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王忠嗣道歉-《穿越唐朝边关一戍卒》

  积石山群峰耸峙,险峻异常。蜿蜒的山道上,一支望不到头尾的大军正缓缓前行,这是从吐蕃凯旋的唐军。

  将士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脚步轻快如飞,仿佛踩着风火轮般向大非川方向疾行。

  回想起当初三十万大军通过积石山进攻吐蕃时的壮观场面,与今日凯旋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那时的将士们士气如虹,誓要一举平定吐蕃;如今吐蕃已灭,整座积石山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行军队列中,将士们谈论最多的仍是平定吐蕃的辉煌战事。

  虽然吐蕃战事已告一段落,但将士们的热血仍未冷却。这是一场灭国之战,本就令人心潮澎湃。

  更何况这是华夏数千年来首次将吐蕃纳入版图,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壮举。这份荣耀,莫说短短时日难以忘怀,就是终其一生也会铭记于心。

  在谈论吐蕃之战的同时,将士们已经开始憧憬与大食的决战。

  他们恨不得立刻飞赴西域,将大食军队杀得片甲不留。

  大食作为唐朝的劲敌,虽在多次交锋中败北,但其国力远非吐蕃可比。将士们深知,这将是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恶战。

  正因如此,他们才格外期待。大唐男儿从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纵然大食强盛,又有何惧?

  李乾策马行进间,环顾积石山的景致。

  与二月进军时银装素裹的景象截然不同,如今的积石山满目苍翠,生机盎然。更令人感慨的是,这座曾经阻挡唐军前进的天险,如今已成为大唐疆域的一部分。

  短短数月间,天地翻覆的变化,让作为这场变革推手的李乾感慨万千。

  “监军,您听,将士们正在热议攻打大食呢。”郭子仪策马靠近,轻声提醒道。

  李乾凝神细听,风中传来将士们激昂的议论声。他嘴角微扬,目光投向远方。那里,将是他们新的战场。

  “呵呵,弟兄们士气高昂,这是好事。”李乾满意地点头。

  唐朝与大食的决战即将打响,最多不过月余时间。

  虽然吐蕃之战伤亡不大,但长途征战带来的疲惫必须休整。

  更何况,大食是唐朝迄今遇到的最强劲对手,其国力远超突厥、吐蕃,这场战争必将艰难异常,需要做好万全准备。

  若非如此,唐军早已挥师西域。

  “确实如此。”李光弼郑重赞同,“大战在即,将士们能有这般高昂的斗志,实乃天赐良机。届时只需稍加激励,必能所向披靡。”

  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如今未战先勇,一旦开战,只需稍加激励,必将战意如虹,锐不可当。

  数日后,当李乾率军穿过积石山,抵达大非川时,眼前景象令人震撼。

  七八万自发前来的百姓、士子、商旅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他们来自大唐各地,只为迎接这支凯旋之师。若非唐军禁止他们深入积石山,恐怕早就涌入吐蕃腹地了。

  “大唐万岁!”

  震天的欢呼声响彻云霄。人们挥舞着手臂,高举拳头,声嘶力竭地呐喊。他们捧着热气腾腾的食物,端着醇香的美酒,争相犒劳凯旋将士。

  “勇士们辛苦了,尝尝这刚出锅的饭菜吧。”

  “这是温好的美酒,滋味醇厚,请将士们品尝。”

  “英雄们,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吧。”

  这感人至深的场景,让历经沙场的将士们也不禁眼眶发热。他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得到了百姓最真挚的回报。这一刻,所有艰辛都化作了无上的荣耀。

  人群的热情如火山喷发,眼中噙着热泪,仿佛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他们争相将美食美酒塞到将士们手中,生怕这些凯旋的英雄们推辞。

  “大哥,使不得啊!监军军令森严,我们实在不敢收!”

  “这位老伯,您快别这样。监军令下如山,违者军法处置啊!”

  唐军将士们连连摆手,无人敢收百姓的馈赠。李乾治军之严,早已深入人心。

  “监军大人,这就是您的不对了!平定吐蕃这等大喜事,怎能不庆贺一番?”

  “监军,这点心意微不足道,就一口的事儿,您就让将士们收下吧!”

  人群很快将李乾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嚷着。

  有人埋怨,有人恳求,更有人搬出典故:“当年卫国公灭突厥时,不也收了百姓的酒肉吗?”

  面对一张张殷切的面庞,李乾心中感动,却仍坚定地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乡亲们的心意,我们心领了。大唐能平定吐蕃,正是靠严明的军纪。今日若开此先例,便是将军纪视同儿戏!”

  他的声音虽不高,却字字铿锵,不容置疑。

  见百姓仍不放弃,李乾继续解释道:“大唐军队能纵横天下,灭国数十,靠的就是令行禁止。平定吐蕃只是开始,我们还要面对更强大的敌人,大食。若今日坏了军纪,他日何以制胜?”

  提到大食这个比吐蕃更强大的对手,人群终于开始犹豫。

  李乾见状,突然提高声调:“待我们击破大食,在条支海畔与诸位痛饮庆功!”

  “在条支海痛饮!”这豪言壮语如惊雷炸响,引得人群爆发出震天欢呼。条支海远在大食西陲,此言一出,不仅百姓激动万分,连将士们也热血沸腾,齐声呐喊。

  声浪直冲云霄,在这大非川上空久久回荡。这一刻,严明的军纪与百姓的深情完美交融,展现了大唐军队的铁血柔情。

  人群渐渐散去,李乾正要策马前行,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支精锐骑兵疾驰而来。为首将领身姿挺拔,气度不凡,正是威震西域的王忠嗣。

  “那是谁?”李乾眯起眼睛,虽然久闻王忠嗣大名,却从未谋面。

  “是王忠嗣王大帅。”李光弼连忙解释,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曾是王忠嗣麾下将领,对这位老上司既敬且畏。

  王忠嗣远远就勒住战马,翻身而下。这个举动让李乾颇感意外。堂堂陇右节度使,竟对他如此恭敬。

  “王忠嗣见过李监军!”王忠嗣深深一揖,腰弯的几乎与地面平行,“昔日多有怠慢,今日特来赔罪!”

  这突如其来的大礼让李乾一时语塞。他立刻明白,王忠嗣是在为当初拒绝接见之事致歉,那年他途经陇右,专程拜访这位名将,却被拒之门外。

  “王帅言重了。”李乾连忙下马还礼,“军务繁忙,未能相见也是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