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明善后,贤丰缓缓转身,回到了储秀宫的书房。
他将恭亲王呈上的折子轻轻摊开在案上,指尖在紫檀桌面上有节奏地轻敲,一下又一下,仿佛是在抚平自己那颗稍稍放下的心。
就在这时,懿嫔悄然无声地走了进来。方才君臣之间的对谈,她已在门内听得一清二楚。
“兰儿,你说老六……他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呢?”贤丰下意识地开口问道。
懿嫔接过奏折,又仔细地复看一遍,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皇上,您觉得六王爷所提的那些策略,可行吗?”
贤丰跌坐在案后的椅子上,沉默良久,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大概……是可行的吧。只是这样一来,天朝的颜面就要扫地了。朕……以后九泉之下,又有什么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皇上……”懿嫔走到贤丰的身后,双臂轻轻地环住了他,脸颊贴在他的耳畔摩挲,柔声说道。
“昔年唐太宗与颉利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用财帛贿赂其退兵。三年之后,李靖北伐,颉利可汗便成了阶下囚。”
她继续说道:“如今皇上春秋鼎盛,三年不成,便十年、三十年。以皇上的英明神武,终有一日,能亲见英夷在殿前献舞。”
这番熨帖入心的宽慰,让本就敏感懦弱的贤丰,眼眶发热。
他轻轻地抚摸着懿嫔的手:“肃顺那厮竟然也附议了,这实在是出乎朕的意料。”
懿嫔的气息轻轻拂过他的耳廓:“皇上多心了,六王爷拿什么去收买他呢?首席军机之位?他已然坐稳了。”
“况且以六王爷那轻浮的心性,真要是坐上了那个位置,与皇上您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相比,于臣子而言,孰优孰劣?肃顺岂会不明白?”
她语声笃定,“是以,六王爷是收买不了肃顺的。皇上若有疑虑,私下召见之,直言相询便是。”
贤丰略微思索,愈发觉得懿嫔言之有理。
今日自己因恭亲王与肃顺的反常表现而生的疑虑,竟被这深宫女子仅凭一纸奏折,就剖析得如此透彻。
他不由得起身踱步,望向懿嫔,一时之间竟无言以对。
不料,懿嫔忽然扑入他的怀中,低声啜泣起来:“皇上……您是臣妾母子的天。离了您,我们孤儿寡母……还能倚靠谁去呢?”
“臣妾胡言乱语,只是希望皇上学那唐太宗,不因一时困顿而失了锐气,中兴我大青。”
见方才条分缕析、冷静理智的她,此刻眼中流露出脆弱来,贤丰顿生怜意。
是啊,王公大臣离了他,自有活路。
唯有怀中这女子与她腹中骨肉,性命前程皆系于他一身。
念及此,他腰背不觉挺直,轻拍懿嫔的后背安抚,随即转身出门。
懿嫔凝望着他背影消失在门外,方以绢帕拭泪,幽幽一叹,默默收拾案上散乱的奏章来。
贤丰步出储秀宫,低声吩咐安德海几句,便乘暖轿,直往养心殿西暖阁而去。
西暖阁深藏于紫禁城内廷之中,是皇帝批阅奏章、召见近臣的私密所在。
虽为硬山顶小式建筑,檐下繁复的斗拱,却彰显着皇家的气派。它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坐北朝南。
深秋时节,日短夜长。
夕阳的余晖,透过南窗上福寿万字纹的槅扇,斜斜地射入阁内。阁中早已点起了烛火,摇曳的烛光与夕阳的余晖交织在一起。
中央立着一架紫檀木嵌玉山水屏风,将前后分隔开来:前厅用于议事,后设暖炕供小憩之用。
东墙多宝阁上,陈列着青铜珐琅等珍玩;西侧为御案区,奏本题本堆叠如山,朱漆描金的文具匣置于一旁。
贤丰惯用的黑漆描金云龙纹长案上,正摊着江北大营胜保的加急求援文书,奏报着天国攻势愈发猛烈。
青玉笔山上搁着狼毫,砚台中的墨迹早已干透。案角铜胎掐丝珐琅香炉中,焚着龙涎香,青烟袅袅升起。
御案后,置着一张紫檀嵌螺钿靠背椅,铺着明黄锦垫;案前五步处设着杏黄拜垫,旁有红木束腰小几,上置青花缠枝莲纹盖碗。
北墙楠木万字炕上,铺着狐皮褥子,炕桌上摆着《贞观政要》与一局残棋。
北墙悬着咸丰御笔的“敬天法祖”匾,两侧瘦劲的对联上书:“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东壁挂着《乾隆南巡图》绢本,西壁为《京畿水利图》。
深秋的北方寒意袭人,地面铺着四合如意纹栽绒毯,阁内增设了铜鎏金炭盆,炭火暗红。湖色暗花绸夹帘垂落,隔绝了夜风的侵袭。
不消片刻,肃顺独自前来,跪于拜垫上行礼。
窗外已是暮色四合,阁内仅靠铜鎏金仙鹤烛台照明。
贤丰身着青色缎绣云龙纹常服,斜倚在炕边,指捻蜜蜡朝珠,眉头深锁。
他沉默着,既未训斥肃顺,也未叫起。
肃顺伏地叩首,锦鸡补服在烛光下泛着金光,袖口露出驼绒里子,显是匆忙应召而来。
烛影在他低伏的官帽上晃动。远处宫墙更鼓隐约传来,与殿角自鸣钟的齿轮轻响,交织在一起。
太监们早被摒退门外,阁中唯余君臣二人,一坐一跪,悄然无声。
许久,肃顺忍不住开口,声线沙哑:“皇上召臣来,可是为恭亲王折子之事?”
贤丰那青白的面容,在昏黄烛光下模糊不清,却是语带讥讽。
“爱卿不是赞同了么?朕实未料到,昔日对洋夷强硬如铁的肃中堂,竟也肯附议议和。”
肃顺依旧跪伏在地,默然良久,肩头竟微微耸动,传出压抑的啜泣声。
贤丰愕然。这“肃愣子”素以刚硬着称,朝堂之上常面折廷争,整顿吏治更是辣手无情,何曾显露过此等软弱之态?
贤丰起身走至门边,见太监们已远远避开,方回身温言劝慰:“爱卿何至于此?平身说话。”
肃顺强抑呜咽,却不起身,只抬首跪坐,满面泪痕。
“皇上!南方半壁江山,眼看就要尽陷贼手。黄河决口,中原板荡。然朝廷……外无可战之兵,内无粮草财帛!”
他声音低沉,透着深切的惶恐。
“前日臣查点八旗京营,满额六万之师,实数竟不足四万!士卒手中多为弓矛、鸟枪抬枪、小劈山炮。”
“月饷二两尚且拖欠,多少兵丁需外出做工方能糊口!京师重地尚且如此,各地绿营,更糜烂至何等地步?”
他抬头直视贤丰,眼中血丝分明。
“皇上!倘西贼效法前年粤贼,再遣四五万之众北伐,直扑京畿……我等……可还挡得住?臣每思及此,汗透重衣,惶惧难安。”
“此诚……生死存亡之秋矣!”
贤丰虽知绿营废弛,却未料到拱卫京畿的八旗,亦糜烂至此,后心瞬间沁出一层冷汗。
他步履沉重地走回书案后坐下:“故而……你便附议老六,与洋人议和?”
肃顺重重点头,嘴角泛起苦涩。
“总得……先设法活下来。若再硬顶,内外交攻之下,怕真如六王爷所言,不出三年,我大青便要宗庙尽毁,身死族灭!”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近乎自嘲的无奈,“洋人所求,无非增开口岸,多销货物,再派些个常驻公使。”
“这些日子臣也想通了,沿海那些口子,咱们硬拦……当真拦得住么?”
言及此,他竟露出一丝诡异的幸灾乐祸。
“至于长江口岸……嘿,他们若有胆,自去跟粤贼、特别是那西贼理论!军报说,西贼已在沿江各处要隘,筑起炮台,就等着和洋鬼子干仗!”
贤丰心知肚明,议和绝非肃顺说得这般轻巧。
主权沦丧姑且不论,单是敞开国门,洋人工业品若无关税屏障,足可摧垮本国小农生计。更遑论那毒害万民的如意膏。
然肃顺与恭王所言不差——此乃生死关头,烈焰焚眉,只得先顾眼前了。
喜欢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他将恭亲王呈上的折子轻轻摊开在案上,指尖在紫檀桌面上有节奏地轻敲,一下又一下,仿佛是在抚平自己那颗稍稍放下的心。
就在这时,懿嫔悄然无声地走了进来。方才君臣之间的对谈,她已在门内听得一清二楚。
“兰儿,你说老六……他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呢?”贤丰下意识地开口问道。
懿嫔接过奏折,又仔细地复看一遍,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皇上,您觉得六王爷所提的那些策略,可行吗?”
贤丰跌坐在案后的椅子上,沉默良久,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大概……是可行的吧。只是这样一来,天朝的颜面就要扫地了。朕……以后九泉之下,又有什么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皇上……”懿嫔走到贤丰的身后,双臂轻轻地环住了他,脸颊贴在他的耳畔摩挲,柔声说道。
“昔年唐太宗与颉利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用财帛贿赂其退兵。三年之后,李靖北伐,颉利可汗便成了阶下囚。”
她继续说道:“如今皇上春秋鼎盛,三年不成,便十年、三十年。以皇上的英明神武,终有一日,能亲见英夷在殿前献舞。”
这番熨帖入心的宽慰,让本就敏感懦弱的贤丰,眼眶发热。
他轻轻地抚摸着懿嫔的手:“肃顺那厮竟然也附议了,这实在是出乎朕的意料。”
懿嫔的气息轻轻拂过他的耳廓:“皇上多心了,六王爷拿什么去收买他呢?首席军机之位?他已然坐稳了。”
“况且以六王爷那轻浮的心性,真要是坐上了那个位置,与皇上您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相比,于臣子而言,孰优孰劣?肃顺岂会不明白?”
她语声笃定,“是以,六王爷是收买不了肃顺的。皇上若有疑虑,私下召见之,直言相询便是。”
贤丰略微思索,愈发觉得懿嫔言之有理。
今日自己因恭亲王与肃顺的反常表现而生的疑虑,竟被这深宫女子仅凭一纸奏折,就剖析得如此透彻。
他不由得起身踱步,望向懿嫔,一时之间竟无言以对。
不料,懿嫔忽然扑入他的怀中,低声啜泣起来:“皇上……您是臣妾母子的天。离了您,我们孤儿寡母……还能倚靠谁去呢?”
“臣妾胡言乱语,只是希望皇上学那唐太宗,不因一时困顿而失了锐气,中兴我大青。”
见方才条分缕析、冷静理智的她,此刻眼中流露出脆弱来,贤丰顿生怜意。
是啊,王公大臣离了他,自有活路。
唯有怀中这女子与她腹中骨肉,性命前程皆系于他一身。
念及此,他腰背不觉挺直,轻拍懿嫔的后背安抚,随即转身出门。
懿嫔凝望着他背影消失在门外,方以绢帕拭泪,幽幽一叹,默默收拾案上散乱的奏章来。
贤丰步出储秀宫,低声吩咐安德海几句,便乘暖轿,直往养心殿西暖阁而去。
西暖阁深藏于紫禁城内廷之中,是皇帝批阅奏章、召见近臣的私密所在。
虽为硬山顶小式建筑,檐下繁复的斗拱,却彰显着皇家的气派。它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坐北朝南。
深秋时节,日短夜长。
夕阳的余晖,透过南窗上福寿万字纹的槅扇,斜斜地射入阁内。阁中早已点起了烛火,摇曳的烛光与夕阳的余晖交织在一起。
中央立着一架紫檀木嵌玉山水屏风,将前后分隔开来:前厅用于议事,后设暖炕供小憩之用。
东墙多宝阁上,陈列着青铜珐琅等珍玩;西侧为御案区,奏本题本堆叠如山,朱漆描金的文具匣置于一旁。
贤丰惯用的黑漆描金云龙纹长案上,正摊着江北大营胜保的加急求援文书,奏报着天国攻势愈发猛烈。
青玉笔山上搁着狼毫,砚台中的墨迹早已干透。案角铜胎掐丝珐琅香炉中,焚着龙涎香,青烟袅袅升起。
御案后,置着一张紫檀嵌螺钿靠背椅,铺着明黄锦垫;案前五步处设着杏黄拜垫,旁有红木束腰小几,上置青花缠枝莲纹盖碗。
北墙楠木万字炕上,铺着狐皮褥子,炕桌上摆着《贞观政要》与一局残棋。
北墙悬着咸丰御笔的“敬天法祖”匾,两侧瘦劲的对联上书:“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东壁挂着《乾隆南巡图》绢本,西壁为《京畿水利图》。
深秋的北方寒意袭人,地面铺着四合如意纹栽绒毯,阁内增设了铜鎏金炭盆,炭火暗红。湖色暗花绸夹帘垂落,隔绝了夜风的侵袭。
不消片刻,肃顺独自前来,跪于拜垫上行礼。
窗外已是暮色四合,阁内仅靠铜鎏金仙鹤烛台照明。
贤丰身着青色缎绣云龙纹常服,斜倚在炕边,指捻蜜蜡朝珠,眉头深锁。
他沉默着,既未训斥肃顺,也未叫起。
肃顺伏地叩首,锦鸡补服在烛光下泛着金光,袖口露出驼绒里子,显是匆忙应召而来。
烛影在他低伏的官帽上晃动。远处宫墙更鼓隐约传来,与殿角自鸣钟的齿轮轻响,交织在一起。
太监们早被摒退门外,阁中唯余君臣二人,一坐一跪,悄然无声。
许久,肃顺忍不住开口,声线沙哑:“皇上召臣来,可是为恭亲王折子之事?”
贤丰那青白的面容,在昏黄烛光下模糊不清,却是语带讥讽。
“爱卿不是赞同了么?朕实未料到,昔日对洋夷强硬如铁的肃中堂,竟也肯附议议和。”
肃顺依旧跪伏在地,默然良久,肩头竟微微耸动,传出压抑的啜泣声。
贤丰愕然。这“肃愣子”素以刚硬着称,朝堂之上常面折廷争,整顿吏治更是辣手无情,何曾显露过此等软弱之态?
贤丰起身走至门边,见太监们已远远避开,方回身温言劝慰:“爱卿何至于此?平身说话。”
肃顺强抑呜咽,却不起身,只抬首跪坐,满面泪痕。
“皇上!南方半壁江山,眼看就要尽陷贼手。黄河决口,中原板荡。然朝廷……外无可战之兵,内无粮草财帛!”
他声音低沉,透着深切的惶恐。
“前日臣查点八旗京营,满额六万之师,实数竟不足四万!士卒手中多为弓矛、鸟枪抬枪、小劈山炮。”
“月饷二两尚且拖欠,多少兵丁需外出做工方能糊口!京师重地尚且如此,各地绿营,更糜烂至何等地步?”
他抬头直视贤丰,眼中血丝分明。
“皇上!倘西贼效法前年粤贼,再遣四五万之众北伐,直扑京畿……我等……可还挡得住?臣每思及此,汗透重衣,惶惧难安。”
“此诚……生死存亡之秋矣!”
贤丰虽知绿营废弛,却未料到拱卫京畿的八旗,亦糜烂至此,后心瞬间沁出一层冷汗。
他步履沉重地走回书案后坐下:“故而……你便附议老六,与洋人议和?”
肃顺重重点头,嘴角泛起苦涩。
“总得……先设法活下来。若再硬顶,内外交攻之下,怕真如六王爷所言,不出三年,我大青便要宗庙尽毁,身死族灭!”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近乎自嘲的无奈,“洋人所求,无非增开口岸,多销货物,再派些个常驻公使。”
“这些日子臣也想通了,沿海那些口子,咱们硬拦……当真拦得住么?”
言及此,他竟露出一丝诡异的幸灾乐祸。
“至于长江口岸……嘿,他们若有胆,自去跟粤贼、特别是那西贼理论!军报说,西贼已在沿江各处要隘,筑起炮台,就等着和洋鬼子干仗!”
贤丰心知肚明,议和绝非肃顺说得这般轻巧。
主权沦丧姑且不论,单是敞开国门,洋人工业品若无关税屏障,足可摧垮本国小农生计。更遑论那毒害万民的如意膏。
然肃顺与恭王所言不差——此乃生死关头,烈焰焚眉,只得先顾眼前了。
喜欢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