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微妙博弈-《穿越唐朝边关一戍卒》

  李乾万万没想到,堂堂王忠嗣竟会为当初那点小事专程前来赔罪,一时竟愣住了。

  要知道,当时的王忠嗣已是名震天下的统帅,而自己不过是个安西都护府的无名校尉,连将军都算不上。

  两人地位悬殊,王忠嗣不见他本就不足为奇。

  可谁能想到,短短不到一年光景,李乾已从默默无闻的小校尉,一跃成为名满天下的名将,更立下平定吐蕃的不世之功?

  每每想起此事,王忠嗣心中便五味杂陈。这个李乾的崛起速度实在令人咋舌,如今已是朝中举足轻重的重将了。

  “大帅何出此言?”李乾飞身下马还礼,语气平淡,“大帅军务繁忙,是李某冒昧打扰了。”

  对王忠嗣,李乾既无好感也无恶感。

  那次未得接见的小小不快,早已随风而逝。

  但王忠嗣敏锐地察觉到,李乾的客气只是出于礼节,并无真心结交之意,心中不由一凛。

  此时的李乾已是朝中新贵,更兼年轻有为,谁都能看出这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前途无量。

  即便是王忠嗣这样的元老重臣,也不得不慎重对待。

  “监军凯旋归来,王某特来道贺。”王忠嗣话锋一转,决定暂且搁下此事。

  “不敢当,这都是将士们的功劳。”李乾谦逊回应。

  两人寒暄几句,终究话不投机,王忠嗣只得告辞离去。

  “大帅,这李乾也太目中无人了!”亲卫愤愤不平。

  “住口!”王忠嗣仰天长叹,“我王忠嗣一生识人无数,提拔过哥舒翰、李光弼、李平西等多少豪杰。唯独在李乾一事上,我是追悔莫及啊!当日若能抽空一见,结下善缘,何至于此?想那哥舒翰,一眼就看出李乾的不凡,与之深交...”

  夕阳下,王忠嗣的背影显得格外落寞。

  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此刻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失之交臂”的遗憾。

  而远处,李乾已重新整军,率领着凯旋之师继续向东行进。两位名将的人生轨迹,在这一刻擦肩而过,各自奔向不同的命运。

  王忠嗣策马远去,心中百味杂陈。

  他一生征战,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全赖慧眼识人。哥舒翰、李光弼、李平西这些当世虎将,无不是他一手提拔。

  可偏偏在李乾这件事上,他竟看走了眼,错过了一位不世出的将才。

  “更别提我还欠他一个人情。”王忠嗣摇头苦笑,“去年若非他指点哥舒翰,我恐怕还要在狱中多待些时日。”

  亲卫不以为然:“陛下本就没打算治大帅的罪,就算没有李乾...”

  “糊涂!”王忠嗣打断道,“即便陛下无心治罪,若哥舒翰莽撞行事,说不定平定吐蕃之功就要落在安禄山手里了!”

  想到此处,他不由打了个寒颤,李隆基之所以启用哥舒翰而非安禄山,正是为了给他留几分颜面。

  “最可恨的是石堡城一战。”王忠嗣长叹,“我原以为就算死伤数万也未必能攻下,谁知李乾竟一举拿下!这一记耳光,打得我颜面尽失。”

  他回首遥望,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李乾啊李乾,你确实厉害。但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另一边,李乾望着王忠嗣远去的背影,眉头紧锁。

  “监军,王大帅都亲自赔罪了,您还放不下那点小事?”李光弼不解地问道。在他印象中,李乾向来心胸宽广。

  “光弼,你被他骗了。”李乾眼中精光闪烁,“王忠嗣确是奇才,人品也没得说。但这次,他私心太重,这么早就开始伸手要军权了!”

  “军权?”李光弼一时没反应过来。

  郭子仪接过话头:“光弼,你对王大帅有知遇之恩,自然想不到这一层。他这是想争取统领西征大军的兵权啊!”

  “与大食一战,统帅人选无非两人。”郭子仪继续分析,“一是王忠嗣,一是监军。他今日这番做派,就是想先与监军结交,日后不好与他相争。”

  李光弼这才恍然大悟。他望向王忠嗣消失的方向,心中五味杂陈。

  这位曾经的老上司,终究还是放不下对兵权的渴望。而李乾的敏锐洞察,更让他暗自心惊,这位年轻统帅的政治嗅觉,竟如此敏锐。

  夕阳西沉,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在这权力与谋略的博弈中,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与大食这一战,唐朝必然会派出最善战的统帅。放眼朝野,眼下只有两人最为合适,王忠嗣与李乾。

  王忠嗣威震天下,一生征战数十次,未尝败绩。唯一的遗憾便是当年未敢攻打石堡城,但这小小的瑕疵,在赫赫战功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李乾虽未独立统率过大军,但平定吐蕃一役已充分展现其非凡的谋略才能。若由他领军西征,必能胜任。

  “监军,您会争取统军出征吗?”李光弼瞪大眼睛,急切地询问。郭子仪也目不转睛地盯着李乾。这个问题太过重要,他们迫切想知道答案。

  “我自然想。”李乾沉吟道,“击破大食这等壮举,哪个大唐男儿不向往?不过最终决定权在陛下手中。”

  “正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连连点头,深表赞同。

  “但觊觎这兵权的绝不止我和王忠嗣。”李乾眼中精光闪烁,心中暗下决心:“无论如何,我定要力争到底!”

  若能成功统军西征,一举击破大食,那将是不世奇功。

  届时声望必将如日中天,解决“安史之乱”也将水到渠成。因此,李乾绝不会轻言放弃。

  “统军西征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郭子仪掰着手指数道,“安禄山必定会跳出来争,那个靠女人上位的杨国忠也不会闲着。若非高仙芝被困西域,他也会力争。”

  “那你觉得谁最有希望?”李光弼追问道。

  “依我看,最终人选非王忠嗣即监军。”郭子仪分析道,“王忠嗣的才干毋庸置疑,监军也令人放心。更重要的是,监军年富力强...”

  他顿了顿,委婉地说:“最终要看陛下如何安排...身后之事。”

  这“身后之事”自然是指李隆基的传位大计。

  郭子仪点到即止,但三人都心知肚明,这场统帅之争,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牵动着大唐未来的权力格局。

  李隆基虽不服老,却不得不面对岁月无情的现实。

  他深知,是时候为太子李亨铺路了。

  此次西征大食,正是为太子物色辅佐重臣的绝佳机会。

  可以预见,此次出征的统帅必将成为李亨一朝的中流砥柱,肩负起辅佐新君的重任。

  李乾最大的优势在于年轻,年轻既是资本,也是变数。他完全有能力为太子保驾护航,但正因来日方长,李隆基也未必会让他立即担此重任。

  这其中的权衡,全在帝王一念之间。

  “郭将军所言极是。”李乾暗自思忖,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不会轻易放弃这次机会。

  唐军在大非川短暂休整后,继续向河湟之地撤退。

  穿过石堡城,很快抵达目的地。按照李隆基的旨意,李乾在此将军权移交给王忠嗣,率领龙武军及有功将士启程前往长安。

  二十万大军驻守河湟,自然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统帅坐镇。

  王忠嗣虽重掌兵权,心中却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距离西征统帅之位似乎近在咫尺;另一方面,李隆基未召他回京参加庆典,显然对他当年不敢攻打石堡城一事仍心存芥蒂。

  与王忠嗣的复杂心情形成鲜明对比,李乾一行回京途中,所到之处尽是欢腾的海洋。

  百姓们自发聚集在道路两旁,高喊着:“英雄凯旋了!”

  “大唐的英雄们回来了!”

  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将士们昂首挺胸,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这支凯旋之师,不仅带回了吐蕃的战利品,更带回了大唐开疆拓土的荣耀。

  而在这荣耀背后,一场关于权力与未来的博弈,正在长安城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