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园赋
咸阳城的暮春总带着些躁动的暖意,内侍监的老宦官捧着一卷泛黄的竹简,在章台宫的回廊下第三次驻足。竹简上是蜀郡郡守的奏报,墨迹未干处画着几株从未见过的奇花,旁边小字注着“楚地移来,适蜀水土”。风从渭水那边卷过来,带着新抽的柳丝气息,老宦官忽然想起昨夜路过城西时,那户新贵府邸的墙头探出的一支红梅——分明是江南才有的品种,竟在关中扎了根。
这年春天,咸阳城里的富贵人家都在忙着一件事:拆墙。
先是国尉府动的工。那座原本方正肃穆的府邸一夜之间卸下了半面围墙,工匠们昼夜不休地往里面运太湖石。消息传到市井,卖菜的老汉们蹲在城墙根下嚼舌根,说国尉大人是要学南边的楚王,把云梦泽搬进家里。没过几日,掌管盐铁的大司农府上也起了动静,从巴蜀运来的楠木在府门前堆成了山,据说要造一座能看月亮的水榭。
“这哪是造园子,分明是在比谁家的石头更奇,花木更稀罕。”咸阳令站在城楼上,望着满城大兴土木的景象,手里的铜爵晃出细碎的酒花。他身后的幕僚捧着一卷《越绝书》,指尖划过“夫差作姑苏台,三年乃成”的字句,忽然笑道:“大人您瞧,当年吴王修园林,是为了困住西施;咱们秦国的大人修园林,怕是要困住天下的巧匠。”
这话并非虚言。短短三月间,从楚国来的叠石匠人、越国来的造桥师傅、甚至西域的花匠,都像逐蜜的蜂群般涌进咸阳。他们操着南腔北调,把云梦泽的烟水、会稽山的奇石、滇池的莲荷,一股脑地塞进了秦国的府邸。
丞相府的园林是咸阳城里最先落成的。开园那日,咸阳的达官显贵几乎都去了。穿过刻着“曲水流觞”的石拱门,迎面便是一片豁然开朗的水面,岸边的垂柳仿着灞桥的姿态,却在枝头嫁接了岭南的荔枝。几个楚国来的乐师坐在临水的亭子里,指尖弹出的《阳春》调子,混着秦国酒肆里常有的胡笳声,竟也不觉得突兀。
“丞相这园子,倒有几分楚地的灵秀。”一位刚从楚国出使回来的大夫端着酒杯,望着水中嬉戏的锦鲤感叹。那锦鲤是从吴越运来的,通身金红,在秦国的池水里游得自在。
丞相捋着胡须笑了:“老夫不过是想让诸位看看,这天下的好东西,原是能凑到一处的。”他指向不远处的一座假山,那假山用的是函谷关的青石,却被楚地匠人凿出了洞庭君山的轮廓,山顶还移栽了一株从西域传来的葡萄藤。
众人正赞叹着,忽然见园角的小路上走来一群孩童,为首的正是丞相家的小公子。孩子们手里都捧着陶罐,罐子里装着刚从园子里摘下的樱桃。那樱桃树是从韩国的新郑移来的,在秦国的土壤里结出的果子,竟比在新郑时更甜几分。
“先生说,这叫‘移风易俗’。”小公子仰着小脸,把一颗樱桃递给身边的楚国乐师。乐师愣了愣,将樱桃含在嘴里,忽然觉得那甜味里,竟有几分故乡的滋味。
丞相府的园林一开,咸阳城里的造园之风更盛了。廷尉府上造了座“松风园”,把终南山的松树全挪到了院子里,风一吹,松涛声能传到三条街外;少府的园子里挖了个九曲池,引渭水灌入,池中泊着越国样式的画舫,夜里点起灯来,远远望去竟像渭水上漂着的星子。
最出奇的是将军府的园林。那位常年驻守北境的将军,竟在院子里堆起了一座微型的阴山,山上的草木都是从北地郡移来的,连石头的纹路都仿着阴山的模样。开园那日,将军请了许多曾与他一同戍边的老兵。老兵们拄着拐杖在“阴山”下走着,看到山坳里那几株沙棘,忽然就红了眼眶——那是他们在边关常吃的野果,没想到竟能在咸阳城里再见。
“将军,这沙棘……”一位老兵颤巍巍地伸出手,想去摘一颗。
将军按住他的手,声音有些沙哑:“留着吧,让城里的娃娃们瞧瞧,咱们守着的地方,原是有这般好东西的。”
没过多久,郡县里的富贵人家也动起了造园的心思。临淄的盐商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个仿着淄水的池塘,岸边种满了秦国的苜蓿;邯郸的冶炼世家,竟在园子里用废铁铸了座假山,上面爬满了从秦国传来的牵牛花。这些消息传到咸阳,丞相府的幕僚们在园子里的凉亭里聚着,看着池中倒映的流云,忽然觉得,这造园的事,原比他们想的更有意思。
入夏的时候,咸阳城里出了件新鲜事。城南的一户平民百姓,竟在自家的小院里搭了个葡萄架,架下挖了个一尺见方的小水池,池子里养着两条从渭水捞来的小鱼。街坊们都笑他跟风,他却不恼,每日里拾掇完地里的活计,就搬个小马扎坐在葡萄架下,看着小鱼在池子里游来游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事传到宫里,秦王听了竟来了兴致,特意带着侍从去了那户人家。葡萄架下的阴凉里,秦王看着那方小小的水池,忽然问户主:“你这园子,比得过丞相府的么?”
户主是个老实巴交的农夫,搓着手上的泥笑道:“比不过,比不过。可小人觉得,这葡萄是自家园子里长的,鱼是渭水里捞的,看着心里踏实。”
秦王听了,忽然大笑起来。他指着那葡萄架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你们瞧,这才是秦国的园子。不必非要搬来楚地的石头、越国的水,自家的草木,原也能长出好景致。”
从那以后,咸阳城里的造园之风渐渐变了味道。匠人们不再一味地搬运外地的奇花异石,而是学着把秦国的草木山石琢磨出花样来。有人用关中的黄土堆出了骊山的轮廓,有人把渭水的鹅卵石铺成了星河的模样,还有人在园子里种满了秦国的五谷,秋天一到,金黄的稻穗在风里摇着,竟比任何奇花异草都好看。
秋分那日,秦王在章台宫的后花园设宴,邀请了各国的使者。那后花园原是片荒地,秦王让人种上了秦国的黍稷,又挖了条浅浅的水渠,引来渭水环绕其间。席间,秦王指着田埂上的一株枣树说:“诸位请看,这枣树是老秦人的果树,当年秦襄公迁雍城时,先祖们就带着它的种子。如今在这园子里,它结的果子,不比任何珍果差。”
楚国使者望着那挂满红果的枣树,又看了看远处用关中青石砌成的亭台,忽然起身拱手道:“大王所言极是。楚有云梦,秦有渭川,原是各有各的景致。只是秦国的园子,多了几分实在气,倒比楚地的烟水更让人难忘。”
秦王听了,朗声大笑。笑声穿过黍稷田,惊动了水渠里的游鱼,也惊动了远处正在夯土的工匠。那些工匠是从各国来的,如今都在秦国的园子里找到了营生。他们学着用秦国的手艺,造着带着各国味道的景致,日子久了,竟也分不清哪些是秦地的本色,哪些是他乡的风情。
暮色降临时,宴席散了。各国使者沿着水渠往宫外走,月光洒在水面上,映出岸边的芦苇丛。那芦苇是秦国的草木,却被匠人修剪得有了几分楚地水泽的姿态。有使者忍不住折了一支,发现芦苇杆上刻着细小的花纹——是秦国的云纹,却又带着几分吴越的灵动。
“这秦国的园子,倒像是把天下都装了进来。”使者们低声感叹着,脚步却不由自主地放慢了。他们知道,明日离开咸阳时,总要带些东西回去。或许是一颗秦国的枣子,或许是一块关中的青石,又或许,只是把这园子里的景致,记在心里,带回去告诉国人:在西边的秦国,有一种园子,能让他乡的草木,在本土的土地上,长得格外精神。
那年冬天,第一场雪落下来的时候,咸阳城里的园林都白了头。丞相府的假山上覆盖着积雪,远远望去,竟像真的君山落了雪;将军府的“阴山”上,雪花落在沙棘果上,红的更红,白的更白;就连城南那户平民家的葡萄架,也积了薄薄一层雪,架下的小水池结了冰,两条小鱼在冰下游动,仿佛在丈量着这方寸之间的天地。
老宦官提着宫灯走过章台宫的回廊,看到秦王正站在雪地里,望着后花园里那片被雪覆盖的黍稷田。田埂上的枣树落了叶,枝桠在雪地里勾勒出倔强的线条。
“大王,天寒,该回殿了。”老宦官轻声提醒。
秦王却没有动,只是指着那枣树说:“你瞧,这秦国的树,原是经得住风雪的。”他顿了顿,又道,“这园子也是。”
老宦官顺着秦王的目光望去,只见那片雪地里,隐约能看到水渠的轮廓,看到亭台的飞檐,看到那些来自各国的草木,此刻都披着秦国的雪,安静地待在这片土地上。他忽然明白,这园子里的景致,从来都不只是花草山石,而是秦国的土地,正用自己的方式,拥抱着天下的风物。
雪越下越大,把咸阳城的园林都裹进了一片洁白里。远远望去,那些亭台楼阁、假山池沼,都在雪地里渐渐模糊了边界,只剩下一片连着一片的白,仿佛整个天下,都在这园子里,找到了安稳的归宿。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
咸阳城的暮春总带着些躁动的暖意,内侍监的老宦官捧着一卷泛黄的竹简,在章台宫的回廊下第三次驻足。竹简上是蜀郡郡守的奏报,墨迹未干处画着几株从未见过的奇花,旁边小字注着“楚地移来,适蜀水土”。风从渭水那边卷过来,带着新抽的柳丝气息,老宦官忽然想起昨夜路过城西时,那户新贵府邸的墙头探出的一支红梅——分明是江南才有的品种,竟在关中扎了根。
这年春天,咸阳城里的富贵人家都在忙着一件事:拆墙。
先是国尉府动的工。那座原本方正肃穆的府邸一夜之间卸下了半面围墙,工匠们昼夜不休地往里面运太湖石。消息传到市井,卖菜的老汉们蹲在城墙根下嚼舌根,说国尉大人是要学南边的楚王,把云梦泽搬进家里。没过几日,掌管盐铁的大司农府上也起了动静,从巴蜀运来的楠木在府门前堆成了山,据说要造一座能看月亮的水榭。
“这哪是造园子,分明是在比谁家的石头更奇,花木更稀罕。”咸阳令站在城楼上,望着满城大兴土木的景象,手里的铜爵晃出细碎的酒花。他身后的幕僚捧着一卷《越绝书》,指尖划过“夫差作姑苏台,三年乃成”的字句,忽然笑道:“大人您瞧,当年吴王修园林,是为了困住西施;咱们秦国的大人修园林,怕是要困住天下的巧匠。”
这话并非虚言。短短三月间,从楚国来的叠石匠人、越国来的造桥师傅、甚至西域的花匠,都像逐蜜的蜂群般涌进咸阳。他们操着南腔北调,把云梦泽的烟水、会稽山的奇石、滇池的莲荷,一股脑地塞进了秦国的府邸。
丞相府的园林是咸阳城里最先落成的。开园那日,咸阳的达官显贵几乎都去了。穿过刻着“曲水流觞”的石拱门,迎面便是一片豁然开朗的水面,岸边的垂柳仿着灞桥的姿态,却在枝头嫁接了岭南的荔枝。几个楚国来的乐师坐在临水的亭子里,指尖弹出的《阳春》调子,混着秦国酒肆里常有的胡笳声,竟也不觉得突兀。
“丞相这园子,倒有几分楚地的灵秀。”一位刚从楚国出使回来的大夫端着酒杯,望着水中嬉戏的锦鲤感叹。那锦鲤是从吴越运来的,通身金红,在秦国的池水里游得自在。
丞相捋着胡须笑了:“老夫不过是想让诸位看看,这天下的好东西,原是能凑到一处的。”他指向不远处的一座假山,那假山用的是函谷关的青石,却被楚地匠人凿出了洞庭君山的轮廓,山顶还移栽了一株从西域传来的葡萄藤。
众人正赞叹着,忽然见园角的小路上走来一群孩童,为首的正是丞相家的小公子。孩子们手里都捧着陶罐,罐子里装着刚从园子里摘下的樱桃。那樱桃树是从韩国的新郑移来的,在秦国的土壤里结出的果子,竟比在新郑时更甜几分。
“先生说,这叫‘移风易俗’。”小公子仰着小脸,把一颗樱桃递给身边的楚国乐师。乐师愣了愣,将樱桃含在嘴里,忽然觉得那甜味里,竟有几分故乡的滋味。
丞相府的园林一开,咸阳城里的造园之风更盛了。廷尉府上造了座“松风园”,把终南山的松树全挪到了院子里,风一吹,松涛声能传到三条街外;少府的园子里挖了个九曲池,引渭水灌入,池中泊着越国样式的画舫,夜里点起灯来,远远望去竟像渭水上漂着的星子。
最出奇的是将军府的园林。那位常年驻守北境的将军,竟在院子里堆起了一座微型的阴山,山上的草木都是从北地郡移来的,连石头的纹路都仿着阴山的模样。开园那日,将军请了许多曾与他一同戍边的老兵。老兵们拄着拐杖在“阴山”下走着,看到山坳里那几株沙棘,忽然就红了眼眶——那是他们在边关常吃的野果,没想到竟能在咸阳城里再见。
“将军,这沙棘……”一位老兵颤巍巍地伸出手,想去摘一颗。
将军按住他的手,声音有些沙哑:“留着吧,让城里的娃娃们瞧瞧,咱们守着的地方,原是有这般好东西的。”
没过多久,郡县里的富贵人家也动起了造园的心思。临淄的盐商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个仿着淄水的池塘,岸边种满了秦国的苜蓿;邯郸的冶炼世家,竟在园子里用废铁铸了座假山,上面爬满了从秦国传来的牵牛花。这些消息传到咸阳,丞相府的幕僚们在园子里的凉亭里聚着,看着池中倒映的流云,忽然觉得,这造园的事,原比他们想的更有意思。
入夏的时候,咸阳城里出了件新鲜事。城南的一户平民百姓,竟在自家的小院里搭了个葡萄架,架下挖了个一尺见方的小水池,池子里养着两条从渭水捞来的小鱼。街坊们都笑他跟风,他却不恼,每日里拾掇完地里的活计,就搬个小马扎坐在葡萄架下,看着小鱼在池子里游来游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事传到宫里,秦王听了竟来了兴致,特意带着侍从去了那户人家。葡萄架下的阴凉里,秦王看着那方小小的水池,忽然问户主:“你这园子,比得过丞相府的么?”
户主是个老实巴交的农夫,搓着手上的泥笑道:“比不过,比不过。可小人觉得,这葡萄是自家园子里长的,鱼是渭水里捞的,看着心里踏实。”
秦王听了,忽然大笑起来。他指着那葡萄架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你们瞧,这才是秦国的园子。不必非要搬来楚地的石头、越国的水,自家的草木,原也能长出好景致。”
从那以后,咸阳城里的造园之风渐渐变了味道。匠人们不再一味地搬运外地的奇花异石,而是学着把秦国的草木山石琢磨出花样来。有人用关中的黄土堆出了骊山的轮廓,有人把渭水的鹅卵石铺成了星河的模样,还有人在园子里种满了秦国的五谷,秋天一到,金黄的稻穗在风里摇着,竟比任何奇花异草都好看。
秋分那日,秦王在章台宫的后花园设宴,邀请了各国的使者。那后花园原是片荒地,秦王让人种上了秦国的黍稷,又挖了条浅浅的水渠,引来渭水环绕其间。席间,秦王指着田埂上的一株枣树说:“诸位请看,这枣树是老秦人的果树,当年秦襄公迁雍城时,先祖们就带着它的种子。如今在这园子里,它结的果子,不比任何珍果差。”
楚国使者望着那挂满红果的枣树,又看了看远处用关中青石砌成的亭台,忽然起身拱手道:“大王所言极是。楚有云梦,秦有渭川,原是各有各的景致。只是秦国的园子,多了几分实在气,倒比楚地的烟水更让人难忘。”
秦王听了,朗声大笑。笑声穿过黍稷田,惊动了水渠里的游鱼,也惊动了远处正在夯土的工匠。那些工匠是从各国来的,如今都在秦国的园子里找到了营生。他们学着用秦国的手艺,造着带着各国味道的景致,日子久了,竟也分不清哪些是秦地的本色,哪些是他乡的风情。
暮色降临时,宴席散了。各国使者沿着水渠往宫外走,月光洒在水面上,映出岸边的芦苇丛。那芦苇是秦国的草木,却被匠人修剪得有了几分楚地水泽的姿态。有使者忍不住折了一支,发现芦苇杆上刻着细小的花纹——是秦国的云纹,却又带着几分吴越的灵动。
“这秦国的园子,倒像是把天下都装了进来。”使者们低声感叹着,脚步却不由自主地放慢了。他们知道,明日离开咸阳时,总要带些东西回去。或许是一颗秦国的枣子,或许是一块关中的青石,又或许,只是把这园子里的景致,记在心里,带回去告诉国人:在西边的秦国,有一种园子,能让他乡的草木,在本土的土地上,长得格外精神。
那年冬天,第一场雪落下来的时候,咸阳城里的园林都白了头。丞相府的假山上覆盖着积雪,远远望去,竟像真的君山落了雪;将军府的“阴山”上,雪花落在沙棘果上,红的更红,白的更白;就连城南那户平民家的葡萄架,也积了薄薄一层雪,架下的小水池结了冰,两条小鱼在冰下游动,仿佛在丈量着这方寸之间的天地。
老宦官提着宫灯走过章台宫的回廊,看到秦王正站在雪地里,望着后花园里那片被雪覆盖的黍稷田。田埂上的枣树落了叶,枝桠在雪地里勾勒出倔强的线条。
“大王,天寒,该回殿了。”老宦官轻声提醒。
秦王却没有动,只是指着那枣树说:“你瞧,这秦国的树,原是经得住风雪的。”他顿了顿,又道,“这园子也是。”
老宦官顺着秦王的目光望去,只见那片雪地里,隐约能看到水渠的轮廓,看到亭台的飞檐,看到那些来自各国的草木,此刻都披着秦国的雪,安静地待在这片土地上。他忽然明白,这园子里的景致,从来都不只是花草山石,而是秦国的土地,正用自己的方式,拥抱着天下的风物。
雪越下越大,把咸阳城的园林都裹进了一片洁白里。远远望去,那些亭台楼阁、假山池沼,都在雪地里渐渐模糊了边界,只剩下一片连着一片的白,仿佛整个天下,都在这园子里,找到了安稳的归宿。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