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未察风险终究太年轻-《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而今明军来势凶猛,退守捕鱼儿海,对阿鲁台而言最为明智。

  他心存侥幸,待明军发现人已遁走,或许便会退去。

  明军撤离后,他再率族人重返故地。

  与阿鲁台想法相同的还有鞑靼其他部落首领,得知大明皇帝亲征,各部纷纷北逃,无人敢此时与大明军队硬撼。

  朱元璋亲率汉中军征服西域,覆灭东察合台,西域部落的下场便是前车之鉴。

  硬碰硬,只会死路一条!

  汉王朱松与燕王朱棣皆非善茬,这是草原部落的共识。

  当下,燕王朱棣正值壮年,其威势强盛,昔日扫北之役给鞑靼各部留下的恐惧尚未完全消散。

  每个人的生命中皆有高峰之时,而今的朱棣,正处此巅峰,且文武兼备。

  更添上刚平定东察合台的汉王朱松,其威名赫赫。

  鞑靼各部首领虽心怀惊惧,但内心并未过分在意。

  明军口号仅针对阿苏特部,与他们关系不大。

  战斗吧,你们随意,我们来则逃,去则回。

  大明三路大军北进,沿途鲜遇草原部落有力抵抗,甚至难觅敌人踪影。

  漠南仿佛成了一片空旷之地。

  不久,三路大军在漠南与大漠交界停驻,开始休整。

  实则,未战而漠南的敌人已闻风而逃。

  “大军在此休整七日,待粮草辎重补给完毕,再一举攻下狼居胥山。”

  “这帮敌人现在逃得欢,等咱们到狼居胥山,他们就坐不住了。”朱松在朱元璋的豪华马车中笑道。

  “此处便是曼达汉,漠北漠南的分界。”

  “我军若长期驻守此地,敌人怕是要急了。”朱元璋望着窗外,笑容满面。

  敌人暂避无妨,任其逃窜。

  此番大明出征非同以往,不为征服,而为拓土。

  待敌人发现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大明占据,怕是要气急败坏。

  简而言之,此乃打破常规之举。

  “半月之内,无需顾虑敌人,后方的步兵足以将辎重粮草送至漠南。”

  “除了特定对象外,仍有不少牧民选择留下。

  对于这些保持中立的中小部落,你打算如何应对?”

  “按你的想法,是否要将他们全部集结,于曼达汉建造城池?”朱元璋话锋一转问道。

  “这些中立部落未对大明百姓或军队动武,自不能轻易屠戮!”

  “我们的目标是长久掌控这片土地,需赢得原住民之心!”朱松点头,随即唤来周通。

  他命周通在后勤大军抵达前,将周边部落的牧民悉数召集。

  此番不仅要让那些特定对象知晓大明将在此地筑城,还要利用这些牧民参与城池建设!

  十五万大军运送的不仅是粮草,更有筑城所需的木材与各类物资!

  待物资陆续到达,牧民亦聚齐,便可动工!

  此外,朱棣与朱棡统率的左右两路大军,在进入漠北前已按既定计划安营扎寨。

  毕竟深入漠南十余日,粮草将尽,须待后续补给方能继续北进!

  此番北征,杀特定对象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稳步前行,占据漠北全境!

  一旦鞑靼部被吞并,瓦剌部便独木难支!

  而此时,瓦剌部正持观望态度。

  他们已知大明军队深入漠南,随后又闻明军停止追击,留驻漠南的消息。

  他们认为,明军应是粮草匮乏,料其不会继续北追,很快就会撤退!

  毕竟,无论是漠南还是漠北,均非西域可比,此地无固定城池,亦无法农耕,明军即便攻占也难以持久!

  撤退似乎是明军的唯一选择!

  鞑靼各部这样想,瓦剌各部亦是如此!

  然而十日后,无论是瓦剌还是鞑靼,皆惊愕不已!

  探马自漠南归,报明军十数万再入漠南,携重资,集牧民,与众军共筑城于曼达汉!

  草原各部愕然。

  瓦剌欲独善其身,难矣!

  瓦剌,准格尔部,浩海达裕与其子马哈木于帐中闻讯,面色变幻。

  浩海达裕,瓦剌可汗额勒伯克之臣,史上曾遭误杀,其子马哈木后封丞相,领瓦剌。

  明军占漠南,驻军筑城之讯已至,虽漠南属鞑靼,然于瓦剌亦非吉兆。

  马哈木皱眉问:“父亲,明朝皇帝意欲何为?莫非西域之后,还欲取漠南入大明?”

  浩海达裕摆手,冷静析:“莫急,草原筑城,非大明之利,且城池岂易建?”

  “需人力、物力、财力之巨!”

  “明军或虚张声势,至多筑几军事要塞耳!”

  且浩海达裕认为,即便要塞建成,亦难持久。

  他不信大明数十万军,能久驻漠北要塞,粮草之耗,天文数字也!

  马哈木言:“吾等与汉中有商交,何不遣使见汉王朱松?至少探明明军意图。

  鞑靼如何暂不顾,瓦剌不可有失!”

  浩海达裕摇头:“汉王岂易与之辈?且慢,先观明军动向!”

  商交虽存,家国利益前,商交何足道哉?

  马哈木终究还是太过年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战场上,他们与汉王朱松的那点交情,简直不堪一击!

  不得不说,浩海达裕对朱松的心思揣测得极为准确。

  选择与瓦剌部交易,关键在于汉中军急需战马。

  试想,若有机会直接歼灭瓦剌,战马何愁不得?

  又何必费心交易?

  这一点上,浩海达裕洞若观火!

  “阿鲁台已屡次派遣使者,欲联合瓦剌共抗大明,我们应如何回应?”

  马哈木此刻忧虑地问道。

  毕竟,若阿苏特部被大明所灭,鞑靼部也将元气大伤。

  而今鞑靼最强大的两大部落,便是阿鲁台的阿苏特部和鬼力赤的乜克力部。

  鬼力赤,鞑靼大首领,窝阔台后裔乌鲁克特穆尔。

  历史上,乜克力部曾在永乐初期控制哈密卫,与大明通商,关系尚好。

  只可惜,哈密卫已被朱松攻占,未来再无他们立足之地。

  “暂且回绝,目前尚不明了明军在草原的驻留时间,贸然出兵只会添乱。

  阿鲁台与鬼力赤皆可退守捕鱼儿海,或许明军数月后便自行离去。”

  “我们若轻率出兵,只会为大明进攻漠北提供口实。”

  “届时,瓦剌亦将被卷入其中!”

  浩海达裕神色凝重地摇了摇头。

  “好吧,我这就让阿鲁台的人回去。”

  马哈木无奈应声,随后步出营帐。

  ……

  然而,草原各部未曾料到,不仅在曼达汉,明军东西两路驻军之地,亦有大批步兵驻扎,并开始修筑要塞。

  朱元璋命令耿炳文率十五万大军携带筑城物资深入草原,显然意在大展宏图。

  如此一来,大明在草原的步兵总数已达三十万,且无需冲锋陷阵,只需占地筑城防守。

  浩海达裕此刻方知,大明此番志在必得整个草原,非昔日得胜即撤之态。

  “明军在草原建两要塞,屯兵三十万!”

  “他们疯了吗?”

  “大明何来如此多粮草物资?”哈马木闻讯震惊道。

  “朝廷或许不足,但汉王朱松定有!”

  “千算万算,漏了汉王!此番朱松可是下了大本钱!”浩海达裕面色阴沉,冷哼一声。

  “那我们如何应对?”

  “看明军这阵仗,誓要一举占领草原啊!”马哈木焦急道。

  着急的不仅是浩海达裕与马哈木,整个草原部落,无论瓦剌还是鞑靼,闻大明屯兵三十万,筑六要塞,皆心急如焚。

  往昔,六要塞与三十万大军,大明粮草难支数月。

  数月后,明军必退,他们尚可重返草原。

  而今,朱松供养这三十余万大军数十年亦非难事。

  即这三十万大军,可长驻草原,要么决战,要么避战不归。

  总之,大明三十万大军已在草原扎根。

  “阿鲁台与鬼力赤有何动静?”浩海达裕问。

  “尚不明朗!鞑靼现仅两路可选,要么与明军一战,将其逐出;要么继续蛰伏。”

  哈马木面露无奈,解释道:“不,他们尚有其他选择。”

  浩海达裕缓缓摇头,神色愈发凝重:“何选择?”

  哈马木闻言,一脸惊讶。

  “他们可向西进入瓦剌领地,或直接归顺瓦剌!”浩海达裕直言不讳。

  “此乃幸事!”哈马木眼睛一亮。

  “蠢材!”浩海达裕斥道,“你可想过明军之意?他们正是为鞑靼而来!若瓦剌接纳鞑靼,大明岂会坐视不理?鞑靼投靠,反倒为大明攻伐瓦剌提供了口实!”

  浩海达裕失望地望向哈马木,叹其只见利益,未察风险,终究太年轻。

  “应……不会吧?”哈马木迟疑。

  “明军虽于草原驻兵三十万,却皆为步兵,骑兵不过十余万。

  马哈木与鬼力赤骑兵亦有十余万,加之我瓦剌二十万骑兵,大明岂敢轻举妄动?”

  “他人我不敢断言,但汉王朱松,他必敢!”浩海达裕脸色阴沉,举例道,“他曾以三万人灭东察合台,收复西域,汉中军威名远扬,战斗力非草原骑兵可比!”

  所幸草原无城可守,明军大炮无用武之地,且运输艰难。

  即便正面不敌,逃跑尚有可能。

  这或许是最坏中的一丝慰藉。

  “不可!你即刻前往,速请各部首领至大营共商对策,万不可让阿鲁台与鬼力赤之兵马踏入我瓦剌领地!”

  浩海达裕心忧愈甚,当即向马哈木下令。

  ……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