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一百一十七章,茅屋为秋风所破

  京大认证教授:“这首诗写的诸葛丞相,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应该是没错了。至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不知道复来大神设计的情节是怎么样的,不太好讲。三顾频烦天下计,可能说的是诸葛丞相三次被贬官或者罢官,然后又三次复起,为了汉朝矢志不渝。并且他历经两朝,忠心耿耿。但最后,却还是未能完成一统就去世了,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额,为啥让后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啊?为啥非要让这个国家一统?另外两个国家都是反派吗?”

  “他们的国家叫汉啊,当然是正统。魏和吴一听就是地方割据势力,应该和安禄山一样的。”

  “但是……既然是正统,为什么在成都啊?”

  “打不过,被撵走了呗。”

  “三次罢官,又三次复起,这个丞相也是很厉害的……但是,既然能罢官,就说明皇帝厌恶他了,怎么又复起了呢?”

  “以我写小说的经验来看,应该是诸葛丞相很厉害,皇帝用他的时候,就让他做丞相。朝廷好起来了之后就罢官。结果诸葛丞相走了之后,又被其他国家打的快灭国了,只好又把诸葛丞相请来了,请来之后打退了另外两个国家,皇帝一看没事了,又给罢免了,这样操作来了三次!”

  “楼上说的很有道理,看来这皇帝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京大认证教授:“现在说还为时过早,不过这位网友分析的确实也有道理。这首诗暂时就不细致的讲了,以后再看吧。”

  “啥时候写三国啊?这都出现好几个人物了!”

  “对啊!有周郎、小乔、曹孟德、还有这个诸葛丞相,还有咱们的主角曹子建。这都出了五个人物了,小说还连个开头都没写呢!”

  “光配角都四个了,感觉应该是大场面啊!”

  “期待期待!”

  “不知道有没有女主,曹子建比李白都牛逼这么多,应该有不少女主才对吧?”

  “……”

  韩复来看着这些评论,忍不住偷偷笑了起来。

  四个配角,所以大场面?

  啊?

  还是继续写杜甫吧。

  杜甫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了。

  接下来,韩复来专门细致地描写了两段杜甫在草堂的日常。

  在这里,杜甫开辟药圃、菜园,种植粮食、草药。

  卖草药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更养了鸡鸭,还有黄鹂白鹭在水边嬉戏,更添乐趣。

  读书饮酒,悠闲作诗。

  更与农夫、渔夫为友,畅饮至深夜。

  虽然生活依旧很是贫困,但却是难得的安定。

  直到……

  【上元三年四月,肃宗皇帝,玄宗皇帝相继去世。】

  【代宗登基,改元宝应。】

  【这日,杜甫正在药圃打理草药。】

  【他的身体旧病难消,总是疼痛。但这些年,似乎也习惯了。只想能再多挣点银钱,把茅屋的顶重新加装一下,以免经常漏雨。】

  【忽然,一阵马蹄声传来。】

  【杜甫抬头望去,一群人骑着大马,远远朝这边走来。】

  【为首之人,身穿锦袍,气度不凡。后面更有护卫数十人,各个身材高大,威武雄壮。】

  【是严武。】

  【杜甫欣喜迎接。】

  【杜甫比严武大十来岁,虽然一直穷困潦倒,官场不顺,但严武这位节度使,念及两人在凤翔时的友情,又钦佩杜甫的才学,一直对杜甫礼遇有加。】

  【杜甫行礼,严武拒绝,两人携手进了屋内。】

  【家里没什么美味珍馐,只有浊酒几杯。更无陪客,杜甫便扯着嗓子,将邻家的老翁叫来,一起作陪。】

  【严武身居高位,性情暴躁,时常虐杀下人。但对杜甫这位老友,却是宽容又真情,一时宾主尽欢。】

  【离别之际,严武道:“今日如此尽兴,子美兄何不作诗记之?”】

  【杜甫笑道:“正当如此!”】

  【遂作《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严武开怀大笑:“好诗,好诗!”】

  【杜甫得见严武,开心了半天,现在就要离开,却还是有些不舍。】

  【严武道:“子美兄,我此去,是要离开成都,返回长安任职了。”】

  【杜甫愣了一下,笑道:“恭喜严公,重返中枢!”】

  【代总即位,严武被召回长安,任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

  【严武返回长安,杜甫自然就不能像现在这样门口送别了,直送到锦州,作《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七月,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

  【徐知道勾结羌兵,占据成都,阻断剑阁通道,自称“成都尹兼御史中丞、剑南节度使”。】

  【成都战火再起,又乱了起来。】

  【仅仅一个月后,徐知道被部下李忠厚所杀,似乎,叛乱是平息了。】

  【但蜀中,已经彻底陷入了混乱。】

  【混乱之中,生活更加艰辛。】

  【长子宗文外出谋生,二子宗武和小女年幼,只能留在草堂中。】

  【但混乱的世道,让生活物资变得困乏起来,一家人颇为艰辛。】

  【八月。】

  【这一年成都的秋天比往年更为暴烈。】

  【浣花溪畔的芦苇早早枯黄,在风中瑟瑟发抖,仿佛预兆着什么。】

  【杜甫站在草堂前,仰头望着铅灰色的天空。风已经刮了整整一日,此刻愈发狂暴,卷着沙尘和枯叶扑打在脸上,刺得生疼。】

  【他拢了拢单薄的衣衫,这身麻布袍子已经穿了三年,袖口和领子都磨出了毛边。】

  【

  "爹爹,要下雨了!

  "宗武从屋里跑出来,手里抱着几捆茅草。】

  【他身后跟着几个邻家孩童,都是平日里常来听杜甫讲诗的穷苦人家子弟。】

  【杜甫点点头,刚要说话,一阵狂风突然呼啸而过。】

  【他眼睁睁看着草堂屋顶的茅草被成片掀起,像一群受惊的鸟儿般在空中翻飞。】

  【

  "快!

  "杜甫抓起倚在墙边的竹杖,踉跄着追向那些飞舞的茅草。】

  【杨氏从灶间奔出,手里还拿着煮饭的木勺,见状立刻丢下勺子,提起裙摆加入了抢救茅草的行列。】

  【茅草有的挂在溪边的老楠树上,有的飘过浣花溪,落在对岸的竹林里。】

  【宗武和邻家孩子们灵活地爬上树干,将茅草一束束扯下来。】

  【杜甫站在溪边,看着湍急的溪水,只能干着急。他的腿脚已不如年轻时灵便,去年冬天落下的风湿痛此刻又在关节处隐隐发作。】

  【

  "南村的孩子们在抢我们的茅草!

  "一个邻家孩童突然指着对岸喊道。】

  【杜甫眯起昏花的眼睛望去,只见五六个半大孩子正嘻嘻哈哈地抱着茅草往村里跑。】

  【

  "别追了。

  "杜甫拉住想要涉水过去的宗武。孩子还小,暴雨降至,河水变得湍急汹涌。】

  【杨氏站在一旁,嘴唇颤抖着,却什么也没说。这些年颠沛流离,她早已习惯了忍耐。只是眼角的皱纹似乎更深了几分,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苍老。】

  【风越来越大,豆大的雨点开始砸落。】

  【一家人匆匆将抢救回来的少量茅草堆在屋檐下,躲进了屋内。】

  【草堂内并不比外面好多少。屋顶被掀开几处大洞,雨水如注般倾泻而下。】

  【杨氏手忙脚乱地挪开床榻上的书卷,可那些珍贵的诗稿边缘已经洇湿。】

  【宗武和妹妹忙着用木盆接水,但漏雨的地方太多,根本接不过来。】

  【风雨肆虐了整整一夜。】

  【杜甫一家挤在唯一一处不漏雨的角落,听着屋顶茅草被不断撕扯的声音。】

  【宗武和妹妹依偎在一起,已经疲惫地睡去。】

  【杜甫却无法入眠。他望着从破洞中偶尔露出的星光,思绪万千。】

  【这些年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自已虽然得严武相助建了这草堂,却依然难逃困顿。而天下又有多少读书人,连这样一处遮风挡雨的茅屋都没有?】

  【

  "安得广厦千万间——

  "他在心中默念着这句尚未成形的诗句,眼前浮现出无数像自已一样的寒士,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的模样。】

  【黎明时分,风雨终于渐歇。】

  【杜甫轻手轻脚地起身,摸到书案前。借着微弱的晨光,他研墨提笔,将这一夜的所思所感倾注于纸上。】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写着写着,他的手不再颤抖,眼神也愈发坚定。】

  【当最后一句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落笔时,朝阳的第一缕光芒正好穿过破损的屋顶,照在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

  【草堂外,浣花溪的水位涨了不少,浑浊的溪水裹挟着断枝残叶奔流而去。】

  【但溪畔的野菊却挺过了风雨,在晨光中绽放出灿烂的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