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大声叫骂-《脱去皮囊,无非二百零六骨》

  “马儿没了?”唐三藏一愣,随即差点落下泪来:“这白马是唐王所赐,经过多方挑选,才选中它陪我西行取经的。”

  “如今马儿没了,剩下的取经路还那么长,这可如何是好?”

  “那怪物我看着不过三丈方圆,怎么能吞掉我的马儿?”

  “悟空,你再好好找找,说不定马儿只是走丢了。”

  唐三藏并未亲眼看到马儿被吞吃,心中还存着一丝侥幸。

  孙悟空无奈,又怕不听唐三藏的话会被他念动紧箍咒,只得行动起来。

  他一开始还担心自己去寻马时,唐三藏的安危无法保障,这时空中却有神人现身。

  这些神人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他们轮流值日听候差遣。

  孙悟空直接让当值的神人守护唐三藏,自己则另有打算。

  孙悟空驾云而起,在鹰愁涧上大声叫骂。

  那怪物吃了唐三藏的白马后,本在涧底潜灵养性、慢慢养伤,突然听到有人叫骂索马,顿时怒火中烧。

  它急纵身跃浪翻波,跳将上来喝道:“是哪个在此大放厥词辱骂我?”

  孙悟空见到这怪物,心中一惊:好凶恶的怪物!

  但孙悟空并未害怕,反而大喝一声:“兀那怪物,别走,还我马来!”说着,孙悟空挥拳便打。

  那怪物十分凶狠,毫不示弱,八个头颅一起出动,凶威赫赫。

  但战了一会儿,那怪物的气息便越来越弱。

  “我本来就被毁了一个头,修为大退,还没来得及养伤,就被镇压在海眼一段时间。”

  “眼看刚脱困不久,又在这里遇到了这个煞星,以我现在的实力,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这怪物心中想着,下一刻便直接冲入了涧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怪物一走,孙悟空在鹰愁涧大闹一番,却也无可奈何,找不到那怪物的踪迹。

  这时,山神土地被这动静惊动,现身出来。

  “原来是齐天大圣。”

  “见过齐天大圣。”

  孙悟空见到山神土地,立刻询问他们能否将那怪物逼出来。

  “这鹰愁涧四通八达,涧下水路错综复杂,根本难以寻找。”山神土地老实回答道。

  孙悟空又问道:“那你们可知那怪物的来历?”

  见孙悟空发问,山神土地对视一眼,便回答上来。

  “这怪物名为‘九头虫’,乃是妖族上古妖圣的后裔。”

  “妖圣后裔九头虫?”孙悟空疑惑道:“但我见他明明只有八个头,为何叫九头虫?”

  “因为它其中一个头,被那白骨大圣的弟子、西海玉龙三太子敖烈给毁了。”

  “白骨大圣?西海玉龙三太子?”

  孙悟空有些意外,前者他有所耳闻,后者却闻所未闻。

  他不解的是,这二者怎么和眼下的九头虫扯上了关系?

  见孙悟空疑惑,山神说出了事情的缘由:“说来这九头虫是个不检点的家伙,明明是妖圣后裔,却做出违背伦理之事。”

  “那西海玉龙三太子,本和碧波潭万圣龙女有婚约,这九头虫却在婚前和那万圣龙女私通……”

  “所以那玉龙三太子敖烈亲自上门休妻,并且打败了这九头虫,将它镇压在了西海海眼之中。”

  孙悟空点了点头:“原来如此,那玉龙三太子倒是个有胆识的,只是太过仁慈了些,若是俺老孙,定然直接打死这九头虫。”

  土地闻言连忙道:“可打杀不得,这九头虫背景深厚,它是妖圣九凤的后裔,虽然九凤早已陨落,但它有个叔父,却是神秘莫测,乃万妖之师!”

  “说起来,白骨大圣也和那万妖之师因为小辈的争斗而大战了一场,当然战斗的结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孙悟空听完,打消了打杀九头虫的念头。

  转而,他更关心另一个问题:“如此说来,九头虫不是被镇压在西海海眼吗?为何会出现在此处?”

  山神土地齐声答道:“乃是那观音大士……”“观音大士慈悲为怀,将这九头虫从西海海眼中救出,安排在了这里。”

  “原来如此,又是观音的安排。”

  孙悟空挠了挠头:“如此一来,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清楚了。”

  孙悟空回去向唐三藏报告了此事,然后便想去寻那观世音菩萨。

  “你若去寻观世音菩萨,贫僧孤身一人,又如何能忍受这饥饿寒冷?”唐三藏这时有些不愿让孙悟空离开。

  因为此时的唐三藏,对孙悟空有些防备,担心他一去不回。

  孙悟空也不敢违背唐三藏的话,正头疼时,空中的五方揭谛却主动请缨。

  “小神愿代大圣去请观世音菩萨。”

  “有劳了。”

  五方揭谛施展神通,迅速前往南海,将观世音菩萨请了来。

  “菩萨驾到。”

  揭谛汇报完毕,孙悟空立刻迫不及待地跃上云头。见到观世音菩萨,他当即质问,为何要设下计谋给他戴上金箍。

  直到现在,孙悟空对这件事依旧耿耿于怀。

  “若不给你戴上金箍,你怎会安安心心地护送唐三藏取经?”观世音菩萨浑不在意地笑道,不理会孙悟空的怨言。

  “那你又为何让九头虫在此作乱,害得我们西游之路不得安宁?”孙悟空继续追问。

  “这九头虫,本就是我为西天取经准备的脚力!”观世音菩萨解释道,“此去西天,路途遥远,即便之前那白马有些不凡,也难以坚持到底。”

  观世音菩萨笑道:“你且听我的,上前表明取经人弟子的身份,并说观音菩萨在此,那九头虫自会乖乖现身。”

  “这九头虫,是我亲自从南海海眼中救出的,为此还欠了白骨大圣一个人情。”

  “他若不肯出来,等待他的,就只有再次被西海玉龙三太子镇压在西海。”

  “他若应允,成为取经人的坐骑,便无需再承受镇压海眼之苦。”

  孙悟空听后,恍然大悟,随即按照观世音菩萨所说,运转法力在鹰愁涧上大喊:“吾乃齐天大圣孙悟空,奉观音菩萨之命,护送取经人唐三藏西天取经,妖圣后裔九头虫速速现身!”

  在涧底养伤的九头虫听到喊声,心中暗想:“原来那和尚就是取经人,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我还以为只是路过的和尚呢。”

  尽管不情愿,九头虫还是缓缓浮出水面。

  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从海眼中被救出后必须付出的代价。

  “叔父不愿救我,任由我被镇压在西海海眼下千年,反而是观音大士许诺,只要我助取经人取得真经,便能重获自由。”

  九头虫一边想着,一边跳出水面,看到了半空中的孙悟空和观世音菩萨。

  “菩萨。”九头虫向菩萨行礼,对孙悟空则视而不见。

  “你这丑怪,原来本就是要等待取经人的,却刚刚故意与我作对!”孙悟空怒道。

  “我本就重伤未愈,那时只想吃上一口血食。”九头虫解释道,“再加上你们那时也未表明身份,我也不知你们就是取经人。”

  观世音菩萨这时走上前来,抽出掌中玉净瓶中的杨柳枝,蘸着甘露,在九头虫身上拂了一拂,吹口仙气,喝声:“变!”

  九头虫的身体立刻发生变化,很快变成了一匹大马的模样。

  “你且好好护送取经人西游取经,日后功德圆满,不仅能重获自由,还能获得无量功德。”

  九头虫不适应地甩了甩马头,唏律律地叫了一声,道:“我还担心那白骨大圣的弟子敖烈不会善罢甘休,半路找我麻烦。”

  孙悟空在一旁听得惊奇:“说白骨大圣倒还罢了,一个白骨大圣的徒弟,也如此令人畏惧吗?”

  “这个你且放心,自然有我佛门承担你的因果。”观世音菩萨没有理会孙悟空,对九头虫说道。

  说完,观世音菩萨便要转身离去,孙悟空却有些不满,开始抱怨。

  于是观世音菩萨赐给孙悟空三根金色毫毛作为宝贝,这才将他安抚下来。

  观世音菩萨离去后,孙悟空带着九头虫变化的马匹返回。

  唐僧见到后大喜过望,询问了一番后,便继续上路。

  “阴差阳错,敖烈这个原本的‘小白龙’未能加入西游,反而是他的对头九头虫,被佛门度化,成了取经人的坐骑。”

  西游之事,正按某种轨迹发展。

  而叶恒,也在密切关注。

  况且,西游之事与他息息相关,就比如那九头虫,本就被他的徒弟敖烈镇压在西海海眼。

  却被观世音菩萨悄悄救出,化作取经人的坐骑。

  对于这一点,叶恒并未出手阻拦,反而乐见其成。

  “西游之事,因我的介入,反而偏离了原有的轨迹。”

  “而这些变数的出现,注定会让佛门那边更加忙碌,需要更多的算计。”

  “这样一来,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在西游上,反而会忽略大唐那边的事情,这就给了种子们暗中发展的时间。”

  唐三藏一行继续上路,接下来的路途颇为平静,他们一走便是两三个月。

  直到他们路过一座寺院,正是观音禅院。

  在观音禅院旁,有一座大山,山旁立着“黑风山”的界碑。两个月的时间里,东土大唐的《大唐日报》已经再次发行了两期!

  报纸在大唐各地都掀起了一股热潮!

  无论哪个城市,都会有报纸送达,然后被无数人抢购。

  至少,那些茶馆酒馆之类的地方,都会必备一份报纸,甚至还要专门配备一个读报的人。

  而一些达官显贵、读书人更是每期必买一份报纸!

  即便是普通民众,也总喜欢到酒馆茶馆里,听别人读报,了解天下大事。

  “老师老师,《大唐日报》第三期到了!”

  大唐的一个边陲小镇中,一个卖报郎气喘吁吁地跑到一个屋前。

  这屋上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希望小学”几个大字,显然是一所学堂。

  卖报郎跑进学堂,手里挥舞着第三期的报纸,递给学堂里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子。

  递过去的同时,卖报郎还恭敬地问道:“老师,您看看正面都写了些什么?”

  “好的。”

  刘温点了点头。

  在这个边陲小镇开办“希望小学”的人,正是镇山太保的义子“刘伯温”。

  当然,他也是来自现实世界的解放战士刘温。

  刘温从边界进入大唐,来到这个边陲小镇后,受到报纸和卖报郎的影响,决定在这里开办一所学校。

  刘温打算从最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地进行“解放新世界”的工作。他选择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通过教育来逐步推动变革。毕竟,在现实世界中,他本就是一名乡村教师,如今不过是重操旧业。

  他创办的希望小学,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儒学教育,而是将各类学科一一开设。

  语文、数学、物理、思想品德等课程应有尽有。

  在教育过程中,刘温潜移默化地传播着一些先进的理念。

  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报纸上的动态,通过报纸了解其他“同伴”们的行动。

  此刻,刘温正认真翻阅着第三期《大唐日报》。

  第一版的“官方新闻”报道了两界山突然消失的消息,大唐已派遣军队驻扎边界,以防鞑靼人侵扰。

  另一条新闻则是大唐准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鼓励天下读书人广开学堂,教书育人。

  此外,还有大唐成立出版总署,确定首批印刷图书,并公开招募天下经销商的消息。

  以及大唐开启税务改革,对商人征税并给予相应保障……

  “同伴们都在积极行动,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大唐啊。”

  看到这些新闻,刘温心中感慨万千,他确信这些变化都是“同伴”们努力的结果,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世界。

  在民生栏目中,报道了一位民间奇人袁某某发明了科学的种植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农业收成。

  而在大唐长安城,状元方仲永牵头,皇室和百官入股,成立了“大唐日化”,研发各种日常用品,目前已成功推出“卫生纸”,风靡长安。

  杂谈栏目则刊登了一篇唐皇夜游地府的故事,讲述唐皇李世民在“白骨鬼差”的引领下游历地府的见闻。

  文章最后还提到,唐皇专门修建了地府神灵神庙,并广泛传播白骨族形象。

  “白骨鬼差……这定是‘白骨夜叉佛’的杰作!”刘温立刻联想到了自己信仰的白骨夜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