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几乎所有未降部落已联合-《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朱元璋点头赞同朱棣:“燕王所言极是。

  自大明建国,鞑靼、瓦剌屡犯边境。

  这些年,多少大明百姓命丧尔等之手,多少财物被抢,这笔账可曾算过?再者,长城外五百里、漠南之地,大明已占,无需割让。

  此番北征,所求非区区漠南,而是整个漠北归于大明!”

  使者们闻言,表情凝固。

  朱元璋之意已明,要么全面投降,要么继续交战。

  此番谈判,意义何在?

  想让大明退兵,难如登天!

  “你们皆有家眷族人吧?”朱元璋续道,“这些城池既建,你们的家眷族人皆可迁入居住,无需再奔波流离。”

  “以牛羊换城中之屋,我们承诺最低价格,让你们得以安居乐业,岂不甚好?谁又愿意终日征战,流离失所,无法享受安稳生活?”

  朱元璋转而向部落使者们劝说起来。

  众使者闻言,面面相觑,神情各异。

  显然,有人对朱元璋的提议颇为心动。

  “大明皇帝,此举是否过于强硬?既然是谈判,为何毫无诚意?”

  “我等草原部落,以放牧迁徙为生,为何要将我们束缚于城墙之内?是何用意?”

  这时,马哈木愤怒的声音响起。

  他不能让任何人轻易对朱元璋的提议心动,既然朱元璋决意征服漠北,那就必须破坏这次谈判!

  “你是何人?”

  朱松将目光转向马哈木,挑眉问道。

  此人一番话便让谈判告吹,倒也有几分能耐。

  的确,草原部落的生活就是放牧迁徙,让他们进城,意在同化。

  日后,大漠草原将不再有草原部落,只有大明子民!

  马哈木所言,直击要害。

  “准格尔部,马哈木。”

  “阁下便是名声在外的汉王殿下?”

  “说起来,我们准格尔部与汉王殿下曾有不少商贸往来。

  如今兵戈相见,是否不太合适?”

  马哈木望向朱松,语气不善。

  此人竟是马哈木!

  历史上也算人物,曾与大明数次交战于朱棣北征之时,最终却死于草原部落之手。

  “确实不妥,那商贸之事就此作罢,免得日后相见尴尬。”

  “如此说来,谈判无望,你们是决心抵抗到底了?”

  朱松轻笑一声,不置可否。

  “大明无意与我们和谈,这怪不得我们!依我之见,战场上见真章更为直接!”马哈木被朱松激怒,声音冷冽,咬牙切齿。

  父亲浩海达裕所言非虚,在家国利益前,与汉王的那些生意不过是个笑话,无需多言。

  如今,那些生意人家也不要了,谈何尴尬相见!

  “好!那你们漠北不是自诩骑兵无敌,平原霸主吗?”

  “那就正面交锋,可别逃了!”朱元璋拍手大笑。

  “就如你所愿!我们走!”马哈木冷哼一声,拂袖而去,满脸怒容。

  其余使者见状,相互对视,皆觉无需再谈,纷纷退去。

  朱元璋守信,未为难他们,任其离去。

  “老四,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若胜,你家小子们也有机会获封领地!”

  “老三、老十七,同样有机会!”朱元璋对朱棣、朱棡兄弟三人笑道。

  至于老九,皇位迟早是他的,封赏之事自不必说。

  “父皇此言当真?”

  “封地就在漠北?”朱棣初露喜色,随即又黯淡下去。

  漠北荒凉,岂能与南方富庶之地相比?但想到西域亦非乐土,心中稍感平衡。

  “正是漠北!”

  “你们打下的地盘,自是功绩。

  子嗣们也有机会获封此地,看你们表现了!”朱元璋点头肯定。

  “那我那两个儿子,岂不是也能封王?”朱棣对儿子封王之事颇为在意。

  不论封地状况,终究也是藩王之位!

  “谁说只有两个,你不是有三个儿子吗?”朱元璋笑道。

  “这……儿臣确有三个儿子,但炽儿身为世子,将继承儿臣爵位,怎能封王?”朱棣满脸诧异。

  朱棡与朱权亦露出震惊之色。

  “朕有个决定尚未宣布,今后藩王不可世袭,须有功绩与能力,方能前往封地!”

  “老朱家子孙日益增多,藩王之位岂能让无能之辈占据!”朱元璋淡淡说明。

  朱棣称帝后,大明藩王如同家畜,不过是混日子罢了。

  他岂能让此事再续?

  先前已与朱松商议,废除藩王世袭,无能者不配王爵!

  皇家子孙欲封王,要么战场立功,要么取得皇卫军校高等,否则便留京或父辈封地度日!

  “这……父皇,儿臣不赞同此安排!”

  “藩王若不能世袭,岂不天下大乱?”朱棣焦急道。

  “怎会大乱?你虽不能世袭燕王,但也可为三子争取王位,一换三,不划算吗?”朱元璋挑眉反问。

  朱棣闻言,一时语塞!

  这似乎也有道理!

  藩王之子亦有机会封王!

  关键是,要么儿子有本事,要么父亲有本事,立下足以封王的功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事待漠北平定后再议!”

  “还是先商讨战事,何处开战较为妥当!”

  朱元璋挥手示意,话题一转。

  当前首要之事,对朱元璋而言,乃是全然掌控漠北之地!

  他构想中,漠北新城建立后,既要保留原住民,也要从大明迁徙民众前往。

  此外,他计划在漠北修筑道路,搭建起与大明的商贸桥梁!

  老九曾言,迁徙人口其实不难,只需在漠北提升福祉待遇,大明百姓自会欣然前往。

  更能吸引原住民牧民,入驻新城!

  毕竟,谁不愿安居乐业,而甘于茹毛饮血?

  一切尽在朱元璋筹谋之中,但胜负仍系于这关键一战!

  “儿臣以为,战场可选乌兰巴托外的阿尔格兰特!”

  “若他们胆怯避战,我们正好直捣狼居胥山,看他们能否坐视不理!”

  朱松手指地图,向朱元璋建议。

  “好,战场便定于此!”

  朱元璋即刻应允!

  与此同时,各部落使者,包括马哈木在内,迅速返回部落,通报谈判结果。

  瓦剌与鞑靼一旦联手,骑兵总数可达二十五万左右!

  为对抗明军,几乎所有未降部落已联合。

  瓦剌与鞑靼首次真正联手,共抗明军!

  这或许是他们唯一也是最后一次结盟作战的机会!

  十日后,大明十二万骑兵与瓦剌、鞑靼联军二十多万,在乌兰巴托外的阿尔格兰特对峙!

  各部首领目睹汉中军甲胄与武器,无不震惊!

  三万全员披甲的汉中军,极大提升了大明军队的披甲率!

  相当于每四人中就有一全身披甲者,这还如何交锋?

  “哼,这帮人怎就停下了?”

  “二十五万大军,看似壮观,实则虚张声势!”

  朱元璋立于马车之巅,望远镜中扫视前方密集如林的大军,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

  随即,他一声令下,朱棣与朱棡分别统领左右两翼大军,向瓦剌那二十五万大军发起了首轮冲锋!

  朱元璋岂会放过这重创乃至全歼大军的良机?

  大明十二万骑兵,对阵二十五万铁骑,人数上悬殊一倍有余。

  而左右两翼骑兵合计不过八万,朱元璋一声令下,这八万勇士分别从两翼向二十五万敌军包抄而去!

  单从战场人数与气势看,大明这八万冲锋骑兵犹如以卵击石!

  尤其是如此一来,朱元璋麾下的中军四万将士,便直接暴露在的视线之下!

  阵营中,瓦剌与鞑靼的首领们齐聚一堂。

  瓦剌由浩海达裕与马哈木父子统率,鞑靼则由阿鲁台与鬼力赤指挥!

  “大明军队岂非小觑原勇士?”

  眼见明军骑兵自两翼包抄而来,阿鲁台面色阴沉,冷声嘲讽。

  他们这二十五万联军若真被大明数万兵马包围,岂不沦为笑柄!

  “领头的应是燕王朱棣、晋王朱棡与宁王朱权!”

  鬼力赤望着明军旗帜,眉头紧锁。

  “汉王朱松及其汉中军何在?”

  浩海达裕神色凝重!

  “汉王朱松与朱元璋坐镇大明中军,汉中军此刻应全在朱元璋身旁!”

  “他们是怕我们直取中军,活捉朱元璋吗?”

  马哈木的目光锁定在尚未行动的大明中军身上,不屑地轻哼。

  “马哈木此言倒提醒了本汗!”

  “瓦剌牵制八万朝廷军,我们鞑靼直击大明中军,捕获皇帝朱元璋!”鬼力赤向其余三人提议,眼中闪烁着光芒。

  “甚好,不仅朱元璋,我还要捕获那汉王!”阿鲁台对鬼力赤的计划毫无异议,已迫不及待。

  “切莫轻敌,汉中军全员披甲,瓦剌与汉中数年前交战,其战力远超朝廷军。”浩海达裕眉头紧锁,提醒两人,“且汉中军刚征服西域不久!”

  相较于鞑靼,瓦剌对汉中军更为了解。

  瓦剌数次交锋皆败,只是未言明,恐挫二人锐气。

  鞑靼欲正面挑战汉中军,正中浩海达裕下怀。

  他该说的已尽,决定由他们。

  若自选,他宁愿对付其余藩王兵马。

  “动手吧,明军逼近!”鬼力赤下令,“你们牵制藩王大军,我们直击朱元璋中军!”

  鬼力赤未将浩海达裕警告放心上。

  鞑靼十数万骑兵,岂会惧两三万汉中军?

  “父亲,我去战燕王朱棣,另一边靠你了!”马哈木早已按捺不住,率军冲向朱棣大军。

  ……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