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半月余,呼伦湖畔。

  所幸已近四月,漠北严冬已逝!

  否则鞑靼各部若仍蜷缩于此,生计都成难题!

  往昔他们惯于冬南夏北迁徙!

  此番却是被大明军队提早吓退!

  大营内,阿鲁台与鬼力赤听闻刚从南边探回的情报,面色阴沉!

  大明军队深入漠北已逾一个半月,左中右三路十数万骑兵接连挺进,将其活动空间日渐压缩!

  再往前,便是狼居胥山附近,距呼伦湖、贝尔湖亦不远矣!

  更令人愤慨的是,大明军队非盲目追击,而是步步为营,几乎未动刀兵便占据捕鱼儿海以南广袤大漠草原,且驻大军修建军事要塞!

  分明未留他们东山再起之机!

  “阿鲁台,你此次太过鲁莽!”

  “这显然是燕王朱棣设下的圈套!大明意在灭我鞑靼,你竟愚蠢地相信只是场戏!”

  鬼力赤连连埋怨阿鲁台。

  若非他被燕王迷惑,事态何至于此?

  “你以为,即便我不与朱棣联手,明军便不会攻打我鞑靼?”

  “他们若早有预谋,定会想方设法,即便无机可乘也会创造条件对草原用兵!”

  阿鲁台面沉如水,冷哼一声。

  “本汗不想听这些废话。

  你身为鞑靼太师,先说眼前困境如何解决?”

  鬼力赤挥手,心烦意乱地质问道。

  “眼前唯有三条路可选!”

  “首要策略,集结重兵与明军正面交锋,胜负难料!”

  “次策,携手瓦剌共抗明军,得其助力,胜算大增。

  但说服瓦剌非同小可,恐需付出不菲代价,且我们麾下中小部落或有倒戈之虞!”阿鲁台神色变幻莫测。

  “这两条路似皆不可行!”鬼力赤摇头断言,“即便瓦剌出兵且胜,其吞并我们也是迟早之事!”

  让他此刻与明军硬碰硬,手中骑兵虽逾十万,却是最后筹码。

  一旦落败,翻盘无望!求助于瓦剌,无异于与狼共舞!

  “唯余第三条路径!”阿鲁台无奈叹息。

  “何为第三条路?”鬼力赤追问。

  “等!待明军粮草辎重难以为继,自会撤离草原!”阿鲁台道,“我不信他们能永驻草原!”

  鬼力赤闻言沉默。

  似乎,他们仅能继续等待。

  他与阿鲁台共识,大明军队难以久留草原,终将退去。

  等待,似乎最为稳妥!

  ……

  漠北部落四处逃窜,朱元璋却毫不焦急,更无意追击。

  逃吧!逃得了人逃不了根!

  漠北广袤,十万大军亦显渺小,无人愿费心追逐。

  如今,他已掌控漠北东部大片疆域,重兵驻守,主动权在握!

  在朱元璋眼中,那帮人面临的抉择唯二:

  要么回归与明军谈判,乃至最终屈膝投降;

  要么决一死战,却在瞬间被摧毁殆尽。

  这段时间,朱元璋颇为繁忙。

  他专注于面前的漠北地图,思考如何布局,何处建立军事要塞,何处筑城,所有决策均待他与朱松商议后发布。

  除了朱松提议的五座城池地点,朱元璋还额外标记了六处军事要塞位置。

  至于这些城池和要塞周边的草原,可划分予已投降的中小部落,但实权仍掌握在驻守的藩王手中。

  “老九,瓦剌部那边可有动静?”

  朱元璋坐在马车内,手执漠北地图边勾画边问。

  “尚无动静。”

  “瓦剌人不傻,定会设法避开鞑靼,甚至拒绝其踏入领地。”

  朱松笑道。

  一旦瓦剌援助鞑靼,大明便有了直接对瓦剌用兵的理由。

  “如此,瓦剌咱就不动了?”

  朱元璋反问道,他确信瓦剌必战,料想朱松亦同此想。

  “父皇过虑了。

  瓦剌是否参与,由不得他们。”

  “只要我们对鞑靼施压足够,无需我们动手,鞑靼定会设法迫使瓦剌就范。”

  “最坏的情况是瓦剌与鞑靼先起冲突。”

  朱松笑道。

  “你小子,已将鞑靼与瓦剌算无遗策了!”

  朱元璋闻言大笑。

  “其实此战之初,胜负已分。”

  “不论瓦剌意愿如何,皆无法置身度外。

  明军与瓦剌终有一战!”

  “但儿臣推测,最可能的情况有两种。”

  “瓦剌与鞑靼必将,投降大明的定不在少数,负隅顽抗者亦然。”

  “最佳策略是利用敌人制约敌人,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我方士兵的伤亡。”朱松笑着解释。

  “嗯,你说得对!”

  “我也没料到,漠北之战虽耗时长久,却远比攻打西域时要轻松许多。”朱元璋满意地点头。

  封狼居胥,是每位将领心中的终极憧憬。

  在漠北,燕王朱棣的大营里。

  “父皇那边还没有新的指示吗?”朱棣在营帐中来回踱步,显得有些焦急。

  “没有,目前还没有继续北上的打算。”

  “估计在军事要塞建成前,父皇不会有所行动。”张玉无奈地摇头。

  “这算怎么回事?我来漠北是为了杀敌立功!现在却在这里当起了工头,修建军事要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种事交给手下人去做不就好了?我们何必在这里干等?”

  “真不明白父皇是怎么想的!”朱棣不停地抱怨。

  深入漠北近两个月,偶尔才能遇到几个敌人,大部分部落一见他们就逃,不逃的也投降了,还不让杀。

  朱棣心中郁闷至极。

  他来漠北不就是为了建功立业,得到父皇的认可吗?

  如今却只能整天待在大营里,无聊至极。

  “父皇是打算等敌人自己送上门来。

  等我们在漠北的城池和军事要塞都建成后,敌人就算反应过来也来不及了。”张玉说。

  实际上,张玉认为这种方式最为稳妥,代价也最小。

  但他理解朱棣的心情,这样的打法与朱棣的期望不符。

  但这次北征的主帅是朱元璋,父皇亲自下的命令,无人敢违抗。

  无论如何,这口气朱棣都得忍着。

  “耿青和他的汉中军在做什么?”朱棣问张玉。

  此次,耿青带领五千汉中军,随同朱棣的队伍行动,其核心目的在于监视朱棣,以防他轻举妄动。

  若无耿青与汉中军在旁,朱棣或许真敢违背朱元璋之命,擅自追击。

  然而,耿青及其麾下五千汉中军如鲠在喉,令朱棣不敢轻举妄动。

  即便身为最高指挥官,朱棣也深感束手束脚。

  若他下令耿青攻击,后者是否听从尚属未知。

  毕竟,固守大营、建立要塞乃朱元璋亲命,耿青大可不必理会他。

  寻常人若处朱棣之位,或许会因愤怒而找借口除去耿青。

  但朱棣不敢,且耿青亦不惧他。

  “他们整日于营地操练,派出探马不过十余人,几乎未有任何行动。”张玉苦笑。

  “简直荒谬!你设法探探他的口风,看是否能怂恿他对用兵。”朱棣面色阴晴不定,对张玉吩咐道。

  “这……恐怕不妥。”

  “耿青乃汉王心腹,绝不敢违抗汉王之令!”张玉无奈劝解。

  他明白朱棣心中不满,但此举无异于徒劳。

  耿青非轻易可动,万一触怒,反受其害。

  “那你说如何是好?”

  “本王一见汉中军便来气!”朱棣咬牙切齿。

  “禀报殿下,汉中工程队已至!”此时,朱能匆匆入帐禀报。

  “到了就到了,难道还要本王亲自迎接不成?”朱棣皱眉不悦地斥道。

  竟把他当作了工头?

  “呃……陛下有令,此事由你负责。”朱能面露难色提醒。

  朱棣一听,怒气顿消。

  这确实是皇上亲自交代的任务,一个月内要建成军事要塞,城池则需三个月。

  完不成的话,丢脸的可是他这个左军最高统帅。

  “走,本王倒要瞧瞧,这汉中的施工队是否真有通天本领,一个月内筑要塞,三个月内建城池,他们怎不上天?”朱棣冷哼一声,勉强踏出营帐。

  漠北的施工队由朝廷与汉中联手组建,汉中负责技术,朝廷负责人力,加上归顺的草原牧民,人手充裕。

  仅朱棣麾下就有十余施工队,每队皆有专业包工头,其专业程度令朱棣自愧不如。

  北平府何以无此等施工队?

  以往修建工程,多征壮丁服徭役,而今朝廷视此为施工项目,漠北建造乃汉王与皇上之意,故西北施工队为夺项目争得头破血流。

  能来漠北者,皆是凭真本事获此资格。

  有这些专业团队与朝廷军队,只要资金充足,三个月内,漠北这荒芜之地也能凭空建起城池。

  关键在于资金。

  长途跋涉至漠北,西北施工队的工钱皆翻倍。

  此项目耗费了汉中、西安、应天三府至少半年的商业税收。

  朱棣虽心有不甘,但城池改建势在必行,否则难以向皇上交代。

  于是,朱棣在漠北做了三个月包工头,他负责的两个军事要塞与一座城池终于即将竣工。

  这三个月里,朱棣暗自期盼着能有机会与明军交战,然而事实却总与他愿望相悖,不论是鞑靼还是瓦剌,都对大明军队保持距离,避不开战。

  这段时间,无疑是朱棣近年来最为郁闷的时期。

  ……

  在漠北巴彦,朱元璋与朱松的中军大帐内。

  “老四那边的进展已近尾声,老三和老十七的工作也已完成,我们这边也即将就绪!”

  “待所有城池与军事要塞构建完毕,想必那些对手就该坐不住了!”

  朱元璋审阅着左右两路大军的报告,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说道。

  “父皇打算何时登临狼居胥山?”

  朱松笑问。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