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远匆匆赶去北京。
除了办理签证,他去找保罗。
保罗正好在北京,他们约好在马克西姆餐厅见面。
“hi,ke!”保罗见到钟志远很高兴。
玛丽上着学,还拿着钟志远的薪水,薪水多到能够反哺他这个父亲,还绰绰有余。
玛丽时常在他耳朵边念叨,ke这好那好,感觉女儿喜欢上钟志远了。
da宋见到他们很惊喜,两个人都有日子没来马克西姆餐厅。
可听钟志远说要去苏联,两个人都大惊小怪地叫起来:“你要去苏联?”
“嗯,我要去找一个人。”钟志远神情凝重地说。
“人生地不熟的怎么找?”da宋为他着急,忽然笑了,“女人吧?”
保罗也问:“你会俄语吗?”
“不会。”钟志远很干脆地回答,又冲da宋羞涩一笑。
听到他的回答,da宋和保罗都摇头。
保罗翻包,找出来一个小本子,翻来翻去,翻到一页,惊喜道:“有了!”
他拿笔在本子上写,然后,“嗞啦”撕下来,递给钟志远,“这是《时代周刊》在莫斯科的记者,约翰。”
钟志远接过来,上面是约翰的名字和电话。他郑重地道谢,收好放进口袋里。
“不用谢,玛丽知道我能帮你,却不帮你,她会怪我的。”保罗半开玩笑地说。
“是啊,daddy。”钟志远同样半开玩笑地说。
抛开法律层面,保罗可不是他准岳父了?
da宋看着保罗笑,保罗指着钟志远,哭笑不得。
四月八日,在da宋帮助下,钟志远拿到签证,登上了K3国际列车。
钟志远踏入K3列车,感触就深。
这趟国际列车,从北京经乌兰巴托到达莫斯科。
1993年发生过大劫案,匪徒连着几天在车上抢劫、奸淫,这事轰动一时,后来还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火车上坐满了去苏联做生意的人,大包小包,俗称“倒爷”。
这一幕,几十年后,反过来,变成俄罗斯倒爷往来中国。
列车上除了中国人,还有不多的其他国家的人,各种味道,特别是外国人的狐臭味混合在一起,难闻得要命。
幸好,还没有取消软卧,而钟志远买到了黄牛票。
列车从北京开车不久,经过草原,进入了蒙古国。
K3国际列车大劫案就是在蒙古国发生的。
钟志远特别注意了下,可能是过境的原因,蒙古政府没给予足够的重视,站台上治安力量确实少,车上车下几乎看不到警察。
车厢里另外三个人是一伙的,一对夫妻和他们的朋友,都是去莫斯科做买卖的。见钟志远带着大箱子,也以为是去莫斯科做生意的。
他们往来莫斯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是车上的常客,有的列车员都认识他们,见面打招呼都是“哟,又来了”。
“带的钱可要藏好,车里小偷多。”姓李的女人看钟志远斯文,提醒他。
“我就带了一箱子背心,钱就够路上花的。”钟志远笑笑,既然被当作倒爷就当把穷倒爷。
他没敢说实话,箱子里除了背心还有丝巾,隔层里全是美钞。
美钞票额大,一张100美金,30几张就够用,方便携带。
“就带了背心啊?”女人的老公很奇怪地看着他,这人姓王。
“是啊,就背心,苏联人不是缺衣少食吗?”钟志远笑说。
他带背心、丝巾自然不是为了倒卖,他来苏联免不了问路,他想把背心、丝巾当礼物,送给人家,拿到礼物的人自然会热心帮他。
至于为什么是背心,他在网上曾经看到一则短文,记忆犹新。有个美国记者报道,报道的年份就是1986、1987年,说苏联到处都在排队,他住的旅馆旁边是个商店,外面排队的人排了3天,就为等一批新到的男士汗衫。
正好背心也轻,一个箱子可以装很多。
夫妻俩的朋友姓张,看着钟志远问:“第一次出门做生意吧?”眼睛里是聪明人的笑。
钟志远说:“是,没经验。”
三个人很热心地给他上课,出门在外第一是安全,第二还是安全,赚多赚少是次要的,千万别逞能,苏联人块头大,咱们打不过,吃亏就吃亏,反正赚了人家的钱。
钟志远乖乖地点头,“虚心”听着。
这一路上,大家聊着天,从陌生人变成了熟人。
列车在蒙古国的高原草地和戈壁上飞驰,说是飞驰只是形容而已。
咣当咣当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还好,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出了蒙古国,进入东西伯利亚,是山地森林和雪山,到了中西伯利亚就是高原,成片的高山草原,而到了西西伯利亚就是平原,一望无际的草原。
钟志远看到传说中的贝加尔湖时,心情激动,轻声哼唱起了《贝加尔湖畔》。
李大姐大为称赞,“小钟,唱得真好。”
钟志远告诉他们的是实名,他们并不知道有“钟志远”这号人物。
他谦虚地笑笑,“别人写得好。”
“嗯,一看你就是有文化的人。”大张说。
钟志远说:“高中毕了业。”
他心想,这是事实,还在上大学而已。
“可惜没上大学啊?”李大姐说。
“可惜什么?秦大头上了大学怎么样?天天上班一个月就挣个四、五十块钱,他买得起貂皮大衣吗?”王大哥对他老婆说,语气很是不屑,又对钟志远用充满鼓励的语气说,“老弟,生意做好了,回头雇个大学生!”
钟志远注意到,李大姐换上了貂皮大衣,看来秦大头可能是她的初恋。
钟志远回王大哥以微笑,“承王大哥吉言。”
这一路,六天5晚,聊聊天、睡睡觉,看看风景,不觉也很快过去了。
除了办理签证,他去找保罗。
保罗正好在北京,他们约好在马克西姆餐厅见面。
“hi,ke!”保罗见到钟志远很高兴。
玛丽上着学,还拿着钟志远的薪水,薪水多到能够反哺他这个父亲,还绰绰有余。
玛丽时常在他耳朵边念叨,ke这好那好,感觉女儿喜欢上钟志远了。
da宋见到他们很惊喜,两个人都有日子没来马克西姆餐厅。
可听钟志远说要去苏联,两个人都大惊小怪地叫起来:“你要去苏联?”
“嗯,我要去找一个人。”钟志远神情凝重地说。
“人生地不熟的怎么找?”da宋为他着急,忽然笑了,“女人吧?”
保罗也问:“你会俄语吗?”
“不会。”钟志远很干脆地回答,又冲da宋羞涩一笑。
听到他的回答,da宋和保罗都摇头。
保罗翻包,找出来一个小本子,翻来翻去,翻到一页,惊喜道:“有了!”
他拿笔在本子上写,然后,“嗞啦”撕下来,递给钟志远,“这是《时代周刊》在莫斯科的记者,约翰。”
钟志远接过来,上面是约翰的名字和电话。他郑重地道谢,收好放进口袋里。
“不用谢,玛丽知道我能帮你,却不帮你,她会怪我的。”保罗半开玩笑地说。
“是啊,daddy。”钟志远同样半开玩笑地说。
抛开法律层面,保罗可不是他准岳父了?
da宋看着保罗笑,保罗指着钟志远,哭笑不得。
四月八日,在da宋帮助下,钟志远拿到签证,登上了K3国际列车。
钟志远踏入K3列车,感触就深。
这趟国际列车,从北京经乌兰巴托到达莫斯科。
1993年发生过大劫案,匪徒连着几天在车上抢劫、奸淫,这事轰动一时,后来还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火车上坐满了去苏联做生意的人,大包小包,俗称“倒爷”。
这一幕,几十年后,反过来,变成俄罗斯倒爷往来中国。
列车上除了中国人,还有不多的其他国家的人,各种味道,特别是外国人的狐臭味混合在一起,难闻得要命。
幸好,还没有取消软卧,而钟志远买到了黄牛票。
列车从北京开车不久,经过草原,进入了蒙古国。
K3国际列车大劫案就是在蒙古国发生的。
钟志远特别注意了下,可能是过境的原因,蒙古政府没给予足够的重视,站台上治安力量确实少,车上车下几乎看不到警察。
车厢里另外三个人是一伙的,一对夫妻和他们的朋友,都是去莫斯科做买卖的。见钟志远带着大箱子,也以为是去莫斯科做生意的。
他们往来莫斯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是车上的常客,有的列车员都认识他们,见面打招呼都是“哟,又来了”。
“带的钱可要藏好,车里小偷多。”姓李的女人看钟志远斯文,提醒他。
“我就带了一箱子背心,钱就够路上花的。”钟志远笑笑,既然被当作倒爷就当把穷倒爷。
他没敢说实话,箱子里除了背心还有丝巾,隔层里全是美钞。
美钞票额大,一张100美金,30几张就够用,方便携带。
“就带了背心啊?”女人的老公很奇怪地看着他,这人姓王。
“是啊,就背心,苏联人不是缺衣少食吗?”钟志远笑说。
他带背心、丝巾自然不是为了倒卖,他来苏联免不了问路,他想把背心、丝巾当礼物,送给人家,拿到礼物的人自然会热心帮他。
至于为什么是背心,他在网上曾经看到一则短文,记忆犹新。有个美国记者报道,报道的年份就是1986、1987年,说苏联到处都在排队,他住的旅馆旁边是个商店,外面排队的人排了3天,就为等一批新到的男士汗衫。
正好背心也轻,一个箱子可以装很多。
夫妻俩的朋友姓张,看着钟志远问:“第一次出门做生意吧?”眼睛里是聪明人的笑。
钟志远说:“是,没经验。”
三个人很热心地给他上课,出门在外第一是安全,第二还是安全,赚多赚少是次要的,千万别逞能,苏联人块头大,咱们打不过,吃亏就吃亏,反正赚了人家的钱。
钟志远乖乖地点头,“虚心”听着。
这一路上,大家聊着天,从陌生人变成了熟人。
列车在蒙古国的高原草地和戈壁上飞驰,说是飞驰只是形容而已。
咣当咣当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还好,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出了蒙古国,进入东西伯利亚,是山地森林和雪山,到了中西伯利亚就是高原,成片的高山草原,而到了西西伯利亚就是平原,一望无际的草原。
钟志远看到传说中的贝加尔湖时,心情激动,轻声哼唱起了《贝加尔湖畔》。
李大姐大为称赞,“小钟,唱得真好。”
钟志远告诉他们的是实名,他们并不知道有“钟志远”这号人物。
他谦虚地笑笑,“别人写得好。”
“嗯,一看你就是有文化的人。”大张说。
钟志远说:“高中毕了业。”
他心想,这是事实,还在上大学而已。
“可惜没上大学啊?”李大姐说。
“可惜什么?秦大头上了大学怎么样?天天上班一个月就挣个四、五十块钱,他买得起貂皮大衣吗?”王大哥对他老婆说,语气很是不屑,又对钟志远用充满鼓励的语气说,“老弟,生意做好了,回头雇个大学生!”
钟志远注意到,李大姐换上了貂皮大衣,看来秦大头可能是她的初恋。
钟志远回王大哥以微笑,“承王大哥吉言。”
这一路,六天5晚,聊聊天、睡睡觉,看看风景,不觉也很快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