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路经杭州-《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出发的水路路线是绕道杭州,再北上京师。

  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太湖,选择了更为安全的官方航道。

  太湖虽是捷径,能节省不少时间,但该区域常有湖匪出没,且没有官方驿站。

  如今进入冬季,多刮西北风,渡湖时船只易倾覆。

  航行过程中若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相对来说,途经杭州的水路虽为漕运主干,船只较多,难免拥堵,但安全性较高,风险要小得多。

  考虑到两人携带了较多行李,选择安全路线更加合适。

  其中的箱笼物品,由段昊初家里协助报备到府衙,并特别请来府衙的刑房书吏进行加急检查。

  经确认无误后,箱笼上加盖了湖州府的验封,也就是火漆和封条。

  这样一来,跨省后的水路关津检查时,只需抽查,避免了繁琐的开箱检查,也能有效防止人为刁难。

  林向安本不知这些细节,还是段昊初提醒这才明白。

  出发的第二日下午,船只便顺利抵达杭州。

  停泊在武林门码头,计划停留两日再继续启程。

  傍晚时分,留了三个自己人在船上,看守物品。

  林向安和段昊初则下船,带着林远一起,前往码头附近的一家酒楼觅食。

  挑了一家比较热闹的酒楼,人声鼎沸。

  人流多,意味着信息多。

  仿佛上次的戒严事件早已被人遗忘,市井的喧嚣恢复了往常的热烈。

  他们找了个靠角落的座位坐下。

  吃饭的过程中,林向安顺势借着和小二的闲聊,打听贡院起火的事情后续。

  小二见他们一身考生的打扮,知道二人是赴京赶考的举人,态度特别恭谨。

  “这位老爷,您是外地来的吧?这事儿您最好不要在外头多说。虽然现在已经过了风头,但官府严禁议论此事。”

  林向安怔了一下,问道:“这是为何?”

  小二小心翼翼地望了望四周,低声道:

  “您可别不知,这贡院起火,说是天干气燥,意外点燃了,可早不燃,晚不燃,偏偏放榜后起火,大家都不信,纷纷猜测是考生报复,故意放火。可官府戒严之后,查得很严,不许大家乱说,还抓了不少人。这段时间才稍微松懈了,小的才敢跟您悄悄提这些。”

  林向安和段昊初对视了一眼,心里明了。

  显然,官府刻意隐瞒了真相,火灾若真是考生所为,这要传出去,无疑会影响官员的名声。

  还不如说成意外起火,反正死无对证。

  为了掩盖这个事实,官府很可能借其他事件转移注意力。

  毕竟掩盖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大另一件事。

  除了火灾,还有其他牵涉到的各种命案。

  林向安点了点头,没有再深入这个话题:“那这段时间,城里可有发生其他的大事?”

  说话间,随手将一块碎银递给了小二。

  小二一见银子,眼睛瞬间亮了,连忙弯腰道谢:“多谢老爷赏赐。”

  接着,他低声道:

  “要说大事,最近城里几家赌坊的事闹的可不小,

  他们借着乡试榜单做赌局,闹得天翻地覆,牵扯进了不少人。

  哎,今年是真惨,听说自杀的考生都有十几人。

  有个考生自杀,动静较大,留下了控告血书。

  这不官府下令严查。

  除了一家赌坊,在贡院起火后,也莫名其妙也着了火,烧得一干二净。

  那地转头立马就搭起了施粥棚子,救济百姓,这才幸免于难外。

  其余赌坊,全部被官府查抄,老板们也都跑路了,连金蟾阁也没能幸免。

  不过听说,抓的只是些小喽啰,背后的大老板早就跑路了。”

  说到这里,小二情绪有些激动,语气愈发加重:“这些赌坊害得不少人家破人亡,活该被查。那段时间,真的天天死人,隔壁客栈,就有一人自杀,实在惨得不行……”

  林向安听后,顿时没了食欲,心中也感到一阵沉重。

  段昊初默然不语,虽然没有亲眼见到这些悲剧,但听到这些事,也不禁为之动容。

  小二见他们脸色变得凝重,急忙收敛情绪,赶紧问道:“老爷,可还有什么吩咐?”

  林向安略作沉思,想到船上还有三人未进食,便点了点头:“麻烦你再做一份菜,打包带走。”

  小二应声而去,匆忙地回到后厨安排饭菜。

  等菜肴准备好后,林向安便让林远先行回船。

  自己和段昊初则决定前往杭州府衙附近,打听一下学政宋道衡是否在衙署。

  毕竟,学政一向繁忙,很可能会外出处理其他事务。

  幸运的是,宋道衡没有外出,目前正好在衙署。

  两人便返回船上,准备好拜帖和礼品,打算次日一早来拜访。

  第二日,天刚破晓,二人收拾装扮后,便提好礼品,前往府衙。

  门口的衙役,对于送拜帖的人,习以为常。

  接过拜帖,让两人在门口等候。

  宋道衡接到拜帖后,看到上面名字,脸上一喜,知道二人是赶考路过,特意前来拜访。

  于是,立即命人将二人请了进来。

  林向安和段昊初在下人的引领下,来到书房门外。

  宋道衡正在处理公务,见到两人后,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立刻热情地招呼他们入座。

  进入书房后,下人便接过二人手中的礼品。

  随后林向安和段昊初便躬身作揖,朝宋道衡行礼:

  “学生林向安/段昊初,拜见学台大人。”

  宋道衡轻轻抬抬手,温和地笑道:

  “二位请坐,来人上茶。”

  林向安和段昊初道谢之后,便端正坐下。

  下人很快斟茶端了上来,两人端起来抿了一小口,便放下。

  三人寒暄片刻后,宋道衡缓缓询问道:

  “你二人即将赴京赶考,路途遥远,路上可要注意安全。这次赴京赶考,准备的如何了?”

  林向安恭敬地回答:

  “多谢学台大人关心,备考事宜我们都已安排妥当。但我二人初次参加会试,对于京师的环境尚不了解,想请学台大人指点一二。”

  段昊初也补充道:“我们虽有信心,但身为初赴京的学子,难免心生顾虑,希望能得学台大人的建议。”

  宋道衡听后,轻轻点头,似乎早已料到二人有此心思。

  他放下茶杯,语气沉稳地说道:

  “你们俩志气不凡,前途光明。京师虽有无数机遇,但也充满了许多变数。京师虽繁华,但暗流涌动,各势力盘根错节。你们若是去,千万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