厚,饮食宜温热,切莫逞强。”

  他还简略提到京城的物价起伏、市面风气、夜间出行须防小贼之类。

  同时提到京里,有同乡的官员,让二人可去京城同乡会馆先打听一下,看情况再去拜访。

  虽都是些琐碎之事,却讲得细致入微,满是关怀。

  这般耐心的叮咛,听在耳中,暖在心头,二人不禁心生感激。

  一直谈到申初时分,宋道衡面色显出几分倦意,似也感到疲惫。

  林向安与段昊初见状,便知该告辞了。

  二人起身拱手道别,宋道衡亲送出门。

  出门后,两人心里更踏实,虽然耽误了两日,但收获颇丰。

  能得到学政大人的指教,可以说幸运。

  唯一遗憾的是,二人没有带自己写的文集,让宋道衡点评。

  两人又在杭州兑换汇票,购买了一些科举用品。

  又想到安全问题,两人带的箱笼较多,将近三千多里的路程,还是需要雇佣镖船护航。

  毕竟镖船维护航线关系,比他们这些外行人,要了解里面的门道。

  上次帮助二爷大赚了一笔,去求助一下,未尝不可。

  花钱是小,安全是大。

  和段昊初提了一下,两人都赞同。

  便雇了辆马车,赶去赵家镖局。

  经过上次的事情,这赵家镖局的人,基本都认识了林向安,也知道他是赵康平的徒弟。

  林向安一来,就被客气的请了进去。

  谢二爷出门了,但店里有管事在。

  知道他的来意,正好镖局有一趟北上的货,是由谢二爷带队负责。

  不过是明日夜里出发。

  “林公子,若是能等一日,不妨明日夜里跟着谢二爷的船队北上,镖局接了一批货,要在年前送到京师。您看有谢二爷照应,路上也能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