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属于艺术。晨光穿透薄雾,为塞纳河镀上一层流动的金箔。王月生和乔安娜·邦格并肩走在宽阔的林荫道上,昨日的工业喧嚣似乎被这秋日的宁静过滤掉了大半。他们的目标,是矗立在香榭丽舍大街尽头、专为本次万国博览会而生的两座崭新
艺术圣殿——大皇宫(Grand Pis)与小皇宫(Petit Pis)。
大皇宫(Grand Pis):光之殿堂与艺术的世纪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皇宫那令人屏息的宏伟轮廓。巨大的玻璃与钢铁构成的穹顶,如同一个倒扣的、闪耀着清冷晨光的巨大水晶碗,覆盖在宏伟的石砌基座之上。新古典主义的庄严立面布满了繁复的雕刻:象征着“艺术”、“科学”、“胜利”的寓言人物雕像簇拥在巨大的门廊周围,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阳光透过那令人惊叹的玻璃穹顶倾泻而下,在打磨光亮的大理石地面上投下变幻莫测的光影,将整个中央大厅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光之殿堂”。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石膏、油画颜料、抛光木材以及淡淡花香的独特气息,这是艺术圣地的味道。
“欢迎来到‘法国艺术世纪回顾展’(Exposition Décennale des Beaux-Arts)!”乔安娜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激动,她微微扬起头,目光扫过穹顶下悬挂的巨幅参展国国旗和装饰彩带,“这里汇聚了十年间,不,是整个世纪法国乃至欧洲艺术的精华!”
展厅内部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按年代和流派精心布置。巨大的画作一幅紧挨着一幅,从地面几乎延伸到高耸的天花板,形成一片令人目不暇接的色彩与形象的海洋。王月生感觉自己仿佛步入了艺术史教科书活生生的现场版。
浪漫主义的狂澜: 他们首先驻足于德拉克洛瓦(Eugène Dcroix)那充满戏剧张力的巨幅作品前。《自由引导人民》那硝烟弥漫、激情澎湃的画面,让王月生仿佛能听到画中街垒后的呐喊。旁边是热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震撼人心的《梅杜萨之筏》,画中人物的绝望与希望交织,在巨大的尺幅下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乔安娜低声讲述着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眼中闪烁着对艺术力量的崇敬。
新古典的静穆: 紧接着是安格尔(Jean-Auguste-Donique Ingres)笔下的世界。那些肖像画中的人物,姿态优雅,线条精准得如同雕塑,皮肤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尤其是那幅着名的《大宫女》,慵懒的异域情调和刻意拉长的背部曲线,在王月生这个后世来客眼中,依然充满了超越时代的、近乎数学般精确的和谐美感。
巴比松的呼吸: 转入另一个展厅,气氛陡然变得宁静。柯罗(Jean-Baptiste-Calle Corot)笔下朦胧的森林晨光,米勒(Jean-Fran?ois Millet)描绘的弯腰拾穗的农妇,杜比尼(Charles-Fran?ois Daubigny)波光粼粼的河岸……巴比松画派的作品带来一股来自田野和森林的清新气息,让习惯了城市喧嚣的参观者(包括王月生)感受到心灵的片刻宁静。乔安娜在这些画前停留许久,轻声说:“文森特(梵高)曾经非常喜欢米勒,他觉得这些劳动者身上有神性。”
写实与学院之光: 库尔贝(Gustave Courbet)那些不加修饰、充满泥土气息的《采石工》和《奥尔南的葬礼》,以其粗粝的真实感冲击着观者的神经。而布格罗(WilliaAdolphe Bouguereau)等学院派大师的作品则展示了无懈可击的技巧,画面光洁、甜美,神话人物和天使的肌肤吹弹可破,如同最精美的瓷器,引来众多观众啧啧赞叹。
印象派的初啼: 在一个相对不那么核心的展厅角落,王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几幅熟悉的名字:莫奈(ude M)几幅稍早时期、光影斑驳的风景习作,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笔下闪烁着光点的、模糊而生动的人物肖像(尽管不如他后期作品那么甜美),德加(Edgar Degas)捕捉芭蕾舞者瞬间动态的粉彩画。这些作品在此时此地,远非展览的主角,甚至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被悬挂在光线较弱的次要位置。周围的观众大多匆匆走过,少数驻足者也带着困惑或不解的神情窃窃私语。王月生看着这些在后世拍卖行能拍出天价、如今却被冷落的杰作,心中涌起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他下意识地握紧了乔安娜的手。乔安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低声道:“这些年轻画家……他们的笔触太自由了,很多人说他们根本不会画画。不过,光影的感觉……确实很特别。” 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欣赏。
置身于这艺术的长河之中,王月生仿佛被历史的洪流裹挟。他既惊叹于大师们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的技艺与情感表达,又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时代艺术观念的藩篱。乔安娜则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她驻足于安格尔的肖像前赞叹其完美,在德拉克洛瓦的画前感受到灵魂的战栗,在米勒的农妇身上看到朴素的尊严。她时而低声为王月生讲解画家的轶事,时而又陷入自己的沉思,那专注的侧影在展厅柔和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动人。王月生虽然更偏爱科技,但也为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心中不禁想着,如果把这幅画或者仿品放到滇越铁路的现场,会是怎样的场景。两人小声讨论着不同画派的风格演变,感受到艺术脉搏的强烈跳动。看完这些展品,乔安娜自信地一笑,对王月生说,“以前的作品属于贵族。我会努力让今后的好作品都先供你挑选”。
小皇宫(Petit Pis):玲珑宝盒与异域奇珍
与大皇宫的恢弘壮丽相比,隔街相望的小皇宫则显得更为精致优雅,如同一颗镶嵌在塞纳河畔的珠宝。它的建筑风格同样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当时流行的新艺术运动元素,装饰更加繁复细腻,大量运用了马赛克、彩色玻璃和锻铁花饰。阳光透过布满精美彩绘的玻璃穹顶和巨大的弧形玻璃窗,在内部庭院的花园和水池上洒下斑斓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奢华的氛围。这里主要陈列着“装饰艺术展”(Exposition des Arts Décoratifs)以及更专题性的雕塑、工艺品展览。
如果说大皇宫是绘画的盛宴,小皇宫则是工艺与设计的天堂。精美的家具、璀璨的珠宝、华丽的织物、造型各异的陶瓷和青铜器皿……无不展示着法国乃至欧洲顶级的工艺水平。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曲线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蜿蜒的楼梯扶手到灯具上模仿藤蔓的花纹,处处体现着对自然形态的抽象化运用。
“快看这个!”乔安娜在一处被柔光笼罩的展柜前停下,发出由衷的赞叹。展柜内陈列的,正是来自威尼斯穆拉诺岛(Murano)的玻璃艺术珍品。在1900年,这些色彩绚烂、造型奇巧的玻璃器皿,其魔力丝毫不亚于昨日看到的电动步道。
火焰中的魔法: 一件巨大的枝形吊灯占据了显着位置。无数根细长的玻璃“树枝”向上伸展,末端是色彩各异、形似花朵或果实的玻璃泡。玻璃本身并非单一颜色,而是如同熔化的彩虹,红宝石的炽热、深海蓝的幽邃、祖母绿的沉静、紫水晶的神秘,还有难以形容的、如同极光般变幻的虹彩,在精心布置的灯光下熠熠生辉,折射出令人目眩的光芒。复杂的螺旋纹、羽毛纹和蕾丝般的细丝(Filigrana)工艺清晰可见,那是穆拉诺工匠世代相传、秘不外宣的绝技。
奇珍异器: 旁边展台上,是一件造型奇异的“海马”雕塑。半透明的浅蓝色玻璃塑造出流畅而富有张力的躯体,纤细的玻璃丝巧妙地构成了它的鬃毛和卷曲的尾巴,细节之精妙,仿佛下一刻就要游动起来。另一件“千花”(Millefiori)工艺的花瓶更是令人叫绝——瓶身仿佛由无数细小的、色彩斑斓的玻璃花束镶嵌而成,每一朵小花都清晰可辨,构成一幅繁复而永不凋零的立体画卷。
时代的宠儿: 周围聚集了不少衣着考究的绅士淑女,低声议论着这些玻璃珍品的价值与工艺。一位戴着长柄眼镜的贵妇指着那盏吊灯,对她的同伴说:“亲爱的,这简直是把亚得里亚海的阳光和威尼斯的梦幻都凝固在了玻璃里!” 乔安娜也看得目不转睛,轻声对王月生说:“这些工匠……他们的手和眼睛,一定被缪斯亲吻过。色彩在火焰中流淌、凝固……多么不可思议的艺术!” 她眼中闪烁着艺术家对极致工艺的欣赏与共鸣。
乔安娜被新艺术风格的玻璃器皿和家具设计迷住了,那些流畅的曲线和自然元素让她着迷。王月生想着要不要让乔安娜也代理一下这些产品,家具业务交给德文郡公爵,哦,不是,是他的二管家的弟弟了,玻璃器皿还没有考虑过。乔安娜似乎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居然小声说“法国现在只是欧洲玻璃产品的挑战者,顶尖产品的传统产地是威尼斯的穆拉诺岛,以及波西米亚。第二层是法国的巴卡拉、英国的斯塔福德,和德国的茨维瑟尔。你后天不是要去威尼斯嘛,可以考虑一下”。说着,幽怨地看了一眼王月生。
小皇宫的雕塑长廊同样精彩,罗丹(Auguste Rodin)的几件小型青铜作品(如《沉思者》的早期研究稿)以其强烈的内在张力和粗犷的肌理引人深思,而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等学院派雕塑家那些光滑细腻、充满动感的神话题材作品则更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引来更多围观和赞叹。
在小皇宫附近的咖啡馆,环境相对优雅。两人点了热汤和沙拉,回味着上午看到的杰作。乔安娜翻看着买来的展览画册,王月生则注意着咖啡馆里人们谈论着最新的艺术潮流。巴黎时尚之都真是名不虚传。
离开艺术殿堂,他们汇入了参观国家馆的人流。万国博览会,本身就是一场微缩的世界巡礼。
清国馆:东方的余晖与挣扎 清国馆的建筑采用了传统宫殿的样式,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在充满钢铁玻璃的世博园中显得格外醒目,却也带着一丝孤悬海外的落寞。馆内陈列着代表“天朝上国”最后荣光的珍宝:精美的景德镇青花瓷和粉彩瓷堆积如山,景泰蓝器皿闪耀着华丽的金属光泽,来自广东的牙雕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得令人咋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大的颐和园建筑群模型,其精巧繁复令人叹为观止。然而,王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不和谐音。展品中混杂着大量迎合西方猎奇口味的“外销品”——过于艳丽的广彩瓷、描绘着刻板中国风情的“通草画”,甚至还有裹小脚妇女的泥塑。几个留着长辫、穿着官服的清国官员在展馆内踱步,表情严肃而拘谨,与周围那些对“神秘东方”充满好奇、甚至带着一丝优越感审视目光的西方游客形成鲜明对比。王月生看着那巨大的颐和园模型,心中五味杂陈。他清楚,就在这片象征着“国力”的微缩景观背后,那个庞大的帝国正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喘息。乔安娜则对那些色彩绚丽的瓷器和精妙的牙雕赞不绝口,对官员们僵硬的姿态感到些许好奇。
俄罗斯馆:双头鹰的雄心与奢华 俄罗斯馆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象。整个建筑宏伟而富有民族特色,洋葱头式的镀金圆顶在阳光下金光四射,外墙装饰着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图案,尽显帝国的强势与财富。步入其中,首先震撼眼球的是巨大的孔雀石花瓶和碧玉立柱,厚重的色彩和硕大的体量彰显着乌拉尔矿藏的丰饶。然而,最引人入胜的,是展馆中央一座结构极其精巧、装饰极尽奢华的巨大机械装置——孔雀钟。这座由英国钟表大师詹姆斯·考克斯(Jas Cox)设计、俄罗斯工匠改进的杰作,此刻正进行整点报时表演。伴随着悦耳的音乐,金色笼子里的机械孔雀缓缓开屏,覆盖着真正孔雀羽毛的尾羽华丽地展开,同时一只镀金的机械公鸡昂首啼鸣,一只银色猫头鹰则转动头部。其工艺之复杂,装饰之华丽(大量运用黄金、珐琅彩和宝石),机械动作之流畅,让围观的各国游客发出阵阵惊呼,闪光灯(当时已出现)此起彼伏。在孔雀钟附近的独立展柜里,静静地陈列着几枚法贝热彩蛋(Fabergé eggs)。这些由黄金、珐琅、宝石和珍贵材料制成的复活节彩蛋,每一枚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杰作。其中一枚以淡蓝色珐琅为底,镶嵌着钻石网格,打开后里面是一辆微缩的黄金马车;另一枚则做成西伯利亚铁路纪念彩蛋的形状,蛋壳打开,一条微缩的黄金西伯利亚铁路模型蜿蜒而出。这些彩蛋体积虽小,但其蕴含的顶级工艺、无与伦比的奢华和浪漫的皇室故事,吸引了众多品味高雅的观众长久驻足。王月生也为之惊叹,这些彩蛋在后世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刻却如此“新鲜”地呈现在眼前。乔安娜更是被法贝热的奇思妙想和精工细作深深吸引,几乎挪不动脚步。“这不仅是珠宝,”她低声对王月生说,“这是凝固的诗篇,是机械与艺术的完美联姻。” 俄罗斯馆内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松香、皮革、金属抛光剂以及淡淡香水味的气息,配合着那些厚重华丽的展品,强烈地传达出这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的雄心与独特审美。
走进内部,仿佛置身于一个东正教教堂与沙皇宫殿的混合体。华丽的圣像画、精美的套娃、巨大的茶炊、还有穿着传统服装的俄罗斯人表演歌舞。他们品尝了热腾腾的罗宋汤和黑面包,乔安娜买了一个小小的彩绘套娃作为纪念。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王月生则愣愣地看着角落里一幅油画,感觉画面非常熟悉,像是自己从天津被迎上俄国海军波尔塔瓦号战列舰上,被人画像的那个房间。一切都很熟悉,只不过画面上,原本应该是自己坐在那里的肖像,此时只有当时一张空椅子。旁边空气中朦朦胧胧地写着一行拉丁文“Quais urra vultus alienus erit”。这分明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那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啊?
亚历山大三世桥:塞纳河上的鎏金诗篇
夕阳将塞纳河水染成一片温暖的橙红,如同流淌的熔金。王月生和乔安娜走出充满帝国气息的俄罗斯馆,带着被艺术与奇观填满的思绪,信步走向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桥”——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III)。
这座为庆祝1892年法俄同盟而建造的桥梁,本身就是一件无与伦比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杰作。它横跨塞纳河,连接着荣军院广场和大小皇宫所在的香榭丽舍区域,桥身低平而舒展,只有一个优雅的拱形跨越河面,保证了从香榭丽舍大街到荣军院拿破仑墓的视线畅通无阻。
桥上的装饰极尽奢华与精致:
鎏金飞马: 桥两端四根高达17米的巨大石柱顶端,是四组振翅欲飞的鎏金飞马青铜雕像,分别由象征“科学”、“艺术”、“商业”和“工业”的寓言人物驾驭。夕阳的金辉洒在飞马和人物身上,璀璨夺目,仿佛随时要挣脱石柱的束缚,翱翔于巴黎的天空。
华灯与仙女: 桥两侧排列着装饰华丽的新艺术风格路灯,灯柱上缠绕着锻铁制成的、蜿蜒优美的海草和贝壳图案。灯柱基座旁,是姿态各异的青铜仙女雕像,或手持花环,或怀抱丰饶角,温柔娴静。
河神浮雕: 桥拱中央两侧,装饰着巨大的青铜浮雕,分别代表塞纳河女神与涅瓦河女神,象征着法俄两国的友谊。女神身边围绕着象征河流的水生生物和孩童,线条流畅柔美。
精雕细琢: 目光所及之处,无论是桥栏杆上繁复的锻铁花纹,还是桥墩上精美的石刻花环与盾徽,无不体现着当时最顶级的工艺水准,将新艺术运动的曲线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整座桥在夕阳下通体散发着温暖的金色光芒,与波光粼粼的塞纳河、河面上缓缓驶过的游船、两岸宏伟的历史建筑(荣军院的金顶、大小皇宫的轮廓)共同构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流动的巴黎风情画。
王月生和乔安娜倚在桥中央那雕刻精美的白色石栏杆上。河风带着水汽和凉意拂面而来,吹动了乔安娜帽檐垂下的薄纱和鬓边的金发。桥上的行人或匆匆而过,或像他们一样驻足欣赏这绝美的景致。马车驶过桥面,传来清脆而有节奏的马蹄声。
一天的喧嚣沉淀下来,被这如画的宁静所取代。王月生侧过头,看着乔安娜。夕阳的金辉勾勒着她精致的侧脸轮廓,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那双矢车菊蓝的眼睛映照着塞纳河的波光,也映照着桥上璀璨的鎏金装饰,显得格外深邃而明亮。她的嘴角带着一丝满足而恬淡的笑意,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之中。
王月生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柔情。他轻轻伸出手,没有言语,只是用自己的手掌,覆盖住了乔安娜搭在冰凉栏杆上的手。她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随即放松下来,温顺地停留在他的掌心之下。她的指尖带着凉意,而他的掌心温暖干燥。这细微的肌肤相触,在这人潮流动的桥上,在夕阳与金桥的见证下,胜过千言万语。
乔安娜没有转头,但嘴角的笑意加深了。她微微侧身,更靠近他一些,让彼此的肩膀轻轻相触。她的目光依旧流连于河对岸荣军院的金顶在暮色中渐渐模糊的轮廓,以及河面上最后一抹跳跃的夕阳光斑。
“它真美,不是吗?”乔安娜轻声说,声音几乎被微风和流水声淹没,“像一首用石头、钢铁和黄金写成的诗,凝固在时间里。”
“是的,”王月生低声回应,他的目光从美景移到她的侧脸,再落到他们交叠的手上,“而且,有些东西,比这些鎏金的飞马和桥上的灯光……更美,也更永恒。” 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
乔安娜终于转过头来,那双映着暮色的蓝眼睛深深地望进王月生的眼底。她没有说话,只是反手轻轻握住了他覆盖在自己手背上的手。指尖传递着无声的暖流。晚风掠过桥面,带来远处街头艺人若有若无的小提琴声,悠扬而略带忧伤,如同这个黄金时代本身华丽帷幕下隐隐流动的暗涌。这一刻,在这座连接着历史与现代、艺术与权力的“世界最美之桥”上,时空仿佛凝固。王月生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与身处1900年巴黎中心的乔安娜,在帝国荣光与艺术之美的余晖中,共享着一种超越了时代的、脆弱而珍贵的宁静。远处的埃菲尔铁塔,世博会的钢铁巨人,已经悄然亮起了灯,如同镶嵌在靛蓝天幕上的金色星辰,静静地俯瞰着这座沉醉在世纪末繁华与未知中的城市。
秋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空气中的浪漫气息。他们倚在桥栏上,看着游船缓缓驶过桥洞,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王月生轻轻吻了乔安娜的额头,乔安娜脸颊微红,心中满是甜蜜。
傍晚,二人在去餐厅的路上,偶然遇到一个露天小剧场在上演先锋的短剧。两人坐下来静静欣赏。随后,他们在塞纳河左岸一家更安静、文艺的餐厅用餐。窗外可以看到灯火通明的世博园区倒映在河水中,如梦似幻。两人低声交谈,分享着两天来的感受和彼此眼中的世界。
艺术圣殿——大皇宫(Grand Pis)与小皇宫(Petit Pis)。
大皇宫(Grand Pis):光之殿堂与艺术的世纪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皇宫那令人屏息的宏伟轮廓。巨大的玻璃与钢铁构成的穹顶,如同一个倒扣的、闪耀着清冷晨光的巨大水晶碗,覆盖在宏伟的石砌基座之上。新古典主义的庄严立面布满了繁复的雕刻:象征着“艺术”、“科学”、“胜利”的寓言人物雕像簇拥在巨大的门廊周围,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阳光透过那令人惊叹的玻璃穹顶倾泻而下,在打磨光亮的大理石地面上投下变幻莫测的光影,将整个中央大厅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光之殿堂”。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石膏、油画颜料、抛光木材以及淡淡花香的独特气息,这是艺术圣地的味道。
“欢迎来到‘法国艺术世纪回顾展’(Exposition Décennale des Beaux-Arts)!”乔安娜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激动,她微微扬起头,目光扫过穹顶下悬挂的巨幅参展国国旗和装饰彩带,“这里汇聚了十年间,不,是整个世纪法国乃至欧洲艺术的精华!”
展厅内部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按年代和流派精心布置。巨大的画作一幅紧挨着一幅,从地面几乎延伸到高耸的天花板,形成一片令人目不暇接的色彩与形象的海洋。王月生感觉自己仿佛步入了艺术史教科书活生生的现场版。
浪漫主义的狂澜: 他们首先驻足于德拉克洛瓦(Eugène Dcroix)那充满戏剧张力的巨幅作品前。《自由引导人民》那硝烟弥漫、激情澎湃的画面,让王月生仿佛能听到画中街垒后的呐喊。旁边是热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震撼人心的《梅杜萨之筏》,画中人物的绝望与希望交织,在巨大的尺幅下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乔安娜低声讲述着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眼中闪烁着对艺术力量的崇敬。
新古典的静穆: 紧接着是安格尔(Jean-Auguste-Donique Ingres)笔下的世界。那些肖像画中的人物,姿态优雅,线条精准得如同雕塑,皮肤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尤其是那幅着名的《大宫女》,慵懒的异域情调和刻意拉长的背部曲线,在王月生这个后世来客眼中,依然充满了超越时代的、近乎数学般精确的和谐美感。
巴比松的呼吸: 转入另一个展厅,气氛陡然变得宁静。柯罗(Jean-Baptiste-Calle Corot)笔下朦胧的森林晨光,米勒(Jean-Fran?ois Millet)描绘的弯腰拾穗的农妇,杜比尼(Charles-Fran?ois Daubigny)波光粼粼的河岸……巴比松画派的作品带来一股来自田野和森林的清新气息,让习惯了城市喧嚣的参观者(包括王月生)感受到心灵的片刻宁静。乔安娜在这些画前停留许久,轻声说:“文森特(梵高)曾经非常喜欢米勒,他觉得这些劳动者身上有神性。”
写实与学院之光: 库尔贝(Gustave Courbet)那些不加修饰、充满泥土气息的《采石工》和《奥尔南的葬礼》,以其粗粝的真实感冲击着观者的神经。而布格罗(WilliaAdolphe Bouguereau)等学院派大师的作品则展示了无懈可击的技巧,画面光洁、甜美,神话人物和天使的肌肤吹弹可破,如同最精美的瓷器,引来众多观众啧啧赞叹。
印象派的初啼: 在一个相对不那么核心的展厅角落,王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几幅熟悉的名字:莫奈(ude M)几幅稍早时期、光影斑驳的风景习作,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笔下闪烁着光点的、模糊而生动的人物肖像(尽管不如他后期作品那么甜美),德加(Edgar Degas)捕捉芭蕾舞者瞬间动态的粉彩画。这些作品在此时此地,远非展览的主角,甚至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被悬挂在光线较弱的次要位置。周围的观众大多匆匆走过,少数驻足者也带着困惑或不解的神情窃窃私语。王月生看着这些在后世拍卖行能拍出天价、如今却被冷落的杰作,心中涌起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他下意识地握紧了乔安娜的手。乔安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低声道:“这些年轻画家……他们的笔触太自由了,很多人说他们根本不会画画。不过,光影的感觉……确实很特别。” 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欣赏。
置身于这艺术的长河之中,王月生仿佛被历史的洪流裹挟。他既惊叹于大师们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的技艺与情感表达,又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时代艺术观念的藩篱。乔安娜则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她驻足于安格尔的肖像前赞叹其完美,在德拉克洛瓦的画前感受到灵魂的战栗,在米勒的农妇身上看到朴素的尊严。她时而低声为王月生讲解画家的轶事,时而又陷入自己的沉思,那专注的侧影在展厅柔和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动人。王月生虽然更偏爱科技,但也为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心中不禁想着,如果把这幅画或者仿品放到滇越铁路的现场,会是怎样的场景。两人小声讨论着不同画派的风格演变,感受到艺术脉搏的强烈跳动。看完这些展品,乔安娜自信地一笑,对王月生说,“以前的作品属于贵族。我会努力让今后的好作品都先供你挑选”。
小皇宫(Petit Pis):玲珑宝盒与异域奇珍
与大皇宫的恢弘壮丽相比,隔街相望的小皇宫则显得更为精致优雅,如同一颗镶嵌在塞纳河畔的珠宝。它的建筑风格同样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当时流行的新艺术运动元素,装饰更加繁复细腻,大量运用了马赛克、彩色玻璃和锻铁花饰。阳光透过布满精美彩绘的玻璃穹顶和巨大的弧形玻璃窗,在内部庭院的花园和水池上洒下斑斓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奢华的氛围。这里主要陈列着“装饰艺术展”(Exposition des Arts Décoratifs)以及更专题性的雕塑、工艺品展览。
如果说大皇宫是绘画的盛宴,小皇宫则是工艺与设计的天堂。精美的家具、璀璨的珠宝、华丽的织物、造型各异的陶瓷和青铜器皿……无不展示着法国乃至欧洲顶级的工艺水平。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曲线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蜿蜒的楼梯扶手到灯具上模仿藤蔓的花纹,处处体现着对自然形态的抽象化运用。
“快看这个!”乔安娜在一处被柔光笼罩的展柜前停下,发出由衷的赞叹。展柜内陈列的,正是来自威尼斯穆拉诺岛(Murano)的玻璃艺术珍品。在1900年,这些色彩绚烂、造型奇巧的玻璃器皿,其魔力丝毫不亚于昨日看到的电动步道。
火焰中的魔法: 一件巨大的枝形吊灯占据了显着位置。无数根细长的玻璃“树枝”向上伸展,末端是色彩各异、形似花朵或果实的玻璃泡。玻璃本身并非单一颜色,而是如同熔化的彩虹,红宝石的炽热、深海蓝的幽邃、祖母绿的沉静、紫水晶的神秘,还有难以形容的、如同极光般变幻的虹彩,在精心布置的灯光下熠熠生辉,折射出令人目眩的光芒。复杂的螺旋纹、羽毛纹和蕾丝般的细丝(Filigrana)工艺清晰可见,那是穆拉诺工匠世代相传、秘不外宣的绝技。
奇珍异器: 旁边展台上,是一件造型奇异的“海马”雕塑。半透明的浅蓝色玻璃塑造出流畅而富有张力的躯体,纤细的玻璃丝巧妙地构成了它的鬃毛和卷曲的尾巴,细节之精妙,仿佛下一刻就要游动起来。另一件“千花”(Millefiori)工艺的花瓶更是令人叫绝——瓶身仿佛由无数细小的、色彩斑斓的玻璃花束镶嵌而成,每一朵小花都清晰可辨,构成一幅繁复而永不凋零的立体画卷。
时代的宠儿: 周围聚集了不少衣着考究的绅士淑女,低声议论着这些玻璃珍品的价值与工艺。一位戴着长柄眼镜的贵妇指着那盏吊灯,对她的同伴说:“亲爱的,这简直是把亚得里亚海的阳光和威尼斯的梦幻都凝固在了玻璃里!” 乔安娜也看得目不转睛,轻声对王月生说:“这些工匠……他们的手和眼睛,一定被缪斯亲吻过。色彩在火焰中流淌、凝固……多么不可思议的艺术!” 她眼中闪烁着艺术家对极致工艺的欣赏与共鸣。
乔安娜被新艺术风格的玻璃器皿和家具设计迷住了,那些流畅的曲线和自然元素让她着迷。王月生想着要不要让乔安娜也代理一下这些产品,家具业务交给德文郡公爵,哦,不是,是他的二管家的弟弟了,玻璃器皿还没有考虑过。乔安娜似乎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居然小声说“法国现在只是欧洲玻璃产品的挑战者,顶尖产品的传统产地是威尼斯的穆拉诺岛,以及波西米亚。第二层是法国的巴卡拉、英国的斯塔福德,和德国的茨维瑟尔。你后天不是要去威尼斯嘛,可以考虑一下”。说着,幽怨地看了一眼王月生。
小皇宫的雕塑长廊同样精彩,罗丹(Auguste Rodin)的几件小型青铜作品(如《沉思者》的早期研究稿)以其强烈的内在张力和粗犷的肌理引人深思,而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等学院派雕塑家那些光滑细腻、充满动感的神话题材作品则更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引来更多围观和赞叹。
在小皇宫附近的咖啡馆,环境相对优雅。两人点了热汤和沙拉,回味着上午看到的杰作。乔安娜翻看着买来的展览画册,王月生则注意着咖啡馆里人们谈论着最新的艺术潮流。巴黎时尚之都真是名不虚传。
离开艺术殿堂,他们汇入了参观国家馆的人流。万国博览会,本身就是一场微缩的世界巡礼。
清国馆:东方的余晖与挣扎 清国馆的建筑采用了传统宫殿的样式,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在充满钢铁玻璃的世博园中显得格外醒目,却也带着一丝孤悬海外的落寞。馆内陈列着代表“天朝上国”最后荣光的珍宝:精美的景德镇青花瓷和粉彩瓷堆积如山,景泰蓝器皿闪耀着华丽的金属光泽,来自广东的牙雕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得令人咋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大的颐和园建筑群模型,其精巧繁复令人叹为观止。然而,王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不和谐音。展品中混杂着大量迎合西方猎奇口味的“外销品”——过于艳丽的广彩瓷、描绘着刻板中国风情的“通草画”,甚至还有裹小脚妇女的泥塑。几个留着长辫、穿着官服的清国官员在展馆内踱步,表情严肃而拘谨,与周围那些对“神秘东方”充满好奇、甚至带着一丝优越感审视目光的西方游客形成鲜明对比。王月生看着那巨大的颐和园模型,心中五味杂陈。他清楚,就在这片象征着“国力”的微缩景观背后,那个庞大的帝国正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喘息。乔安娜则对那些色彩绚丽的瓷器和精妙的牙雕赞不绝口,对官员们僵硬的姿态感到些许好奇。
俄罗斯馆:双头鹰的雄心与奢华 俄罗斯馆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象。整个建筑宏伟而富有民族特色,洋葱头式的镀金圆顶在阳光下金光四射,外墙装饰着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图案,尽显帝国的强势与财富。步入其中,首先震撼眼球的是巨大的孔雀石花瓶和碧玉立柱,厚重的色彩和硕大的体量彰显着乌拉尔矿藏的丰饶。然而,最引人入胜的,是展馆中央一座结构极其精巧、装饰极尽奢华的巨大机械装置——孔雀钟。这座由英国钟表大师詹姆斯·考克斯(Jas Cox)设计、俄罗斯工匠改进的杰作,此刻正进行整点报时表演。伴随着悦耳的音乐,金色笼子里的机械孔雀缓缓开屏,覆盖着真正孔雀羽毛的尾羽华丽地展开,同时一只镀金的机械公鸡昂首啼鸣,一只银色猫头鹰则转动头部。其工艺之复杂,装饰之华丽(大量运用黄金、珐琅彩和宝石),机械动作之流畅,让围观的各国游客发出阵阵惊呼,闪光灯(当时已出现)此起彼伏。在孔雀钟附近的独立展柜里,静静地陈列着几枚法贝热彩蛋(Fabergé eggs)。这些由黄金、珐琅、宝石和珍贵材料制成的复活节彩蛋,每一枚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杰作。其中一枚以淡蓝色珐琅为底,镶嵌着钻石网格,打开后里面是一辆微缩的黄金马车;另一枚则做成西伯利亚铁路纪念彩蛋的形状,蛋壳打开,一条微缩的黄金西伯利亚铁路模型蜿蜒而出。这些彩蛋体积虽小,但其蕴含的顶级工艺、无与伦比的奢华和浪漫的皇室故事,吸引了众多品味高雅的观众长久驻足。王月生也为之惊叹,这些彩蛋在后世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刻却如此“新鲜”地呈现在眼前。乔安娜更是被法贝热的奇思妙想和精工细作深深吸引,几乎挪不动脚步。“这不仅是珠宝,”她低声对王月生说,“这是凝固的诗篇,是机械与艺术的完美联姻。” 俄罗斯馆内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松香、皮革、金属抛光剂以及淡淡香水味的气息,配合着那些厚重华丽的展品,强烈地传达出这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的雄心与独特审美。
走进内部,仿佛置身于一个东正教教堂与沙皇宫殿的混合体。华丽的圣像画、精美的套娃、巨大的茶炊、还有穿着传统服装的俄罗斯人表演歌舞。他们品尝了热腾腾的罗宋汤和黑面包,乔安娜买了一个小小的彩绘套娃作为纪念。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王月生则愣愣地看着角落里一幅油画,感觉画面非常熟悉,像是自己从天津被迎上俄国海军波尔塔瓦号战列舰上,被人画像的那个房间。一切都很熟悉,只不过画面上,原本应该是自己坐在那里的肖像,此时只有当时一张空椅子。旁边空气中朦朦胧胧地写着一行拉丁文“Quais urra vultus alienus erit”。这分明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那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啊?
亚历山大三世桥:塞纳河上的鎏金诗篇
夕阳将塞纳河水染成一片温暖的橙红,如同流淌的熔金。王月生和乔安娜走出充满帝国气息的俄罗斯馆,带着被艺术与奇观填满的思绪,信步走向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桥”——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III)。
这座为庆祝1892年法俄同盟而建造的桥梁,本身就是一件无与伦比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杰作。它横跨塞纳河,连接着荣军院广场和大小皇宫所在的香榭丽舍区域,桥身低平而舒展,只有一个优雅的拱形跨越河面,保证了从香榭丽舍大街到荣军院拿破仑墓的视线畅通无阻。
桥上的装饰极尽奢华与精致:
鎏金飞马: 桥两端四根高达17米的巨大石柱顶端,是四组振翅欲飞的鎏金飞马青铜雕像,分别由象征“科学”、“艺术”、“商业”和“工业”的寓言人物驾驭。夕阳的金辉洒在飞马和人物身上,璀璨夺目,仿佛随时要挣脱石柱的束缚,翱翔于巴黎的天空。
华灯与仙女: 桥两侧排列着装饰华丽的新艺术风格路灯,灯柱上缠绕着锻铁制成的、蜿蜒优美的海草和贝壳图案。灯柱基座旁,是姿态各异的青铜仙女雕像,或手持花环,或怀抱丰饶角,温柔娴静。
河神浮雕: 桥拱中央两侧,装饰着巨大的青铜浮雕,分别代表塞纳河女神与涅瓦河女神,象征着法俄两国的友谊。女神身边围绕着象征河流的水生生物和孩童,线条流畅柔美。
精雕细琢: 目光所及之处,无论是桥栏杆上繁复的锻铁花纹,还是桥墩上精美的石刻花环与盾徽,无不体现着当时最顶级的工艺水准,将新艺术运动的曲线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整座桥在夕阳下通体散发着温暖的金色光芒,与波光粼粼的塞纳河、河面上缓缓驶过的游船、两岸宏伟的历史建筑(荣军院的金顶、大小皇宫的轮廓)共同构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流动的巴黎风情画。
王月生和乔安娜倚在桥中央那雕刻精美的白色石栏杆上。河风带着水汽和凉意拂面而来,吹动了乔安娜帽檐垂下的薄纱和鬓边的金发。桥上的行人或匆匆而过,或像他们一样驻足欣赏这绝美的景致。马车驶过桥面,传来清脆而有节奏的马蹄声。
一天的喧嚣沉淀下来,被这如画的宁静所取代。王月生侧过头,看着乔安娜。夕阳的金辉勾勒着她精致的侧脸轮廓,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那双矢车菊蓝的眼睛映照着塞纳河的波光,也映照着桥上璀璨的鎏金装饰,显得格外深邃而明亮。她的嘴角带着一丝满足而恬淡的笑意,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之中。
王月生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柔情。他轻轻伸出手,没有言语,只是用自己的手掌,覆盖住了乔安娜搭在冰凉栏杆上的手。她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随即放松下来,温顺地停留在他的掌心之下。她的指尖带着凉意,而他的掌心温暖干燥。这细微的肌肤相触,在这人潮流动的桥上,在夕阳与金桥的见证下,胜过千言万语。
乔安娜没有转头,但嘴角的笑意加深了。她微微侧身,更靠近他一些,让彼此的肩膀轻轻相触。她的目光依旧流连于河对岸荣军院的金顶在暮色中渐渐模糊的轮廓,以及河面上最后一抹跳跃的夕阳光斑。
“它真美,不是吗?”乔安娜轻声说,声音几乎被微风和流水声淹没,“像一首用石头、钢铁和黄金写成的诗,凝固在时间里。”
“是的,”王月生低声回应,他的目光从美景移到她的侧脸,再落到他们交叠的手上,“而且,有些东西,比这些鎏金的飞马和桥上的灯光……更美,也更永恒。” 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
乔安娜终于转过头来,那双映着暮色的蓝眼睛深深地望进王月生的眼底。她没有说话,只是反手轻轻握住了他覆盖在自己手背上的手。指尖传递着无声的暖流。晚风掠过桥面,带来远处街头艺人若有若无的小提琴声,悠扬而略带忧伤,如同这个黄金时代本身华丽帷幕下隐隐流动的暗涌。这一刻,在这座连接着历史与现代、艺术与权力的“世界最美之桥”上,时空仿佛凝固。王月生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与身处1900年巴黎中心的乔安娜,在帝国荣光与艺术之美的余晖中,共享着一种超越了时代的、脆弱而珍贵的宁静。远处的埃菲尔铁塔,世博会的钢铁巨人,已经悄然亮起了灯,如同镶嵌在靛蓝天幕上的金色星辰,静静地俯瞰着这座沉醉在世纪末繁华与未知中的城市。
秋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空气中的浪漫气息。他们倚在桥栏上,看着游船缓缓驶过桥洞,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王月生轻轻吻了乔安娜的额头,乔安娜脸颊微红,心中满是甜蜜。
傍晚,二人在去餐厅的路上,偶然遇到一个露天小剧场在上演先锋的短剧。两人坐下来静静欣赏。随后,他们在塞纳河左岸一家更安静、文艺的餐厅用餐。窗外可以看到灯火通明的世博园区倒映在河水中,如梦似幻。两人低声交谈,分享着两天来的感受和彼此眼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