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批阅军事类试卷的兵部侍郎吕大器,在看到这份试卷之时,就心中凌然。
俗话说“慈不掌兵”,阎应元此篇杀气腾腾的文章,隔着宣纸,吕大器都能隐约闻到上面隐隐透露出来惨烈的血腥味道。
他不敢怠慢,立马将此试卷呈给崇祯皇帝亲自审阅,崇祯皇帝在反复看了好久之后,又被闭上眼睛,自己在脑海中仔细扮做攻防双方,对阎应元的防守策略进行了反复推演。
最终,在经过良久激烈的模拟推演之后,崇祯皇帝睁开了眼睛,他对这份守城策略也是暗暗心惊,就算是自己率军进攻有这样一个人防守的城池,除非以数倍兵力,花费巨大的代价,不计损伤的攻打此城,并将城内百姓军民全部杀光,才能完全攻下此城。
否则,别想轻易地通过常规的招降,或者是杀伤他们一部分守卒,就迫使此人领导下的百姓开城门投降!
而且阎应元所写的一条条具体的谋略和措施,皆是可以直接用作大明境内,城池防守上的有用措施,只要将他的一篇文章印刷出来,给山东前线防守的李性忠,白广恩等人学习,让他们依照此策守城,相应建奴不花费出巨大的代价,是没办法轻易的攻下大明的任何一座县城的!
那么,我大明境内,府州县城池有多少?你建奴,流贼的兵力能有多少?
若是我大明境内,各省的各个府县城池都能如此部署,那仅仅通过这种防守,就能让这些企图占领城池的侵略者们撞得头破血流了!
有鉴于此,崇祯皇帝立马重视起来这名叫阎应元的江阴典史起来,并提前派出锦衣卫去江阴城打探此人的信息。
到了殿试时,阎应元所做的文章更是惊世骇俗。
面对崇祯皇帝提出的两个大胆的题目,有些殿试的考生写的畏首畏尾,犹如隔靴搔痒,根本不敢写出如今大明最深刻的问题,只是写出了几个典型的明显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
有的考生则是口若悬河,说的天花乱坠,仿佛只要自己当了内阁首辅,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一般,将事情想的过于简单。
而阎应元所做的文章,正是将矛头直指朱家藩王和士绅地主,他在文章中言辞激烈的表示,如今大明国事糜烂至此,正是各地的皇亲宗室,士绅地主,占据了大量的土地,普通百姓被逼得没有田地耕种,再加上如今天灾人祸不断,大量的百姓活不下去,这才在国内爆发了蔓延数省的流贼之祸!
而大明国内的不稳定,才导致了关外满清建奴的趁机崛起,然后,大明朝廷只得拆了东墙补西墙,结果哪一面问题都没有解决。
最终内忧外患一齐爆发,这才导致了北境的万里疆域彻底沦丧。
面对此种情况,阎应元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强力均田”。
他声称不能让这些宗室和士绅地主们再无节制的大肆兼并土地了,朝廷应该派出军队和锦衣卫,进入各地,将各地藩王和地主的土地全部收回,并将其平均分给当地的百姓耕种,而那些藩王的嫡系亲眷可以统一来京城安置。
若是当地的藩王地主们不愿意,那就杀!
将反抗的旧有势力和趴在大明土地上吸血的宗室藩王杀上一批,自然会震慑其他的宗室藩王和士绅地主,后面推行均田制就很容易了!
而百姓有了自己耕种的土地后,也就不会跟着流贼日出流窜造反抢掠,蔓延数省的流贼之祸就可以消弭。
而且这样一来,朝廷也会有大笔的田赋收缴,也解决了大明朝廷的财政问题,有了钱,就能集中力量,直面关外而来的满清建奴八旗部队了!
……
崇祯皇帝看完后,不禁深吸一口气,这都不是“强力均田”了,这简直是“暴力均田”!
不过面对阎应元这种“胆大包天”的建议,也让崇祯皇帝喜笑颜开,他早就想对这些大明朱家的蛀虫王爷们动手了,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大多数都是贪得无厌的东西,在地方上肆意兼并当地的土地,还一个个每年向大明朝廷讨要禄米,最多时,一年光宗室的开支就占了大明财政的三成之多!
后来,朝廷陆续停止了宗室禄米的发放,也给他们在政策制度上松了绑,允许他们参与到各行各业中去,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比如如今的在山东的济王朱帅钬,就是通过科举当上了香河知县。
但是这只是少数的情况,很多大明的宗室子弟游手好闲惯了,根本不会去做这些在他们眼中属于平民百姓之类的“低贱”营生。考科举吧,又考不上,然后他们就躺在自己祖辈之前兼并下的土地上面,继续吸食着民脂民膏。
就算有一两个如同唐王朱聿键一般心怀天下的藩王宗室,想着为大明出力,但是那也只能算是凤毛麟角罢了!
这不,被李自成的大顺军吓得跑到浙江台州一带的鲁王朱以海,这段时间,听说崇祯皇帝将在山东的流贼都赶跑后,立马给崇祯皇帝写信,称他要带着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还有大批家眷,要返回封地兖州府,继续当他的逍遥王爷。
而且他还要伸手向崇祯皇帝要数万两白银的路费。
结果,崇祯皇帝只是随手将他的书信丢进火盆,根本不加理会。
如今阎应元的这篇文章一写出来,崇祯皇帝可算是找到“知音”了!
所以两场考试综合下来,崇祯皇帝毫不犹豫的将本次科举考试的状元定为了此人!
……
奉天殿内众人听闻崇祯皇帝不公布状元郎本次恩科考试的夺魁文章,虽然有些不明所以,不过既然皇帝陛下都说了是机密了,他们也就无法目睹状元郎的大作,仅仅是有些遗憾罢了!
随即阎应元站到了孙和京和张煌言的中间,至此,大明崇祯十七年,甲申科科举考试的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至此到齐!
俗话说“慈不掌兵”,阎应元此篇杀气腾腾的文章,隔着宣纸,吕大器都能隐约闻到上面隐隐透露出来惨烈的血腥味道。
他不敢怠慢,立马将此试卷呈给崇祯皇帝亲自审阅,崇祯皇帝在反复看了好久之后,又被闭上眼睛,自己在脑海中仔细扮做攻防双方,对阎应元的防守策略进行了反复推演。
最终,在经过良久激烈的模拟推演之后,崇祯皇帝睁开了眼睛,他对这份守城策略也是暗暗心惊,就算是自己率军进攻有这样一个人防守的城池,除非以数倍兵力,花费巨大的代价,不计损伤的攻打此城,并将城内百姓军民全部杀光,才能完全攻下此城。
否则,别想轻易地通过常规的招降,或者是杀伤他们一部分守卒,就迫使此人领导下的百姓开城门投降!
而且阎应元所写的一条条具体的谋略和措施,皆是可以直接用作大明境内,城池防守上的有用措施,只要将他的一篇文章印刷出来,给山东前线防守的李性忠,白广恩等人学习,让他们依照此策守城,相应建奴不花费出巨大的代价,是没办法轻易的攻下大明的任何一座县城的!
那么,我大明境内,府州县城池有多少?你建奴,流贼的兵力能有多少?
若是我大明境内,各省的各个府县城池都能如此部署,那仅仅通过这种防守,就能让这些企图占领城池的侵略者们撞得头破血流了!
有鉴于此,崇祯皇帝立马重视起来这名叫阎应元的江阴典史起来,并提前派出锦衣卫去江阴城打探此人的信息。
到了殿试时,阎应元所做的文章更是惊世骇俗。
面对崇祯皇帝提出的两个大胆的题目,有些殿试的考生写的畏首畏尾,犹如隔靴搔痒,根本不敢写出如今大明最深刻的问题,只是写出了几个典型的明显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
有的考生则是口若悬河,说的天花乱坠,仿佛只要自己当了内阁首辅,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一般,将事情想的过于简单。
而阎应元所做的文章,正是将矛头直指朱家藩王和士绅地主,他在文章中言辞激烈的表示,如今大明国事糜烂至此,正是各地的皇亲宗室,士绅地主,占据了大量的土地,普通百姓被逼得没有田地耕种,再加上如今天灾人祸不断,大量的百姓活不下去,这才在国内爆发了蔓延数省的流贼之祸!
而大明国内的不稳定,才导致了关外满清建奴的趁机崛起,然后,大明朝廷只得拆了东墙补西墙,结果哪一面问题都没有解决。
最终内忧外患一齐爆发,这才导致了北境的万里疆域彻底沦丧。
面对此种情况,阎应元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强力均田”。
他声称不能让这些宗室和士绅地主们再无节制的大肆兼并土地了,朝廷应该派出军队和锦衣卫,进入各地,将各地藩王和地主的土地全部收回,并将其平均分给当地的百姓耕种,而那些藩王的嫡系亲眷可以统一来京城安置。
若是当地的藩王地主们不愿意,那就杀!
将反抗的旧有势力和趴在大明土地上吸血的宗室藩王杀上一批,自然会震慑其他的宗室藩王和士绅地主,后面推行均田制就很容易了!
而百姓有了自己耕种的土地后,也就不会跟着流贼日出流窜造反抢掠,蔓延数省的流贼之祸就可以消弭。
而且这样一来,朝廷也会有大笔的田赋收缴,也解决了大明朝廷的财政问题,有了钱,就能集中力量,直面关外而来的满清建奴八旗部队了!
……
崇祯皇帝看完后,不禁深吸一口气,这都不是“强力均田”了,这简直是“暴力均田”!
不过面对阎应元这种“胆大包天”的建议,也让崇祯皇帝喜笑颜开,他早就想对这些大明朱家的蛀虫王爷们动手了,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大多数都是贪得无厌的东西,在地方上肆意兼并当地的土地,还一个个每年向大明朝廷讨要禄米,最多时,一年光宗室的开支就占了大明财政的三成之多!
后来,朝廷陆续停止了宗室禄米的发放,也给他们在政策制度上松了绑,允许他们参与到各行各业中去,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比如如今的在山东的济王朱帅钬,就是通过科举当上了香河知县。
但是这只是少数的情况,很多大明的宗室子弟游手好闲惯了,根本不会去做这些在他们眼中属于平民百姓之类的“低贱”营生。考科举吧,又考不上,然后他们就躺在自己祖辈之前兼并下的土地上面,继续吸食着民脂民膏。
就算有一两个如同唐王朱聿键一般心怀天下的藩王宗室,想着为大明出力,但是那也只能算是凤毛麟角罢了!
这不,被李自成的大顺军吓得跑到浙江台州一带的鲁王朱以海,这段时间,听说崇祯皇帝将在山东的流贼都赶跑后,立马给崇祯皇帝写信,称他要带着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还有大批家眷,要返回封地兖州府,继续当他的逍遥王爷。
而且他还要伸手向崇祯皇帝要数万两白银的路费。
结果,崇祯皇帝只是随手将他的书信丢进火盆,根本不加理会。
如今阎应元的这篇文章一写出来,崇祯皇帝可算是找到“知音”了!
所以两场考试综合下来,崇祯皇帝毫不犹豫的将本次科举考试的状元定为了此人!
……
奉天殿内众人听闻崇祯皇帝不公布状元郎本次恩科考试的夺魁文章,虽然有些不明所以,不过既然皇帝陛下都说了是机密了,他们也就无法目睹状元郎的大作,仅仅是有些遗憾罢了!
随即阎应元站到了孙和京和张煌言的中间,至此,大明崇祯十七年,甲申科科举考试的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至此到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